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范
題意共討論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作文。
有人說,假的可以變成真的。有人說,假的就是假的,它永遠也成不了真的。
對此,你有怎樣的體驗與思考?寫一篇文章,談談自己的看法。
要求: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不得抄襲,不要套作;不少于800字。
李老師:這是一道二元思辨式材料作文題。如何把握審題立意呢?請大家表達自己的看法。
何婷婷:寫好這篇文章,首先要準確理解“真”和“假”這兩個概念的內(nèi)涵?!罢妗笔情L期的存在,是客觀的規(guī)律,不會隨時空而變,如:真相、真理、真心、真知等。我們的文化是發(fā)揚真善美?!凹佟笔呛汀罢妗毕鄬Φ模翘搨蔚?、不真實的、偽造的、人造的,如假煙、假酒、假學歷等。
何慶華:材料由兩句話組成,第一句話說“假的可以變成真的”,從反駁此話的角度可以確立觀點——“假的本質(zhì)不會改變,假不可能變成真”;或者,從前提條件上分析,“假的可以變成真的”,是因為人心被蒙蔽等原因從“假”亂真,主觀上把“假”當“真”。
胡蝶:第二句話“假的就是假的,它永遠也成不了真的”,辯證地分析這句話是合理的。以這句話立意,可舉例從正反兩個方面對比論證。
王夢園:寫作時,要正確詮釋兩個概念,從本質(zhì)上分析什么現(xiàn)象是真的或假的。一定要確定所用的事例及現(xiàn)象符合“真”或“假”。
劉毅:這道題的立意可有以下角度:(1)可以從現(xiàn)象與本質(zhì)角度思考: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辯證分析真假問題。(2)可以從哲學角度思考:假的本質(zhì)不會改變,假不可能變成真。(3)可以從事物發(fā)展角度思考:事物是發(fā)展變化的,在特定條件下,假的也可以變成真的。
李老師:大家分析得真好。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篇佳作。
深潛其本真,洞察其虛外
尼采曾言:“審視內(nèi)部的人獲得真相,向外觀察的人在做夢?!眽粢蕴摶妹杀瘟硕床煺嫦嗟碾p眼,深潛事物的本質(zhì)方得真理之內(nèi)核。
世事紛繁蕪雜,而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達并沒有實現(xiàn)真理的越辨越明,相反,在網(wǎng)絡陰暗面有黑手利用網(wǎng)絡的及時性和呈現(xiàn)角度的局限性引導著人的情緒,模糊著真與假的界限。即便如此,我們?nèi)孕柙谝黄:斜鎰e出真相、真理、真知。因為世界秩序與人類理性始終阻礙虛偽、假象和卑劣。
囿于時空的限制和認知思維的局限,以看似“真”的包裝包裹著的“假”有可能占據(jù)輿論高地。這種假煽動,利用了人的主觀情緒,用近乎完美的外表得到了人們的信任,反而讓“真”在一隅落灰。更具誘惑性的是,“假”的本質(zhì)往往反映了人性中難以抗拒的趨利性、劣根性,居心叵測之人,放大“假”的合理性,鈍化了人們的理性邏輯,而替之以主觀煽動。于是,“假”以看似“真”的手段和極具誘惑性的本質(zhì),讓缺乏理性的群眾認為是“真”。
正如《烏合之眾》一書中一語中的地指出,人往往易受到環(huán)境、情感、態(tài)度和習慣等的影響,群體總是具有無意識性,這種無意識支配著人的行為。無意識助長了弄假成真現(xiàn)象的泛濫。但千百年來,人類之所以能正確地向前,是“假”永遠戰(zhàn)勝不了“真”的必然規(guī)律,是人性深處的理性在熠熠閃光,是“假”自身立不住腳的虛偽本質(zhì)讓其難以持久。
猶記得疫情期間,有人在真相未明時對中國大加指責,聲稱是中國引起了這場全人類的浩劫。中國堅持做好自己,因為會有真相為我們辨明。事到如今,中國疫情的控制有力有效。真相,已經(jīng)被時間洗刷出最耀眼的中國紅。謠言的假相,自然不攻自破。
人類發(fā)展的過程就是認知逐漸成熟的過程,是真的一切愈發(fā)明朗的過程,是假的一切暴露本質(zhì)的過程?!吧亲璧K的克服”,這一浮士德式的人生觀揭露了生命真相——生命是克服“假”之罪惡、荒謬,追求真之向上、向善、向好。
幸逢盛世,在這個最好的時代,即使暫時會被假象蒙蔽雙眼,真仍會發(fā)出理性的精神光芒;即使與人群逆行,我也要深潛事物之本真,洞察虛假之外表,激濁揚清,破愚暗以明其道。
亮點共欣賞
鄭夢靈:這篇文章的題目兼顧了材料中的兩句話,很有思辨力。“深潛其本真,洞察其虛外”,即正確辨識“真”和“假”,題目具有觀點性,用詞精練簡潔,又具有對稱美。
劉赫:本文開篇提出中心論點——夢以虛幻蒙蔽洞察真相的雙眼,深潛事物的本質(zhì)方得真理之內(nèi)核。緊承所引用的名句,照應了題目。第二段從外部環(huán)境,也可以說是社會原因提出了真假被模糊的現(xiàn)狀,但我們依然在盡力辨明。第3段從個人認知的角度提出了觀點:缺乏理性的人把“假”誤當“真”,思辨力超強。
趙峰:這篇文章給我的最大印象就是說理論證色彩濃厚。作者并沒有以事例為主,僅簡明概括地運用了疫情時的事例,表達“謠言的假相,自然不攻自破”。引用《烏合之眾》的觀點和《浮士德》中的人生觀,文采和理性兼具,體現(xiàn)了議論的深度和廣度。
張樂樂:結(jié)尾也具有思辨性,“即使暫時會被假象蒙蔽雙眼,真仍會發(fā)出理性的精神光芒”,這是對比思辨。最后用“我也要深潛事物之本真,洞察虛假之外表”,議論中帶有一點抒情性,強調(diào)了自己的思考,既扣題又有力量。
方法共梳理
李老師:我們總結(jié)一下:寫議論文應該從哪些方面培養(yǎng)自己的“思辨能力”呢?
李琳:要想具有“思辨能力”,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思辨。思辨即辯證分析能力,是對二元矛盾體和多元矛盾體的辯證思考。所謂二元思辨就是要思考材料中所提供材料中兩個對立的觀點;所謂多元思辨就是對所蘊含的多個觀點的思考,這些觀點往往具有并列關(guān)系、對比關(guān)系、互補關(guān)系。如,歷年高考作文中,對“作品”與“人品”的辯證思考,對“需要”與“被需要”的辯證思考。對“一帶一路”“高鐵”“空氣污染”“食品安全”的辯證思考。
陳雅蕊:要具有“思辨能力”,就需要有反駁的思維。我們可以先肯定材料中的合理部分,再指出謬誤所在,接著分析謬誤,進而揭示謬誤本質(zhì),進行合理分析,在這一過程中得出嚴密的結(jié)論。其實,關(guān)鍵是找到對方觀點或論證中合理卻不夠全面的地方。
陳加興:要具有“思辨能力”,還必須掌握背景或原因分析法,或者正反對比論證法。這些方法,要做到熟練地運用。
王紫盈:“思辨能力”也可以通過其他多種論證方法予以體現(xiàn)。論證分析的角度很關(guān)鍵,如主觀與客觀、個體與社會、現(xiàn)實與歷史等。
宋濤:論證分析的角度還可以有文化與心理、主要與次要、直接和間接、根本和一般、內(nèi)因和外因等。
楊旭:要具有“思辨意識”,還要有思辨的結(jié)構(gòu)。我見過“二八比例”的說法,就是材料中的一個觀點可以八分用力,重點來寫,其他觀點略談,占全文二成即可。還有就是兼顧兩者或多者的寫法,將觀點放在一起辯證分析,如這篇考場佳作,既看到“真”,又看到“假”;既思考“真”和“假”的實質(zhì),又看到“真”因“假”被蒙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