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繼鈺 韓玉翠 王健 郭振清 林小虎
燕山山前平原區(qū)受光熱資源稟賦、種植習慣等因素影響,傳統的作物栽培制度有春玉米(花生)-冬小麥-夏玉米兩年三熟制、春玉米一年一熟制等。傳統作物栽培模式很難在一個自然年度(1~12 月份)內實現一年兩熟,光熱資源利用上存在“一熟有余,兩熟不足”的情況,造成了光熱資源浪費、糧食單位面積產量低、經濟效益不高的現象。豌豆為長日照和早春播作物,適應能力強,并且對土壤有很好的固氮作用,近年來燕山山前平原區(qū)豌豆種植面積逐年增加。谷子屬于C4作物,氣候適應性強,且具有抗旱、耐瘠、營養(yǎng)豐富均衡、糧飼兼用等特點。燕山地區(qū)在綠色可持續(xù)生態(tài)發(fā)展、質量發(fā)展和營養(yǎng)導向型農業(yè)發(fā)展目標下谷子種植面積逐漸恢復,不同的谷子品種在燕山山前平原區(qū)氣候條件下根據生育期可以選擇春播、晚春播或夏播方式,均可以正常成熟。
為創(chuàng)新燕山山前平原區(qū)糧食作物一年兩熟栽培技術模式,提高單位面積糧食產量,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河北省現代農業(yè)產業(yè)技術體系創(chuàng)新團隊(雜糧雜豆)冀東燕山山區(qū)綜合試驗推廣站團隊成員近年來在昌黎地區(qū)開展的“豌豆(早春播)-夏谷(夏播)一年兩熟栽培模式”研究獲得了成功,并形成了地方標準,提升了燕山山前平原區(qū)雜糧雜豆生產水平?,F將這一栽培技術模式介紹如下。
燕山山前平原區(qū)全年無霜期大約為190 天,10℃以上的積溫大約為3800℃,常年降水量在600~700 毫米。氣候類型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性氣候,溫度適宜,符合“豌豆(早春播)-夏谷(夏播)一年兩熟栽培模式”所需的氣候條件。
豌豆的適應能力極強,對土壤的要求不嚴,但不宜在鹽堿含量高、低洼地中生長;谷子耐干旱、耐瘠薄,但籽粒小、芽弱、頂土能力差,不宜在低洼處,過酸的土壤中種植。燕山山前平原比較平坦,為壤土或沙壤土,土壤通透性好、排灌方便,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土壤條件適合種植豌豆和谷子。
結合燕山山前平原區(qū)氣候特點和生長環(huán)境,一般選擇適于本地區(qū)種植、產量高、抗病性強、抗逆能力強的品種。豌豆品種選擇適應性強、抗旱、抗白粉病且生育期短的品種(90~100天),例如中豌6號、中豌9號等。夏谷也選擇生育期短(90~95天)且抗倒伏、抗病等方面表現好的品種,例如冀谷39、冀雜金苗1 號等。豌豆及夏谷種子的質量符合國家標準GB4404.1和GB4404.2。
播前整地,結合整地施入有機肥1500 千克/畝,同時施入氮、磷、鉀總含量45%的復合肥20~30 千克/畝作為基肥。
豌豆不耐高溫、喜冷涼、抗寒性強,更適宜在濕冷的環(huán)境中生長。在3 月上旬頂凌播種,即驚蟄前后進行播種。在種子播種前晾曬3~5天,對種子進行精選,拌防蟲藥劑等可以有效提升種子的發(fā)芽率和生長效果。
采用條播方式足墑播種,行間距為30厘米,播種量為15 千克/畝,因品種略有差異。播種深度為3~5 厘米播后覆土輕輕壓實,防止水分過快散失。
如果豌豆幼苗生長健康正常,則后期不需要進行追肥,如果在幼苗時期出現地瘦苗黃的現象,則需要采用速效氮肥進行施肥,達到增產效果,可追施10 千克/畝尿素。
在豌豆生長苗期重點防治白粉病、褐斑病、蚜蟲、潛葉蠅和斑潛蠅。本著以物理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綜合防治原則。在化學防治中,選用高效低毒、農藥,其選擇應符合GB4285和GB/T8321的標準。
豌豆在播種后在出苗前選用封閉除草劑防治雜草或者在出苗后除草,根據雜草種類可選用防治禾本科草或闊葉草的除草劑進行出苗后莖葉噴霧防治。除草劑的選擇應符合GB4285和GB/T8321的標準。
在豌豆種植過程中,需要定期對其進行灌溉,在出苗后15 天左右、開花期和結莢期視墑情各澆水1 次。尤其是在豌豆的開花階段,生長速度會變得非???,豌豆葉面積也會不斷的擴大,需要進行及時的灌溉澆水。
鮮食豌豆于開花后18~20 天,籽粒飽滿時開始采收;干籽粒豌豆在80%豆莢枯黃時收獲,在早晨露水未干或傍晚時進行收獲,以免爆莢落粒。
6 月中下旬豌豆收獲后及時整地,盡量降低農耗,墑情較好的地塊可免耕。整地時施加1500 千克/畝有機肥與30 千克/畝的復合肥做底肥,并且在滅茬后播入夏谷種子。
夏谷喜溫、喜光,在前茬豌豆收獲后,爭取及時播種,一般在6 月下旬至7 月初進行播種。適時播種的種子出苗快,幼苗出土正值初夏季節(jié),有利于蹲苗和根系下扎,生長后期有利于抗旱和抗倒,同時能使谷子的光照、需水等規(guī)律與自然光照和降雨相吻合。
根據土壤肥力、品種分蘗能力等綜合條件,夏谷足墑情況下的播種量為0.4~0.5 千克/畝,采用條播方式,行間距為40~50 厘米,播種深度為2~3 厘米。覆土應均勻一致,不宜過深,覆土后進行鎮(zhèn)壓,使種子與土壤密切接觸,提高谷子出苗率。
谷子主要病蟲害有白發(fā)病、黑穗病及地下害蟲等,防治同樣本著物理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綜合防治原則。農藥的選擇應符合GB4285和GB/T8321的標準。
采用人工除草或化學除草的方式進行?;瘜W除草選用在谷子出苗前噴施封閉除草劑防治雜草或者在谷子出苗后,雜草2~4葉期進行除草。例如封閉除草劑使用谷友的量為每畝140 克谷友對水50 千克,均勻噴施地表,可以有效地防治狗尾草、谷莠草、馬唐、牛筋草、千金子、狗尾草、馬齒莧等雜草。谷子出苗后除草時要定向且距地面25厘米噴灑地面,不要噴到谷子心葉上。除草劑的選擇應符合GB4285和GB/T8321的標準。
谷子3~5 葉期進行間苗,間苗可以和定苗結合進行,根據種植密度定苗,一般畝留苗3.5 萬株左右,株距5~7厘米。谷子抗旱能力強,全生育期一般不需要澆水,如果土壤過干,可適度灌溉。
在谷子7~9 葉期進行中耕培土,提高土壤的透氣性,有利于接納雨水,提高根系活力,促進根系對水分和養(yǎng)分的吸收能力,提高產量,防止倒伏。
谷子完熟初期進行收獲,特征為谷穗上90%的谷粒變成本品種的特征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