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博物館是非營利性質的機構,其主要負責對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進行征集、陳列以及研究等工作,而這也就決定了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并且博物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fā)展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當前,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進步,多元文化思潮的大量涌入,網絡文化的迅猛發(fā)展,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傳統(tǒng)民族文化。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承載民族記憶的特殊文化載體,對于其傳承和保護也逐漸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早在2005年我國就發(fā)布了《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其中就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目標、指導方針以及基本原則等作出了明確的指示,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的保護和發(fā)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而博物館作為收藏各類文物的機構,應在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過程中充分發(fā)揮自身的職能,從而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更好地展現出其獨特的魅力。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概述
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概念是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而定義的,其主要是指群體和個人視為其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類型的社會實踐、表現形式、知識以及相關的文化場所,等等,而且必須與普遍接受的民權、平等、可持續(xù)性以及文化群體之間的相互尊重等原則保持一致性。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被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各群體為了能夠更好地適應周圍的生存環(huán)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形成互動,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不斷創(chuàng)新,同時也讓這些群體獲得持續(xù)的認同感,從而讓文化更加具有多樣性,并凸顯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
二、博物館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之間的密切聯系
首先,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來說,其中重點提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fā)展與普遍接受的民權、平等、可持續(xù)性及文化群體之間相互尊重等原則保持一致性這一內容。由此可以看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必須借助整個社會的力量,并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之下才能夠得以實現。而公共博物館作為為我國社會發(fā)展提供服務的非營利性機構,在當前必須充分發(fā)揮其自身的職能,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中去。
其次,就博物館的定義而言,其主要以研究、教育以及欣賞作為目的,對人類文化遺產的實物進行收藏、保護、傳播以及陳列等。人類文化遺產主要可以分為可移動文物、不可移動文物、無形文物三個類別。博物館最開始主要保護的是可移動文物,換言之,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古物”的保存。在這之后,博物館逐漸擴大了保護范圍,在可移動文物基礎之上增加了不可移動文物,也就是保護“古跡”,例如對古建筑、古墓葬以及壁畫等的保護?,F階段,博物館為了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將保護范圍擴大到了無形文物,也就是所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此可見,博物館作為提供社會服務的機構,必須肩負起保護和發(fā)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職責,從而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更好的傳承和保護。
三、如何發(fā)揮博物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重要作用
博物館要想能夠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將自身的職能作用充分發(fā)揮出來,就必須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有形文化遺產兩者之間的不同之處,并在此基礎上利用自身的優(yōu)勢進一步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
(一)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
物質文化遺產即有形文化遺產,主要指的是一個體現了其存在時代及隱藏在其背后的文化信息的載體,如文物、遺跡等,由于其自身具有的實物性特點,人們通過對文物這個承載了歷史文化信息的載體進行大量的研究,可以從中獲取到其所處年代的歷史、科學以及藝術等信息。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則不具備有形文化遺產的實物性特點,其主要是指由某一地區(qū)的人民群眾所創(chuàng)造出來并獲得廣泛認可的,或者說曾經被認可過的一種表達形式。由此可見,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最為根本性的不同就體現在是否有形上,有形文化遺產具有明顯的實物性特征,文物自身承載著所處時代的文化信息,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則并非是具體的實物形態(tài),其將文化精髓通過口頭、肢體等眾多形式呈現出來,具有一定的動態(tài)性,在傳播發(fā)展的過程中會不斷地變化,不具備固定性、實物性等特點。而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博物館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式方法上則不可以采用保護有形文化遺產的方式,而是應該充分考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殊性,并以此作為出發(fā)點來制定相應的保護措施。
就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言,其在傳播過程中主要為了能夠讓人們能夠更加直觀地了解到某種知識、技能相結合的技藝等。而知識和技能這兩種非物質類的表現形式主要是通過一代一代傳承者延續(xù)下去的。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其傳播過程中主要是由“人”和“物”這兩種形式的共同作用而得以真正實現的。就以戲曲為例,一場成功的演出,與演員個人的出色表演是分不開的,而這就需要演員熟練掌握與戲曲相關的知識和技能,才能將其獨特的魅力展現出來。另外,演員的表演也離不開道具、樂器這些物的配合,只有人和物配合相得益彰,才能真正展現戲曲的魅力。通過這些我們可以看出,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博物館只有從人和物兩個方面著手,使兩者相輔相成,才能夠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朝著更好的方向發(fā)展下去。
(二)利用好博物館的自身優(yōu)勢
1.利用博物館的陳列與保管職能,切實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可物化”部分博物館最初是以保護文物為主,因此,博物館在文物的征集、保護以及整理等方面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程序。與此同時,相應的硬件配套設施也較為完備。而這些正好可以被用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可物化的部分。在這里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物化部分,不僅要有工具、工藝品以及場地等,還應包括博物館所具有的各種切實可行的渠道和行之有效的方式,從而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信息保存到書籍、錄像等特定的載體當中。這樣就使博物館在收集、整理可物化的信息載體的同時,還能夠將其進行相應的陳列和傳播,從而讓人們能夠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更加生動直觀的了解,并領略其獨特的魅力,將其更好地傳承下去。
2.利用先進的數字化技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當前,數字化技術已經發(fā)展得比較成熟,并已經被運用到了多個領域,而將其應用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是相對來說較為合理且有效的解決辦法。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按照學術進行科學分類,并采取圖、文、聲、像有效結合的方式來開展記錄普查,利用數字化技術進行傳播、分析以及存儲等,通過創(chuàng)建分類數據庫,讓數字化保存變得更加完善。也就是說,通過數字化技術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傳播出去,對各種信息資源進行優(yōu)化整合,在虛擬的環(huán)境中將圖片、音頻以及視頻等進行有效融合,從而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藝流程、文化狀態(tài)、傳承方式以及展品原材料等能夠實現虛擬化再現。博物館應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一步創(chuàng)建展示平臺,積極打造非遺網上博物館。而與傳統(tǒng)博物館相比,網上博物館更加具有藝術性與靈活性,不僅能夠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更加生動地展現出來,而且還能夠為那些無法進行實地參觀的人們提供一個接觸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平臺,從而讓更多的人了解它。與此同時,通過現代的數字化技術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打破以往時空的局限性,并將更多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資源分享給大家,這樣才能夠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傳承下去,并且也能夠充分展現博物館的數字化水平,從而為大眾提供更加優(yōu)質的服務。
3.博物館利用自身平臺優(yōu)勢,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與社會搭建橋梁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載體,在保護和發(fā)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過程中發(fā)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但是就目前情況來看,由于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各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被人們所遺忘,并未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另外,一些人出于生計方面的考慮,逐漸放棄了一些民間傳統(tǒng),其中就有一些民間文化藝術家為了生計而選擇放棄自身的藝術傳承,而這就導致民間文化藝術創(chuàng)作者在逐漸減少。此外,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在傳承方面的獨特性,也就是說傳承是一個長期且艱辛的過程,需要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容通過言傳身教才能夠實現。以手工技藝為例,以往的傳承方式多為父子、師徒相傳為主,因為有許多技藝并非是文字、語言所能夠描述出來的,而是需要通過較長一段時間的反復實踐和傳承者的言傳身教才能有所收獲。而現階段,快節(jié)奏的生活使許多年輕人很難接受這種慢節(jié)奏的傳承過程。在此種情況之下,不僅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fā)展增加了一定的難度,使其無法順利開展,甚至還會發(fā)生由于傳承者的逝去而導致某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失傳的現象。那么,為了應對此種情況,博物館就必須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平臺優(yōu)勢,在社會與傳承者之間搭建起一座有效的橋梁,從而讓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能夠得到全社會的廣泛支持。傳承者一般都是以公民個體的形式存在,所以在面對困難的時候很難找到妥善的解決辦法。而博物館應盡可能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解決難題。
首先,創(chuàng)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者數字檔案,幫助傳承人申請相關的傳承經費以及邀請傳承者定期在博物館進行現場演示等。通過這些方式不僅能夠解決傳承者所面臨的一些實際困難,還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與此同時,由于博物館一直以來主要負責文博之類的工作,必然積累了大量豐富的經驗,這樣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覽宣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擴大了聲勢。
其次,博物館可以通過展覽的方式,從內容、形式等方面充分展現其教育職能,將所在地區(qū)包含的工藝、民俗以及舞蹈等各種類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錄制成生動形象的音像材料,進而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主題開展相應的展覽。而在展覽過程中可以運用數字化技術,例如采用無形和有形的動態(tài)陳列相結合的方式,使展覽更加具有趣味性,并進一步加強教育的實效性。
最后,要充分發(fā)揮博物館的講解功能,通過現場講解、真人演繹等豐富多樣的形式,讓人們能夠對展品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和了解,從而對其內在的歷史和文化價值也會有更深層次的感悟。
四、結語
總而言之,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在其漫長的發(fā)展歷程中產生了大量豐富且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fā)展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博物館必須擔負起自身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職責。博物館應充分發(fā)揮自身的獨特優(yōu)勢,通過博物館的陳列與保管職能,利用數字化技術以及自身平臺優(yōu)勢等方式,進一步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推動其朝著更好的方向發(fā)展,從而在承載歷史、文化創(chuàng)新等方面緊跟時代發(fā)展步伐,更好地完成社會所賦予的使命,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fā)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許晴,陳亞孟.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博物館中的展示方式探析[J].美與時代(城市版),2021(09):94-95.
[2]袁文婷.博物館文創(chuàng)視角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fā)[J].中華手工,2021(04):10-11.
[3]鐘雯軒.民俗博物館建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研究[J].今古文創(chuàng),2021(09):109-110.
[4]聶彩花.關于博物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措施研究[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14):158-159.
[5]曾心昊.論我國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博物館化保護[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09):126-130.
[6]汪桂英.民俗博物館建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分析[J].中國地名,2020(02):43.
[7]王巨山,陳英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對博物館制序的影響[J].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集刊,2019(00):55-67.
[8]齊萌.淺析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方法[J].散文百家,2019(09):254.
(作者簡介:楊陽,女,本科,桂林博物館,助理館員,研究方向:博物館學)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