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柳
劉穎
她是北京大學未來技術學院副院長,入選美國霍華德·休斯研究所國際研究學者;她29 歲時在北大建立了自己的實驗室;她憑借在生命科學領域的突出貢獻,成為中國青年女科學家、首屆“科學探索獎”得主。對待生活,她同樣滿懷熱情,工作之余喜歡跑馬拉松、做美食……她就是北京大學分子醫(yī)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劉穎。
劉穎1984 年出生在陜西米脂一個普通家庭。她從小就愛看《十萬個為什么》,熱愛大自然,充滿好奇心。閑暇時,讀書和觀察身邊的小生靈,便是她最快樂的時光。
高二時,嘗試從香蕉中提取DNA 的實驗讓劉穎對生物學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每次上生物課,她都會很開心。她說:“那時我就堅定了要學習生命科學的信念。”
劉穎選擇南京大學生物系的過程充滿戲劇性。她說:“我的高考分數(shù)達到清華、北大的錄取線了,但當年清華、北大的生物專業(yè)只錄取省里前六名。為了求穩(wěn),我的高考志愿只填報了南京大學生物專業(yè),而且注明‘不服從調劑’?!?/p>
來到南京大學學習生物專業(yè)后,劉穎每天5 點起床學習,晚上最后離開教室。每晚入睡前,她都回顧當天學過的各門功課的知識點。那時,她就設立了一個明確的目標:在本科畢業(yè)后到美國深造,建立自己的課題組和實驗團隊,研究生命問題。
正因為劉穎早早確立了奮斗目標,才能一路披荊斬棘,一步步朝著自己的夢想努力。藉著對生命現(xiàn)象的好奇心,劉穎始終保持對生物專業(yè)的執(zhí)著。
從南京大學畢業(yè)后,劉穎如愿考入美國得克薩斯大學西南醫(yī)學中心,師從劉清華教授讀博士。起初,不能完全聽懂英文授課內容,她就在上課時全程錄音,晚上反復聽,直到聽懂為止。
剛進實驗室時,劉穎甚至不會做最基本的轉化實驗。讀博的前兩年,她前后做了五個課題都不順利,一直拿不到理想的實驗結果。但她并沒有氣餒,咬牙堅持了下來。劉穎說:“科研就像一場馬拉松,認準了,再苦再難也要堅持下去。”
劉穎(中)在實驗室
潛心研究兩年后,劉穎迎來了科研的柳暗花明:別人嘗試多次都沒有結果的一個課題,她做了不久就成功了,并于2009 年順利在《科學》雜志發(fā)表相關論文。在哈佛醫(yī)學院跟加里·魯弗肯教授讀博士后時,她把線粒體作為研究方向。線粒體是為細胞提供能量的細胞器,受損后極易引發(fā)神經(jīng)性疾病或心血管疾病。
回國后,劉穎在《自然》《細胞》等雜志發(fā)表多篇論文,取得多項原創(chuàng)性成果:首次證明了神經(jīng)肽介導了神經(jīng)細胞內線粒體抑制激活其他組織的細胞非自主性應激反應,發(fā)現(xiàn)了線粒體損傷的隔代遺傳現(xiàn)象……
2021 年7 月21 日,北京大學未來技術學院分子醫(yī)學研究所、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lián)合中心、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chuàng)新中心劉穎課題組在《自然》雜志發(fā)表研究論文。
劉穎與團隊通過生物信息學分析和建立裸鼠肺內原位瘤模型,證明SAR1B 通過抑制mTORC1 活性,在肺癌發(fā)生中扮演著抑癌因子的功能。
劉穎的辦公桌上恰到好處地擺放了幾個小玩偶,書柜的空隙里還塞著一個學生送的毛絨小熊。她和學生之間,不僅是師生,更像朋友?!吧婕暗焦ぷ魃系氖拢疫€是比較嚴肅的,但平時生活中,我會更像朋友一些,或者說是姐姐?!彼⑿χf。
選擇學生的標準,劉穎說:“我不會要求學生非得像我一樣,對生物有好奇心。但前提是,他們必須在工作上有動力,能夠獨立自主地去做事情。”成為外界眼中令人贊嘆的年輕科學家,在劉穎看來并不算特別的“神奇”,她說:“不覺得我非常聰明,生物研究需要邏輯思維能力,我只是在這方面比較適合這個專業(yè)而已。”
劉穎曾以校友的身份重回母校,在南大2016級本科新生開學典禮上“毫無學術氣息”地發(fā)言:“在這個校園里發(fā)生的每一個場景像電影畫面一般在我的腦海中閃現(xiàn):唇槍舌劍的新生辯論賽,冬天的夜里抱著熱水袋和室友一起學習,拼了命地學,可是有機化學期中考試依然沒能及格……”霎時,“高冷”青年女科學家形象被打破,新生們齊刷刷地驚嘆,“‘學神’級的學姐,當年竟然也掛過科?”劉穎坦率地說:“是期中考試沒過,后來期末考試還是順利過關了?!?/p>
生活中的劉穎興趣廣泛,微信朋友圈更是彌漫著濃濃的煙火味:秀一秀自己做的甜品和美味家常菜,曬一曬跑馬拉松的靚照與好成績,貼幾張寶寶成長的記錄照片,還會“自我檢討”管不住的嘴:“一寫東西就抱著餅干、巧克力忍不住地吃,誠不我欺。”她在做飯時同樣充滿“好奇心”,羅列菜譜上的點點滴滴,實踐時微調,然后在微信朋友圈驕傲而滿足地秀出自己做飯時嘗試的結果,“我覺得我上輩子一定是個廚子。”
“雙休日我盡量不加班,周末時間會陪孩子出去玩?!闭f起女兒,劉穎的臉上滿是幸福,“寶寶經(jīng)常會說出一些讓我意想不到的話,還知道問我‘媽媽你開心嗎’,配上各種表情,跟個小話嘮似的?!彼龑檺酆⒆?,但沒有對女兒未來期望過高,只希望她能夠平平安安地長大。
女科學家的身份讓劉穎獲得了大家的關注,但她總能將工作和生活安排得妥妥帖帖。她說:“科研對于我來說是一種興趣,同時我也不想因為工作失去家庭的樂趣,不能讓家人為我的學術買單?!?/p>
教學和科研以外,劉穎熱衷于科普教育事業(yè),她參與錄制了一系列小學生命科學課視頻,與媒體合作開展公益讀書活動,還參與科普書籍的翻譯和審校,參加科普類節(jié)目的錄制,盡其所能地分享科學知識。“好奇心是驅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原動力。科研教會了我,不是因為有了希望才去堅持,而是堅持了才會有希望?!眲⒎f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