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艷艷,林少源,徐 淑,陳炳旭
(廣東省農(nóng)業(yè)科學(xué)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廣東省植物保護新技術(shù)重點實驗室,廣州 510640)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屬鱗翅目、菜蛾科,多以幼蟲取食葉片,將葉片食成孔洞或缺刻,嚴重時將全葉吃成網(wǎng)狀,在甘藍苗期常會集中心葉為害,影響甘藍的包心。黃條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屬同翅目、葉甲科,以成蟲和幼蟲兩種蟲態(tài)對蔬菜造成為害,成蟲取食葉片,苗期最為嚴重,幼蟲為害地下根部,蛀食根皮,使植株調(diào)萎枯死。甘藍蚜蟲(Brevicoryne brassicae)屬同翅目、蚜科,刺吸植物汁液,造成葉片卷縮變形、煤污,植株生長不良,影響包心,并能傳播病毒病。小菜蛾、黃條跳甲和蚜蟲均是甘藍田常見害蟲,繁殖力強,為害嚴重,現(xiàn)今多用化學(xué)藥劑進行防治。隨著施藥次數(shù)的不斷增多、抗藥性的不斷增強,常規(guī)藥劑的使用劑量不斷升高,導(dǎo)致環(huán)境污染、生產(chǎn)成本的增加。因此,迫切需求一種安全、高效的新型藥劑來輪換使用。
唑蟲酰胺是日本三菱化學(xué)公司(現(xiàn)為日本農(nóng)藥株式會社所有)研發(fā)的新型吡唑雜環(huán)類化合物,通過阻止能量代謝系統(tǒng)中電子的傳遞,導(dǎo)致昆蟲無法進行氧化磷酸化,從而使得昆蟲無法獲得和貯存能量,最終死亡[1-2]。唑蟲酰胺具有觸殺作用,可殺滅成蟲、幼蟲外,兼具殺卵、抑制取食和抑制產(chǎn)卵作用[3],殺蟲譜廣,對鱗翅目、鞘翅目、半翅目、膜翅目等均有效?,F(xiàn)已有研究報道其對茶樹茶小綠葉蟬、茶網(wǎng)蝽、柑橘木虱、柑橘銹壁虱、黃瓜瓜實蠅、小菜蛾、蚜蟲、紅火蟻等有較好的田間防治效果[4-15]。唑蟲酰胺對單一特定害蟲的研究報道較多,但尚未見其對一種作物多種害蟲的報道。為了明確唑蟲酰胺對甘藍上多種常見害蟲的防效,探明其用于防治一種作物多種害蟲的可行性和合適劑量,現(xiàn)進行相關(guān)研究。
供試藥劑:30%唑蟲酰胺懸浮劑,美國默賽技術(shù)公司;1.8%阿維菌素乳油,廣西田園生化股份有限公司;5%啶蟲脒乳油,廣西田園生化股份有限公司。
供試作物:甘藍,小菜蛾試驗的品種為‘春甘101’,黃條跳甲和蚜蟲試驗的品種為‘春甘103’。
1.2.1 唑蟲酰胺對小菜蛾的田間試驗2018 年試驗:甘藍于10 月1 日移栽,10 月17 日進行施藥。試驗地點是廣東省廣州市白云區(qū)鐘落潭鎮(zhèn)。試驗設(shè)30%唑蟲酰胺懸浮劑67.5、90、112.5 g/hm2,1.8%阿維菌素乳油13.5 g/hm2和空白對照,共計5 個處理。各小區(qū)隨機區(qū)組排列,每處理4 次重復(fù),每小區(qū)面積20 m2。采用佛山市順德區(qū)合利植保器械有限公司產(chǎn)3WBD-16B 型背負式電動噴霧器進行噴霧,藥液用量為900 L/hm2。
2019年試驗:甘藍于10月20日移栽,11月14日進行施藥。試驗地點為廣東省廣州市南沙區(qū)東涌鎮(zhèn)。其余與2018年試驗相同。
蟲口調(diào)查參照《農(nóng)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一)第13部分:殺蟲劑防治十字花科蔬菜的鱗翅目幼蟲GB/T 17980.13—2000》進行[16]。每小區(qū)采用平行跳躍式取樣調(diào)查5個點,每點用尼龍繩標記固定調(diào)查2株,共調(diào)查10株作物上的活幼蟲數(shù)。藥前調(diào)查蟲口基數(shù),藥后1、3、7天調(diào)查活蟲數(shù),計算蟲口減退率和防效。
1.2.2 唑蟲酰胺對黃條跳甲和蚜蟲的田間試驗2018年試驗:甘藍于10月5日移栽,11月1日進行施藥。試驗地點是廣東省廣州市白云區(qū)鐘落潭鎮(zhèn)。試驗設(shè)30%唑蟲酰胺懸浮劑67.5、90、112.5 g/hm2,5%啶蟲脒乳油45 g/hm2和空白對照,共計5個處理。各小區(qū)隨機區(qū)組排列,每處理4 次重復(fù),每小區(qū)面積20 m2。采用佛山市順德區(qū)合利植保器械有限公司產(chǎn)3WBD-16B 型背負式電動噴霧器進行噴霧,藥液用量為900 L/hm2。
2019 年試驗:甘藍于11 月1 日移栽,11 月27 日進行施藥。試驗地點為廣東省廣州市南沙區(qū)欖核鎮(zhèn)。其余與2018年試驗相同。
黃條跳甲試驗參照《農(nóng)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一)第18 部分:殺蟲劑防治十字花科蔬菜黃條跳甲GB/T 17980.18—2000》進行[16]。成蟲調(diào)查方法是每小區(qū)隨機選取20株作物調(diào)查活成蟲數(shù),幼蟲調(diào)查方法是每小區(qū)3點,每點調(diào)查2株,將植株根部及周圍泥土挖出,并用清水漂洗,調(diào)查泥土中幼蟲數(shù)量。藥前調(diào)查蟲口基數(shù),藥后2天調(diào)查成蟲數(shù),藥后7天調(diào)查成蟲數(shù)和幼蟲數(shù)。
參照《農(nóng)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第27部分:殺蟲劑防治十字花科蔬菜蚜蟲NY/T 1464.27—2010》進行蚜蟲試驗調(diào)查[16]。每小區(qū)采用平行跳躍式取樣調(diào)查5個點,每點用尼龍繩標記固定調(diào)查2株,調(diào)查整株甘藍的蚜蟲數(shù)。藥前調(diào)查蟲口基數(shù),藥后1、3、7 天調(diào)查活蟲數(shù),計算蟲口減退率和防效。
采用SPSS 16.0 軟件用鄧肯氏新復(fù)極差法對田間防效進行差異性顯著分析。
2018 年30%唑蟲酰胺懸浮劑防治甘藍小菜蛾的田間藥效試驗結(jié)果(圖1)表明:藥后1天,試驗藥劑30%唑蟲酰胺懸浮劑有效成分用量67.5、90 和112.5 g/hm2對甘藍小菜蛾的防效分別為52.59%、56.46%和60.59%,各劑量間差異顯著;中劑量的防效與對照藥劑1.8%阿維菌素乳油13.5 g/hm2的防效(56.11%)相當,差異不顯著。藥后3 天,各處理的防效均有所提升。藥后7天,試驗藥劑3個劑量的防效達最高,為81.33%~89.17%,彼此間差異顯著;低劑量的防效與對照藥劑的防效相當,無顯著差異。2019 年田間試驗結(jié)果(圖2)表明:藥后1 天,試驗藥劑有效成分用量67.5、90、112.5 g/hm2對甘藍小菜蛾的防效分別為53.05%、59.12%、63.38%,中、高劑量間的防效相當,均顯著高于低劑量的防效;中、高劑量的防效與對照藥劑1.8%阿維菌素乳油13.5 g/hm2的防效(61.03%)相當,差異不顯著。藥后3 天,各處理的防效呈現(xiàn)一定程度的升高。藥后7天,試驗藥劑3個劑量的防效最高(82.65%、88.54%、91.34%),中、高劑量間的防效相當,均顯著高于低劑量的防效;中、低劑量的防效與對照藥劑的防效差異不顯著。
圖1 30%唑蟲酰胺懸浮劑對甘藍小菜蛾的田間試驗結(jié)果(2018)
圖2 30%唑蟲酰胺懸浮劑對甘藍小菜蛾的田間試驗結(jié)果(2019)
試驗結(jié)果(表1)看出,2018年藥后2天,試驗藥劑30%唑蟲酰胺懸浮劑有效成分用量67.5、90和112.5 g/hm2對黃條跳甲成蟲的殺蟲效果分別為62.36%、70.58%和74.91%,藥后7天對成蟲的防效有所下降,為46.51%~60.58%,對幼蟲的防效為21.62%~30.38%;對照藥劑5%啶蟲脒乳油45 g/hm2的防效與試驗藥劑中劑量處理相同時間的防效相當。2019 年藥后2 天,試驗藥劑30%唑蟲酰胺懸浮劑有效成分用量67.5、90和112.5 g/hm2的防效分別為60.80%、67.18%、72.54%,各處理間的防效差異顯著,5%啶蟲脒乳油45 g/hm2的防效(66.86%)與試驗藥劑中劑量的防效相當;藥后7 天試驗藥劑對黃條跳甲成蟲的防效下降為44.15%~60.68%,對照藥劑5%啶蟲脒乳油的防效(50.79%)與試驗藥劑中劑量的防效相當;試驗藥劑對黃條跳甲幼蟲的防效為34.37%~47.71%,中、低劑量的防效與對照藥劑5%啶蟲脒乳油相當。
表1 30%唑蟲酰胺懸浮劑對甘藍黃條跳甲的田間試驗結(jié)果
從圖3可知:2018年藥后1天,試驗藥劑30%唑蟲酰胺懸浮劑有效成分用量67.5、90、112.5 g/hm2對蚜蟲的防效分別為49.15%、53.16%和61.46%。藥后3 天,各處理的防效有所升高。藥后7天,試驗藥劑3個劑量對蚜蟲的防效升至73.52%~88.03%,各處理間差異顯著,中、低劑量的防效顯著低于對照藥劑5%啶蟲脒乳油的防效(90.40%),高劑量的防效與對照藥劑相當。
圖3 30%唑蟲酰胺懸浮劑對甘藍蚜蟲的田間試驗結(jié)果(2018)
2019年唑蟲酰胺對蚜蟲的試驗結(jié)果見圖4。藥后1 天,試驗藥劑30%唑蟲酰胺懸浮劑有效成分用量67.5、90、112.5 g/hm2對蚜蟲的防效分別為53.91%、59.51%、64.63%,各劑量間差異顯著,對照藥劑5%啶蟲脒乳油45 g/hm2的防效(70.04%)顯著高于試驗藥劑各個劑量的防效。藥后3 天各劑量的防效有所上升。藥后7 天,試驗藥劑的防效達最高,為77.34%、83.28%、90.16%,彼此間差異顯著,對照藥劑5%啶蟲脒乳油的防效(91.17%)與試驗藥劑高劑量的防效相當。
圖4 30%唑蟲酰胺懸浮劑對甘藍蚜蟲的田間試驗結(jié)果(2019)
本研究中30%唑蟲酰胺懸浮劑3個劑量對小菜蛾的藥后7 天防效均在80%以上,劉小明等[12]研究表明30%唑蟲酰胺懸浮劑45、67.5、90、112.5 g/hm2藥后1天對小菜蛾的防效分別為61.49%、71.12%、76.45%、81.06%,藥后7 天防效分別為68.00%、80.50%、85.39%、88.56%,與本研究結(jié)果相一致。本試驗中雖然30%唑蟲酰胺懸浮劑90、112.5 g/hm2對甘藍蚜蟲的防效低于對照藥劑5%啶蟲脒乳油45 g/hm2的防效,但兩處理對蚜蟲均有較好的防效,如2018、2019年藥后7天防效分別為79.67%、88.03%和83.28%、90.16%。趙鑫等[13]的研究結(jié)果表明30%唑蟲酰胺懸浮劑225 g/hm2和375 g/hm2對燕麥蚜蟲的藥后7 天防效為72.61%、88.28%。段曉東等[14]報道了5%唑蟲酰胺乳油2000倍、1000 倍和500 倍對甘藍蚜蟲的藥后7 天防效為71.41%、87.52%和90.14%。徐紫云等[17]報道了30%唑蟲酰胺懸浮劑2500倍和1500倍對豇豆蚜蟲的藥后1~7 天防效均為100%。馮淑麗等[18]研究表明5%唑蟲酰胺乳油1000倍液藥后5~7天的防效平均為93.5%。本研究均與以上相關(guān)報道結(jié)論相一致。唑蟲酰胺對黃條跳甲的相關(guān)研究尚未報道,本試驗首次研究了30%唑蟲酰胺懸浮劑對黃條跳甲的田間防治效果,結(jié)果表明30%唑蟲酰胺懸浮劑90、112.5 g/hm2對黃條跳甲的兩年藥后2 天防效為70.58%、74.91%和67.18%、72.54%,均相當于或優(yōu)于對照藥劑5%啶蟲脒乳油45 g/hm2。
甘藍為十字花科蕓薹屬1年生或2年生草本植物,因其較高的環(huán)境適應(yīng)性、耐寒性和抗病性,甘藍在世界各地廣泛種植。據(jù)統(tǒng)計,中國甘藍種植面積約90萬hm2,居世界第一位[19-20]。長期以來,由于復(fù)種指數(shù)高,農(nóng)藥使用頻繁,害蟲抗藥性增強,害蟲為害日趨嚴重,影響產(chǎn)品的產(chǎn)量和質(zhì)量。目前,甘藍上常見的害蟲有小菜蛾、甜菜夜蛾、斜紋夜蛾、薊馬、斑潛蠅等[21-25]。本試驗僅評價了唑蟲酰胺對小菜蛾、黃條跳甲和蚜蟲的防效,下一步需選擇試驗靶標更豐富的甘藍田進行試驗,進一步明確唑蟲酰胺對甘藍田其他常見害蟲的效果。
本研究2 年田間試驗結(jié)果顯示,30%唑蟲酰胺懸浮劑90、112.5 g/hm2對甘藍小菜蛾的藥后7 天防效為85.63%、89.17%和88.54%、91.34%,均高于對照藥劑1.8%阿維菌素乳油13.5 g/hm2;30%唑蟲酰胺懸浮劑90、112.5 g/hm2對黃條跳甲的藥后2 天防效分別為70.58%、74.91%和67.18%、72.54%,均相當于或優(yōu)于對照藥劑5%啶蟲脒乳油45 g/hm2;兩處理對蚜蟲的藥后7 天防效分別為79.67%、88.03%和83.28%、90.16%。綜上可知,30%唑蟲酰胺懸浮劑90~112.5 g/hm2能較好的控制甘藍小菜蛾、黃條跳甲和蚜蟲的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