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帆 許進雄
終末期腎?。‥SRD)為慢性腎臟病的最終階段,發(fā)病率穩(wěn)步增長,從而增加了血液透析(HD)的需求[1-2]。血管通路是ESRD患者長期血透的重要影響因素[3]。功能良好的血管通路對血透患者至關重要,它是決定治療成功或失敗的重要組成部分[4-5]。自體動靜脈內瘺(AVF)是目前既能保證有效血流量,又具有維持時間長、低并發(fā)癥的血管通路[6-7]。但長期透析,血管通路因反復穿刺導致內膜損傷、血栓形成、感染等,最終引起內瘺狹窄、甚至閉塞[8]。手術是解決AVF狹窄的主要手段,但臨床選擇何種術式尚無定論,AVF狹窄段切除重建術將狹窄段充分切除后,再進行血管重建內瘺,可有效保證重建內瘺的質量,但同時術中創(chuàng)傷大,易引起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經(jīng)皮球囊擴張術(PTA)是近年新型的術式,利用微創(chuàng)技術將狹窄的內瘺擴張,可有效地保留原有內瘺血管,避免損傷,但術后內瘺血流、通暢情況尚有待證實[9]。本研究選取80例ESRD合并AVF狹窄的患者,比較PTA、AVF狹窄段切除重建術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汕尾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80例ESRD合并AVF狹窄患者。納入標準:(1)年齡>18歲;(2)超聲評估下明確存在AVF狹窄。排除標準:(1)不能耐受手術;(2)存在全身嚴重血管病變;(3)合并機體凝血功能障礙、血小板降低;(4)合并嚴重精神疾患無法配合;(5)資料不完整。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40例。對照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35~72歲,平均(59.98±6.01)歲;病程1~8年,平均(4.34±0.41)年;內瘺部位:前臂28例,上臂12例。研究組男28例,女12例;年齡38~71歲,平均(57.23±6.34)歲;病程1~6年,平均(4.29±0.42)年;內瘺部位:前臂30例,上臂1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且患者均簽字同意。
對照組實施AVF狹窄段切除重建術,先采用1%利多卡因進行局部麻醉,麻醉完成后,沿著動靜脈吻合口方向充分分離已動脈化的內瘺靜脈,暴露動靜脈吻合口狹窄處,充分剪開狹窄處深筋膜,游離橈動脈;然后結扎狹窄處的靜脈遠端,并用止血夾夾住橈動脈,縱行切開動脈6 mm,將狹窄段靜脈切除,然后采用Prolene縫線縫合動靜脈及側端,松開橈動脈止血夾,觀察出血情況;并可明顯觸及內瘺處震顫后,再將皮下組織、皮膚依次縫合。研究組實施PTA術,采取南京科進實業(yè)有限公司提供的PHILIP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采取日本泰爾茂0.035英寸超滑導絲、日本泰爾茂血管鞘組;采取8~30 atm的美敦力球囊。操作如下,患者取仰臥位,局麻處理與二次瘺手術中應用藥物和技術相同,進針點與狹窄處保持5 cm距離,穿刺針順著狹窄部位方向,直接進入內瘺血管中,將導絲置入,順導絲將鞘管置入。一側注入肝素生理鹽水(肝素3 000單位),一側抽吸,反復多次,抽吸出血管內血栓。于彩超監(jiān)測下經(jīng)導管鞘置入超滑導絲及高壓球囊至狹窄段靜脈,超聲輔助導絲引導球囊通過動靜脈吻合口,于該處行經(jīng)皮腔內血管成形術,糾正流出道靜脈及吻合口處狹窄;同樣方法對血管全程行PTA治療,糾正血管內管腔狹窄并擠壓血管內殘余血栓。按照間隔2 s增加1 atm的標準進行球囊擴張操作,直至達到22 atm的要求,保留時間控制在30 s內。每個部位均進行2~3次擴張,荷包或8字縫合穿刺點,拔除導管鞘并拉緊縫線,局部點壓迫1~2 min,無菌輔料覆蓋。支架植入的指征為反復進行PTA治療后狹窄仍大于30%者,術后隨訪6個月。
(1)在二維超聲(philips,GE8)模式下監(jiān)測手術前和術后1 d內瘺最窄處的直徑,測量3次,取3次平均值,計算狹窄處橫斷面積(S)。在頻譜多普勒模式下監(jiān)測峰值流速和血流量(每次測量3~5個心動周期),根據(jù)超聲自帶軟件自動計算RI和FV,計算公式為RI=(PSV-EDV)/PSV,RI為肱動脈阻力指數(shù),PSV為收縮期最大速度,EDV為擴張期最大速度。FV=Vmean×area×60(s),F(xiàn)V為血流量,Vmean為時間平均血流速,area為橫截面積。FV、S水平越高,RI水平越低,則說明AVF狹窄處術后效果越好。(2)比較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括血腫、滲血、手背腫脹。(3)隨訪6個月,彩超評估AVF通暢情況。
本研究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術前,兩組FV、S、RI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1 d,兩組FV、S、RI水平均優(yōu)于術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1 d,兩組FV、S、RI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AVF狹窄處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AVF狹窄處相關指標比較(±s)
組別 FV(ml/min)S(mm2)RI術前 術后1 d t值 P值 術前 術后1 d t值 P值 術前 術后1 d t值 P值對照組(n=40)231.93±26.22456.34±50.1325.0880.0003.25±0.3522.81±3.2138.311 0.000 0.57±0.05 0.50±0.04 6.9140.000研究組(n=40)225.94±27.23461.02±48.1126.8950.0003.28±0.4324.02±3.4537.729 0.000 0.56±0.06 0.49±0.04 6.1390.000 t值 1.002 0.426 0.342 1.624 0.810 1.118 P值 0.160 0.336 0.367 0.054 0.210 0.133
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術后隨訪6個月,對照組40例患者中有30例AVF通暢,通暢率為75.00%;研究組40例患者中28例AVF通暢,通暢率為70.00%;兩組AVF通暢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251,P=0.617)。
有數(shù)據(jù)顯示,國內行腎臟替代治療患者明顯增加,并以11%的速度逐年遞增[10]。腎臟替代治療的成功與血管通路的選擇明顯相關。AVF是目前維持長期透析的主要血管通路,但維護不到位亦可導致其質量下降,影響血液透析質量。AVF最易出現(xiàn)血管狹窄、閉塞,導致無法順利完成血液透析治療[11-12]。目前處理AVF狹窄的方法以手術為主,其中狹窄段切除重建術、PTA較為常用,AVF狹窄段切除重建術通過重建AVF,可有效恢復內瘺通暢,但手術創(chuàng)傷可能導致術后再次狹窄;而PTA對內瘺血管充分保留,減少造瘺血管的損傷,盡可能地避免術后狹窄、血腫等,但其效果尚有待驗證。
AVF狹窄處橫斷面積、血流量,以及肱動脈血流指數(shù),可充分反映AVF的質量,從而評估該AVF能否作為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13]。本研究對80例存在AVF狹窄的ESRD患者進行分析,分別進行AVF狹窄段切除重建術、PTA治療,術前、術后1 d均采用血管彩超評估AVF狹窄處FV、S、RI水平,結果顯示經(jīng)AVF狹窄段切除重建術、PTA治療后1 d,兩組FV、S、RI水平均優(yōu)于術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1 d,兩組FV、S、RI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兩種手術方式均能保證術后內瘺的質量。宮峰等[14]選擇82例ESRD行血液透析合并AVF狹窄的患者進行研究,分別予以狹窄段重建術、PTA術處理狹窄段,得到與本研究類似結果。
本研究發(fā)現(xiàn)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PTA在處理AVF狹窄時出現(xiàn)血腫、滲血、手背部腫脹現(xiàn)象更少。分析原因:PTA治療過程中,不需分離內瘺動靜脈,不需剪開血管內膜,不需游離相關動脈、吻合動靜脈等,術中對血管、組織損傷??;另外PTA術中對血管完整性、連續(xù)性盡可能地保留,降低手術對血管內膜的損傷。因此血腫、滲血、腫脹等基本不會發(fā)生。術后隨訪6個月,兩組AVF通暢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兩種手術方式均能保證術后AVF通暢率,均具有較為良好的效果。與國外Heye等[15]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較AVF狹窄段切除重建術,PTA治療ESRD合并AVF狹窄患者,臨床效果相似,但可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