王 磊 杜 漸
(1.四川傳媒學院電影學院,四川 成都 611745;2.普洱學院政法學院,云南 普洱 665000)
“觀察電影”(observational cinema)是影像民族志的重要類型之一,由于影像手段一直被當作人類學家田野工作時的輔助工具進行田野材料的收集,20世紀60年代以后影視人類學家想要找到影像民族志新的表達方法,同時拍攝設備的跟新和電晶體錄音機的問世,使得拍攝設備的體積和錄音設備的體積減小,無需在拍攝時笨拙的連接在一起,同期聲成為一種創(chuàng)作手段,“一時之間,以“觀察”為名的紀錄電影名目繁多,例如,美國的“直接電影”(Direct Cinema)和法國讓·魯什的“真實電影”(Cinema Verite)也被貼上“觀察電影”的標簽 。由于不同的人對“觀察”有不同的理解,其中,由科林·揚(Colin Young) 提倡、大衛(wèi)·麥克杜格(David MacDougall) 發(fā)展的“參與式觀察電影”經(jīng)過四十年來的探索與發(fā)展,目前已成為歐美民族志電影的主要類型。”[1]觀察電影的出現(xiàn)為非遺影像的寫作提供了新的方法論指導意義。
由于受到維爾托夫“電影眼睛派”理論的啟發(fā),以及同時期前后法國新浪潮、左岸派、意大利新現(xiàn)實主義等電影流派的影響,美國加州大學科林·揚發(fā)起了影像民族志的制作培訓,在培養(yǎng)了一批學生后以“觀察電影”來命名影像民族志的寫作方式,影視人類學家保羅·霍金斯根據(jù)“觀察電影”的方法制作完成了作品《村莊》,而后大衛(wèi)·麥克杜格進行實踐和推廣“觀察電影”的攝制方式方法,在印度拍攝了一系列影像民族志的攝制,更加強調了“觀察”的意義。
“觀察電影”所確立的“觀察”方法成為影像民族志主要的影像寫作方法,同時非遺影像志也是“志”的一種,“‘志’是一種基于文字的傳統(tǒng)文本體裁,注重紀實,注重內容完備,有方志、人物志、寺觀志、 山志等,類別諸多?!盵2]本文所研究的對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子項目《仙居針刺無骨花燈》就是圍繞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王汝蘭所建立的影像志,該項目被列為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時期的重點任務,是我國第一個明確了以非遺項目和非遺傳承為拍攝主體的影像志集成。旨在對傳承人開展搶救性記錄,將傳承人精湛技藝通過數(shù)字化多媒體手段全面、真實、系統(tǒng)地記錄。主要工作是圍繞傳承人完成影音文獻性質價值的實踐片、口述片、教學片和綜述片。
該項目同時也委托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制定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操作指南》(下文簡稱《工作指南》),由于有同樣的學術要求,所以非遺影像志的視聽表達同樣也可以用“觀察電影”的方式來進行呈現(xiàn)。
首先“觀察電影”和“直接電影”所說的“墻壁上的蒼蠅”是完全不同的,“觀察電影”指的是“參與式觀察”,強調主觀性、情感性和自我意識,強調拍攝者和被拍攝者的同時在場,同時人類學學科的田野調查也強調參與觀察的工作方式,是由功能主義學派的主要代表人馬凌諾夫斯基提出,主張在田野過程中認真觀察當?shù)厝说纳?,具有情感性的交流互動,而不是“單向輸出式”的發(fā)問。
在該項目《工作指南》中也提到“一般情況下,應使用客觀觀察式的方式進行拍攝,即工作團隊人員的聲畫均不入鏡。特定情況下,可采取參與式的拍攝方法,與畫面內的人物交流,直至直接入鏡。工作團隊應通過一次或多次拜訪,對整體項目的內容與目的,與傳承人進行詳盡溝通,力求使傳承人理解搶救性記錄工程的訴求,爭取傳承人的認同與配合。工作方案需請傳承人審閱,并根據(jù)傳承人的意見進行修改,修改后請傳承人確認。在與傳承人充分溝通并取得其對搶救性記錄工程的理解和認同后,應請傳承人簽署《文獻采集、收藏與使用協(xié)議》。”
“參與”主要體現(xiàn)在《仙居針刺無骨花燈》項目的田野調查和攝制過程中,工作團隊在攝制的前、中、后期都與傳承人王汝蘭進行了充分的溝通,從項目內圍繞傳承人完成的實踐片、口述片、教學片和綜述片的形式和內容進行講解,其中涉及到制作環(huán)節(jié)中不便公開展示的技藝按照傳承人意愿進行合理的規(guī)避,規(guī)避的方式也根據(jù)具體情況而定,如針刺無骨花燈的一些圖紙圖案類型用文獻資料圖片掃描后替代,無骨花燈刺法手法不用特寫鏡頭拍攝,傳承人王汝蘭的徒弟陳建偉也在口述片中提到“在跟著王老師學習針刺無骨花燈的過程中,花燈的圖紙是不給你拍照片的,但是制作好的花燈是可以拍的,我們只能拍一張花燈的圖片回來的時候自己畫圖,她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是大學生,你看一眼就要自己去畫’,經(jīng)常這樣要求我們 ”。
“參與”不僅僅局限于拍攝者的參與,被拍攝者同樣可以參與到影像民族志的制作中來,二者共同“合謀”完成一部民族志的制作,“觀察電影”也提倡對于同一文化事項的主客位視點敘事。針刺無骨花燈發(fā)源于浙江省仙居縣皤灘古鎮(zhèn),據(jù)記載在唐朝時期,仙居居民每年都會向唐太宗李世民供奉花燈,當?shù)匾惨恢庇性?jié)時期鬧板龍花燈的習俗流傳至今,所以該技藝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非遺項目,傳承人王汝蘭經(jīng)常會配合當?shù)仉娨暸_、非遺管理部門等機構進行電視節(jié)目的拍攝,所以熟悉電視節(jié)目的拍攝范式,當工作團隊在進行該項目實踐片的拍攝時,傳承人王汝蘭就“指揮”拍攝人員應該用扮演的方式拍攝,她提到“影片的開頭應該是你們裝作陌生人推門而進,問老奶奶你在干什么?我要回答我在做花燈”。工作團隊按照傳承人王汝蘭的“安排”進行了拍攝,久而久之作為拍攝者的我們與被拍攝者非遺傳承人王汝蘭就建立了良好的親密關系,甚至在項目拍攝后期階段拍攝無骨花燈某項技藝展示時王汝蘭老師已經(jīng)“指揮”工作團隊的機器機位應該如何架設。
在該項目后期剪輯完成后,被拍攝者王汝蘭同樣參與了剪輯工作,工作團隊把成片分享后得到了傳承人的信息反饋,如一些觀念的表述錯誤,口誤,技藝的傳承環(huán)節(jié)等內容進行了二次和三次修改,攝像機兩端的拍攝者和被拍攝者同時進行參與觀察的方法有助于平等和親密關系的建立,和傳承人共同完成一部影像志也是非遺影像視聽表達的訴求。
“觀察電影常常是以松散的結構,捕獲生活化的細節(jié)并最低限度地依賴劇情結構,從瑣碎的平凡生活中發(fā)現(xiàn)并揭示文化的“真實”,而并非去創(chuàng)造“真實”。這個過程需要“觀察電影”制作者花費大量的精力和耐心去尋找自己所觀察到和體驗感受到的那些文化細節(jié)”。[3]《工作指南》中實物文獻目錄提到需要將收集的所有實物文獻,如傳承人使用過的勞動工具、生活用具、裝飾品、服飾、照片、證書、獎章、獎品、印章、紀念品等,以及傳承人的工作場所、生活場所照片等進行數(shù)字化收集。
根據(jù)項目口述片的內容,傳承人王汝蘭老師對于針刺無骨花燈技藝學習是具有自身的經(jīng)歷優(yōu)勢,是基于工作經(jīng)歷和生活中的興趣點和愛好點培養(yǎng)出的綜合能力,在該項目的學術專員李秋寧的口述中提到“王老師她的生活經(jīng)歷比較豐富,她以前做過裁縫,做裁縫就需要心靈手巧,她又是干農活的好手,她從小對藝術又很熱愛,她可能學歷不是很高,所以一開始她可能是喜愛的角度,到后來她可能已經(jīng)著迷了,她非要做出別人滿意的燈,別人認可的燈,所以她的燈越來做漂亮”。在綜述片中,對于針刺無骨花燈的制作技藝的步驟流程、傳承發(fā)展進行視聽書寫以外,還運用了一定的篇幅對這個八十二歲獨居老人的生活進行了視聽書寫,除了做花燈的時間,傳承人王汝蘭最大的愛好就是去屋子后面的地里種地,水果蔬菜種類繁多,對于自己年輕時做裁縫的經(jīng)歷評價是“我以前西褲做的筆直,連商店賣的都沒有我做的好”,做農活和做裁縫的經(jīng)歷培養(yǎng)了傳承人王汝蘭心靈手巧的能力基礎。同時環(huán)境中的生活細節(jié)同樣也影響了仙居無骨花燈的類型,仙居有種植楊梅一千多年的歷史,當?shù)卮迕裥枰獎谧鞣N植楊梅,工作團隊在該項目長期的拍攝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些類型的仙居無骨花燈特點和楊梅的外貌有相似處,如荔枝燈和繡球燈?!安豢捎|摸的生活細節(jié)”也需要通過“觀察電影”的方法在非遺影像中呈現(xiàn)出來。
圖1
圖2
從羅伯特德魯小組開始實踐“直接電影”以來,“紀錄片也要講故事”就成為了“直接電影”的美學特征,“危機結構”就成為了主要的敘事策略,但是“觀察電影的一個重要變化就是電影從說明式的“告之 ”(telling) 轉變?yōu)楸砻魇降摹帮@之”(showing),在電影結構上最低限度地依靠戲劇化結構?!盵5]《工作指南》提到文獻片(口述片、實踐片、教學片)是此項記錄工程的主要成果,應突出史料價值、學術價值和參考價值,對文獻片只做基本剪輯,加唱詞字幕和提示性題板。
仙居針刺無骨花燈制作技藝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活態(tài)化保護和發(fā)展困境的相關議題都是包含在非遺影像的視聽表達中“顯之”,通過對傳承人王汝蘭、學術專員李秋寧、王汝蘭的學生陳建偉、萬澤平、小菊、李湘滿花燈研究專家羅超英、省級針刺無骨花燈傳承人陳彩平、花燈藝人吳煥?。ㄈナ溃﹥鹤訁敲鲙r、吳煥丁的徒弟吳桂壽、針刺無骨花燈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李湘滿(去世)的愛人陳蓮卿、李湘滿的徒弟王娟娥、李湘滿花燈研究專家羅超英、專著《仙居無骨花燈口述史》的作者徐家駿、專著《先菊花燈》編著者陳照華的口述訪談。試圖描繪出仙居針刺無骨花燈制作技藝四代人的傳承和斷代,對于該項技藝的堅守和放棄,同時現(xiàn)代化語境中針刺無骨花燈的發(fā)展困境問題也顯現(xiàn)出來,如針刺無骨花燈原材料由面紙、增色紙、增色紙、透光紙組合而成,又要用不同的工具進行修邊和針刺,制作好的燈怕水、怕火、怕擠壓,能完整保存花燈極其困難,同時制作流程復雜,共需十八道工序,一盞無骨花燈的制作需耗時半個月時間,手工價值、經(jīng)濟價值和保存價值的矛盾導致了針刺無骨花燈的發(fā)展困境。
“觀察電影”強調視覺和聽覺的共同呈現(xiàn),在同期聲的作用下,讓觀看者得到最佳的身體感受。該項目完成的非遺影像志作品也具有較強的檔案性質,《工作指南》提到文獻編輯整理后整體進行復制,至少一式兩份。一份永久保存,除特殊情況外不可使用。另一份作為素材母盤,只做讀取和后期資料查詢等使用。如果有條件,應用不同的存儲介質保存,且異地備份。各省級非遺保護中心應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和文化部關于文化藝術檔案管理的有關規(guī)定,配備檔案用房和柜架器材,安裝防火、防盜、防漬、防有害生物等安全設施,并定期檢查。
從影音檔案的角度,同樣非遺影像具有較強的史料價值和文獻價值,力求看清楚每一個技藝關鍵部分的使用技巧,聽到真實細微的聲音,從拍攝技術手段介入讓觀看者獲得多器官的“經(jīng)驗”,從而建立了畫面內的拍攝者和被拍攝者,畫面外的觀看者的三者互動方式,對于某一項非遺技藝的保護和學習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觀察電影”的方法為非遺影像的視聽寫作提供了參考,一方面“觀察電影”有自身的學術要求和學術規(guī)范,另一方面非遺影像的視聽書寫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需結合拍攝對象和拍攝內容,探索出自身的方法特征。隨著科技技術手段的不斷進步,作為對非遺文化事項保護的主要手段之一,非遺影像志的建設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