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成立不久的‘青島海水稻研發(fā)中心’有一個計劃,那就是在3年的時間內,實現海水稻種植畝產突破200公斤的目標。
然而,袁隆平未來的目標遠不止如此,他的‘小目標’是畝產300公斤。
‘我們的目標是實現海水稻畝產300公斤,如果海水稻種植面積達1億畝,將實現300億公斤的產量,這比湖南省水稻年產量還要高?!?袁隆平表示,‘海水稻前途光明?!?/p>
這段話節(jié)選自《科技創(chuàng)新與品牌》2016年11期刊中刊登的《袁隆平與他的“海水稻”》一文,講述本刊編委會主任袁隆平出席2016世界生命科學大會,為他及其團隊正在探索攻關的“海水稻”發(fā)聲。
一年后,青島海水稻研發(fā)中心的海水稻迎來了一場特殊的考試——耐鹽堿水稻材料評測會。這是研發(fā)中心落戶青島之后收割的第一茬海水稻。行走在田間的袁隆平在等待一場考試結果:考生是水稻,分數是畝產。
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等科研機構的十多位專家共同見證了白泥地研發(fā)基地300多份海水稻材料表現,并從中評測出耐鹽堿度高、性狀表現優(yōu)秀的“好苗子”。現場經過小區(qū)域收割、脫粒、除雜、測水分、稱重,最后獲得數據,測產結果顯示,白泥地研發(fā)基地最高產量是每畝620.95公斤,遠遠超出預期。
事實證明,鹽堿地也能變良田!
從2012年到2022年,耐鹽堿的“海水稻”已從科研試驗階段發(fā)展到產業(yè)化規(guī)模化推廣,曾經的不毛之地搖身變成萬畝良田。據不完全統(tǒng)計,截至2021年底,有8個耐鹽堿水稻品種已通過國家耐鹽堿區(qū)域試驗審定,推廣種植面積達到60萬畝,分布于黑龍江、遼寧、內蒙古、新疆、陜西、山東、江蘇、浙江等10多個地區(qū),覆蓋全國主要鹽堿地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