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遠力,邱文珍
(廣東金融學院 公共管理學院,廣東 廣州 510520)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的婚戀觀念發(fā)生了重大變遷,中國社會出現(xiàn)了多種婚姻實踐模式,如試婚、隱婚、閃婚等,青年的擇偶觀會如何影響青年的婚戀選擇,是當前需要厘清的重要社會現(xiàn)實問題[1]。現(xiàn)今對于擇偶的研究,大多以職業(yè)身份、性別等為分類依據(jù),傾向于將個體擇偶行為歸因于個人、家庭、社會三方面的因素,有學者認為,青年的擇偶觀主要會受到個體本位和家庭本位兩個維度的影響,二者共同作用于個體的擇偶行為[2]。前者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家庭發(fā)展變化的一個趨勢,即強調個體的心理需求和個性發(fā)展,后者則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中國社會的婚嫁觀念,相夫教子、勤儉持家等是家庭主義在女青年擇偶觀念上的重要體現(xiàn),家庭的發(fā)展和延續(xù)是其考慮的重要因素。
選擇85后與95后為研究對象,是因為中國的85后成長階段便已解決溫飽問題,大多已到了三十而立的人生階段,而95后是伴隨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和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而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屬于互聯(lián)網(wǎng)原住民。就調查地區(qū)而言,筆者發(fā)現(xiàn),該地區(qū)85后的擇偶觀與筆者所接觸的95后群體存在著一定差異。綜上,本文將探討以下問題:第一,家庭本位與個體本位兩個維度是如何體現(xiàn)在個體擇偶觀上的?第二,這兩種不同維度的擇偶觀在農(nóng)村85后與95后女青年之間是否存在代際差異?隨著時代的推進,兩種維度的擇偶觀呈現(xiàn)何種變化趨勢?
1.擇偶與擇偶觀
擇偶,指的是選擇婚戀對象,是建立婚姻的前提條件[3];實質上是一種男女雙向選擇的過程。筆者參考前人相關研究,并結合訪談資料,從擇偶方式、擇偶范圍、擇偶主權、擇偶標準四個方面來展開對85后和95后女性擇偶觀的對比分析[4]。
2.85后、95后
本研究分別定義85后、95后女青年為1985年1月1日至1989年12月31日出生以及1995年1月1日至1999年12月31日出生的一代女性群體。
3.家庭本位與個體本位
個體本位往往與個體主義、個人主義等概念相聯(lián)系。一般認為,西方社會更多的是一個個體主義的社會,倡導的是個體對其自身的行為選擇負責。這一思想源遠流長,在西方社會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
家庭本位的影響則主要體現(xiàn)在儒家思想占據(jù)重要地位的東亞文化圈,其中又以中國為代表。有學者指出在“家庭主義”的基礎上,中國文化傳統(tǒng)建立了一整套有關家庭的、倫理的、國家的、天下的價值觀念[5]。這種傳統(tǒng)觀念數(shù)千年來都是中國主流的社會價值觀,直到近代新文化運動才開始受到?jīng)_擊。家庭本位也可理解為家庭主義,與家族主義、宗族主義等概念密切相關。家庭主義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最為核心的構成部分,以“孝道”為核心,構建了中國的倫理價值和社會觀念秩序。家庭本位,即是所作決策以家庭利益最大化為考量。
家族主義包含以家族為價值的核心觀念、處理家庭關系的倫理觀念和家本位思想。在家族主義取向下,人們生活圈內的運作是盡量以家族為重,以個人為輕;以家族為主,以個人為從;以家族為先,以個人為后。伴隨著社會變遷,家庭而非家族越來越成為人們表述的基本單位[6]。
有學者指出,早在毛澤東時代,中國社會已出現(xiàn)個體本位的雛形,并在隨后的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中,得到進一步發(fā)展[7]。家庭本位則具有特定的性別色彩,例如,女性通常被賦予照顧子女或長輩的角色。
綜上,本文將在擇偶傾向中更多是出于家庭考慮或受家庭影響的擇偶觀念納入家庭本位一端,這種考慮包括對子女、對長輩、對丈夫或者出于對整體家庭的考慮;同時,將在擇偶過程中更多出于對個體考慮的擇偶觀念納入到個體本位的范疇,比如尊重自身個性、看重自身發(fā)展、在意自己的喜好等方面。本文從家庭本位和個體本位兩個維度出發(fā),從擇偶方式、擇偶范圍、擇偶主權、擇偶標準四個方面,考察85后與95后擇偶觀的異同,研究框架如下:
圖一 研究框架
訪談法和觀察法。深度訪談法能夠深入了解訪談者的動機,觀察法能夠對訪談對象的生活環(huán)境展開深入細致的觀察,因此,就本文的研究議題而言,是適合的研究方法。
運用質性分析軟件Nvivo(版本號為11)對訪談結果進行分析,整理文字訪談稿和田野調查筆記合計近6萬字,均導入Nvivo軟件進行編碼分析。
1.D村基本概況
D村位于廣東省江門市鶴山市H鎮(zhèn)的東南部,全村共10條自然村,301戶人家,合計1148人。雖然屬于農(nóng)村,但地處珠三角,各種觀念在這里融匯交織,發(fā)生碰撞。此村既傳統(tǒng),又現(xiàn)代,各種觀念的變遷較為劇烈,具備一定的典型性。
2.受訪者基本特征分析
本研究選取村莊中地域集中的調查樣本,訪談對象共14人,85后5人、95后9人,均為本村戶口女青年。14名調查對象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被調查者的基本特征
筆者將調查所獲得的14份訪談稿和田野筆記導入Nvivo11中進行了逐句編碼,再通過一系列的對比分析與調整,最終確定了核心類屬、樹狀節(jié)點和子節(jié)點。如表2所示,材料節(jié)點來源數(shù)表示包含該節(jié)點的材料數(shù)量;參考點數(shù)是指所有訪談材料中包含該節(jié)點出處的數(shù)量,參考點數(shù)越大,表明對應概念被受訪者提及的次數(shù)越多,也更具參考價值;鑒于子節(jié)點中包含內容過于寬泛,因此,建立參考點舉例一欄,將該子節(jié)點指代的具體訪談材料列在其中。括號內橫杠前面的數(shù)字代表案例編碼,后面的數(shù)字代表代際(如85表示受訪者是85后),下同。
表2 擇偶觀的節(jié)點層次與材料信息表
從擇偶方式上看,本次調查中受訪者處于戀愛或已婚狀態(tài)的,她們的對象都是自己結識的,沒有父母介紹認識的,更加沒有傳統(tǒng)社會中因為父母之命而締結婚姻的狀況。在擇偶觀的這個維度,或許我們可以認為已經(jīng)個體化了。
在擇偶主權上,我們詢問受訪者,如果自己找對象,父母不滿意該如何處理?大多數(shù)受訪者認為最終決定權在自己手上,有11位受訪者明確說明,假如無法跟父母協(xié)調,還是會自己做決定??梢娫谶@個維度上,也更多地體現(xiàn)出個體本位的特征。
我們把擇偶范圍限定為工作地的選擇和對遠嫁的態(tài)度兩個指標上,我們認為,如果工作地點更多的是選擇在老家周圍的話,則意味著個體可能對照顧家庭有更多的考慮,從對遠嫁的態(tài)度中也可以看出受訪者是出于個體本位還是家庭本位的考慮。如果不考慮遠嫁,則可能意味著受訪者在擇偶范圍的考量上更多是屬于家庭本位的;若考慮遠嫁,則可能更多屬于個體本位。從本次訪談結果來看,訪談者在這個指標上似乎更具有家庭本位的特征。更多的受訪者(有8位)將工作地點選擇了離家較近的城市,其中主要的一些原因包括如方便照顧父母和小孩,有親人朋友在等。在遠嫁態(tài)度上,更多的受訪者(10位)不愿意遠嫁,其原因跟工作地域選擇比較類似,如不方便照顧父母、遠嫁跟家中聯(lián)系不便等。
可見,在擇偶范圍方面,不管是在工作地域的選擇上,還是對遠嫁的態(tài)度上,女青年更多的是出于家庭本位的考慮,且這種考慮在85后與95后之間并沒有顯著差別。在本次調查中,對于不考慮遠嫁的對象,想家、照顧父母等是主要原因,其中,照顧父母幾乎被所有不考慮遠嫁的對象所提及,這反映出在集體主義和家文化濃重的中國社會,對于家庭成員的考慮在個體決策中的重要地位。
在擇偶標準這個維度上,我們參照前人的做法,主要關注這兩類女青年在年齡、收入、文化程度與物質基礎(婚房)四個指標上的要求。
1.年齡差異容忍度
在這個指標上,我們發(fā)現(xiàn)兩類群體沒有顯著差異,絕大多數(shù)(12位)的受訪者都表示希望男大女小或者年齡差別在一定的范圍內。其原因有覺得年齡大的思想會更成熟,更懂得照顧人;年齡差異小的話不會有代溝,更容易溝通等。而沒有年齡期限要求的受訪者,她們也看重共同話題,但她們認為兩者之間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在這個指標上,當代女青年總體呈現(xiàn)出一個比較現(xiàn)代化的、個體本位的標準,因為她們將年齡背后的共同話題和興趣當作了擇偶的一個標準。
2.收入差異容忍度
在收入期望上,不管是85后還是95后,大多希望配偶收入與自己相當或者超過自身。其主要原因是,認為男人仍然承擔著養(yǎng)家的主要責任,是一家之主。在這個指標上,受訪者大多數(shù)呈現(xiàn)的是傳統(tǒng)觀念的特征,仍認為需要有好的收入條件才可以結合。這種考慮很難說沒有傳統(tǒng)家庭本位的影響。
需要指出的是,在這個指標上,雖然大多數(shù)(10位)受訪者體現(xiàn)出了傳統(tǒng)性和家庭本位的特征,但是仍有4位受訪者體現(xiàn)出更多的現(xiàn)代和個體本位的特征。她們對男性的收入要求沒有硬性的標準,但這4位受訪者也有些許差異,有兩位受訪者表示雖然目前可以接受收入不高,但認為男方需要有上進心,工作應該有發(fā)展前景;另外兩位受訪者認為人品才是最重要的,沒有過多要求收入。這4位受訪者都是95后的女青年,可見,在收入維度上,85后與95的擇偶標準有一定的差異。
特別是95后,有不少受訪者表示對男方在事業(yè)上的進取心、踏實肯干、潛力等要素是比當前收入更重要的考量。從這個角度說,95后對長輩持有的一些當?shù)氐纳鐣蛡鹘y(tǒng)觀念更加反叛,可以說,95后的擇偶觀在這個維度上更加個體本位,更加現(xiàn)代化。
3.文化程度要求
在這一指標上,要求文化程度相當?shù)氖茉L者有8位,其中85后3位,95后5位;對文化程度無要求的受訪者有6位,其中85受訪者2位,95后4位。其具體原因略有不同,如95后受訪者并不認為文化程度跟三觀、人品、興趣愛好等直接相關,而她們更看重的是后者。85后受訪者雖然也體現(xiàn)出現(xiàn)實性和家庭本位的特征,但她們更看重日子能否過下去,家庭能否維系等??梢?,在具體原因上,85與95后是有些許差別的,與85后相比,95后的擇偶觀在這個維度上更加個體本位,她們更看重雙方是否有共同話題,三觀是否一致。
4.物質基礎——婚房
住房是影響當今中國群眾階層認同和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購房似乎也成為了很多男女成婚前必做的事情,可以說是最重要的物質基礎。本次訪談中,大部分受訪者(11位)都表達了對結婚買房的肯定,在婚房的這一指標上有較為明顯的代際差異:5位85后均認為應該有婚房,且家庭維系是其考慮的重要原因。另外,與95后受訪者類似,擔心與其他長輩同住更容易發(fā)生矛盾也是85后考慮的一個因素。而對婚房沒有要求的,無一例外都是95后。
總體上,所有85后受訪者對婚房的考慮會更現(xiàn)實,對未來會有更直接的打算,而95后則在這個指標上出現(xiàn)了分化??偟膩碚f,要求男方有婚房的受訪者,主要是出于婆媳關系和子女教育兩個因素的考量。當代社會,兒媳如果在婚前即要求婚房以避免跟公婆同住可能產(chǎn)生的矛盾,從這個角度說,要求婚房是個體本位的體現(xiàn),為的是過自己的小日子;但對于部分受訪者而言,她們考慮婚房是出于對下一代教育的考慮,從這個角度說,也可認為是家庭本位的一部分。所以,不同代際女青年對住房的要求或期待既體現(xiàn)出個體本位的特征,也有家庭本位的特征。
通過對D村85后與95后女青年擇偶觀的實地調查,進行對比分析后得出其異同點,主要概括為以下幾方面。
共同性方面。在擇偶方式上,85后與95后沒有明顯的差別,兩者都更多地呈現(xiàn)出家庭本位的特征,她們自身的伴侶都是通過自由戀愛方式認識的。在擇偶范圍上,兩類群體沒有明顯差別。不管是在工作地域的選擇,還是對遠嫁的態(tài)度上,女青年更多的是出于能否照顧父母等家庭因素的考慮而選擇不遠嫁。在擇偶主權上,85后與95后也沒有顯著的代際差異,但相比上一輩,她們的擇偶自主性都有了較大提升。因此,在擇偶主權方面,個體本位的影響日益凸顯。在擇偶標準的年齡差異上,85后與95后女青年沒有顯著差異。在文化程度上,她們的要求雖然也沒有差異,但背后的原因卻有所不同,85后認為學歷不重要,養(yǎng)家更重要;而95后不看重學歷更多是認為學歷高低跟彼此個性三觀相符沒有必然聯(lián)系。
差異性方面。在擇偶標準的收入期望和物質基礎兩個指標上,85后與95后女青年呈現(xiàn)出較為明顯的代際差異。在收入期望上,全部85后和5位95后,要求男方的收入跟自己相當或高于自己,主要原因大多是認為男人仍然承擔著養(yǎng)家的主要責任,是一家之主。在這個標準的衡量上,85后與95后女青年仍更多地體現(xiàn)出傳統(tǒng)家庭本位的特征,尤其是85后。但95后有接近一半的受訪者對男性收入無硬性要求,這可能代表了收入維度在代際之間重視程度的轉變,以及95后在此標準上向個體本位的轉換。在對婚房的要求上,85后對婚房都有要求或期待,其原因既有出于方便照顧孩子的考量,也有擔心與長輩的相處問題,從這個角度上說,85后在這一指標上體現(xiàn)的是個體本位與家庭本位雜糅的特征。95后主要出于擔心與公婆的矛盾等因素的考量,甚至有部分95后對婚房無直接要求??梢?,在這個指標上,似乎也體現(xiàn)出對婚房要求的代際之間重視程度的轉變,以及95后在此標準上向個體本位的轉變。
總體上,與95后女青年相比,85女青年的婚戀觀似乎要更務實、更理性,她們更不看重學歷、三觀等因素,而更看重物質條件,比如經(jīng)濟條件是否能夠承擔起家庭開支,而是否有相同興趣愛好,工作是否體面都居于次要的位置。綜上,我們發(fā)現(xiàn),在擇偶上,全部受訪者都具有家庭本位的考慮,也有個體本位的考慮,在不同的維度上有所差別。本文的研究發(fā)現(xiàn)也與近些年來部分學者的觀點比較相符。如計迎春提出的“馬賽克家庭主義”理論,她認為,現(xiàn)代中國的家庭呈現(xiàn)一種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并存競爭,互相雜糅的復雜現(xiàn)代性,即傳統(tǒng)-現(xiàn)代馬賽克模式[8]。本文在代際擇偶觀異同上的研究與這一理論發(fā)現(xiàn)比較相符,即擇偶觀也是一種“馬賽克式”的,既傳統(tǒng)又現(xiàn)代,既是家庭本位又是個體本位,是一種雜糅并存的狀態(tài)。女性擇偶觀的這些變化會產(chǎn)生什么后果,尤其是對婚姻和生育的影響,有待進一步研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