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雙
(河北省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農業(yè)農村局,河北 秦皇島 066504)
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毒蘑菇種類多達400 多種,人或畜禽食用有毒的蘑菇后會產生中毒反應。我國約有200 多種。該病多發(fā)生于野外放牧的草食動物。本文從動物攝入有毒蘑菇后潛伏期不到3h、潛伏期超過6h、潛伏期超過24h,闡釋了動物因攝入不同類型有毒蘑菇而致其中毒的毒蘑菇典型屬種、毒素和中毒機理、臨床表現(xiàn)、診斷和治療方法。
1.1 變色杯傘屬和絲蓋傘屬 (1)毒素和中毒機理。杯傘屬是肉質肥厚、個體小、具有白色- 棕色-灰色帽的蘑菇,附著的菌褶使莖干向下,有白色的孢子。分布廣泛,通常長在開放木頭、公園和草坪的地表。絲蓋傘屬是小的、棕色的蘑菇,生長于針葉林或寬葉樹和橡木。這些蘑菇中的毒素是毒蠅堿,一個很難被胃腸吸收的季銨鹽氨基化合物,而且不能通過血腦屏障。因而它的膽堿能效應是次要的。吸收后可迅速分布于全身,經過尿液排泄。毒蠅堿在結構上類似于乙酰膽堿,是一種類膽堿的神經遞質。然而乙酰膽堿/毒蠅堿受體復合物易受乙酰膽堿酯酶失活的影響,毒蠅堿/毒蠅堿受體復合物不受他們的影響。毒蠅堿與乙酰膽堿在膽堿能受體結合部位競爭,導致節(jié)后膽堿能纖維過度刺激和隨之觀察到的臨床癥狀(膽堿能過度)。
(2)臨床表現(xiàn)。動物在攝食后30~120min 內,從輕微到過度的膽堿能刺激導致共濟失調,嘔吐,腹痛,分泌唾液,流淚,水樣腹瀉,瞳孔縮小,支氣管狹窄,心動過緩,心率失常,低血壓/高血壓和休克。
(3)診 斷。診斷基于采食蘑菇的病史、對可疑蘑菇的鑒別和與其相一致的臨床癥狀,應用相應的輔助療法和阿托品治療。對嚴重的胃腸炎病例檢側體液和電解質狀況,觀察肝臟輪廓,可能有助于診斷。
(4)治 療。采用輔助和對癥療法。在有生命危險的病例中,采用阿托品治療(0.2~2.0mg/kg,一部分給予靜脈注射,剩余部分肌內注射或皮下注射),必要時重復使用,效果較好。但應用時應控制好劑量,避免出現(xiàn)阿托品樣反應,如心動過速、呼吸困難、瞳孔散大、血糖生成停滯、行為改變和體溫過高。
1.2 毒蠅傘和豹斑毒傘 (1)毒素和中毒機理。毒蠅傘具有帶黃白色肉贅的橙紅色的帽,菌褶稍有貼附,白色的孢子印,環(huán)形柄和球形的基部(杯狀)。豹斑毒傘有一個帶白斑的棕褐色到黃棕/深棕色帽,基部球狀帶環(huán)形柄,白色的孢子印。這兩種蘑菇都分布在太平洋西北地區(qū)的針葉和落葉林中。兩種蘑菇中的毒素都是異唑衍生物——鵝膏蕈氨酸,結構類似于有刺激性的神經遞質谷氨酸,后者脫羧基代謝物是毒蠅蕈醇,其立體化學結構類似于抑制性神經遞質——γ- 氨基丁酸(GABA)。他們都能通過血腦屏障,可導致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功能性改變。據報道,鵝膏蕈氨酸的中毒劑量為30~60mg,毒蠅蕈醇的中毒劑量是6mg(攝食超過2 個蘑菇)。鵝膏蕈氨酸經過自發(fā)的脫羧(胃、肝和腦)形成一種GABA受體激動劑——毒蠅蕈醇。他們都是γ- 氨基丁酸的類似物,作用是低濃度的、非競爭GABA 抑制劑(抑制神經元的和神經膠質GABA 的吸收),從而減少浦肯野細胞在小腦的抑制作用,增加腦5- 羥色胺的分泌,降低兒茶酚胺的水平。
(2)臨床表現(xiàn)。兩種化合物被胃腸道迅速吸收。臨床癥狀為心動過速、低血壓、共濟失調、癲癇、體溫過高、嘔吐、肌肉震顫、瞳孔放大、運動失調、機能亢進、角弓反張、呼吸抑制、昏迷和死亡,能夠在攝食后30~120min 開始觀察到,可持續(xù)24h。
(3)診 斷。主要依據采食毒蘑菇病史、臨床癥狀和治療效果(對癥及輔助療法和特異性藥物,如苯二氮)進行診斷。
(4)治 療。對癥性和輔助性治療包括維持電解質平衡(靜脈輸液),保持呼吸道通暢,頻繁改變位置。癲癇性驚厥可用安定(0.5mg/kg,靜脈注射;根據需要可重復使用)、苯巴比妥鈉(6mg/kg,靜脈注射)或者戊巴比妥鈉(5~15mg/kg,靜脈注射)。苯二氮類和巴比妥類是GABA 受體激動劑,能夠加強中樞神經系統(tǒng)和呼吸抑制。毒蠅傘中毒蠅堿含量很低,但其抗膽堿能作用比膽堿能作用強。因此,阿托品療法效果不明顯。
1.3 綠褶菇和毒紅菇 (1)毒素和中毒機理。綠褶菇的帽大、白褐色、卵圓形,凸出部位鼓起或扁平,有許多肉桂色或淺黃色鱗片。他們有獨立的白色菌褶,綠色或灰橄欖色的孢子,柄上有環(huán)。毒紅菇有一個微紅的黏滑的帽,短的白色柄和菌褶,無菌幕,有一個白色到微黃白色孢子印。它們單獨生長或群集生長。這些蘑菇中的毒素多樣,已經發(fā)現(xiàn)許多未知的消化道刺激物,可能是高分子量的蛋白質。
(2)臨床表現(xiàn)。采食后0.5~3h,臨床癥狀變化明顯,包括嘔吐、血痢、腹痛、肌肉痙攣、肝損傷和循環(huán)障礙。雖然可在6~24h 內恢復,但由于繼發(fā)性脫水及低血容量性休克、少尿和/或短暫升高的尿素氮,病程可能會延長甚至威脅生命,但少見死亡。
(3)診 斷??筛鶕∈泛团R床癥狀(胃腸炎、嘔吐和血?。┏醪皆\斷。除了脫水,無其他明顯癥狀。如果能夠得到蘑菇、菌褶(淺綠色)和孢子印(綠色)的顏色可用來區(qū)分綠褶菇。綠褶菇是對胃腸道刺激最強的蘑菇種類。
(4)治 療。目前尚無特效解毒藥。要處理好脫水和電解質紊亂,可以考慮用洗胃和活性炭療法。在一些病例中鎮(zhèn)痛藥也有效果,但在給予撲熱息痛時要注意它的肝毒性。吩噻嗪類與毒素相互作用,引起中樞神經系統(tǒng)癥狀、血糖升高。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病例可用液體和血管加壓藥。應監(jiān)測肝臟和腎臟的功能。
1.4 裸蓋菇、錐蓋傘、橘黃裸傘和斑褶菇 (1)毒素和中毒機理。裸蓋菇是個體小、棕色、具有細長莖的蘑菇,普遍生長于潮濕地區(qū)的糞堆和施肥的草中。在某些地區(qū),這種蘑菇呈藍綠色,具有微黃、黏性到潮濕的帶有棕色菌褶的帽子;柄上有一個穩(wěn)固的環(huán)和孢子印。錐蓋傘個體小且脆弱,有棕色的帽,棕色的菌褶,細長的柄中間有一個大環(huán),孢子印為肉桂棕色;廣泛分布于北美。橘黃裸傘是大的黃橙色蘑菇,有一個橙色到復古橙的孢子??;在木頭、樹樁或在埋有木頭的地面上群集生長。斑褶菇有廣泛的圓錐形到扁平的邊緣深色帶的帽,棕色的菌褶,多毛微紅的柄,黑色的孢子印。這些蘑菇包含裸蓋菇素和脫磷酸光蓋傘素,它們都是類似于麥角酸和二乙基胺(LSD)的吲哚生物堿,具有致幻作用。裸蓋菇素經過快速的脫磷酸作用(血漿、腎臟和肝臟),形成結構類似于血清素(在中樞和外周神經系統(tǒng)對5- 羥色胺受體具有刺激性)的脫磷酸裸蓋菇素。代謝物透過血腦屏障,在腦組織中蓄積。生長條件、地理位置、儲存條件和蘑菇種類是影響毒素濃度的因素。據報道攝取5~6 種冬菇會引起中毒。
(2)臨床表現(xiàn)。臨床癥狀發(fā)生于動物采食后0.5~1h 內,很少延長到3h。癥狀包括嘶叫聲、攻擊行為、眼球震顫、共濟失調、心動過速、嘔吐、尿失禁、呼吸困難、瞳孔放大、體弱、體溫過高、輕微的高鐵血紅蛋白血癥、致幻等。
(3)診 斷。根據攝取蘑菇的病史、對可疑蘑菇的鑒別和特征性的臨床癥狀及對輔助和對癥治療的效果進行診斷。異唑誘導的毒性作用可引起動物昏迷,事實上脫磷酸裸蓋菇素誘導的毒性恰恰相反;盡管已得到證實在尿液、血清和血液中可檢測脫磷酸裸蓋菇素和其葡萄糖苷酸代謝物,但臨床上并未廣泛利用。
(4)治 療。對癥和輔助療法??山o予安定(0.5~1.0mg/kg 靜脈注射,增加劑量5~10mg 至產生效果)或苯巴比妥(6mg/kg 至產生效果)。應檢測體溫,在一些病例中,為讓動物保持安靜有必要為動物提供一個黑暗的環(huán)境。
2.1 毒鵝膏菌、毒芹、秋生盔孢傘、褐鱗環(huán)柄菇和錐蓋傘屬 (1)毒素和中毒機理。這些蘑菇種類占已報道毒蘑菇的95%,遍及北美,并與橡樹和樺木混生在一起。毒鵝膏菌擁有從橄欖色到綠色帶有菌幕斑的帽,菌褶獨立于柄上,有一個白色的孢子印,柄上有一個環(huán)(經常但并非總是含有),基部含有一個杯狀物(菌托)或殘余物。褐鱗環(huán)柄菇的特征類似于鵝膏菌屬但沒有菌托;他們有鱗狀的帽,中間有球形凸起,柄上有一個可移動的環(huán)。秋生盔孢傘屬和錐蓋傘屬有呈褐色的黏性的帽,微黃色的菌褶變成銹色,褐色的柄上有一個環(huán);它們沒有菌托,孢子印呈棕色到銹棕色。這些種類有毒蘑菇在完全腐爛的針葉和落葉原木中多產。這些蘑菇中含有的毒素包括環(huán)肽鵝膏毒素(二環(huán)八肽)、毒蕈肽和毒傘素(二環(huán)七肽)。鵝膏毒肽(α 和β 鵝膏蕈堿派生物)的毒性最強,但尚未在所有鵝膏菌屬中發(fā)現(xiàn)。對動物的致死劑量估計是0.1mg/kg(相當于毒鵝膏菌的1 個帽中的濃度)。據報道,鵝膏毒素能夠很好地通過口服而吸收,而毒蕈肽和毒傘素并不是這樣。鵝膏蕈堿并不與蛋白結合,通過尿液(80%~90%)、糞便和膽汁(7%)排出。鵝膏肽結合到核RNA 聚合酶-Ⅱ(轉錄階段),從而阻止磷酸二酯酶復合物的形成和隨后的RNA、DNA 和蛋白質合成。高蛋白質合成細胞并不是最敏感的。鵝膏毒肽主要是肝毒性,但它們影響許多器官系統(tǒng),導致動物血糖過低、血凝缺陷、甲狀腺/甲狀旁腺功能異常、腎衰竭和腸損傷(毒素的腸肝再循環(huán))。
(2)臨床表現(xiàn)。主要有潛伏期(采食后6~12h)不表現(xiàn)臨床癥狀;消化道癥狀(采食后24h);緩解(采食后72h)階段,動物恢復;肝/腎損傷(采食后3~6d)恢復或7~14d 死亡四個階段。消化道癥狀包括開始嘔吐,隨后腹部不適,出現(xiàn)肝炎和胰腺炎,肝臟、血液、心血管、內分泌、中樞神經系統(tǒng)和腎臟的病變。緊接著的緩解階段,即暴發(fā)性的肝臟/腎臟階段,采食3~4d 后表現(xiàn)出黃疸、低血糖和昏迷。肝臟和/或腎衰竭恢復或死亡(>50%)發(fā)生于采食蘑菇7~14d 后。
(3)診 斷。根據蘑菇特征及臨床癥狀可作出初步診斷。梅克斯納檢測(可疑蘑菇種類的實際時間和顏色強度——新鮮嘔吐物)可為診斷提供依據。在消化道癥狀階段,應注意動物血清甲狀腺素含量降低,低血糖和/或胰島素、降鈣素和甲狀旁腺素水平增加。在肝臟和腎臟損傷前,常規(guī)的血液學和血清化學指標變化不明顯。因為毒素主要是肝毒性的,凝血因子Ⅴ的變化、纖維蛋白原和腎肝檢測結果可輔助診斷。非臨床病畜中可檢測到尿液中的鵝膏菌素,他們同樣在采食22d 后在肝腎樣本中檢測到。
(4)治 療。目前尚無特效解毒劑。青霉素、西咪替丁、乙酰半胱氨酸或維生素C 療法,已在人體中獲得成功,可以試用。輔助療法(靜脈輸液、葡萄糖和抗生素)可緩解嚴重的肝腎損傷。早期治療對挽救動物生命十分重要。隨著肝腎損傷的加重,常預后不良。在采食后早期的24h 內用活性炭吸附鵝膏蕈堿有一定效果。
2.2 鹿花菌 (1)毒素和中毒機理。鹿花菌有一個短柄帶有無菌褶,黃棕色到暗紅色,深皺紋,蜂巢狀的(不像真正中空的羊肚菌,也并未隔成空格)、鞍狀的帽。一般分布于針葉林地面。含有鹿花蕈素,攝食的部分被水解成N- 甲基-N- 甲酰肼(耗盡肝臟的細胞色素P-450)和甲基聯(lián)氨(采食6~12h,抑制中樞神經系統(tǒng)中磷酸吡哆醛輔酶和γ- 氨基丁酸)。鹿花蕈素的濃度隨著環(huán)境的改變而改變。
(2)臨床表現(xiàn)。一般在攝入6~24h,動物表現(xiàn)嘔吐、水瀉、腹部不適、抽搐和昏迷,高鐵血紅蛋白癥和溶血性貧血,肝炎、黃疸、腎炎,最后死于肝腎損傷。
(3)治 療。攝食后早期給予活性炭(1.0g/kg)有一定效果。按需要給予靜脈輸液。靜脈注射VB6控制神經癥狀,在黏膜發(fā)紺和高鐵血紅蛋白的病例中使用亞甲藍。要避免由于給予高劑量的VB6引起的周圍神經病變。由于可誘導肝性腦病,輔助療法也很重要。除了檢測高鐵血紅蛋白的含量,同樣要檢測肝臟和腎臟的功能。
以下僅介紹動物絲膜菌屬中毒癥。
(1)毒素和中毒機理。絲膜菌屬蘑菇顏色多樣,但大多數(shù)呈棕褐色的帽、柄和嫩菌褶,成熟的菌褶顏色呈橙銹色,孢子印是亮銹色/黃褐色/灰棕色,柄可能有或沒有環(huán)狀的區(qū)域。有毒成分為奧林素和奧來毒素,在化學上類似于殺草快(除草劑,聯(lián)吡啶派生物)。長期采食中毒后,用薄層色譜法在腎活組織樣品中可檢測到奧來毒素,但在臨床活動狀態(tài)期間在尿液和/或血液中檢測不到。據報道,采食3~10 個帽就會致死。
(2)臨床表現(xiàn)。臨床癥狀表現(xiàn)較晚(采食17d后),主要包括厭食、嘔吐、腹瀉/便秘、胃炎、口渴和多尿,早期臨床癥狀出現(xiàn)3~14d 后可進一步發(fā)展為少尿性腎衰竭。腎臟似乎是靶器官,損傷包括間質性腎炎、管狀損傷和纖維化。肝臟損傷鮮見報道。在多數(shù)病例中,經過一段延長期(6 個月)后有明顯的改善。盡管如此,在一些病例中仍發(fā)生慢性腎損傷。
(3)診 斷。在潛伏期尿液檢測顯示尿液濃縮、血尿、蛋白質和紅細胞管型,之后形成有蛋白質和少量管型的稀釋尿。因此,有必要監(jiān)測腎功能,在人群中腎臟病變需要較長的潛伏期。血液、尿液分析和腎功能檢查有助于診斷。
(4)治 療。治療應注重凈化、蘑菇的鑒別(很難)和加強輔助療法。應使用血液透析直到腎臟恢復功能。避免或限制戊巴比妥和/或速尿的使用,因為它們會增加腎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