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旭光
荸薺,又稱地栗、馬蹄,素有“果中之蔬”的美稱,為莎草科植物荸薺的球莖。荸薺原產(chǎn)于我國,迄今已有2000 多年的栽培歷史。荸薺的品種一般分為干、濕兩大類:干荸薺主要產(chǎn)于廣東、廣西、福建等地的砂質(zhì)土壤中;濕荸薺一般產(chǎn)于江浙一帶的低洼泥沼地的黏土中,其中以廣州西郊泮塘、廣西桂林以及浙江溫州、臺州出產(chǎn)的荸薺品種最好,其質(zhì)嫩美、水分大、皮薄肉肥。
荸薺鮮食,汁多脆嫩清甜,可作水果食用;荸薺熟食,糯滑嫩甜,味道清美。用荸薺烹制菜肴可單獨使用也可當作配料,清炒荸薺脆嫩爽口,荸薺炒香菇、炒蝦仁、炒肉絲,色香味俱佳,別有風味。北方賣的冰糖葫蘆也有用荸薺和冰糖做的,晶瑩玲瓏,外脆里嫩,味甜可口。荸薺亦可加工成蜜餞、荸薺粉,用荸薺粉制成的糕點品種繁多,如鴛鴦荸薺糕、芝麻荸薺糕、家鄉(xiāng)荸薺糕等,風味各異,深受人們的青睞。
荸薺富含淀粉、蛋白質(zhì)、脂肪、微量元素及多種維生素,其中含磷量是所有根莖類蔬菜中最高的。磷不僅是牙齒、骨骼的組成成分,還是核蛋白中多種生物酶的組成成分,可促進體內(nèi)的糖、脂肪、蛋白質(zhì)三大代謝,調(diào)節(jié)酸堿平衡,因而常食荸薺對維護人體健康具有良好的效果?,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荸薺中含有一種荸薺英的抗菌成分,這種物質(zhì)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及產(chǎn)氣桿菌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而荸薺有消炎抗菌的效果,但是這種荸薺英的抗菌成分加熱后易被分解,故治療炎癥性疾病,以生食荸薺為宜。
中醫(yī)認為,荸薺味甘,性微寒,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涼血、消食除脹、通便利尿等功效,對治療痢疾、黃疸、口燥咽干、大便秘結(jié)、食滯腹脹、肺熱咳嗽、痰膿黃稠、小兒麻疹等病有一定的作用。荸薺對熱病后陰虛的患者及陽熱亢盛之體的人具有較為明顯的補養(yǎng)作用。民間常用荸薺搗爛絞汁,治療咽喉腫痛。用荸薺煎水當茶飲,治療大便干燥、小便不利。因荸薺性寒,故脾胃虛寒者不宜多食。荸薺為水生植物,表皮泥土中有時含有姜片蟲卵,鮮食前一定要洗凈,最好用鹽水浸泡后再食用,以免患蟲疾。
下面介紹幾款荸薺美味保健食譜,供讀者朋友選食。
原料:荸薺400 克,蜂蜜25 克,山楂片10 片,生姜20 克。
做法:將荸薺洗凈,去皮,切成薄片;生姜洗凈,搗爛絞汁,取汁與山楂片、蜂蜜、少許涼開水調(diào)勻溶化成調(diào)味汁。將荸薺片裝盤,澆上調(diào)味汁拌勻,即可食用。
益處:酸辣脆甜,清熱,開胃消食。
原料:荸薺100 克,胡蘿卜100 克,香菜50 克,精鹽、味精各適量,香油少許。
做法:將荸薺洗凈,去皮,切成小片;胡蘿卜洗凈,切成小片;香菜洗凈,切段;三種菜撒上精鹽腌至入味,瀝去水分。食用時,將胡蘿卜、荸薺片、香菜段裝盤,加入味精調(diào)好口味,淋上香油,即可食用。
益處:香脆爽口,鮮美解膩,清熱解毒,明目涼血。
原料:荸薺250 克,豆?jié){250 毫升,蜂蜜少許。
做法:將荸薺洗凈,去皮,切成小塊。把荸薺塊放入榨汁機內(nèi),榨取原汁,倒入碗內(nèi),沖入煮沸的豆?jié){,調(diào)入蜂蜜拌勻,即可飲用。
益處:清淡微甜,清熱化痰,益氣明目,可以治療黃疸、胸腹脹滿、大便下血等癥。
原料:荸薺250 克,香蔥30 克,精鹽、味精各適量,香油少許。
做法:將荸薺洗凈,去皮,切成小片;香蔥洗凈,切成粗末。把適量清水倒入鍋內(nèi),用大火煮沸后,放入荸薺片煮沸2 分鐘,加入精鹽、味精調(diào)好口味,撒上香蔥末,淋上香油,即可食用。
益處:清香脆嫩,清熱,消積,化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