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時先兵
教師既要關注學生語言知識的習得,也要關注學生語言思維的發(fā)展,讓學生構建“思維場”,引領學生參與語言實踐,大膽闡述自己的理解。教師要以問導學、以問激思,讓學生在分享探究中深化對問題的理解;尊重差異,因學而教,讓每個層次學生的思維都能獲得應有的發(fā)展;組建小組,分享體會、碰撞智慧,讓學生形成深度的理解;構建情境,增加語言輸入,發(fā)展語言思維,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
高階的思維發(fā)展離不開持續(xù)追問、系統(tǒng)解答,教師應設計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聚焦學生的注意力,引發(fā)學生的深層思考。
教師應遵循學生的認知與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設計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問題,形成有序遞進的問題鏈,以發(fā)展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的深入思考。教師可以在標題處提問,借助標題讓學生了解文章的主要觀點,抓住核心內容,引發(fā)學生的閱讀期待。教師也可以在線索的脈絡處設計問題,幫助學生抓住問題鏈,使其體悟文本的內涵,促進其思維品質的提升。比如,在學習譯林版八上Unit 3 A day out的Reading內容時,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文本,并提問學生:“How can Linda’s mother know more about the trip? Who put the photos on the Internet?Why did Linda feel bored with the journey to the park? Why did Linda enjoy herself after she got into the park?”借助問題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文本內容,并引導學生圍繞問題展開探究、交流,從而深化他們對問題的理解。
教師要避免隨意問、簡單問、瑣碎問,增加問題設計的廣度,立足于問題的知識線、活動線、能力線,激活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思維廣度。教師要圍繞知識線,按一定的邏輯層次進行提問,幫助學生梳理文本知識,使英語知識學習變得更加具有條理。
教師要圍繞聽、說、讀、寫、看等方面的技能發(fā)展組織學生進行訓練,貼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設計難易適中的問題?;顒拥膬热菀赶蛟~匯的運用、句型的交際、語法的練習、語篇的理解,通過多種活動促進學生語言技能的發(fā)展。教師可以選擇情境會話操練、造句訓練、任務閱讀、美文賞析等活動,發(fā)展學生的語言技能,提升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比如,在教學譯林版九上Unit 6 Welcome to the unit時,教師可將學生分成兩人一組,讓他們圍繞電視的話題創(chuàng)編對話,通過創(chuàng)編對話讓學生掌握不同的電視節(jié)目類型,促進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
教師要聚焦教學目標,設計有關聯(lián)、有層次的問題,讓學生運用已掌握的知識、經驗學習語言知識,開展實踐活動,提升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可借助問題生成新的語言情境,引導學生靈活地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進行交流,從而幫助學生習得語言、提升技能。在設計問題時,教師要給學生留有思考的余地,讓他們通過自主學習發(fā)現問題,并通過小組討論解決問題,形成有深度的理解。各個問題之間存在著各種邏輯關系,如并列、主次、因果、總分等關系,教師要從整體上設計,使問題變得更有探究價值與吸引力,激活學生的語言思維。比如在教學譯林版九上Unit 5 Art world時,教師可在課前問學生“Do you like music?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 best.”,并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各自喜歡的音樂的特征,從而降低聽力的難度,使學生不再懼怕聽力練習。
情境可以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促進學生主動探究,使其學會運用語言知識。情境能夠吸引學生參加判斷與交流活動,促進學習方法的遷移,使學生形成相應的能力和素養(yǎng)。
教師要針對學習內容,創(chuàng)設生動的場景,讓學生去體驗,激活學生的情感。教師要關注單元內容的整合,創(chuàng)設主題情境,引領學生參與互動、建構、探究活動,以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意識,提升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能夠圍繞主題情境進行自主交流,增進對語言知識的理解,從而提升表達與溝通能力。
情境能為學生提供形象生動的具體場景,教師可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為學生創(chuàng)設口語交際的主題語境,引導學生準確、流利地進行語言交流。在主題情境中,學生可扮演不同的角色,運用自己積累的語言,調動自己的感官參與,形成多視角觀察事物、多維度表達觀點的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運用語言交際的習慣。在扮演角色的過程中,學生能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進行交流,能在臨場發(fā)揮中增強語用技能。
教師要借助真實的語言情境,引導學生積極交流、表達情感,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發(fā)展他們的語言思維。教師可引入短視頻內容,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學習英語,從而拓寬他們的學習渠道,讓他們通過看、練、說等方式加強語言輸出,提升溝通交流能力。學生借助短視頻,能學習地道的表達,準確地運用語音、語調進行交流,進而提升口語表達能力。
每個學生的認知水平、接受能力不同,教師采用分層教學的方法,可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發(fā)展,推動高效英語課堂的構建。
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成績、能力水平、邏輯思維等狀況,并對各方面進行量化的測評,比如高于80分的為A類,介于80分與60分之間的為B類,低于60分的為C類。教師要定期對學生的能力水平進行重新評估,并依據評估結果進行分層。教師可將分層教學與合作學習相結合,將同質學生分為一組,為他們安排貼近認知水平的學習任務;或將異質學生分為一組,鼓勵他們相互幫助、相互啟發(fā),促進觀點的碰撞,讓學生對所學知識形成有深度的理解。
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英語發(fā)展水平合理地安排進度,如引導學優(yōu)生探索高層次的語言知識,為他們拓展知識廣度與深度,讓他們掌握更多的語言知識。而學困生的基礎薄弱,較快的進度使他們難以順利吸收所學的知識,對此,教師要采用“緩步子”的策略,放慢教學節(jié)奏,以保證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消化、吸收。對于有難度的問題,教師要將其進行合理拆分,讓學生逐一突破,從而增進他們對語言知識的吸收,幫助他們夯實語言基礎。比如,在教學譯林版九上Unit 7 Films的Reading “Kitty’s favourite film star”時,教師可根據文本內容要求C層次學生完成表格填寫,里面包含奧黛麗·赫本出生和去世的時間,還有她的作品和所取得的成就等內容;對于B層次的學生,教師可提出一些需要在文本中找答案的問題并讓他們判斷句子的正誤,對錯誤的句子加以改正;對于A層次的學生,教師可提供一篇缺詞填空題并讓學生思考“What made Audrey Hepburn successful”。
教師要準確地把握學生的語言技能與認知水平,有效把握問題的難度,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收獲成功的自信。教師要設計不同難度的問題,對C層次的學生可以就單詞進行提問,讓他們默寫單詞、朗誦語段;對于B層次的學生,教師可讓他們背誦文章內容,加深他們對課文的印象;對于A層次的學生,教師可向他們提出有難度的語法問題,讓他們參與角色扮演,融入自己的理解,促進他們思維的發(fā)展。
教師在評價時要因人而異,在把握學情的基礎上開展針對性的評價,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教師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既能避免C層次的學生因壓力過大而產生厭學情緒,又能避免A層次的學生降低對自己的要求。教師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差異化的評價,能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保證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獲得提升。
合作學習能營造愉悅的學習氛圍,增加課堂的趣味性,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共同協(xié)作中解決問題、突破難點,促進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提升。
教師可以采用話題導入,拋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話題,讓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研討、交流,營造輕松愉悅的互動氛圍,讓他們對所學內容有初步的感知,并踴躍投入后續(xù)的學習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投入話題交流,讓學生沉浸在討論的氛圍中,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與看法。比如,在教學譯林版八上Unit 5 Wild animals中的“Integrated skills”時,教師讓學生討論:“What can we do to protect the wild animals?”有的學生說:“We mustn’t hunt wild animals and we shouldn’t buy fur coats any more.”有的學生說:“We should build more nature reserves for wild animals.”由此可見,話題的探討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交流,促使學生進行深度的語言學習。
教師要針對學生在閱讀中遇到的困境,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共讀共研。閱讀能力強的學生可做好示范、引領作用,向其他學生分享閱讀方法與策略,展示自己的觀點、探討存在的問題,使小組同學的閱讀能力獲得提升。針對學生的薄弱處,教師可通過對關鍵詞的勾畫、文章重點內容的標注等方式,引導學生順利地解決問題。合作共讀能突破學生的閱讀障礙,幫助他們準確地找到問題答案,從而產生良好的學習效果。
很多初中生因為缺少開展英語口語訓練的家庭氛圍,所以聽說能力不足。因此,教師要增加學生參與聽說活動的機會,為他們創(chuàng)設聽說的情境,以小組為單位,組織學生進行聽說訓練,鼓勵他們積極參與互學互練活動。由聽說能力強、組織能力好的學生擔任小組長,帶領組員積極地參與聽說訓練。在某一成員的表達、聽力存在困難時,其他同學要提供適當的幫助,通過反復練習提升他們的聽說能力。
總之,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借助問題化、分層化、協(xié)作化、情境化的策略,為學生構建生動有趣的場景,引發(fā)學生的主動參與,促進他們的多元表達,讓學生在生動的語境中提升素養(yǎng),發(fā)展語言思維,進而提升語言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