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光成
倪繼新油畫作品
網絡時代,幾乎人人使用微信,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同天倪(天倪是畫家倪繼新的微信名,因叫起來自然上口,所以我一直這么稱呼他)在微信朋友圈成為好友。
這之后他在烏魯木齊操辦《大愛無疆》慈善畫展,我欣然寄去兩張畫。2018 年7 月受他之邀,我第一次到遙遠、陌生的新疆。在機場出站口,他一眼就認出我。之后他夫人開車把我接到烏魯木齊SOS 兒童村畫室。第二天一早,我們同相約而至的上海復旦大學教授余亞梅女士一行數人便啟程,踏上北疆之旅的行程。
新疆的高山大河讓我很興奮,我們一路領略天山的云天峻嶺峽谷草原,在哈希勒根達坂拍照,在哈薩克牧民的氈房里開懷暢飲。茫茫人海,冥冥中會有許多說不清道不明的機緣巧合發(fā)生,天南地北相隔幾千公里,兩個素昧平生的人,因為網絡而相識,一見如故,到離開新疆時我們已成為無話不談的兄弟。
倪繼新油畫作品
天倪畢業(yè)于新疆師范大學中國畫專業(yè),在學校時也學習過油畫,對中西繪畫風格的異同有基本的了解。他的繪畫意識和眼界受其師承及中、西方美學的影響,他的老師李其煜先生是我的舅舅,也是中國國畫大師于希寧的學生。后來天倪又投身到中國油畫名家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劉秉江先生門下,受其言傳身教多年,由此奠定他的綜合藝術素養(yǎng)和扎實的繪畫基本功。天倪的畫造型概括、質樸簡煉,講究色、形、筆并重,在傳統寫實油畫的基礎上,開拓畫面的空間感,同時因為受國畫影響,畫面有“意在筆先”的隨意性和表現力。
天倪是性情中人,更多的時候顯得沉靜,心無旁騖,他的畫中規(guī)中矩,不慍不火,畫得很隨興,畫自己的感受,沒有什么固定的題材,秉承現實主義的繪畫原則,在他看來現實主義才具有現實意義和長久性。人生短暫而脆弱,充滿不確定性,就象懸浮在空中的風箏,藝術中真情實感的表達才能使內心踏實,心安理得。他堅持現實主義并不意味著簡單地描摹實際對象,而是源自內心,畫他對生活的感觸以及對藝術的理解。其作品中或多或少表現出某種潛在的悲劇意識。
新疆地域遼闊,民族眾多,是國內畫家向往的地方。作為新疆本土畫家,新疆少數民族題材是他一段時期的繪畫主題,在他的速寫本里畫了不少少數民族男女形態(tài)各異的素描、速寫。每幅畫背后或許都有一段故事。他善良,熱情,對少數民族有著本能的親和力,和他們在一起時流露出他的真性情,他可以毫無忌憚地夸人家長的“漂亮”。他對少數民族的刻畫沒有停留在民俗敘事的表象上,而是深入地挖掘人物的內心精神世界,展示人物的勤勞,樸實,善良,坦誠和羞澀,尤其是那一雙雙長年勞作的手。
近些年,他畫了不少身邊的人,妻子、孩子、親朋好友的現實生活狀態(tài),從側面反映隨社會的進步,人民生活日漸富裕,人的精神狀態(tài)的變化。他的畫室不再是充滿松節(jié)油的味道,多了些溫情,在他看來,生活中充滿了藝術。
天倪的畫室里掛著朱乃正(原中國油畫藝委會主任,己故)先生書贈他的陸游的詩:“酒隱人間六十年,晚途斂板自傷憐,莊周聊寄漆園吏,梅福終為吳市仙。方外酒徒盟尚在,囊中劍術老當傳。此心郁屈何由豁,聊遣龍蛇落蜀牋?!敝煺壬o他題贈詩意味深長。十多年來天倪一直在為烏魯木齊SOS 兒童村的公益事業(yè)奔波,義務輔導兒童村孤兒的美術培訓,從事藝術教育普及。正可謂“囊中劍術老當傳”。2020 年首屆濰坊當代藝術展,全國數十位知名畫家齊聚畫都濰坊,受濰坊市美協當代藝術委員會特邀,天倪也參加了此次藝術展,他的畫因其嫻熟的現實主義繪畫手法、濃郁的地域特點、平實的繪畫語言以及審美,獲得好評,并被當地機構收藏。
天倪直爽率性,熱情好客。畫畫也一樣,隨“興”而為,“興”逝而息。“興”是激活藝術創(chuàng)作的動力。“興者,情也。謂外感于物,內動于情,情不可遏”。在畫家群體中,他算不上勤奮。但他一直在有意識地錘煉自己既興表達的感知能力和繪畫習慣,在波瀾不驚的日常生活中,捕捉適合自己興致的切入點進行創(chuàng)作。
天倪畫畫是出于對生活的某些觸動,面對畫布,有時畫得快有時又畫得很慢,邊畫邊看,漸漸形成構圖和主題,始于“興致勃勃”,終于“沉思憂郁”,信筆揮抹,隨興致的持續(xù)從一張畫布、一個人物、一根抽象的線條,發(fā)展到二張三張畫布,不斷地把捏、調整,使最初的感覺沉淀下來,并一步步深化和完善。創(chuàng)作中表現出不同尋常的韌性,對自己的畫要求非??量?。
倪繼新油畫作品
觸景生情,有感而發(fā),這是多數藝術家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的一種境界,這種創(chuàng)作狀態(tài)契合了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本質。藝術作品由個體之"興"的涂抹,上升到生命意義的表達,是一種心靈的詠嘆。他的油畫《生命》是幅靜物畫,據說是朋友處一盆枯竭的干花和鳥標本突然激發(fā)了他的創(chuàng)作興致,占據畫面的雜花盡顯曾經的繁華,左下角墜落受傷的小鳥在漆黑的底色上振翅掙扎,生命在困境中承受生活之重。這種托物寓意的表達,源自他多年對生活的感悟,對人生意義的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