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廣州白云廣云雅實驗學校 羅堃瑩 陸海霞
要想改變一個人,首先要改變他所處的環(huán)境。我校通過場館建設,為學生打造最優(yōu)的課程環(huán)境,為學子成長賦能。場館是課堂的延伸、課程的載體、學習的場域、探究的空間,我們在校園里建構這樣的學習場景:不是學校里有一個咖啡屋,而是咖啡屋里有一所學校;不是學校里有一座圖書館,而是圖書館中有一所學校。
追求教育的本真,就要堅持面向“人”,因材施教,適性發(fā)展,賦能未來。傳統(tǒng)的中學德育,內容呈現(xiàn)虛化、實踐流于形式、評價過于單一。因此,重建中小學教育生態(tài),亟待教育的價值回歸。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教育的根本任務是育人。修復教育生態(tài),首先要以德育工作為抓手,讓德育工作的價值追求回歸本位。從人的物質生命與精神生命存在的形態(tài)看,須實現(xiàn)人的身心和諧發(fā)展;從人的教育社會化進程看,須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從人的生存發(fā)展獨特性看,須實現(xiàn)人的個性發(fā)展;從人的自覺主動性看,須呵護培育人的創(chuàng)造性,實現(xiàn)人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這一切構成了人的教育的本體價值。云雅公益咖啡廳就是以此為追求,讓人的精神生態(tài)呈現(xiàn)最好的樣態(tài)。
1.打造品位場館,形成教育生態(tài)環(huán)境
2014 年,由學生自主經營的公益咖啡廳“云雅·cafe”在一間 20 平方米的玻璃屋里誕生了,學校前期投入3000 元啟動基金,用于購置簡易設施設備。由此,教育生態(tài)改革的實驗也拉開了序幕。2017 年,“云雅·cafe”公益咖啡廳改造升級,搬遷到60 平米的品位場館,學校也開始構思基于“情景式”學習生態(tài)研究,積極打造各類場館,為教育賦能。
2.招募核心成員,做好運營組織保障
3.培訓核心成員,做好銜接傳承發(fā)展
首屆店長及核心組成員從學生會中招募,總務處主任黃志雄作為導師,對核心組成員進行培訓。例如打磨咖啡豆、調咖啡、烘焙制作、臺賬制作與管理、服務員標準化培訓、活動表演組織等。隨后幾年,所有部門自主管理、自主教授“,元老們”主導招新,場面火爆。初一新生都從服務員做起,升到初三的學子便自動退任,讓初二學生“掌舵”。
4.組織多彩活動,發(fā)揮教育場館力量
在導師的協(xié)調下,德育處、團委、藝術科、英語科等組織的活動入駐“云雅·cafe”公益咖啡廳。如“云雅好聲音”“云雅文創(chuàng)產品義賣”“英語角”“主題沙龍”等。此外,公益咖啡廳成員自主招募籌建了樂隊、創(chuàng)設了表演小舞臺等,為學生的發(fā)展提供了更多展示舞臺。
“云雅·cafe”公益咖啡廳自2014 年開館以來,踐行場館賦能,讓生命舒展,已經成為校園里人氣最旺的一角。
1.具體定位。 公益咖啡廳秉承“體驗”的理念,為學生提供一個職業(yè)體驗的平臺,一個自主管理的平臺,一個輕松鍛煉英語口語交流能力的平臺。公益咖啡廳會定期推出系列文化沙龍活動,優(yōu)雅的生活方式與濃厚的文化氛圍融入在一杯杯清醇的咖啡之中,學習技能、培養(yǎng)財商、學會交流溝通、提升勞動能力……在這里,沒有評優(yōu)的門檻,只要你足夠熱愛。
2.承載課程。 學校通過公益咖啡廳建設,為學生打造良好的課程學習環(huán)境。在學生自主經營、自主管理下,公益咖啡廳開發(fā)的課程有周一下午的英文經典電影;周三下午的鋼琴演奏;周二、周四上午的外教交流和下午的樂隊演出,還有每周三的英語角。
3.成立樂隊。 咖啡廳 Sherry 樂隊的成員是學生自發(fā)組織的。他們是一群熱愛音樂的人,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很擅長音樂。為了能夠達到演出水平,他們擠出了課余時間,不斷排練。后來,愛好唱歌的人來了,愛好打擊樂的人來了,愛好舞蹈的人也來了,就這樣,一個又一個成員加入,不斷地壯大力量。在黃主任的帶領下,Sherry 樂隊創(chuàng)作了《追夢云雅》正能量校園流行歌系列,創(chuàng)作了相關視頻,并成功推出了音樂專輯。
4.樂善公益。 微公益,大愛心。公益咖啡廳的“樂善”公益從成立之初就一直沒有停過?!胺瞰I社會、敢為人先”是我校師生血液里秉承的一種執(zhí)念。六年來,云雅公益咖啡廳共捐出總收益73000 元,為社會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1.老師后退,讓學生走向教育前端
在這一次教育生態(tài)場打造的過程中,學校沒有刻意評價學生,這恰恰是“以退為進”,把評價交給了“生態(tài)圈”這個小社會。我們可以看到,這里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無處不在。例如,公益咖啡廳招募活動會吸引一大批新生應聘,入圍者都得使出渾身解數(shù),自我推銷、各路擔保,學生內驅力滿滿。
2.學生成長,源于產生自我價值感
云雅公益咖啡廳為校園增添了一種文化味道,品一杯咖啡,來一場論壇,開一個小型音樂會,交流一下英語,親身體驗咖啡的制作,深度探尋管理的學問……不僅是享受唇齒間的芳香,更多的是體驗、交流、展現(xiàn)、碰撞,更是為學生提供體現(xiàn)自我價值的視野和格局。
3.沒有課程、教室與評價的大空間
沒有課程、教室與分數(shù),其實是“破而后立”,打造“無痕”教育,去掉條條框框,給學生搭建一個自由的空間、一個開放的學習場、一個更多元的評價舞臺。學生在此舒服地自由發(fā)展,自愿走進去感受、體驗、收獲、發(fā)展、成長。
4.志愿服務,社會參與微公益能動場
云雅公益咖啡廳為學生提供了志愿服務的日常平臺,而系列微公益活動更延展到社會,培養(yǎng)了他們的社會參與素養(yǎng),體現(xiàn)了他們對社會的價值。
1.成員角色的仿真性
公益咖啡廳成員都有自己的角色定位,CEO(首席執(zhí)行官)與學??倓諏樱撠熃y(tǒng)籌分工、面試、培訓等,有主導權、決定權;CTO(首席技術官)負責飲品出品的策劃,指導小組成員技術提升;CFO(首席財務官)負責財務臺賬,控制成本,反饋進貨需求給CEO 和總務處主任;CPO(首席公關總監(jiān))負責組織公益活動,組織表演和審查節(jié)目;Group member(小組成員)按照服務員的標準進行歷練和試用,兼顧每日的衛(wèi)生打掃工作。通過這些崗位設置,讓學生對未來的職業(yè)崗位有一定的仿真體驗,其次也是一種真實的勞動教育和財商培養(yǎng),可謂一舉多得。
2.語言環(huán)境的仿真性
走進云雅公益咖啡廳,你任何時候都可以和店里的朋友說英文,喝杯想喝的東西,聽著輕松的音樂,收獲的卻是英文水平的提高。公益咖啡廳的餐牌和點餐都是全英文模式,無形中替代了以往英語角的功能,校園的同學也是真實顧客,以刷飯卡的形式消費,為校園提供了一個實用英語的場景。再者,公益咖啡廳里設置了小舞臺,舞臺上有點歌臺、視像投影儀、電子鋼琴、吉他、專業(yè)演唱設備等,供學生自娛自樂。這一切不僅是為學生提供展示的舞臺,更為學生未來的生涯規(guī)劃和自主管理埋下了種子。
3.社會價值的真實性
六年來,公益咖啡廳與省內外貧困地區(qū)的學校、老人院等對接進行“微公益”活動。在幫扶過程中,學生帶去的不僅僅是學習與生活用品等物資,更多的是給孩子們帶去援建的圖書室、新鮮的課堂、有趣的游戲、生動的表演、和諧的交流等。云雅學生的公益之路還在延續(xù),公益故事還在書寫。
一場改變結構和運行方式的“場館賦能”運動,猶如板塊運動打破平衡與穩(wěn)定,建立了新的格局。我們發(fā)現(xiàn),越來越少的課堂,越來越多的學習;越來越少的統(tǒng)一,越來越多的鏈接;越來越少的固定教室,越來越多的場館。學校課堂不再是一種“地點的標記”,而是一種“空間的選擇”。在學?!暗掠嚨亍鞭D型的背景下,空間長大,說教不見了,知行正合一。在新的賦能場里,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的生態(tài)位,教育在進行,文化在滋養(yǎng),學生在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