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利民
春天,開始于日歷上的這兩個字,小時候曾問過大人,黃歷上明明寫著的是“立春”,為什么偏偏叫打春?村里人也語焉不詳,只是告訴我們,這是從古代就有的一個節(jié)氣,可能是一種什么儀式。不過,我們真的沒有什么春天的感覺,除了母親看看黃歷上寫著的具體時間,幾時幾分立春,便準(zhǔn)備好蘿卜,或青或紅,洗凈切成片,到了那個時刻,一人分一片,吃掉,說是“啃春”。于是,倒是真的從蘿卜的清香味里,嗅到了一絲春天的氣息。
在打春的這半個月里,依然是寒假,我們依然在村莊外的雪地里奔跑。也會一天天地覺得,腳下的雪似乎松軟了許多。風(fēng)猛烈地刮,不過不記得是從哪個方向來,雖然是不變的冷,卻感到風(fēng)里少了一些東西,又好像多了一些東西。年少的心里,關(guān)于春天最初的印象,早已隨著那一片蘿卜而消散。
村里最老的老人,這個時候會站在村口,看著廣闊的大地,大地上的雪依舊那么厚,大地上的我們依舊無憂無慮。老人一輩子沒有離開過這片土地,他似乎比村莊更蒼老,某一天,他會看著這片熟悉的大地,說:“地氣通了!”
立春。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春氣無聲無息,無痕無跡,在這一天,在這一刻,輕輕地進入人間,就像一個溫暖的夢,悄悄地進入長夜。
后來,我終于知道了,為什么叫打春。的確是一個古老的儀式,泥土做成春牛,站在門口,在這一天,人們用紅綠的鞭子抽打它,有“催耕”之意,希望有個豐收的好年頭。泥做的春牛被打碎,人們便把那些碎片撿回來,視為吉祥之物。
春天就這樣被喚醒了。
現(xiàn)在早已沒有了這樣的儀式,那頭泥做的春牛,就在心里。它挨了鞭子,疼得撒了歡兒地奔跑,就像它蹄下那些也正在撒了歡兒地生長著的青草和萬物。
于是,春天,就真的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