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島市青島警備區(qū)紅星幼兒園 鄒 楊
繪本是面向幼兒的、閱讀門檻低的圖畫書籍,其不僅擁有豐富的故事情節(jié),還有大量色彩、構圖、造型等美術表現元素。將繪本作為資源融入幼兒園美術活動中,能為美術活動提供豐富的教育內容,引導幼兒對客觀世界發(fā)表看法,并使幼兒全身心地投入美術創(chuàng)作中,用多種藝術形式進行自我表達,對促進幼兒綜合素質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鋪墊作用。
基于繪本的幼兒園美術活動,具有較強的故事性,不僅能夠有效吸引幼兒的注意,還能加強幼兒的情感體驗和表達,實現了美術活動與情感的統(tǒng)一。例如,繪本《萊尼喜歡藍色》講述了喜歡藍色的小老鼠萊尼將所有東西染成了藍色后,卻發(fā)現在藍色的世界中生活并不便利,從而意識到五顏六色的世界更加漂亮的故事。在閱讀過程中,幼兒會隨著小老鼠萊尼的心情變化而得到豐富的情感體驗,教師在此基礎上開展以“色彩”為主題的美術活動,能讓幼兒明白多元和包容的重要意義。與此同時,教師可以鼓勵幼兒通過撕貼、添畫等方式,為藍色的世界填上豐富多彩的顏色,從而實現對故事內容的創(chuàng)編。
基于繪本的美術活動能通過游戲化的教學情境,讓幼兒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得到熏陶。例如,繪本《我的連衣裙》講述小兔子潔白連衣裙染上各種花紋的故事,以此為依據開展的美術活動,能讓幼兒發(fā)揮創(chuàng)造思維,為小兔子的連衣裙畫上各種花紋圖案,讓幼兒在享受創(chuàng)造樂趣的同時鍛煉繪畫技能。創(chuàng)作花紋圖案的過程實際上也是繪本延續(xù)的過程,在體會到繪畫的成功和喜悅后,幼兒會對繪畫產生更濃厚的興趣。這種美術活動既符合繪本作為圖畫書的特點,又能通過游戲的方式激發(fā)幼兒的繪畫興趣,凸顯游戲化教學的基本理念。
通過繪本開展的美術活動,不僅能體現出美術課程的特點,挖掘繪本中的美術教育元素,還能通過與其他課程的整合,實現多元化教育。同樣以《萊尼喜歡藍色》為例,教師在繪本基礎上開展美術活動,不僅能鍛煉幼兒撕貼、添畫的能力,還能讓幼兒通過其中的故事積累語言方面的經驗。繪本故事本身有一定的文本量,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幼兒能掌握各類詞匯,并簡單的復述故事內容,能在得到審美體驗和美術鍛煉的同時學習其他學科知識。
繪本通過圖畫和文字所講述的故事,幫助幼兒提高思考能力和想象能力。教師可以將繪本應用于幼兒園美術活動中,首先,教師需要充分利用繪本多幅范畫的特點。在美術教學中,教師常因為采用錯誤的教學方法,導致幼兒在課堂學習時以臨摹范畫為主,難以培養(yǎng)幼兒的創(chuàng)造力。而繪本為講述故事而創(chuàng)作的多幅精美畫面,雖然也是多幅范畫,卻能拓展幼兒的繪畫思路,使其在繪畫能力和經驗不足的情況下,通過觀看大量范畫達到“舉三反一”的效果。例如,由大衛(wèi)·麥基創(chuàng)作的《花格子大象艾瑪》,以生動的畫筆描繪了主人公艾瑪的動態(tài),這些動態(tài)畫面能夠作為范畫為幼兒提供經驗支持,有效培養(yǎng)幼兒的繪畫表現能力。其次,應用材料和工具豐富幼兒美術經驗。我國對幼兒藝術教育的要求是,根據幼兒身心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從表現方式和技能的方面予以恰當的指導,使幼兒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利用日常生活中能接觸到的物品制作手工或進行其他藝術活動。由此可見,材料和工具是幼兒藝術教育的中介和橋梁,培養(yǎng)幼兒使用特殊材料和工具的能力,能有效激發(fā)其創(chuàng)作興趣。很多繪本中應用了各類材料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如《小黑魚》中使用樹葉、貝殼等生活中常見的物品的水彩拓印,描繪了各式各樣的海底生物。這種活用生活材料的作畫方法,不僅能豐富幼兒的美術經驗,還能使其在想象和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提高繪畫創(chuàng)作的積極性。最后,通過繪本培養(yǎng)幼兒的想象力。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認為,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的課程往往更易于接受和理解。繪本中或奇幻或激情的故事能為幼兒帶來豐富的情感體驗,詼諧幽默的情節(jié)和形象則能讓幼兒保持愉悅的心態(tài)。這種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故事,能讓幼兒在集中注意力的同時大膽想象,進而推動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例如,《馬修之夢》中主人公小老鼠馬修將美好想象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創(chuàng)作出如夢如幻的繪畫作品,能給予幼兒美好想象,進而打開其創(chuàng)作思路。
繪本與幼兒園美術活動相關的內容,大致可以分為情感、通感和美感三個維度。從情感的角度來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要發(fā)揮藝術的情感教育功能,起到建立健全幼兒人格的作用。為此,幼兒美術活動需要改變只注重技能或藝術的問題,提高對情感體驗及態(tài)度的重視,使幼兒在情感體驗的過程中增強繪畫的內部動因。從潛意識情感的角度解釋幼兒的繪畫行為,可以發(fā)現幼兒所畫的內容往往是他們感覺到而非看到或知道的東西,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幼兒的繪畫也是情緒和潛意識的體現。為此,教師需要從情感的角度開展美術活動,使幼兒在感受心靈呼喚的過程中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例如,繪本《小黑魚》講述了小黑魚在海底的一段奇幻經歷,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體驗小黑魚獨自在大海深處時的恐懼心理,想象小黑魚的內心想法,并通過小魚合作成為大魚的經歷思索小魚的生存法則,培養(yǎng)幼兒的團結精神、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從通感的角度來看,顏色能賦予畫面以溫度,色調能賦予物質以重量,這種超越某種感覺的局限體會到另一種感覺的現象即通感現象。合理利用通感,能增強幼兒的藝術理解和表現能力。例如,在《999只青蛙》中,教師可以讓幼兒通過搭配雨滴、蛙叫等聲音的方式閱讀繪本,通過聲音的通感體會到青蛙生長的全過程。從美感的角度來看,幼兒在大膽表現的過程中能明顯鍛煉藝術活動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培養(yǎng)幼兒發(fā)現美和體驗美的能力,使其體驗到情感表達和藝術創(chuàng)作的樂趣。例如,《老鼠嫁女》中使用剪紙藝術手法,講述了老鼠村長夫婦尋找最好的女婿的過程。剪紙藝術特殊的藝術手法,能讓幼兒體驗到規(guī)律性和表現性的美,不僅能推動傳統(tǒng)藝術的傳承和發(fā)展,還能有效增強幼兒感受美和表現美的能力。
首先,美術活動需要遵循小步遞進的原則,根據幼兒身心發(fā)展的階段逐步深化活動內容,使幼兒從無意識的亂涂亂抹逐漸向有意識的描繪轉變,經歷從不似到相似、神似的過程。例如,可以通過《蠟筆小黑》的故事,讓故事服務于美術活動,活動可分為初步認識刮蠟畫并用畫筆描繪事物、懂得刮蠟紙的制作原理并進行簡單作畫、掌握刮蠟畫作畫方法能自主創(chuàng)作繪畫三個階段。其次,遵循動態(tài)性的原則不斷調整美術教學目的、內容和方法。教師在使用繪本開展美術活動的過程中,需要讓幼兒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實現某種目標,并給予其重復嘗試的機會,使幼兒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做到手、口、腦的結合,全身心投入美術活動中。例如,教師可以借鑒《馬修之夢》,讓幼兒根據想象開展撕紙畫、手工粘貼畫、色彩抽象畫等美術活動。最后,需要遵循補強性原則保護幼兒的創(chuàng)作欲望。當幼兒完成繪畫作品后,其得意心理會使其想要與他人分享喜悅,而在得到贊許后,這種行為就會重復出現,成為其后續(xù)繪畫的原動力。為此,教師需要遵循補強性原則,在幼兒完成繪畫作品后予以正面評價,增強幼兒的創(chuàng)作自信心,使其能在不斷重復的過程中增強美術表現能力。
陶行知認為,只有具備試驗的精神才能探索出新的生路。在幼兒園美術活動中使用繪本藝術,能賦予活動故事性、游戲性和整合性,有效彌補傳統(tǒng)美術活動只注重美術技法教育的弊端。為此,教師需要充分利用繪本多幅范畫、材料多元和想象空間大的特點,深入探索繪本與美術活動的交融點,從情感、通感和美感三個維度,挖掘繪本中與幼兒園美術活動相關的內容,并遵循小步遞進、動態(tài)性和補強性原則,開展多元化的美術活動,從而培養(yǎng)幼兒嘗試、探索、創(chuàng)造的藝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