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 也 丁曉綱 王 洋 江 瑤,2康 劍,2 孫冬曉 卓桂珠 張中瑞
(1. 廣東省森林培育與保護利用重點實驗室/廣東省林業(yè)科學研究院,廣東 廣州 510520;2.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廣東廣州 510650)
隨著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確立,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匯功能成為學術界與政府關注的焦點。土壤有機碳是陸地生物圈中最大的有機碳庫[1],儲量為大氣碳庫和陸地生物量碳庫的3倍左右,其波動會造成CO2濃度發(fā)生大幅變化,進而影響全球氣候[2]。土壤有機碳主要來源于各類植物凋落物、死亡植物體及根系,能為植物生長提供所需要的養(yǎng)分,有機碳不僅是評價土壤肥力的至關因素,而且是全球碳循環(huán)的重要組成部分[3],對土壤養(yǎng)分供給、土壤理化性質(zhì)、土壤結構改善和減少環(huán)境負面影響等具有重要作用。
土壤有機碳的貯存受到溫度、降水和海拔等因素的影響,土壤碳的變化特征與分布格局仍不確定,因此了解森林土壤中有機碳空間分布特征,揭示土壤有機碳含量水平及垂直方向上的空間分布特征,對于研究區(qū)域內(nèi)的土壤肥力評價、森林土壤資源利用、科學施肥以及土壤源污染防治等具有重要意義[4-7,11]。
西江是華南地區(qū)最長的河流,珠江水系中最長的河流,為中國第三大河流。研究區(qū)域主要位于西江下游流域途徑的江門市鶴山市、蓬江區(qū)和新會區(qū)。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盛行東北季風,夏季是西南季風,春秋為轉(zhuǎn)換季節(jié)。冬短夏長,雨量豐沛,光照充足。無霜期在360 天以上,全年無雪。年平均氣溫在23 ℃左右,上川島略高。研究區(qū)域內(nèi)森林植被主要以常綠闊葉植物為主;土壤類型多為赤紅壤,土質(zhì)肥沃。
圖1 森林土壤樣點布設Fig.1 The layout of forest soil sample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Xijiang River Basin
2021 年7 月,根據(jù)研究區(qū)域內(nèi)的森林植被、地形等特征,采取專題布點與隨機布點相結合的方法,依據(jù)土壤屬性空間分布預測模型質(zhì)量要求,在西江下游流域最終選取121 個采樣點。選擇植被、地形條件(坡向、坡位等)具有代表性的地點作為剖面點,為保證土壤調(diào)查結果科學可靠,在每個樣點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地帶挖掘3 個剖面,剖面水平間距不小于10 m。取樣時每個剖面分D1(0~20 cm)、D2(20~40 cm)、D3(40~60 cm)、D4(60~80 cm)、D5(80~100 cm),共5 層 由 下至上分別全層取樣,每個樣品不少于500 g;將采集后的樣品進行密封保存,帶回實驗室后進行自然風干,研磨篩選后制樣,后采用重鉻酸鉀氧化-外加熱法測定土壤有機碳含量[8-10]。
采用Excel2010 對數(shù)據(jù)進行初步整理計算,并用R 軟件進行可視化,采用SPSS 26.0 軟件對森林土壤有機碳的含量描進行述性統(tǒng)計、相關性分析等,并采用ArcGIS 10.3 軟件繪制空間分布圖進行模型預測[11-12]。
西江下游流域森林土壤分為5 個土層,由表層至深層依次為D1、D2、D3、D4、D5 層,不同土層有機碳含量描述性統(tǒng)計如表1 所示。不同土層森林土壤有機碳含量從大到小依次為D1(15.57±8.40 g/kg)>D2(11.29±5.73 g/kg)>D3(10.80±6.64 g/kg)>D4(10.04±6.42 g/kg)>D5(9.57±6.53 g/kg),按照土層從高到低,有機碳含量依次減少。5 個土層有機碳含量的平均值和中位數(shù)由表層至深層均依次降低,平均水平最高的D1土層比平均水平最低的D5 土層高出6 g/kg。有機碳含量的最小值在D4 土層為2.28 g/kg,有機碳含量的最大值在D1 土層為49.86 g/kg;有機碳含量在D1 土層的變化最大,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相差47.08 g/kg。根據(jù)D1~D5 土層的偏度值顯示,5 個土層均呈現(xiàn)偏正態(tài)分布;峰度的最大值在D3 土層為7.34,表明D3 土層的土壤數(shù)據(jù)分布最集中;峰度的最小值在D2 土層為4.51,表明D2 土層的土壤數(shù)據(jù)分布最離散。
表1 西江下游流域森林土壤有機碳含量統(tǒng)計Table 1 Statistics of forest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Xijiang River Basin
西江下游流域森林土壤4 個土層有機碳含量箱線圖如圖2 所示。根據(jù)有機碳含量箱線圖顯示,D1 與D2~5 土層之間均存在極顯著差異,D2 與D5 土層之間存在顯著差異。有機碳含量的平均水平在D1 土層達到最高,D2~5 土層逐漸降低。其余各土層之間的有機碳含量均不存在顯著差異,空間變異性小,該區(qū)域土壤有機碳含量相對穩(wěn)定。由土壤有機碳含量箱線圖可知,各層樣點數(shù)據(jù)均存在特異值,本研究采用影響系數(shù)法對特異值進行修改。
圖2 西江下游流域森林土壤有機碳含量箱線圖Fig. 2 Boxplot of forest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Xijiang River
通過處理分析不同土層森林土壤碳含量的數(shù)據(jù),對西江中下游流域森林土壤有機碳含量分布進行模型預測(圖3),D1、D2、D3、D4 和D5土層有機碳含量分別主要分布于2.78~49.86 g/kg、2.34~36.9 g/kg、2.58~43.6 g/kg、2.28~34.89 g/kg和2.42~34.74 g/kg 之間。從水平方向上看,D1-D5土層森林土壤有機碳含量的空間分布整體上均呈現(xiàn)西南部高東北部低的變化趨勢,其中東南部有部分地區(qū)的有機碳含量也較高;東部靠近西江流域森林土壤有機碳含量分布相對較低,遠離水系區(qū)域,有機碳含量分布相對較高。從垂直方向上看,D1~D5 土層有機碳含量整體上呈現(xiàn)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變化趨勢,有機碳含量在D3 土層最高,在D4~D5 層略有下降,考慮是研究區(qū)域內(nèi)土壤理化性質(zhì)對有機碳含量的影響,或是由于有機碳在不同土層發(fā)生淋溶作用產(chǎn)生的結果。
圖3 西江下游流域不同土層有機碳含量空間分布Fig.3 Spatial distribution map of organic carbon content in different soil layer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Xijiang River Basin
西江下游流域森林土壤有機碳含量在2.28~49.86 g/kg 之間,平均值為11.45 g/kg。土壤有機碳由表層至深層依次為D1、D2、D3、D4 和D5,各土層有機碳含量分別分布于2.78-49.86 g/kg、2.34-36.9 g/kg、2.58-43.6 g/kg、2.28-34.89 g/kg 和2.42-34.74 g/kg 之間。根據(jù)D1~5 土層的偏度值顯示,5 個土層均呈現(xiàn)偏正態(tài)分布。D1 與D2~5土層之間均存在極顯著差異,D2 與D5 土層之間存在顯著差異。有機碳含量的平均水平在D1 土層達到最高,D2~5 土層逐漸降低。其余各土層之間的有機碳含量均不存在顯著差異,空間變異性小,該區(qū)域土壤有機碳含量相對穩(wěn)定。
從水平方向上看,D1~D5 土層森林土壤有機碳含量的空間分布整體上均呈現(xiàn)西南部高東北部低的變化趨勢,其中東南部有部分地區(qū)的有機碳含量也較高;東部靠近西江流域森林土壤有機碳含量分布相對較低,遠離水系區(qū)域,有機碳含量分布相對較高。從垂直方向上看,D1~D5 土層有機碳含量整體上呈現(xiàn)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變化趨勢,有機碳含量在D3 土層最高,在D4~D5 層略有下降,考慮是研究區(qū)域內(nèi)土壤理化性質(zhì)對有機碳含量的影響,或是由于有機碳在不同土層發(fā)生淋溶作用產(chǎn)生的結果;隨著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機碳含量呈現(xiàn)出逐漸降低的趨勢,尤其在0~40 cm土層中,土壤有機碳含量下降速度較快,隨深度的增加逐漸趨緩[13]。在接下來的研究中應進一步對影響土壤有機碳含量的因素(地形因子、土壤理化性質(zhì)等)進行分析[14],結合土壤中有機碳空間分布特征,更好的為我國森林土壤有機碳儲量的研究提供數(shù)據(jù)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