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國外有了轉基因猴,而中國不僅沒有轉基因猴,連試管猴也未見報道,而國外早在1984年就有了試管猴。
從“試管猴”開始。
憑著一股不服氣的勁,中國科學家在背靠原始森林的西雙版納與猴子朝夕相伴四年。2007年立春,他們終于培育出了中國第一只“試管猴”,成功掌握了非人靈長類輔助生殖技術。
2008年,這一重要成果發(fā)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為今后人們在腦科學研究、轉基因模式動物構建等方面提供堅實的基礎。本刊以此做了相關報道。
“非人靈長目猴科動物,在遺傳結構、形態(tài)解剖、行為心理、生物醫(yī)學特性等方面最接近于人類。高級神經活動和行為的精細與復雜性,使它們成為研究腦功能和行為的理想模式,也是新藥臨床前試驗、安全評價中必須使用的實驗動物。華東師大科研團隊所用的食蟹猴是醫(yī)學、心理行為等研究中最為普遍的一種,并被選為首次進入太空的動物,為人類宇宙飛行做出了重要貢獻?!?/p>
“由于科研人員在核心技術上的改進,構建試管猴的成功率最高接近64%,超過了國際上25%-35%成功率的水平,使相關技術躍居國際領先地位?!?/p>
雖然完成了“試管猴”培育,但我國始終沒能實現轉基因猴的突破。作為團隊的核心成員,孫強又一次開啟了“克隆猴”之路。
自從1997年“多莉羊”體細胞克隆成功后,許多哺乳動物的體細胞克隆也相繼成功,但與人類相近的非人靈長類動物(獼猴)的體細胞克隆一直是沒有解決的難題。此前,美國科學家曾發(fā)表論文表示,用現有技術克隆靈長類動物“是行不通的”。
但,中國還是成功了!
2017年底,世界首批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和“華華”順利誕生,這標志著中國率先開啟了以體細胞克隆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新時代;2018年,孫強團隊又成功誕育出世界首批生物節(jié)律紊亂體細胞克隆猴,搶占了國際上疾病克隆猴模型發(fā)展的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