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以
認識張博晨是因為攝影師宋新生老師拍攝了一組濟南黃河隧道的景觀設計照片。
其時,我對他設計的“歲歲安瀾”水紋景觀隧道穹頂、“九曲灣”聲屏障以及隧道出口的南北風塔頗感興趣,因為他在材質和視覺表達方面更傾向于自然樸素的理念,表現(xiàn)手法卻又相當現(xiàn)代,形式簡約、觀點豐富。比如,他用流動的線條去表現(xiàn)黃河母親河的生命力,在高低起伏的視覺中,感受大自然的脈搏和呼吸;在風塔上他又恰當?shù)貞冒纪圭U空手法融合了古老的龍山文化與當代藝術,在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中進行符號轉換;此外,他還重視色彩與光影地結合,通過金色陽光下的楊樹剪影印記了日出黃河的溫暖希望。他曾說:“這是用藝術來贊美黃河,歷史、文化、自然融合在這里。”
在張博晨的創(chuàng)作中很多與自然相關。2012年他開始探索《自然的起源》——現(xiàn)代紙本水墨藝術。這組作品既有著中國水墨的內在自然詩意,又有著西方繪畫富有力度的光感和豐富的色彩,他嘗試從印象派的自然中去感悟東方天人合一的哲學與影像,再造和描繪了內心最深處的“心像”。其中向羅丹致敬的《萬物生》系列,在一片天地混沌的中國水墨中有著灼熱的斑斕色彩,這些來自法國南部高麗烏爾小鎮(zhèn)的“野獸派”顏色符號,襯托著盛開的鮮花與美女,無論是法式風景的明亮絢爛還是中式水墨的留白意境都傳遞著張博晨致敬生生不息的自然觀,對生活充滿了熱愛和執(zhí)著。
這種生活態(tài)度源于他的6年法國藝術之旅。
因為熱愛藝術,張博晨對法國一直是鐘情的。他曾經(jīng)的理想是在年輕的時候要走出去,把青春歲月留在世界各地。2003年至2009年,張博晨留學法國,先后就讀于法國佩皮尼昂美術學院藝術專業(yè)和法國巴黎塞爾吉國立高等藝術學院,完成了攝影和藝術雙碩士學業(yè),同時他還積累了很多人生經(jīng)歷,從事過多種工作,參加各種藝術沙龍,與當代藝術大咖同行。“理想,可以改變一切,而法蘭西改變了我。”他把這句話寫在了他的書《藝述法蘭西》的首頁。
他在法國學會的第一件事就是藝術的生活,用藝術的心靈去體驗、去感知周邊的一切。他記錄自已在法國南部農(nóng)場當采摘工人的經(jīng)歷:“摘桃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在7月的天氣,僅僅是在枝椏茂密的桃林中走過都讓你汗流浹背,更不要說還是負重?!比欢@卻讓他體會了梵高正是因為曾經(jīng)是農(nóng)民和漁夫,才創(chuàng)作了偉大的《掘地者》《運炭船和兩個人》,原來融入自己真實人生的作品才會創(chuàng)作的那么生動。
在法國南部圣西普里安當代藝術館,張博晨有一段引以為傲的實習經(jīng)歷,他要為法國著名攝影師雅克·亨利·拉蒂格布展。為了尊重大師的藝術,他從開始就制定了多套布展方案,囊括了整體布局、圖片分類組合以及傳遞展覽的目的。按照他的規(guī)劃,他先做了一名涂墻工,將整個展廳的顏色格調改變,然后把大師的代表作“妻子的人像”照片做成透明墻,起著隔斷和導視的作用。展覽取得了成功,大眾從這些圖片中感受到了大師對生活的熱愛、對人生的探索——“他的影像一如既往地保持著生活的品質與尊嚴,這里沒有痛苦、恐懼、丑陋、病態(tài)和不幸,有的只有生活的甜美、溫馨和幸福?!边@是張博晨第一次接觸策展、布展和空間營造,他詼諧地說他因此發(fā)現(xiàn)了一個新的很大的藝術空間——涂墻。
張博晨是個善于思考的人,他思考的問題是“藝術的生命在哪里?”在巴黎塞爾吉國立高等藝術學院他得到了答案:凌駕于筆法和技巧之上的是無限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力,是自由。塞爾吉藝術學院是當代藝術教育的先鋒,這里培養(yǎng)了一大批蜚聲國際的當代藝術家,它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表達能力,要探索表現(xiàn)藝術的原由和方法,要尋找屬于自己的觀念、形成個人的藝術風格?!敖裉旆▏母叩人囆g教育教的不是繪畫技能和表現(xiàn)手法,更多是如何創(chuàng)造藝術的唯一性和多元化的呈現(xiàn),在教學中將學科相近但迄今通常各自獨立的藝術學科如多媒體、繪畫、雕塑、影像、舞蹈、音樂、電影、戲劇和寫作等進行綜合藝術的表現(xiàn)與實踐,通過長時間的創(chuàng)新演變,建立了新的體系。”正是因為在塞爾吉藝術學院的浸染,張博晨真正的步入了跨界的藝術表現(xiàn)設計。
“要大膽一點,藝術不是在你想法成熟的時候再去突破,它是無時無刻的。”這是法國當代藝術的重要代表奧蘭帶給張博晨的創(chuàng)作靈感?!靶问讲皇菃栴},表達出自己的藝術立場才是關鍵?!狈▏乃囆g評論家、策展人貝納馬格里帶給他的力量和方法。當代藝術在法國不僅僅是停留在學院里,更多的是在畫廊、展廳、沙龍、藝術館、咖啡館,在巴黎整個城市都充滿了藝術的氛圍,每年的10月6日從17點開始至7日早上,巴黎的多個街區(qū)都要舉行多樣的藝術活動,盧浮宮、博物館通宵營業(yè),可以想象這是一個何等重視藝術的城市。藝術給巴黎帶來了活力與生機,這讓張博晨感受到了藝術能賦予城市內涵和生命力。
2008年,張博晨回國任教于山東藝術學院,在教學中他秉承了塞爾吉藝術學院的治學精神,以學生為中心,啟發(fā)學生在跨界中創(chuàng)新。為了紀念他在法國的6年青春歲月,他整理了日常所思所得、所見所感的記錄,配以他的攝影作品出版了《藝述法蘭西》一書。
除了工作,他也不斷有新的藝術創(chuàng)作?!度f物生自然起源》系列作品不斷完善、不斷創(chuàng)新,既有紙本水墨,也有裝置藝術、油畫,疫情前他還準備與時尚界合作推出系列服飾;在攝影方面,他舉辦了《以物觀物》張博晨當代攝影藝術作品展,他的攝影作品特別注重拍景觀,記錄建筑和空間、場域的對話。此外,他策展的項目就更多了,他參與策劃的60余項藝術展覽均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
2017年,張博晨策劃的第三屆“驚東激西”中法當代藝術展在法國普瓦捷市盛大開幕,參與展覽的中國藝術家共38位,展示了油畫、水墨、攝影、雕塑等60余件作品。展覽受到了法國前總理拉法蘭先生的高度評價與認可,推動了中法文化交流。
法國對張博晨來說是點燃他藝術理想的起點,但不是終點。帶著對法蘭西當代藝術的深度理解,他擔當起溝通中法文化藝術交流的傳遞者,他傳遞的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當代藝術的融合與碰撞。他也試想著在自己生活的城市中,能有更豐富的藝術形式,更廣泛的藝術場域,讓城市綻放出活力之光。
張博晨,山東藝術學院副教授、國際策展人、留法藝術家、曾畢業(yè)于法國巴黎塞爾吉國立高等藝術學院,法國奧利維爾時尚設計學院客座教授、全球青年藝術家共同體特邀秘書長、歐美同學會留法分會會員、山東中國和平統(tǒng)一促進會理事,《自然起源》系列作品曾獲得法國泰勒藝術大獎,藝術作品參展藝術巴黎、國際獨立藝術沙龍博覽會等國際展覽并被法國、意大利、韓國等美術館收藏,策劃驚東激西當代藝術展、“一帶一路”中國漫畫藝術家法國巡展等展覽活動,主持設計濟南黃河濟濼路隧道景觀藝術設計等。
Graduated from the 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Arts de Paris-Cergy (ENSAPC), Zhang Bochen i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Shandong College of Arts, international curator, artist who studied in France, visiting professor at Olivier Gerval Fashion & Design Institute, guest secretary general of the Global Community of Young Artists, member of French Branch of Western Returned Scholars Association, and director of the Shandong Council of the Promotion of Peaceful Reunification of China. His series work “Natural Origin” has won the Taylor Prize, his artistic creations have been included in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s such as Art Paris and International Independent Art Salon Fair and collected by galleries in France, Italy and Korea. Zhang Bochen curated the Contemporary Art Exhibition for Surprising the East and the West, “One Belt and Road” Chinese Comic Artists’ Touring Exhibition in France, and chaired the landscape art design for Jiluo Road section of Jinan Yellow River Tun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