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郇巖 楊軍
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孝是道德之本,是家庭和睦、社會發(fā)展進步的基石。在睢縣孫聚寨鄉(xiāng)滑樓村,一個普普通通的退休女工,用30多個春夏詮釋了“孝”和“愛”的傳統(tǒng)美德。立冬時節(jié),筆者慕名前往采訪,獲知了其許多感人事跡。
一簇簇、一串串紅嘟嘟的串串紅在干凈整潔的小院里開得正濃,一花一草,一桌一椅,處處展現(xiàn)著溫馨和溫暖,這就是張玉華的家。
“娘是在這間房子里過完98歲生日走的,后天就是她的百天忌日。”張玉華一邊熱情地與記者打著招呼,一邊指著婆婆生前居住的東廂房,那神情舉止,還是難掩心中之悲痛。
張玉華,一個平凡而又普通的“60后”女性,與丈夫結(jié)婚近40年,用樂觀的性格任勞任怨地盡著一名妻子和母親的義務(wù),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大愛與孝道。曾多次被村委、鄉(xiāng)鎮(zhèn)及縣婦聯(lián)評為“好媳婦”等榮譽稱號,還出席了縣里的好媳婦表彰大會。
1980年,張玉華經(jīng)人介紹認識了在部隊服役的丈夫。在大家眼里,玉華漂亮,男友英俊威武,天仙配。一年的鴻雁傳情,他們在親人的祝福聲中走向婚姻的殿堂。
然而,當她喜盈盈地踏進這個家門后,現(xiàn)實擺在了她的面前,公公已去世多年,婆婆孤單一人用柔弱的肩膀帶著六個孩子支撐一個家。雖說哥嫂已結(jié)婚,但還有弟妹兩人還在上學??上攵?,20世紀70年代,人們的生活極其貧窮,普遍缺吃缺穿,一家人的重擔落在婆婆一個人身上,白天下地掙工分,晚上挑燈夜戰(zhàn)干家務(wù),常年如此。婆婆的性格爭強好勝,常年的勞累使她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
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保家衛(wèi)國;嫁給軍人就意味著犧牲與奉獻。既然選擇,那就接受。張玉華用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對未來始終充滿希望。剛進門,就有人悄悄告訴她,婆婆的性格太要強,不好擱合,你要有心理準備。她笑笑,算是回答。
20世紀80年代,正流行《十五的月亮》《望星空》這些歌曲,為了讓丈夫安心軍營,就像歌詞里所寫“我肩負著全家的重任,你保衛(wèi)著祖國的安全……”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就是在這樣的家庭瑣碎柴米油鹽中,他們用互敬互愛尊老愛幼的行動共同經(jīng)營著幸福,共同詮釋著孝道。
歷來,婆媳關(guān)系都是最難處的,可在玉華看來誰人吃飯不咬舌,誰家灶火不冒煙?鍋碰碗瓢碰盆,十幾年相處下來,讓她理解了婆婆的不易。盡管婆婆大字不識,脾氣不好,但她卻是一位明事理的老人,識大體,顧大局,無論啥事一碗水端平。尤其是在教育子女方面更是言傳身教,善良、心慈,走得正,行得端。讓張玉華打心眼里很是佩服、敬重。
日月更迭,風霜雪雨,平平淡淡的日子一家人就這樣互敬互愛、和睦相處著。然而,好日子沒過幾年,婆婆的身體卻每況愈下,不是這兒疼,就是那兒不舒服。有時胸悶得喘不過氣,有時腿疼得走不成路。自2015年起,不幸罹患阿爾茨海默癥的婆婆開始不認識家人了。不僅自理能力越來越差,性情也發(fā)生了改變,變得迷糊多疑甚至打人罵人。尤其是病發(fā)作的時候一時分不清白天和黑夜,有時大夏天的也會把厚厚的棉衣穿上。
阿爾茨海默癥,是一種漸進性的大腦功能衰退性疾病,也稱為老年性癡呆(或腦退化癥、失智癥),是老年人最常見的癡呆類型。有一次,玉華去接放學的孫子,半個小時的時間,婆婆不見了,此時天又黑又冷還下著小雨,她害怕婆婆沒有她的陪伴會出現(xiàn)什么意外,于是,她一邊哭著給丈夫打電話,一邊通知親戚、鄰居四處尋找。“娘,娘……”漆黑的夜與呼嘯的北風將她的聲音淹沒。直到夜半時分,才在鄰居家年久失修的院子里找到了婆婆。
“娘……”
見到家人的那一刻,什么都記不清的老人卻很清晰地說出了“這是玉華”。此時此刻,情緒失控的張玉華一把將婆婆緊緊地摟在懷里。
為了給婆婆治病,幾年間,張玉華與家人經(jīng)常來往于醫(yī)院與家之間。多種疾病并發(fā),醫(yī)院下病危通知10多次。
此后,無論她去哪里,不但把婆婆帶上,而且還制作了一塊掌心大的卡片掛在婆婆的脖子上,上面有地址、電話和溫馨提示,還有一顆大大的紅心。于是,牽著婆婆的手,成了村里一道最美的風景。
俗話說:十分病七分養(yǎng)。為了讓婆婆的病情不再加重,除了用藥調(diào)理,飲食上變著花樣合理搭配,精神上也是給予關(guān)心。天氣好時她推著婆婆到人多的地方聽聽老鄰居的家長里短;村子里有大戲,她早早讓婆婆坐在觀眾席最佳位置。她還買了輛三輪車,農(nóng)閑時拉著婆婆走親戚、趕廟會,只要婆婆高興,哪里熱鬧去哪里。
張玉華的娘家母親也是90歲高齡的老人,有時候哥嫂忙不過來,她就又扛起照顧娘家媽的責任。于是婆家、娘家兩頭忙。最后,夫妻倆一商量,于是讓娘家媽搬過來與婆婆一起住。
東屋住著婆婆,西屋住著娘親,還有兩個上學的孫子,丈夫又是一名醫(yī)生,成天忙得不著家,一家人的重擔全落在張玉華的身上。盡管如此,左鄰右舍誰家發(fā)生個矛盾都請她去調(diào)解,婆媳之間鬧個不愉快她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幫其理順;尤其是那些不孝敬爹娘的,她會親自上門以自身的言行感化。百姓心里有桿秤,一時間,她的孝老愛老成了村民嘴里的美談。
老話都說,熬過80歲這個坎,后面就能活百歲,婆婆的身子恢復(fù)后,似乎比之前好了許多,腿腳也靈便多了,誰料,2019年農(nóng)歷七月初一,吃過晚飯的婆婆回到屋里準備躺下休息,突然一只貓咪竄至老人的腳前,老人下意識忙用腳踢開,結(jié)果用力過猛,竟重重地摔倒在地上。由于傷勢過重,一時間動彈不得。當時家里只有她與兒媳婦,見此情景,兒媳婦竟嚇得說不出話。情急之下,120緊急趕到,在送往縣人民醫(yī)院的路上,張玉華拉著婆婆的手,一刻也不敢松開。掛號、拍片,在等待的過程中,疼得死去活來的婆婆,依然罵個不停。
老年癡呆、雙目失明、關(guān)節(jié)炎、心臟病等多種疾病于一身,加之這一次的胯骨骨折,對于95歲高齡的老人無疑雪上加霜。保守治療,意味著吃喝拉撒全在床上,若照顧不周,生褥瘡、全身潰爛也很正常。后經(jīng)兄妹幾人商議出錢請護工,誰知請來的護工沒干三天就走了,說給再多工資也不干。若輪流伺候又不現(xiàn)實,一是大哥大嫂也是70多歲的老人,他們也到了需要人照顧的年齡,女兒們遠嫁外地,各有各的家庭。張玉華與丈夫徹夜未眠,商量來商量去,又主動擔起了伺候老人的義務(wù)。
“玉華,餓了?!?/p>
“哎喲,不能活了,腿抽筋了?!?/p>
“玉華、玉華,我想吃糖糕。”
……
躺在病床上的婆婆無論白天黑夜,想到啥就喊啥,想吃啥,立馬就得送到嘴里。有一次,半夜想喝面湯,張玉華趕緊披衣起床給她做,等端到婆婆面前一勺子一勺子喂她時,冷不防,她將一碗熱湯潑到床上。
長時間的陪伴與照顧,讓張玉華的生物鐘完全顛倒,內(nèi)分泌也發(fā)生了紊亂,遇事緊張、激動、焦慮,哪怕深夜,也會大汗淋漓。婆婆如此反復(fù)地折騰,她的身心實在承受不起,委屈、無助,一時間悲從中來,轉(zhuǎn)眼崩潰到張嘴大哭……
2021年冬天,鄰居結(jié)婚,就幾分鐘的工夫,不料回到家時屋里屋外都是臭烘烘的,打開房門,老婆婆竟一絲不掛地站在床邊,褲子被她撕扯掉,背上、腿上、床單被褥上全是屎尿。聽見有動靜,婆婆竟破口大罵,說有人進了她的房間。張玉華一邊收拾,一邊給婆婆穿上老年人紙尿褲,折騰半天,屋里的臭味兒依然揮之不去,再細聞,原來婆婆的頭發(fā)上也沾上了糞便。一時間,身心疲憊的張玉華真想一走了之,不聞不問。誰知,剛邁開腳,婆婆卻高一聲低一聲地呼喚玉什么……那聲音,如同兒時孩兒找不到娘親時那急切的呼喚。瞬間,她的心咯噔一下,看著無助的婆婆,她轉(zhuǎn)身跪在床沿上一邊流淚一邊用濕毛巾擦拭,活干完了,淚也哭干了,婆婆也罵累了。待她躺在婆婆的腳頭里喘口氣時,老人摸著她的雙腳竟喊了一聲娘。
“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即便是自己的親生兒女,長時間的伺候也難免會產(chǎn)生嫌棄之心,更何況是沒有血緣關(guān)系的兒媳婦。然而,張玉華卻將婆婆當成自己的親生母親對待,用瘦弱的肩膀承擔起了家庭的大部分重擔。
“來,茄子?!?/p>
“好,再來一遍,看鏡頭,好,3、2、1……”伴著 “咔嚓”的快門聲,98歲的婆婆和家庭成員的笑容被定格在2022年農(nóng)歷六月初八這一天。
往年每年的這一天,張玉華都是提前給老人準備一身喜慶的紅衣服,然后再給她戴上兒女們買的金銀首飾,她知道,婆婆是很講究的人,然后就和嫂子張羅買菜備肉、清洗盤碗、準備桌椅,為的是讓家人團聚,讓老人高興。這一天,孫子們也從四面八方趕回來,齊聚在老人身邊。遠在煙臺工作的小兒子也帶著家人趕回來為老母親祝壽。他說他小時候父親走得早,兄妹六人全靠她一人照顧,從苦日子走到今天,娘不容易。
一行行,一排排,壽宴上,十幾個兒孫排著隊依次給老人磕頭,吹蠟燭、切蛋糕,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
從40年前嫁進婆家時的十口之家,到現(xiàn)在的五世同堂,幾十年的風風雨雨,酸甜苦辣,五味雜陳??嘀杏刑?,淚中有笑。尤其是婆妹結(jié)婚時,她傾其所有,為妹妹套被褥,做嫁衣,讓妹妹風風光光地嫁出去。最讓她難忘的是婆妹結(jié)婚當天,在親人的一片祝福聲中,小妹竟突然轉(zhuǎn)身下車,從送客的人群中走向張玉華,未張口,已淚流滿面。只見小妹在迎親的呼喚聲及鞭炮聲中,朝張玉華深深地鞠了一躬才轉(zhuǎn)身走向婚車。
大愛無言,無聲勝有聲,這一拜,讓在場的賓客都為之動容。
有人問她,你家婆婆生養(yǎng)了幾個兒女,你干嗎不讓他們輪流照顧老人,你一個人多辛苦?每次聽到這話,她總是呵呵一笑:“我守著娘,喊聲娘,娘能應(yīng),那就是福。在我們家,孝道是第一位,孝順孝順,一孝百順?!?/p>
一片尿墊,一杯溫水,一碗熱飯……幾十年如一日,點點滴滴的陪伴,都是張玉華對婆婆最長情的告白,也是她為垂暮之年的老人送去的縷縷陽光。
多年的付出,換來了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在她的言傳身教下,兒孫也十分孝順、懂事。就連16歲的大孫子也說將來要報考中醫(yī)藥大學,立志長大后像爺爺一樣做一名救死扶傷的醫(yī)生,為患者解除病痛。
“在生活中,母親寧愿自己受罪,也不委屈每一個親人,對我們的教育就是言傳身教。我們有責任與義務(wù)將孝善傳承下去?!睆堄袢A的兒子如是說。
鄉(xiāng)風文明是一種軟實力,能改善群眾精神面貌,提高人的綜合素養(yǎng),互敬互愛是家庭和睦的基礎(chǔ),是家庭幸福的源泉。古訓(xùn)有言,百善孝為先,作為兒媳,她關(guān)心老人,孝順老人,任勞任怨;作為婆婆,她與兒媳互相體諒,互相理解;作為母親,她培養(yǎng)孩子節(jié)儉、謙遜、自強的良好品質(zhì),教育他們獨立自主,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霸谒挠绊懴?,俺村的孝老敬老已形成一種風氣?!辈稍L結(jié)束,滑樓村村委主任郇樹敏給記者道出了張玉華的真實人生。
心似明月,侍親無悔。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40年,她用一點一滴的言行書寫著“孝”與“愛”的真諦,用凡人善舉影響著周圍的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我們這個和諧社會奉獻自己的孝心和愛心。
青絲變白發(fā),永不改心中的愛。望著眼前這一張被風霜吻過的臉,聆聽著她那樸實真摯的話語,敬佩之情在記者心中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