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杰
類風濕關節(jié)炎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關節(jié)炎,發(fā)病率高,且病變性質較嚴重,病發(fā)后,以手足各處的小關節(jié)為主要病變部位,臨床將其劃分至炎性滑膜炎類病癥范疇,疾病癥狀主要為手足多處小關節(jié)出現對稱性、侵襲性或者是多關節(jié)炎癥反應,致使患者的手指、腳趾逐步僵硬,無法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動或者行為,此病在發(fā)生后如果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當,炎癥持續(xù)進展,將會對患者機體多個關節(jié)造成損傷,引發(fā)關節(jié)畸形、功能缺失等并發(fā)癥[1,2]。相關研究顯示,類風濕因子、C 反應蛋白及免疫球蛋白等指標檢測可以提高類風濕關節(jié)炎早期疾病檢出率,為患者的病情判斷提供可靠依據?;诖?本文以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40 例為研究對象,研究免疫學檢驗聯(lián)合檢測在該疾病診斷中的臨床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2 月~2020 年12 月間于本院進行體檢的健康人員40 例作為參照組,同期40 例 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作為研究組。參照組:男21 例,女19 例;年齡32~69 歲,平均年齡(45.37±7.95)歲。研究組:男22 例,女18 例;年齡31~70 歲,平均年齡(45.34±8.29)歲;病程1~6 年,平均病程(3.19±0.71)年。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于本院倫理委員授權后實施。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兩組受檢者均為自愿參與;參照組身體健康,免疫系統(tǒng)正常;研究組已經臨床確診,與《類風濕關節(jié)炎診斷及治療指南》中的診斷標準符合。
1.2.2 排除標準 心、肝以及腎等重要器官存在器質性病變者;合并腫瘤疾病者;精神、認知異常,溝通交流困難者。
1.3 方法 兩組受檢者均接受免疫學檢驗聯(lián)合檢測,方法如下。
1.3.1 采集血液標本 入院后,抽取受檢者靜脈血液樣本,以5 ml 為宜,標本獲取之后,以適量肝素開展抗凝處理,再以3000 r/min 速度實施離心處理,時間為 10 min,完成后,取其上層血清樣本,待檢。
1.3.2 檢測RF 儀器選擇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方法為免疫比濁法,詳細檢測血液樣本當中的RF 濃度,若RF>14 IU/ml,則將檢測結果判斷為陽性,若 RF≤14 IU/ml,則認為該檢測結果為陰性。
1.3.3 檢測抗CCP 以酶聯(lián)免疫吸附測定法(ELISA)對血液標本當中的抗CCP 濃度開展檢測,所有操作必須完全按照試劑說明書當中給出的標準執(zhí)行,若 >5 Ru/ml,則將檢測結果判斷為陽性,如≤5 Ru/ml,則將檢測結果判斷為陰性。
1.3.4 檢測AKA 采用間接免疫熒光法進行AKA 檢測,檢測操作嚴格依據試劑說明書開展,若AKA 角質層有線狀或是半層狀典型熒光染色現象則判定為陽性。
1.3.5 檢測IgG、補體C3及C4儀器選擇全自動特定蛋白分析儀,方法均選擇免疫比濁法,所有檢測操作必須完全按照說明書當中給出的標準執(zhí)行,各項指標的正常范圍如下:IgG:7~16 g/L(正常),補體C3:0.9~ 1.8 g/L(正常),補體C4:0.1~0.4 g/L(正常)。
1.4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RF、抗CCP、AKA 陽性檢出率。②比較兩組的IgG、補體C3、補體C4水平。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RF、抗CCP、AKA 陽性檢出率比較 研究組的RF、抗CCP、AKA 陽性檢出率均高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RF、抗CCP、AKA 陽性檢出率比較(%)
2.2 兩組的IgG、補體C3、補體C4水平比較 研究組的IgG 為(15.64±4.71)g/L、補體C3為(0.68±0.25)g/L、補體C4為(0.14±0.05)g/L,參照組 的IgG 為(10.47± 3.08)g/L、補體C3為(1.23±0.31)g/L、補體C4為(0.29± 0.17)g/L。研究組的IgG 高于參照組,補體C3、補體C4低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5.8102、8.7346、5.3537,P=0.0000、0.0000、0.0000<0.05)。
目前,類風濕關節(jié)炎依舊是醫(yī)學臨床無法解決的一大難題,無根治性或特效治療藥物與方案,因此,盡早確診疾病,讓患者在疾病早期便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是對其疾病預后進行改善的關鍵。在臨床中,類風濕關節(jié)炎被歸類于自身免疫性病癥的范圍之內,近年來,國內外已有多項研究報道指出,可以將免疫學相關指標作為類風濕關節(jié)炎臨床診斷的參考依據,以提高該疾病的早期檢出率[3,4]。
RF 是臨床最早用于類風濕關節(jié)炎疾病診斷的自身抗體物質,對臨床檢測有著極高的靈敏度,但在特異度方面則表現不明顯,若以此指標進行疾病診斷,容易與自身免疫性疾病發(fā)生混淆,且RF 水平與受檢者本身的年齡有著明顯的相關性,即隨著年齡的增加,RF 水平也會呈現上升趨勢,二者呈現為一種正比關系,如果單以此項指標進行類風濕關節(jié)炎診斷,容易失準[5,6]。AKA 在類風濕關節(jié)炎發(fā)病早期便會出現,是一種典型的類風濕關節(jié)炎抗體,且AKA 的濃度與患者的病情是一種正比關系,因此,當患者的AKA 表達為陽性時,其關節(jié)的損傷程度相較陰性患者更嚴重??笴CP 是當前臨床用于類風濕關節(jié)炎診斷準確率最高的指標,在類風濕關節(jié)炎當中的敏感性、特異性明顯高于其他指標,可以為類風濕關節(jié)炎診斷提供準確診斷依據[7,8]。IgG 是人類機體必不少的免疫抗體之一,是機體體液免疫情況最直接的反映指標,而補體C3、C4則是非特異性免疫中最重要的成分,可以直接反映出患者機體內部的特異性免疫情況,目前,已經臨床列為評估機體特異性免疫反應最有價值的免疫學指標。
免疫學檢驗聯(lián)合檢測是當前臨床用于類風濕關節(jié)炎診斷最常用的一種方式,其對于人類血清中IgG、補體C3、補體C4都極為敏感,采用此種方式進行類風濕關節(jié)炎疾病診斷可以檢查的全面性,豐富臨床檢測數據,讓醫(yī)生可通過檢測數據,更有加直接、準確的判定受檢者的血液樣本,且免疫學相關指標聯(lián)合檢驗使得血液樣本利用率也有大幅度提高,有效的避免了血液樣本污染風險或者是浪費,同時還保證了檢驗的質量,在臨床檢驗當中有著多方面的優(yōu)勢[9,10]。另外,免疫學檢驗聯(lián)合檢測診斷類風濕關節(jié)炎進一步提升了檢驗的針對性,可通過免疫學指標全面提升血液樣本的陽性和陰性檢測準確率,使得檢測結果具備更強的說服力,進一步確保了類風濕關節(jié)炎臨床診斷的科學性、及時性,提升類風濕關節(jié)炎早期疾病檢出率,進而避免治療延誤的情況發(fā)生。本次研究發(fā)現,研究組的RF、抗CCP、AKA 陽性檢出率均高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的IgG 高于參照組,補體C3、補體C4低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證實,免疫學檢驗聯(lián)合檢測用于類風濕關節(jié)炎疾病診斷準確率較高,可以作為該疾病診斷的有效手段。
綜上所述,類風濕關節(jié)炎以免疫學檢驗聯(lián)合檢測可有效提升疾病診斷準確率,為患者的疾病治療提供有效依據,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