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苑珍 黃曉霞 寧宇明 溫美花
小兒腹瀉為小兒常見消化道疾病之一,主要以大便次數(shù)增多伴形狀改變?yōu)橹鳎瑩蟮溃?歲以下兒童的腹瀉發(fā)病率為2.50~3.38次/人年[1]。該疾病對身體造成嚴重危害,需要積極配合治療。臨床對小兒腹瀉的處理措施如口服補液鹽或增加母乳喂養(yǎng)次數(shù)預防脫水、堅持喂養(yǎng)、補鋅及選擇性地使用抗生素等,這些方法的治療效果確切,但在臨床應用中一些方法不易被實施,如運用不當可能會發(fā)生一些不良反應,依從性較差[2]。推拿是中醫(yī)治療小兒腹瀉的特色療法之一,安全舒適,易被患兒接受,可縮短病程,促進康復[3]。穴位敷貼將中醫(yī)經絡理論和透皮吸引技術相結合,其溝通表里、調和營衛(wèi)、健脾祛邪,可有效激發(fā)機體的經氣,從而對小兒腹瀉發(fā)揮治療作用[4]。丁桂運脾散是治療小兒腹瀉穴位敷貼的協(xié)定方,功效為益氣健脾、化濕止瀉。本研究旨在探討推拿法聯(lián)合丁桂運脾散穴位敷貼治療小兒腹瀉脾虛證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于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就診的小兒腹瀉122例。小兒腹瀉的診斷根據文獻[5]中《兒童腹瀉病診斷治療原則的專家共識》制定診斷標準。脾虛證診斷標準根據文獻[6]中《中醫(yī)兒科常見病診療指南》擬定,癥候:大便稀溏,色淡不臭,食后即瀉,面色萎黃,形體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緩弱。納入標準:(1)符合以上診斷標準;(2)病程≤14 d;(3)年齡 3~6 歲。排除標準:(1)先天發(fā)育不全;(2)伴心、肝、腎等臟器嚴重原發(fā)疾?。唬?)合并遺傳代謝性疾病、營養(yǎng)不良、嚴重感染等疾?。唬?)重度感染性腹瀉患兒;(5)對研究用藥過敏。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將患兒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1例。對照組男40例,女21例;年齡3~6歲,平均(4.40±0.56)歲;病程:4~11 d,平均(7.03±0.81)d;腹瀉次數(shù) 3~6次/d,平均(5.03±0.61)次/d。觀察組男36例,女25例;年齡3~6歲,平均(4.34±0.59)歲;病程:4~11 d,平均(7.03±0.81)d;腹瀉次數(shù) 3~7次/d,平均(5.11±0.62)次/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兒家長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基礎治療:參照文獻[1]給予兩組患兒補液、糾正電解質酸堿平衡、營養(yǎng)支持等治療,合并感染者采取抗生素治療。對照組患兒接受雙歧桿菌活菌膠囊(生產廠家:麗珠集團麗珠制藥廠,批準文號:國藥準字S10960040,規(guī)格:0.35 g/粒),1粒 /次,餐后口服,早晚各1次。觀察組患兒在對照組基礎上接受推拿法聯(lián)合丁桂運脾散穴位敷貼治療。推拿采取循經推腹法,患者仰臥,依次給予按腹、摩腹療法。按腹:指按腹部,以肝經、脾經、胃經在腹部的走行為中心,取梁門、關門、天樞、府舍、大橫,當按壓一定深度時應按而留之,維持此時壓力及深度。摩腹:雙手指心搓熱1 min以上,放置于肝經、脾經、胃經在腹部的走行部位,快速摩動,使以上部位出現(xiàn)溫熱感覺。1次/d,每周5次。丁桂運脾散穴位敷貼療法:丁桂運脾散藥物包括丁香9 g,肉桂 9 g,黨參 9 g,黃芪 12 g,白術 8 g,茯苓 12 g,砂仁 5 g,炙甘草 6 g;將上述藥物打細粉,以適量黃酒和水將藥粉調成糊狀,敷于天樞穴(雙)、脾俞穴(雙)、神闕穴,紗布包扎固定,每次約8 h,2次/d。兩組連續(xù)治療10 d。
(1)比較兩組退熱時間、大便恢復正常時間、糞常規(guī)恢復正常時間、嘔吐緩解時間及腹痛緩解時間。(2)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脾虛證癥狀評分。按照正常、輕度、中度、重度評價患兒的大便稀溏、食后即瀉、面色萎黃、神疲倦怠,分別記分為0、2、4、6分。(3)比較兩組療效。根據文獻[7]《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療效標準。臨床治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脾虛證總分減分率≥95%;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70%≤脾虛證總分減分率<95%;有效:臨床癥狀體征有所好轉,30%≤脾虛證總分減分率<70%;無效:臨床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脾虛證總分減分率<30%。脾虛證總分減分率=(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100%。愈顯=臨床治愈+顯效。
本研究數(shù)據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愈顯率為91.80%,高于對照組的77.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觀察組退熱、大便恢復正常、糞常規(guī)恢復正常、嘔吐緩解、腹痛緩解時間均早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兩組癥狀體征緩解時間比較[d,(±s)]
表2 兩組癥狀體征緩解時間比較[d,(±s)]
*與對照組比較,P<0.01。
組別 退熱時間 大便恢復正常時間 糞常規(guī)恢復正常時間 嘔吐緩解時間 腹痛緩解時間對照組(n=61) 1.93±0.30 3.30±0.41 2.95±0.37 1.99±0.31 1.87±0.28觀察組(n=61) 1.63±0.25* 2.65±0.33* 2.03±0.26* 1.40±0.19* 1.55±0.21*
治療前,兩組大便稀溏、食后即瀉、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大便稀溏、食后即瀉、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脾虛證癥狀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脾虛證癥狀評分比較[分,(±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1。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61) 5.04±0.67 1.73±0.22* 4.99±0.56 1.77±0.21* 4.90±0.53 1.49±0.18* 5.13±0.58 1.44±0.19*觀察組(n=61) 5.09±0.64 0.93±0.13*# 5.03±0.54 0.83±0.11*# 4.95±0.55 0.79±0.09*# 5.17±0.60 0.77±0.09*#組別 大便稀溏 食后即瀉 面色萎黃 神疲倦怠
小兒腹瀉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數(shù)增多、形狀改變?yōu)橹饕卣鞯囊唤M消化道疾病。西醫(yī)臨床治療小兒腹瀉的原則為預防和糾正脫水,繼續(xù)喂養(yǎng),補鋅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及黏膜保護劑、微生態(tài)療法等[8-9]。然而,口服抗生素或活性菌等的療效欠佳,且易產生肝腎受損并破壞腸道“正常菌群”,造成菌群失衡,甚或患兒出現(xiàn)嘔吐等副作用[10]。小兒腹瀉歸屬中醫(yī)學的“泄瀉”范疇,其病位在腸,與脾、肝等臟器密切相關[11]。中醫(yī)學認為小兒形氣未充,臟腑嬌嫩,脾常不足,如《幼科發(fā)揮·五臟虛實補瀉之法》所述“小兒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者”[12]。且小兒生機蓬勃,脾胃負擔相對較重,一旦遇到寒濕或者傷于乳食等,可損傷脾胃[12]。脾胃虛弱,不能腐熟水谷,生濕生滯,腸道功能失司而為泄瀉,水谷不分,并走大腸,而成泄瀉[12]。故臨床治療宜以提高免疫,健脾益氣、助運止瀉為主。
本研究中采用循經推拿法的部位位于肝經、脾經、胃經在腹部循行范圍,采取按腹、摩腹手法,具有益氣健脾的作用,脾健則運化正常,水濕健運,氣機升降恢復正常[13]。且在推拿過程中對特定穴位進行點壓刺激,如胃經的梁門、關門、天樞穴,脾經的府舍、大橫;其中關門、梁門可健脾化濕、理氣和胃、消積化滯;府舍可健脾理氣、疏肝止痛;天樞、大橫可調理脾胃、行氣通腑。有研究認為,脾虛而致小兒泄瀉的病機不僅在于脾氣虛,而且患兒常合并脾陽虛,脾陽不振失于溫煦使運化無力,以致泄瀉遷延難愈[14]。本研究中丁桂運脾散中丁香補腎助陽以助脾陽;肉桂補火以助陽氣;黨參、黃芪益氣健脾;茯苓、白術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砂仁化濕開胃、溫脾止瀉;炙甘草調和諸藥。所選穴位中天樞穴為足陽明胃經之穴、大腸募穴,可調理胃腸氣機,是治療泄瀉之要穴;神闕穴有溫通元陽、運腸胃氣機、化濕積滯的作用;脾俞穴有利濕升清、健脾和胃、益氣壯陽的功效。將上述藥物貼于這些穴位,可發(fā)揮穴位和藥物雙重效應。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愈顯率為91.80%,高于對照組的77.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退熱、大便恢復正常、糞常規(guī)恢復正常、嘔吐緩解、腹痛緩解時間均早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治療前,兩組大便稀溏、食后即瀉、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大便稀溏、食后即瀉、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表明本組推拿法聯(lián)合丁桂運脾散穴位敷貼治療小兒腹瀉脾虛證的效果顯著,可以提高臨床治療效果,縮短恢復時間,有助于患兒癥狀體征和中醫(yī)癥候的改善。本研究仍存在不足地方,如樣本過少,研究時間較短,推拿手法有參差,患兒依從性差,這些在以后的研究中還需進一步加強。
綜上所述,本組推拿法聯(lián)合丁桂運脾散穴位敷貼治療小兒腹瀉脾虛證的效果顯著,能促進患兒癥狀體征和中醫(yī)癥候的好轉,且安全可靠,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