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金
山即是城,城即是山。直到真正來到重慶,才發(fā)現(xiàn)這是一座手持導航地圖也著實沒什么用的城市——可能打車幾十分鐘的路程,你只要爬坡上坎步行幾分鐘就能到達。這里沒有地平線,山在城中,城在山上,汽車可能在你腳下,也可能在你頭頂,跨江大橋、立交橋、高架橋、隧道不計其數(shù),再加上空中的輕軌,都可以錯落地到達于同一地點。
“勒是霧都”,這句方言說得很實在。重慶是中國日照時間最短的城市,來之前并不太相信,但是在經(jīng)過了連續(xù)幾天沒看到太陽,要不下雨、要不灰蒙蒙的日子后,我著實見識到它的威力。
傍晚時分,一路沿著嘉陵江邊走到了慕名而來的“洪崖洞”。遠遠望去,一座匯集了美食、美物、演藝、住宿,依山而建的十一層半山式建筑體成了視線范圍內的焦點。瓦當斗拱的東方建筑結構特色、大紅燈籠組成的裝飾燈線鑲嵌在每一條房檐上,都像極了日本動畫片《千與千尋》里湯婆婆的澡堂大樓。
“洪崖洞”的一層出口正是嘉陵江的臨江大道,五、七、九層分別是半露天美食街、演藝小廣場和地道的川菜館,而頂層則是千廝門大橋的出入口。
那么,我的疑問來了——一座吊腳樓建筑群,為啥要叫洞呢?在五層的半露天美食街上買“耍酒”時,五十多歲的本地老板操著一口重慶普通話,告訴我大概的意思是:古時出于軍事需要,重慶建了九開八閉十七座城門,洪崖門是一座閉門。用現(xiàn)在流行的話說,這是一座假城門,有城樓、炮臺,就是沒有門?!斑@古代人民的套路,還真是藏得深呢!”我邊聽邊感嘆著。
這時,買酒的老顧客、看熱鬧的游客越來越多,老板干脆饒有興致地開起了“小課堂”。
洪崖洞就在洪崖門外巖石下方的懸崖邊,是一個巨大的石窟。從四海八荒前來討口飯吃的“叫化子”看到洪崖洞一帶空曠得很,既不潮濕,又能遮風擋雨,就紛紛裹著破棉被在洪崖洞安家了。再后來,江邊的搬運工、扯船子,還有挑著水叫賣的下力人,大家本就沒地方住,又為了省錢,只好倚山就勢建起了吊腳樓。窮人們沒錢買火藥,不可能把山炸平了再建,只能用杉木、楠竹等最廉價的材料,參差或并排地矗立在懸崖之上,以穿斗結構和捆綁方式搭建,從遠處看倒也頗為壯觀。
解放后,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重慶的各個沿江碼頭也逐漸衰落,在碼頭謀生的洪崖洞吊腳樓里的住戶們自然要另謀出路。曾經(jīng)熙熙攘攘、富有生活氣息的洪崖洞,逐漸失去了生氣,只剩下一間間殘破的吊腳樓,歷經(jīng)幾十年風雨,終成危房。
改革開放后,政府決定徹底改變它的面貌,把它修飾成了如今長江上游山地舊城民間建筑的“博物館”……
我想起了來時在洪崖洞的簡介牌上,依稀還能看到當初規(guī)劃之人的見識:“洪崖洞如重慶人,既豪放耿直、麻辣鮮香,又熱情奔放、時尚前衛(wèi)?!笨刹恢麄兪欠衩靼祝蛔鞘?、一個族群,哪是一座建筑就能完全展現(xiàn)的呢?其實,時代即是如此,身處混沌也只能選擇接受,就像接受現(xiàn)在的洪崖洞一樣,搖身一變成了不折不扣的商業(yè)綜合體。畢竟,它那“混血兒”般的相貌也確實魅力十足。尤其是在晚上,在山城特有的霧氣氤氳與“長”在江邊兩岸的高樓霓虹的襯托下,也許已經(jīng)習慣了洪崖洞的本地人,也會在經(jīng)過時忍不住多看兩眼吧。
重慶的夜景非常棒,有人說重慶的夜景和上海一樣美,重慶人很不屑,說重慶的夜景和香港一樣美。在走過了無數(shù)高低錯落的階梯和彎彎繞繞的坡道之后,我這個缺乏鍛煉的體質實在是吃不消,但卻發(fā)現(xiàn)了一個觀洪崖洞夜景的好地方,那便是嘉陵江對岸的江北嘴大劇院。找一條小路下到江灘邊,迎接江風的拍打,遙望絢麗斑斕的洪崖洞全景,于靜默中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也不失為一次有態(tài)度的旅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