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領
(吉林大學考古學院)
齊家文化得名于甘肅廣河縣齊家坪遺址,即瑞典學者安特生提出的“齊家期”①。從發(fā)現(xiàn)至今近百年的歷史中,人們對于齊家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在一些基本問題上尚存在爭議,關于齊家文化的來源及形成也存在這樣的情況。
探索齊家文化的來源及形成,是伴隨著考古材料尤其是西北地區(qū)考古材料的發(fā)現(xiàn)和公布一步步深入的。早些時候,西北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關系比較密切的考古學文化有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因此這一階段學界將探索齊家文化來源及形成的重點放在馬家窯文化上,認為齊家文化是馬家窯文化發(fā)展的結果②,或者說齊家文化是在繼承馬家窯文化的基礎上,吸收客省莊文化因素發(fā)展起來的③,也有學者將甘肅地區(qū)以彩陶為特征的文化發(fā)展到馬廠期分為東西兩區(qū),認為東區(qū)發(fā)展為齊家文化④。后來,隨著寧夏南部及甘肅東部地區(qū)的常山遺址⑤、橋村遺址⑥、菜園遺址群⑦等一系列重要材料的公布,學界開始將探索齊家文化來源的目光轉向東部。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第一種認為興隆和上齊家遺存是目前能推知齊家文化較早的源頭⑧;第二種認為齊家文化來源于常山下層文化⑨;第三種認為菜園文化是齊家文化的主源⑩;第四種強調(diào)客省莊文化在齊家文化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認為齊家文化應當主要是客省莊文化西進隴東南并與菜園文化融合的結果?,還有學者認為典型齊家文化從客省莊文化中的橋村一類遺存發(fā)展而來?;第五種是在將齊家文化劃分不同地域類型的基礎上,探索各類型的來源?。對于這種研究方法,有學者指出“各有單獨的分布地域,且來源不同,那么這兩個不同的地方類型其實可視為兩支不同的考古學文化,它們因何還能統(tǒng)一于齊家文化之中”?。關于菜園文化與常山下層文化的關系,一些學者認識到二者文化面貌一致,認為二者指同一種考古學文化遺存,可稱為一種文化?,筆者暫從。
從整個西北地區(qū)最新發(fā)表的相關考古材料來看,尤其是近年來寧夏南部包括沙塘北塬遺址?、柳溝遺址?在內(nèi)等一系列材料的公布?,筆者基本認同齊家文化主體來源于菜園文化的觀點,并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提出齊家文化的形成與“東部文化”的西進具有密切的關系,具體來說,齊家文化的形成是東部文化“史家灣遺存”和“馬坡類型”西進的結果。
齊家文化早期遺存以分布于甘肅東部和寧夏南部的師趙村第七期遺存?、頁河子遺址龍山時代部分遺存?、沙塘北塬遺址?、柳溝遺址?等為代表,雖然對于這些遺存的文化性質(zhì)尚存在不同的意見,比如有學者提出“頁河子類型”,將其作為齊家文化的一個重要源頭?,還有學者提出“沙塘北塬類型”,將其作為菜園文化向齊家文化的過渡類型?。即便存在一些爭議,但是并不妨礙將其作為菜園文化向齊家文化的過渡,也就是在這一階段一些新的文化因素產(chǎn)生,而探索這些文化因素的來源,正是探討齊家文化形成的關鍵。考慮到學界大部分學者將其作為齊家文化早期遺存看待?,筆者亦同。
從出土陶器來看,齊家文化早期遺存器物組合包括高領罐、侈口罐、花邊罐、單耳罐、雙耳罐、斝、折腹盆(尊)、素面豆、刻槽盆等,紋飾流行籃紋、繩紋、麻點紋、附加堆紋、刻劃紋等(圖一)。
圖一 齊家文化早期陶器
對于齊家文化與菜園文化的淵源關系,學界曾有過一些論述,具體表現(xiàn)在部分器物和裝飾風格的繼承關系上?。尤其是林子梁遺址被明確區(qū)分為兩種年代有別,性質(zhì)各異的考古學文化?,再者隨著近年來西北地區(qū)包括沙塘北塬遺址在內(nèi)的一些文化性質(zhì)較為單純的齊家文化早期考古材料的公布,二者的淵源關系得到進一步的證實。有學者指出沙塘北塬遺址侈口罐口沿或頸部飾有一周附加堆紋可能繼承菜園文化風格?,如是,則齊家文化花邊罐的出現(xiàn)也與菜園文化有關,而大量繩紋花邊罐也是齊家文化區(qū)別于菜園文化的顯著特征?。
但是,除了對菜園文化的繼承之外,一些新的文化因素還有其他來源,器物方面表現(xiàn)在如折腹盆(圖一,8、9)、素面豆(圖一,19)、夾砂雙耳罐(圖一,1)、大口罐(圖一,10)等不見或少見于菜園文化,而在齊家文化中出現(xiàn)并流行成為齊家文化的典型器型,紋飾方面表現(xiàn)在如麻點紋的突然流行。如果我們將目光轉向東部地區(qū)的陜西北部地區(qū),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文化因素在東部地區(qū)的史家灣遺存?和馬坡類型?中的一些線索。
東部地區(qū)與齊家文化形成關系密切的文化遺存主要有以陜西甘泉史家灣遺址?為代表的史家灣遺存和以陜西蒲城馬坡遺址H1?為代表的馬坡類型,關于這兩類遺存的文化面貌、年代、分布地域等問題曾有學者有過專門的論述?。其實史家灣遺存和馬坡類型的關系很值得思考,尤其是隨著陜北地區(qū)蘆山峁遺址第一期遺存材料的公布,蘆山峁遺址第一期遺存出土陶器也流行麻點紋,發(fā)掘者認為其與甘泉史家灣遺址出土遺存文化屬性相近?。其實將蘆山峁遺址第一期遺存陶器與馬坡類型陶器相比,二者的相似性更是一目了然(圖二),侈口罐、單耳罐、斝、圜底甕等均是馬坡類型常見的器型,一些器物幾乎完全相同。如蘆山峁遺址W1 出土的飾有麻點紋的圜底甕(圖二,1),形態(tài)和紋飾與蒲城馬坡遺址H1 出土的圜底甕如出一轍(圖二,7、8)。蘆山峁AT2721 ③∶29 斝(圖二,2)在蒲城馬坡也有出土(圖二,5),二者均為罐形,腹部飾有弦紋,足腹交界處飾有圓形泥餅。蘆山峁AT2923F6 ②∶1 無領罐(圖二,3)與蒲城馬坡H1∶27 侈口罐(圖二,9)相比,器表均飾有麻點紋,其形態(tài)可能是蒲城馬坡遺址侈口罐切下口部后的形態(tài)。侈口罐的相似度也很高(圖二,4、6)。此外,蘆山峁AT2923 ③∶2 斝,足部泥餅上有凹槽,這在蒲城馬坡遺址H1∶32 斝上也有發(fā)現(xiàn)。由此可見,從器物組合、器物的整體造型、裝飾風格來看,二者均表現(xiàn)出明顯的共性,文化性質(zhì)相同。這樣看來,馬坡類型這類遺存可能也分布在陜西北部地區(qū)。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史家灣遺址的位置正好處于蒲城馬坡遺址和蘆山峁遺址的中間,雖然二者具有一些共性,但是區(qū)別更為明顯,顯然不能將其作為同一種文化看待。由于目前陜北地區(qū)發(fā)表的相關材料較少,二者具體的關系還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圖二 蘆山峁遺址出土陶器與蒲城馬坡遺址H1 出土陶器對比圖
“文化相對年代的早晚,是決定文化傳播方向的首要條件”?。史家灣遺存的年代處于廟底溝二期文化時期?,馬坡類型處于廟底溝二期文化的最晚階段?。關于廟底溝二期文化的絕對年代,有學者指出其年代約在公元前2900-2300 年之間?。需要指出的是,蘆山峁遺址第一期遺存相關測年數(shù)據(jù)的年代為公元前2300-2200 年?,年代略晚。齊家文化的年代上限為公元前2300 年?,不過考慮到“老碳效應”的影響,有學者指出其年代上限可能晚至距今4400 年?,而且新近沙塘北塬遺址的植物標本測年結果為公元前2200-1900 年?。那么從絕對年代來看,無論如何齊家文化的年代上限都要晚于東部的史家灣遺存和馬坡類型。再者,根據(jù)林子梁遺址的層位關系,齊家文化早期遺存晚于菜園文化?,而菜園文化與廟底溝二期文化年代相當,或者大體處于同一發(fā)展階段?,那么相對年代也證實齊家文化晚于這兩類遺存??傊?,齊家文化早期遺存的年代較史家灣遺存和馬坡類型稍晚,這種年代的早晚關系為我們分析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基礎。
齊家文化早期遺存與史家灣遺存及馬坡類型不但年代早晚有別,而且在具體器物、裝飾風格以及祭祀類遺存等方面表現(xiàn)出明顯的承繼關系。
首先,從具體器物而言,夾砂雙耳罐、素面豆、折腹盆、大口罐等這些不見或少見于菜園文化卻在齊家文化出現(xiàn)并成為典型器物,其實將這些器物與馬坡類型蒲城馬坡遺址H1 出土器物相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二者具有明顯的承繼關系(圖三)。齊家文化早期的三足器應當與馬坡類型具有聯(lián)系,如沙塘北塬H312 ⑧∶10 斝(圖三,1)與蒲城馬坡H1∶63 斝(圖三,8)相比,二者均為圜底,且足腹連接處飾小泥餅,所不同的是齊家文化早期的斝,足腹交接處較為平滑,而蒲城馬坡遺址H1 出土的斝,足腹連接處明顯轉折,說明前者年代晚于后者,并且由后者發(fā)展而來,二者存在明顯的遞進演化關系。雙鋬斝、夾砂雙耳罐、折腹盆、素面豆也能在馬坡類型中找到相近的器物(圖三,3-6、10-13)。此外,齊家文化早期與史家灣遺存也存在一些聯(lián)系,下魏洛遺址?H20 包含有史家灣遺存文化因素?,比較下魏洛H20 ②∶22 大口罐(圖三,14)與沙塘北塬H245 ⑦∶6 大口罐(圖三,7),二者相似,均在腹部以下飾有橫籃紋,只是后者較前者口部較敞。
其次,從裝飾風格來看,麻點紋是齊家文化早期相當流行的紋飾,這種紋飾在東部的史家灣遺存的史家灣遺址和馬坡類型中大量存在,齊家文化早期麻點紋的流行應當與這兩類遺存的西進有關。此外,具體器物的裝飾風格也表現(xiàn)出一些聯(lián)系,如齊家文化早期師趙村T318F8∶2 斝,沙塘北塬H68 ④∶2 切蓋罐(圖一,11),在腹部均有平面呈長方形的鋬手,新近調(diào)查的齊家文化辛坪北山遺址?也有類似的方形鋬手裝飾,這種裝飾在蒲城馬坡H1∶83 斝(圖三,9)上也有發(fā)現(xiàn)。雖然鋬手裝飾在菜園文化中就有發(fā)現(xiàn),但是多為鈕狀或者雞冠狀,而這種方形鋬手出現(xiàn)在齊家文化早期可能另有來源,有可能它們來自于東部年代較早的馬坡類型。
圖三 齊家文化早期與東部文化遺存陶器比較
然后,在一些祭祀遺存中也能發(fā)現(xiàn)一些線索。史家灣遺存史家灣遺址H10(圖四)平面形狀為圓形,出土雙鋬罐表面有煙炱,共出的斝三足尖似有意去除,據(jù)埋藏方式,發(fā)掘者推測帶有某種祭祀性質(zhì)?。甘肅寧縣陽坬遺址M4(圖五),平面形狀為圓形,人骨與完整豬骨圍繞坑邊擺放,1號人骨架上覆蓋陶片。發(fā)掘者將其界定為墓葬?。有學者對仰韶文化時期的灰坑葬這類遺存進行過專門的討論,將灰坑葬分為三類情況,其中第三類“祭祀或儀式類”為“一般坑底和坑壁經(jīng)過特殊處理,死者、動物和隨葬品分層埋葬或置于灰坑邊緣”,陽坬M4 就屬于此類遺存51,如是,陽坬M4 應當也是具有祭祀性質(zhì)。有學者指出陽坬遺址M4 的年代與史家灣遺址H10 的年代相當52,進一步講,陽坬遺址距含有史家灣遺存的下魏洛遺址相去不遠,M4 出土的雙鋬深腹罐又是史家灣遺存的典型器物,二者文化性質(zhì)可能相同。齊家文化中也發(fā)現(xiàn)類似的祭祀遺存,如西山坪遺址H1753(圖六)和喇家遺址祭祀坑54(圖七)。首先,從平面形狀及坑內(nèi)擺放位置來看,西山坪遺址H17 和喇家遺址祭祀坑平面形狀均為圓形,尤其是喇家遺址祭祀坑與陽坬遺址M4,二者均為人豬同坑,且都是圍繞著坑邊擺放,何其相似。其次,具體的祭祀行為也存在相似之處,喇家遺址祭祀坑中存在大片的紅燒土堆積,祭祀活動中可能存在火燒行為,史家灣遺址祭祀遺存的雙鋬罐存在煙炱,當然雙鋬罐的煙炱存在作為炊器使用的情況,也可能是在埋藏過程中存在火燒現(xiàn)象,如是后者,則二者可能在從事祭祀活動時都有火燒的活動進行;發(fā)掘者指出史家灣H10 出土的斝似有意去除足尖,觀察喇家遺址祭祀坑出土高領罐也有口沿殘缺的現(xiàn)象55,二者可能均存在“毀器”習俗。這樣看來,二者在祭祀遺存方面也表現(xiàn)出較強的相似性。
圖五 陽坬遺址M4
圖四 史家灣遺址H10
圖六 西山坪遺址H17
圖七 喇家遺址齊家文化祭祀坑底層全景
綜合以上三個方面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東部史家灣遺存和馬坡類型在齊家文化形成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外,在葬俗和玉器方面也能發(fā)現(xiàn)一些線索,有研究表明齊家文化皇娘娘臺遺址的居室葬可能與蘆山峁遺址居室葬存在一定的關系56。在玉器方面,已經(jīng)有不少學者意識到齊家文化和陜北地區(qū)玉器的相似之處,他們均屬于“華西系統(tǒng)玉器”57,齊家文化多璜聯(lián)壁就可能由晉南傳播至陜北,而后傳播而來58。陜北蘆山峁等遺址很可能是玉器西傳的關鍵點59。綜上所述,不管是在物質(zhì)層面的日用陶器,還是在精神層面的葬俗、祭祀類遺存都反映了史家灣遺存和馬坡類型對齊家文化的深刻影響,尤其是馬坡類型處于廟底溝二期最晚階段與齊家文化上限的年代早晚銜接,器物也存在明顯的遞進演化關系。
以往探討齊家文化來源時,普遍強調(diào)客省莊文化在齊家文化中形成的作用,如很早就有學者意識到齊家文化與“以客省莊為代表的陜西龍山文化,非常接近”60。其實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齊家文化形成中,分布于陜西北部年代稍早的史家灣遺存和馬坡類型作用更大。不過,也有學者指出馬坡類型與客省莊文化的形成關系密切61,而這類遺存在齊家文化形成中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作為其后續(xù)的齊家文化和客省莊文化表現(xiàn)出的高度相似性也就不足為奇了。
20世紀80 年代童恩正先生就曾提出 “邊地半月形文化傳播帶”62,“指的是先秦、秦漢時期分布于長城地帶、青藏高原東緣地區(qū)和橫斷山區(qū)的民族文化傳播地帶”63。馬坡類型、史家灣遺存所處的陜西北部地區(qū)和齊家文化早期遺存所處的寧夏及甘肅東部地區(qū)就處在中國北方長城地帶64。其實,作為齊家文化前身的菜園文化就受到了東部文化的強烈影響,可能與東部文化的西遷有關,具體表現(xiàn)在墓葬、彩陶、特殊陶器、特殊符號等方面,而“東部文化的西遷,使得長城沿線首次出現(xiàn)貫穿東西部的大幅度的文化交流”65。
齊家文化形成的大背景也是如此。正是由于這種似乎與人群的遷徙有關的文化流動,即史家灣遺存、馬坡類型的西進才促使菜園文化向齊家文化轉變,完成轉變的齊家文化其文化面貌煥然一新,也為齊家文化的迅速向西擴張?zhí)峁┝藙恿Γ瑢⑦@種流動帶向更遠的西部,遠在青海境內(nèi)的鄂家東遺址66、喇家遺址67均發(fā)現(xiàn)含有麻點紋的齊家文化遺存。同時這也很好地解釋了在玉器傳播中陶寺文化為何放棄了關中盆地更便捷更方便的通道68,因為北部地區(qū)這種文化的橫向傳播本身就存在直接且暢通的通道,玉器的傳播可能以背后的文化傳播為載體。其實,到了齊家文化晚期還存在向東殖民和擴張的情況69,這種互動和交流一直在穩(wěn)固的進行。
注 釋
① 安特生著,樂森璕譯:《甘肅考古記》,《地質(zhì)專報》(甲種第五號),農(nóng)商部地質(zhì)調(diào)查所,1925 年。
② a.吳汝祚:《甘青地區(qū)原始文化的概貌及其相互關系》,《考古》1961 年1 期;b. 石興邦:《有關馬家窯文化的一些問題》,《考古》1962 年6 期。
③ 端居:《齊家文化是馬家窯文化的繼續(xù)和發(fā)展》,《考古》1976 年6 期。
④ 嚴文明:《甘肅彩陶的源流》,《文物》1978 年10 期。
⑤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涇渭工作隊:《隴東鎮(zhèn)原常山遺址發(fā)掘簡報》,《考古》1981 年3 期。
⑥ 甘肅省博物館考古隊:《甘肅靈臺橋村齊家文化遺址試掘簡報》,《考古與文物》1980 年3 期。
⑦ ? 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歷史博物館考古部:《寧夏菜園——新石器時代遺址、墓葬發(fā)掘報告》,科學出版社,2003 年。
⑧ 張忠培:《齊家文化研究(下)》,《考古學報》1987 年2 期。
⑨ 胡謙盈:《試論齊家文化的不同類型及其源流》,《考古與文物》1980 年3 期。
⑩ ? 任瑞波、陳葦:《關于齊家文化的幾個基本問題》,《四川文物》2017 年5 期。
? 59 韓建業(yè):《齊家文化的發(fā)展演變:文化互動與歐亞背景》,《文物》2019 年7 期。
? 梁星彭:《齊家文化起源探討》,《史前研究》1984年3 期。
? 陳小三:《河西走廊及其鄰近地區(qū)早期青銅時代遺存研究——以齊家、四壩文化為中心》,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 年。
? a.許永杰:《黃土高原仰韶晚期遺存的譜系》,科學出版社,2007 年。b.水濤:《甘青地區(qū)青銅時代的文化結構和經(jīng)濟形態(tài)研究》,《中國西北地區(qū)青銅時代考古論集》,科學出版社,2001 年。
? ? a.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寧夏隆德沙塘北塬遺址2013 年發(fā)掘簡報》,《文博》2017 年6 期。b.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寧夏隆德縣沙塘北塬遺址2015 年發(fā)掘簡報》,《考古》2018 年5 期。c.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寧夏隆德縣沙塘北塬遺址2016 年發(fā)掘簡報》,《考古》2020 年4 期。
? ? 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寧夏固原柳溝遺址發(fā)掘簡報》,《文博》2015 年6 期。
? ? 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隆德縣文物管理所:《寧夏隆德渝河流域新石器時代遺存考古調(diào)查簡報》,《考古與文物》2021 年3 期。
? 53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師趙村與西山坪》,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 年。
? 北京大學考古實習隊、固原博物館:《隆德頁河子新石器時代遺址發(fā)掘報告》,《考古學研究》(三),科學出版社,1997 年。
? ? ? 陳小三:《試析寧夏海原縣林子梁遺址的兩類遺存》,《考古》2016 年1 期。
? 同注 ? c。
? 杜戰(zhàn)偉、李奎:《禮州晚段遺存相關問題研究》,《江漢考古》2019 年4 期。b.同注 16 b。
? a.同注⑩。b. 同注 ? b。
? 同注 ? a。
? ? ? 52 張鵬程:《試論史家灣遺存》,《考古與文物》2012 年6 期。
? ? 61 張鵬程:《試論蒲城馬坡H1 遺存》,《考古與文物》2014 年1 期。
? ? 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延安地區(qū)文管會、甘泉縣文管所:《陜北甘泉縣史家灣遺址》,《文物》1992 年11 期。
?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蒲城縣文物旅游局:《陜西省蒲城縣馬坡遺址H1 發(fā)掘簡報》,《考古與文物》2014 年1 期。
? 同注 ?,?。
? ?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學文化遺產(chǎn)學院、延安市文物研究所:《陜西延安市蘆山峁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2019 年7 期。
? 65 韓建業(yè):《半山類型的形成與東部文化的西遷》,《考古與文物》2007 年3 期。
? 卜工:《廟底溝二期文化的幾個問題》,《文物》1990年2 期。
? a.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中碳十四年代數(shù)據(jù)集(1965~1991)》,文物出版社,1992 年。b.張雪蓮、葉茂林、仇士華、鐘建:《民和喇家遺址碳十四測年及初步分析》,《考古》2014 年11 期。
? a.董光輝、陳發(fā)虎、王輝等:《中國甘青地區(qū)齊家文化時期的農(nóng)業(yè)雙向傳播》,《早期絲綢之路暨早期秦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2014 年;b. 同注⑩。
? 同注 ? a。
? a.張宏彥:《渭涇水流域龍山時代早期諸文化的比較研究》,《史前研究》,1998 年。b.西北大學文博學院考古專業(yè):《扶風案板遺址發(fā)掘報告》,科學出版社,2000 年。c.胡謙盈:《廟底溝二期文化與常山下層文化》,《胡謙盈周文化考古研究選集》,四川大學出版社,2000 年。
?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chǎn)與考古學研究中心、陜西省考古研究所:《旬邑下魏洛》,科學出版社,2006 年。
? 慶陽地區(qū)博物館:《甘肅省寧縣陽坬遺址試掘簡報》,《考古》1983 年10 期。
51 李小龍:《仰韶文化灰坑葬相關問題探討》,《文博》2015 年6 期。
54 甄強、杜戰(zhàn)偉、馬騫等:《回顧與求索——喇家遺址2013—2019 年田野考古概述》,《南方民族考古》(第21 輯),科學出版社,2021 年。
55 甄強、杜戰(zhàn)偉、馬騫等:《回顧與求索——喇家遺址2013 ~2018 年田野考古概述》,《青海文物》(15 期),2019 年。
56 常經(jīng)宇:《蘆山峁遺址居室葬的相關認識》,《文博》2020 年5 期。
57 鄧淑蘋:《“華西系統(tǒng)玉器”理論形成與研究展望》,《玉魂國魄——中國古代玉器與傳統(tǒng)文化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三)》,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年。
58 吳曉桐:《多璜聯(lián)璧的起源、演變與傳播》,《江漢考古》2019 年6 期。
60 夏鼐:《碳-14 測定年代和中國史前考古學》,《考古》1977 年4 期。
62 童恩正:《試論我國從東北至西南的邊地半月形文化傳播帶》,《文物與考古論集》,文物出版社,1986 年。
63 郭物:《邊地文化傳播帶:以石寨山文化的考古發(fā)現(xiàn)為中心》,《考古學視野下的城市、工藝傳統(tǒng)和中外文化交流——劉慶柱先生七十華誕祝壽論文集》,科學出版社,2013 年。
64 林沄:《中國北方長城地帶游牧文化帶的形成過程》,《林沄文集——考古學卷(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年。
66 甄強、杜戰(zhàn)偉、王倩倩、何克洲:《民和縣鄂家東新石器至青銅時代遺址》,《中國考古學年鑒(2018)》,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 年。
67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喇家遺址博物館:《青海民和縣喇家遺址2018 ~2019 年VIII1 區(qū)道路護坡區(qū)域發(fā)掘簡報》,《青海文物》(16 期),2020 年。
68 高江濤:《陶寺遺址出土多璜聯(lián)壁初探》,《南方文物》2016 年4 期。
69 馬明志:《河套地區(qū)齊家文化遺存的界定及其意義——兼論西部文化東進與北方邊地文化的聚合歷程》,《文博》2009 年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