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琴
顧誦芬說:“黨和人民給了我很多、很高的榮譽。這些榮譽應歸功于那些振興中國航空工業(yè)的領導和默默無聞、頑強奮斗的工人、技術人員?!?/p>
“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痹谥袊藵撏а芯吭O計專家、“核潛艇之父”黃旭華榮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第二年,我國科技界的這項最高榮譽又授予一位與黃旭華有著相似經(jīng)歷和共同母校的九旬院士。數(shù)十個春秋,前一人騎鯨入淵,后一人駕龍飛天……他,就是我國航空界唯一的兩院院士、主戰(zhàn)機型殲8及殲8Ⅱ總設計師、被譽為“殲8之父”的顧誦芬。
2021年11月3日上午,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中國航空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顧誦芬院士和清華大學王大中院士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黨和人民給了我很多、很高的榮譽。這些榮譽應歸功于那些振興中國航空工業(yè)的領導和默默無聞、頑強奮斗的工人、技術人員?!闭剺s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一至高榮譽時,早已收獲諸多榮譽的顧誦芬,一如往日地保持著冷靜和謙虛。
從小種下航空夢
1930年,顧誦芬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詠世德之駿烈,誦先人之清芬”,顧誦芬的名字取自西晉文學家陸機的名句。顧誦芬的父親顧廷龍是國學大師,但他沒有繼承父親衣缽,卻和飛機結了緣。
顧誦芬是如何與航空結緣的?個中緣由,還要從一件玩具和一場轟炸說起。
1935年,5歲的顧誦芬隨父母遷居北京。
當七七事變爆發(fā)時,年少的顧誦芬在燕京大學附小讀二年級?!?937年7月28日,日軍飛機對29軍駐地實施了轟炸,雖然炸彈不是落在頭頂上,但我能聽得到爆炸產(chǎn)生的巨響,沖天火光和滾滾濃煙仿佛近在咫尺,人們都驚慌失措。雖然我當時很小,但直到今天都記得很清楚?!本薮蟮谋曋?,幾公里外平民區(qū)的玻璃窗被沖擊波震得粉碎。7歲的顧誦芬與鄰居一起,四散奔逃?!皼]有飛機,我們處處受人欺負!”一股熱血涌上顧誦芬心頭?;貞浧鹉嵌瓮?,顧誦芬說:“盡管年紀小,但那一次,我真的體會到國家強大對每一個人是多么重要,只有中國強了,我們才能站立生存。后來我接觸到飛機模型,感到自己的報國之路就在這里?!?/p>
顧誦芬第一次接觸“飛機”,是在10歲生日的時候。那是一位堂叔送給他的生日禮物。飛機模型飛飛撞撞很快就壞了。開明的父親見顧誦芬特別喜歡飛機模型,就帶他到上海一家外國人開的店里買了一個更堅固的航模。從此這個飛機模型成了顧誦芬的至寶,天氣晴好時,他就到外面去放飛機;下雨下雪了,他就拿回屋里飛。但這個航模飛了幾次,撞到墻上、屋頂上,壞了,而且很多材料在彼時的國內(nèi)并沒有,顧誦芬就自己開動腦筋,找其他相似的材料替代,自己動手修理飛機模型。顧誦芬說:“這個模型也會壞,我就按照《小學生文庫》的說明自己修,學會了自己動手做航模??吹阶约褐谱鞯暮侥ow起來,我感覺非常愉悅?!?/p>
從此,顧誦芬就和飛機結下了不解之緣?!拔腋赣H是一個很開明的人,對我的興趣愛好并沒有多加干涉,只是告訴我不管做任何事,都要認認真真地把事情做好,這對我影響很大。”顧誦芬說。
高中畢業(yè)后,立志航空報國的顧誦芬報考了浙江大學、清華大學和交通大學3所大學的航空系,結果全都被錄取了。但當時,他17歲的哥哥因得了傷寒去世,母親舍不得顧誦芬遠離,顧誦芬最終選擇留在上海,入讀交通大學的航空工程系。
1951年,21歲的顧誦芬投身新中國航空事業(yè)。此后70余年,在“一張白紙”的背景下,他直接組織、領導和參與了低、中、高三代飛機中的多種飛機氣動布局和全機的設計。
三上云霄找“病癥”
在中國航空界,只要提到顧誦芬這個名字,大家都稱呼他為顧總,熟悉的人就會給你講起他和殲8飛機的故事。
1964年,我國開始研制殲8飛機,這是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型高空高速殲擊機。項目啟動初期,總設計師黃志千執(zhí)行公務,因飛機失事遇難,顧誦芬與其他幾名骨干臨危受命,組成技術辦公室接過了總設計師的重擔。
為盡快完成飛機設計,技術人員在簡陋的車間地下室工作,在臨時搭成的雙層通板鋪居住。餓了啃口涼饅頭,困了趴在圖板上打個盹兒,醒來繼續(xù)干。機頭進氣還是兩側(cè)進氣?選用什么樣的雷達?方向穩(wěn)定性、縱向穩(wěn)定性問題怎么解決?顧誦芬?guī)ьI團隊一個個攻克設計過程中出現(xiàn)的難題。在顧誦芬主編的《飛機總體設計》一書中,他寫道,“飛機設計是一個反復迭代、逐次逼近的過程”,“在每個研制階段中,設計工作都要通過反復磋商,協(xié)調(diào)各種矛盾,才能達到設計要求?!本瓦@樣,全機11400多個零件、1200多項標準件、幾萬張A4圖紙……一筆筆畫出。
1969年7月5日,我國自主研制的第一架高空高速戰(zhàn)斗機殲8原型機首飛試驗成功。站在跑道盡頭的卡車上,顧誦芬手里掐著一塊秒表,緊張測算著飛機的滑行時間。
雖然首飛成功,但殲8在隨后的飛行試驗中,出現(xiàn)了強烈抖振。對于引起振動的原因,大家看法不一,始終未有定論。顧誦芬知道,這是氣流分離的問題,但不知道具體位置在哪里。顧誦芬想出一個辦法,把毛線貼在垂直尾翼上,飛行時若有毛條振動,就能知道氣流分離的地方。受制于當時的照相技術,拍攝毛線條振動清晰圖成最大難關。從來沒有接受過飛行訓練的顧誦芬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親自乘殲教6飛機上天,直接跟在試驗飛機后面找出問題所在。他說:“飛機(指殲8)設計出來以后,試飛,首飛都很順利,但是飛到馬赫數(shù)0.85的時候,突然出現(xiàn)了飛機的振動。按飛行員的說法,相當于破公共汽車在不平的道路上奔跑一樣,開得再快,人受不了,所以必須要排除……我覺得必須上天看,我們沒有(特種)攝像機,所以只能是人上去看?!?/p>
據(jù)飛機空氣動力學專家、中國科學院原院士李天回憶,由于顧誦芬的另一位師長——殲8飛機首任總設計師黃志千不久前因飛機失事不幸遇難,顧誦芬的愛人江澤菲曾和他約定:不再乘坐飛機。
“將生命置之度外,只為將問題研究清楚?!碑敃r顧誦芬已經(jīng)48歲,乘坐殲6教練機跨音速飛行時,身體要承受四五個大氣壓的過載,沒有經(jīng)歷過飛行專業(yè)訓練的人難以適應這種壓力。顧誦芬作為飛機設計專家,對其中的風險比別人知道得更多,但他卻不顧勸阻,瞞著家人登上了飛機。
經(jīng)過連續(xù)3次上天觀察,顧誦芬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成功解決了殲8跨音速飛行時的抖振問題,并做了對飛機后機身整流包皮的修形設計,徹底排除了飛機跨音速抖振的現(xiàn)象。
砥礪前行,奮斗不息,顧誦芬?guī)ьI團隊闖出一條中國航空自行研發(fā)戰(zhàn)斗機的新路。
1980年,殲8Ⅱ飛機立項研制,其作戰(zhàn)性能要求遠超殲8飛機。顧誦芬任該型號總設計師,是航空工業(yè)第一位由國家任命的型號總設計師。他制訂了兩側(cè)進氣的氣動布局方案,解決了二元超音速可調(diào)進氣道設計等一系列問題。同時,組織和領導多個部門、上百個單位高效協(xié)同工作,僅用4年,殲8Ⅱ就實現(xiàn)了飛機首飛。
力推國產(chǎn)大飛機建設
2017年5月5日,上海浦東機場,我國自主研制的新一代大型噴氣式客機C919,在萬眾期待的目光中,御風而起、扶搖直上,現(xiàn)場見證首飛的人群發(fā)出陣陣歡呼。北京五環(huán)外,北苑航空家屬院內(nèi),顧誦芬守在家中電視機前,激動地說:“等了你這么多年,終于飛上了天!”
C919,披著天空藍和大地綠涂裝,在3000米高空舒展雙翼之時,世界上多了一款屬于中國的完全按照世界先進標準研制的大型客機。幾代航空人近半個世紀的接力,新一代大飛機人的10余年攻堅,終于托舉起了中國自己的大客機。鮮為人知的是,顧誦芬是大飛機項目的主要推動者之一。
1986年,顧誦芬離開工作了35年的飛機設計崗位,從沈陽回到北京,擔任航空工業(yè)部第二屆科技委副主任。此時的他,把工作重點,放到了為航空裝備的體系建設、重點型號未來發(fā)展、國防事業(yè)的宏觀布局建言獻策上。顧誦芬密切關注著型號研制任務,在C919、殲10、運20、教9、ARJ21等多個型號研制項目中擔任技術顧問、專家組負責人或成員,還積極推動我國水上飛機等的研發(fā)。
2001年6月,在王大珩、師昌緒、顧誦芬的倡導下,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和中國工程院機械運載學部成立了以院士為主,吸收行業(yè)內(nèi)外專家的我國大型運輸機發(fā)展戰(zhàn)略咨詢課題組。顧誦芬不顧年事已高,親自走訪空軍,赴上海、西安兩地調(diào)研。2002年6月,一份題為《我國民機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思路》的咨詢課題報告完成了。2006年2月9日,國務院頒布《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06年-2020年)》,大型飛機被確定為“未來15年力爭取得突破的16個重大科技專項”之一。此后,國務院成立了大型飛機重大專項領導小組,組織了專家論證委員會獨立開展論證,經(jīng)過6個月的工作,形成了《大型飛機方案論證報告》。2007年2月26日,大型飛機研制重大科技專項正式立項。
10年之后,也就是2017年5月5日,國產(chǎn)大飛機C919首架機在上海首飛成功。從2006年國務院成立大飛機論證委員會,到2007年C919正式立項,再到成功首飛,作為我國大飛機項目的課題建議人和論證委員會主任委員,顧誦芬始終關注中國航空事業(yè)前行的方向。
希望年輕人多讀書
顧誦芬家學深厚,父親顧廷龍精研國學,耳濡目染下,顧誦芬也酷愛讀書,并掌握英日俄德四國外語,更練出了過目不忘的本領。他說:“想要能做出新的創(chuàng)造,就要多讀書?!?/p>
“除了吃飯、睡覺和工作,就是讀書,連睡前洗腳時都在讀?!苯瓭煞苹貞?,婚后,他們一兩個月進一次城采購食品家用,顧誦芬每次都直奔書店,大約3小時以后她去書店找他,他一定在。
顧誦芬最大的愛好就是看書。由于博學強記,大家都叫他“活圖書館”。他自己也承認有個習慣:不靠檢索,引用數(shù)據(jù)全憑記憶。
“可以說,除了讀書,顧總對生活的要求極其簡單,甚至吃飯也僅是對工作學習的一種保障。”中國航空工業(yè)集團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的王恩泉回憶。
1986年8月,王恩泉利用顧誦芬午休時間,趕至其家中匯報工作?!爱敃r,寫字臺上是一本已翻開的英文專著,旁邊放著一塊已啃了幾口的面包,沒有菜,連杯水都沒有,桌子右手端雜七雜八堆放著許多書,有些還打開著,一看就是經(jīng)常翻閱的?!焙娇战绻J的“大家”,學習還如此廢寢忘食。這一幕,深深觸動了王恩泉的心。
如今,走進顧誦芬的辦公室,如同走進一座“書的森林”,各種外文期刊隨處可見,業(yè)內(nèi)外院士、專家也經(jīng)常過來請教技術問題。對每位專家提出的難題,顧誦芬都會神情專注地聽來者講述,并簡潔明快地作出回答。有時,他會站起來,步履稍顯蹣跚,但卻準確無誤地走向書架,幾乎不假思索地抽取一本書或刊物,翻到某一處,指點給來者“你所說的這里有論述”。
即便已年逾九旬,顧誦芬仍然對航空科學和前沿技術進行跟蹤研究,“我現(xiàn)在能做的也就是看一點書,推薦給有關的同志,有時也翻譯一些資料,盡可能給年輕人一點幫助?!?/p>
在顧誦芬看來,我國航空事業(yè)的發(fā)展需要年輕人才,他們是祖國的明天。他十分重視年輕人才培養(yǎng),帶領的團隊走出了1位科學院院士,3位工程院院士,2位型號總指揮。經(jīng)常有年輕的飛機設計師說,“有顧總在場,我們心里就踏實了!”
對于年輕人,顧誦芬充滿了期待?!拔抑幌雽δ贻p人說,心中要有國家,永遠把國家放在第一位,要牢牢記住歷史,珍惜今天的生活。多讀書,多思考,努力學習,認真做好每一件事?!?/p>
中國新時代 2022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