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姚永概的精神氣度與其詩歌創(chuàng)作氣局

        2022-02-19 02:59:25溫世亮
        南昌師范學院學報 2022年3期

        溫世亮

        (汕頭大學文學院,廣東汕頭 515063)

        姚永概(1866—1923),字叔節(jié),號幸孫,安徽桐城人,清光緒戊子(1888)科舉人,有《慎宜軒詩文集》等傳世。值得注意的是,就桐城派晚期的重要作家而言,于詩一道,姚永概最為稱善。在《慎宜軒詩集序》中,其兄姚永樸嘗援引徐宗亮“惜抱之后,精詩學者為方植之,植之之后,必推先考”之言來描述、揚譽二百余年的鄉(xiāng)邦詩學進程,并稱“繼先考而起者,莫如吾弟(按此指姚永概)”[1](卷首);在汪辟疆的《光宣詩壇點將錄》中,姚永概亦得“地猛星神火將軍魏定國”[2](P74)之美譽,這些評價都足以顯示其在晚近詩壇的地位。

        大體而言,在思想上,姚永概有其保守性,但他的詩學觀念與其詩歌創(chuàng)作均不乏鮮明的時代特色,而且互為照應,積極性同樣存在,對于桐城派乃至晚近詩歌發(fā)展嬗變軌跡的探討而言,都具有一定的參照價值,有著不可輕忽的詩史意義。遺憾的是,受“五四”時期“選學妖孽,桐城謬種”說法的深刻影響,在姚永概的身上亦被貼上反動的保守文人的標簽。這實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界對其文學成就的重視。近年來,雖已有學者從審美接受或詩歌本位的層面討論姚永概詩學的發(fā)展變化,對其詩學意義進行了重估(1)潘務正《姚永概宗梅詩學論》,《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6期;汪孔豐《近代桐城派詩學的新變:論姚永概的詩學觀》,《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2期。,但關乎其思想與詩學、創(chuàng)作實踐關系以及詩史意義,仍有從時代性的角度展開探討的空間。那么,一生跨越清末民初的姚永概,到底又有怎樣的思想表現?他的詩學成就,是否一如“五四”先進所謂“與社會文明進化無絲毫關系”(2)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桐城派被陳獨秀等人士視為稱霸文壇的“十八妖魔”,“希榮慕譽”而“無病而吟”,“與社會文明進化無絲毫關系”。參見陳獨秀《文學革命論》,《新青年》第2卷第6號,1917年2月1日。?在清末民初這一特定的歷史時期,其人、其詩又有怎樣的歷史意義?本文即就這些問題展開討論。

        一、“中國少年”:姚永概的精神氣度

        姚永概出身于享譽海內的桐城麻溪姚氏家族,主張“文章關乎世運,學術系乎風俗人心”的姚范為其天祖,而以“義理、考據、文章”并重訓誡后學的姚鼐是其從高祖,祖父乃“以學問、經濟表著于時”[3](卷六)的姚瑩,其父則是“夙承家學,擅文章經濟之長;懋建新猷,紹循吏儒林之績”(《復姚浚昌稿》)[3](P1162)的姚濬昌。受家學、家風的深刻影響,姚永概與其祖輩一樣,關心鄉(xiāng)邦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并以繼振漸趨衰頹的桐城風雅人文為職志。在《到保定二十日作詩二十四韻奉吳先生汝綸》一詩中,他便明確地表達了這樣一種意愿,云:

        吾鄉(xiāng)百遜昔,人才運為蹇。逝將奉公歸,筑堂臨廣阪。龍眠照戶牖,浮渡作囿苑。百年將墜業(yè),肆力追逋遁。[1](卷二)

        不過,對封建科舉制度,姚永概似乎并不懷好感。在與仲兄姚永樸談論科舉考試內容時,他便指出:“夫策論有用之文也,詩賦無用之文也,今乃輕策論而重詩賦,已不堪問矣,甚至不出策論之題,其識見之淺可知矣?!盵5](P48)認為這樣的制度并不能獲得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才。對出仕為官,他也不刻意地追求,而能以平常心相待,寄語內人徐韞輝時所云“生平冥鴻心,豈為一官束。雖然作此想,世遇豈可必”[1](卷二),正是如此心跡的表白。只是,承先世之遺訓,對于門第之望,永概與其父祖輩一樣,亦甚為重視,在其《次大兄韻留別》一詩中,便有“艱難門戶要人支,去住閑愁莫許道”[1](卷一)這樣的喟嘆。光緒戊子(1888)以江南第一名的身份得中鄉(xiāng)試時,他再一次表達了這樣的光裕門楣的凌云志向,謂:“今距甲辰之年已四十五年,姚氏未有與春、秋試者,今年永概乃以江南第一人,遙承先德,緬懷在昔,固不僅以科名見重。嗚呼,小子能不思所以似續(xù)哉!”[5](P371)

        帶著光大門戶的理想,加上艱難貧苦的家庭生活的困累(3)姚永概《慎宜軒日記》“乙未(1895)六月二十二日”:“蓋予起初之年,實因大母新喪,哀悔在心,加以大人六十二私累千金余,兩弟又幼,亟思得進士以養(yǎng)親。”《慎宜軒日記》,黃山書社2007年,第621頁。,諸如制藝、時文以及詩賦之類也便成為姚永概幼時重要的讀書內容,并不得不一次次地加入到自己并不熱衷的科舉行列之中。然而,姚永概的仕途并不順利,會試屢不第,先是以大挑二等選授太平縣教諭而不就;光緒末,先后充安徽高等學堂教務長、安徽師范學堂監(jiān)督;民國初,受嚴復之邀任北京大學文學學長,旋即承徐樹錚之請聘為北京正志學校教務長,后又充清史館協修。誠如林紓贈言所云:

        天下爭傳姚氏學,八年聚首向長安。文名盛極身何補,世難嘗深膽共寒。永日戀田仍在客,經時修史未成官。較量終盛閩南叟,江上無家把釣難。[6](卷上)

        姚永概雖說曾先后于江蘇學政長沙王先謙署、兩淮鹽運使揚州江人鏡署,為幕僚事,但終究還是未能實現自己的愿望,未能謀得封建王朝的一官半職,教書育人卻成為他一生最大的事業(yè)。而其《答畏廬次韻》“老去情懷思止酒,平生骨相不宜官。須長鬢短俱如此,射虎南山大是難”[1](卷八)云云,同樣頗能狀其一生之委曲。然而沿著這樣一條路徑,在延續(xù)讀書為業(yè)的家風和承繼桐城麻溪姚氏文脈中,姚永概所做出的貢獻,卻又是毋庸置疑的。

        封建世家大族的出身,決定了姚永概固然會有迷戀舊朝的落后意識。當大清王朝大廈倒塌之時,即有意識地表現出“谷底已無巢許跡,海濱都作望夷居。相逢莫問今何世,燈火蒼茫海氣初”(《上海逢身乙庵陳伯嚴陳介庵陳劭吾惟彥及倫叔》)[1](卷七)的凄迷神情;對民國的建立,他既有欣慰的一面,以為其議員選舉制度“宜乎其皆善也”[7](卷二),又不無疑慮,稱其未來不可預判(《辛酉論四·從眾》)。當然,這種游離遲疑于傳統與現代之間的情緒,在其《與陳伯嚴書》中則有更為清晰的表現,對中學與西學采取審慎的態(tài)度,稱“甲午以前拘于錮蔽,稍自激卬者,輒拒外來,若遇仇敵,于時大患在西學之不知。今三數巨公倡于上,通達之士和于下。風行大行,明詔嚴切,驅以利祿,慮亡有不攘褏搤掔而談西學者,此時所患正在中學之全棄”,繼而又進一步指出西學中唯政治和藝術可學,中學如六經之訓、程朱之書、韓歐之文章、倫理綱常之道,均不可拋棄,乃“至性之固結”[7](卷四)。

        不過,我們又不可因此簡單地將姚永概看成一個頑固的守舊者。受家族友朋的影響和風云變幻的時代洗禮,與當時許多的封建士人一樣,他看重傳統經史的價值,亦有著重視時務、務實求新和應時而變的一面,而且至老不墜,堪稱為有志天下的苦心人,儒家的經世致用精神乃其思想之核心。

        他推崇宋人張載“民胞物與”的普世情懷(《辛酉論三·原孝》)[7](卷十一),少年時代便開始關切天下之時務。譬如,他譏斥貴州黎庶昌“身為大臣,徒知羨慕夷人,鄙斥中國,非棟梁之器也”(4)姚永概《慎宜軒日記》“辛巳(1881)十二月初二日”:“前月黎莼齋來拜,大人與之談,余立屏后聽之,渠云中國外備不修,內政不講,何以與外國敵,又極言外國之盛。余竊謂既知中國外備之不修,何以不修外備?既知中國內政之不講,何以不講內政?身為大臣,不能匡益朝廷,徒知羨慕夷人,鄙斥中國,非棟梁之器也,余甚不然之?!眳⒁姟渡饕塑幦沼洝?,黃山書社,2007年第33頁。,雖說眼光乃局限于清王朝內部環(huán)境、政治制度來發(fā)表見解,思想難免顯得保守,但其言關天下的宏旨,由此已可見一斑。隨著閱歷的增長和眼界的開闊,他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過往的保守,極力贊賞嚴復《天演論》“旁攬世界之政治學術以自助”(《嚴先生六十壽序》)[7](卷四)的閎博深遠識見,即已經顯現吸納西學以救亡的意識。在光緒乙巳(1905)廢除科舉的前夕,他便在鄉(xiāng)里協助吳汝綸創(chuàng)辦新式的“桐城學堂”,并參與安徽大學堂的建設,以傳遞“西學中用”的救國救亡之道,而《高等學堂本敬敷書院舊址吾家惜抱府君曾主講于此睠懷今昔不能自默成詩一章》中“國家際艱危,欲救若無緣。近仿四裔制,遠追三代前。分縣征俊髦,按科纂新編。所學期致用,不在鞶帨妍”[1](卷四)云云,無疑是其所著力追求的目標。后來受聘于北京正志學校,鑒于“方今諸宇交通,學術紛雜”“學子之于文藝,力分則難工,時簡則不給”(《歷朝經世文鈔序》)[7](卷三)的形勢,他又與兄姚永樸一起編選“秦漢以下到今”之古文辭都為《歷朝經世文鈔》六卷,教授學生,以培養(yǎng)經濟天下之人才。即便臥病在床,也不忘天下滄桑,于宣統戊申(1908)作《病》詩一首,表達對時事的憂慮,云“其如天下黑,相率犯淋漓。明朝縱有日,不得共舉觴”[1](卷六)。

        當清帝遜位后,仍以儒家“人道”“烝民”之義為中心,在《答倫叔》中勸慰友人不要拘泥于朝代的更迭而作無謂的悲憂之嘆,表現出一種開明通達的態(tài)度,云:

        小雅到盡廢,父子胡越然。君臣與朋友,人合何有焉?子勿悲中國,勿憂華夏顛。區(qū)區(qū)爾我間,人道賴以全。種棘不為松,植藕必生蓮。烝民有懿德,秉自蒼蒼天。[1](卷八)

        對發(fā)生于民國六年(1917)的“張勛復辟”事,他同樣借助詩歌表達了自己鮮明的態(tài)度立場。其《復辟事起避地天津四弟獨留京師戰(zhàn)定重入城相見賦此示之》“僵柳知難起,飄風莫與爭。憂端隨喜至,盜賊尚縱橫”[1](卷八)云云,憂心于當下的混亂局勢,對當事者不知順應時事和民心,不把國家興亡真正放在心上而執(zhí)迷于個人權勢利益的爭斗深表失望。

        總而言之,在傳統之外,姚永概同時受新思想之陶冶,每以經世姿態(tài)立身于風云變幻的時局,在國家的前途命運面前顯現出深重的憂患意識,其經世致用精神得以激發(fā)和凸顯,這自有其時代價值。正因如此,以風雨飄渺的時代為背景,作為“同光體”魁首之一的陳三立,便于《雨中過安慶有懷姚叔節(jié)》中以“中國少年”稱譽姚永概,云“斬新春樹鷺邊城,千里寒江澀不晴。中國少年姚叔子,為誰費盡短燈檠”[8](卷上),借此推揚其胸懷天下的精神氣度。

        二、“閱歷”與“寄托”:姚永概論詩之核心

        從前文的分析可知,對國家時事上的關切是姚永概一生的執(zhí)念,他亦因此深得時人的稱譽。值得注意的是,姚永概以為學術應發(fā)揮其必要的社會價值,曾于《丹陽魏氏忠義錄》中批判乾嘉以來拘泥于“小節(jié)”而不關風化的漢學之士,強調“學術人心之有關于世道”[7](卷三)。與此相適應,其思想中所蘊蓄的憂患意識,實際也在他的詩學觀念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體現,主張詩歌貴于真情、重閱歷、有寄托,便是其所持守的最為突出的詩學理念。

        就實際而言,重寄托實乃中國古典詩學中的傳統命題之一,源遠流長,為歷代詩家所崇尚。像《詩經》及《楚辭》中的比興手法,從某種意義而言,即是這一命題的具體呈現。后來,這一手法又被廣泛地應用到古文辭的創(chuàng)作中,如“詩史”說,又如在詞學領域出現的以常州詞派為代表的“寄托說”,等等,大抵如此。作為矜言家法淵源的桐城麻溪姚氏家族,追求詩歌創(chuàng)作貴有寄托、貴有真情同樣是他們的詩學傳統。譬如,姚范即認為“少陵詩毋論工拙,其居游、酬贈,以及歡娛、愁寂,凡平生性情,處處流露,千載下如與公晤,對此當合集而讀之”[9](卷四十四)。姚鼐論詩亦以寄托相守衡,甚至以為詩人只有發(fā)“其胸中所蓄”,方可稱“善為詩”(《荷塘詩集序》)[10](P50-51)。對于詩歌一體,姚瑩同樣持有詩歌創(chuàng)作乃詩人心靈外化這一看法,他曾經在《再復趙分巡書》中如是說:“若夫陶冶性情,抒寫景物,則詩歌之作,即古樂之遺,所以倡導幽滯,寄哀樂于聲音者也”[11](卷三)。至于姚永概的父親姚濬昌,則更是直接拈出“寄托”二字以論詩,他在面授仲子姚永概作詩機宜之時,便有“作詩須知‘寄托’二字,‘寄’字,我有一意寄之于彼,‘托’字,亦是將此字托之于彼。至于正面主腦,只一二句點之足矣,而寄托之景物,卻要擇字色澤用字翻覆方為妙,否則鮮不腐熟可憎”[5](P22)這樣的要求。

        大致是深受中國傳統詩學、家族詩學以及晚清時局的影響,“寄托”同樣屬于姚永概論詩的題中之義。例如,在比較歐陽修與王安石詩之優(yōu)劣時,他便以“寄托”為標準予以衡量,謂:“歐公有《憎蚊》詩、《憎蒼蠅賦》,皆窮極物態(tài)而有所寄托,非空言也。荊公《和王樂道烘虱詩》,亦雋雅可喜而少寄托。”[5](P472)后來他又稱:

        人莫不有寓意之作,張公草書無論矣。蘇公詩長于文,故其游歷之所經,悲喜之所在,罔不一一見之詩篇中。其他如杜公,固顯然者矣。若香山、放翁諸人,皆寓之詩。韓公、歐公諸人,皆寓之于文,難以悉舉,要之,各有寓意之端,以自見其真而已。[5](P56)

        在此,他一方面強調“寓意”,實際也就是重視“寄托”;與此同時又將“自見其真”作為衍釋、權衡和印證詩歌有“寄托”的必要條件。

        對“寄托”的重視,也使姚永概極其看重人生經歷、社會現實與詩歌創(chuàng)作的內在關聯。如在《裴伯謙詩序》一文中,他以因逆迕上司而謫戍新疆的才士裴景福為例,明確指出“才”“學”“境”乃構成文學創(chuàng)作的三要素,缺一而不可,只是“境”在其中又占據著最為重要的位置:

        余嘗謂文章之成也有三:賦之自天者曰才,造之于人者曰學,惟境也者,天與人交致,而不可缺一。天予以特殊之境矣,或不勝其艱困,無復聊賴。甚者墮其志而隕其身,不善于承天足以昌其才與學者,轉自負之。是豈天之咎與?天寶之亂,杜子美以稷、契自命,而流離饑寒,卒不得一效。故發(fā)為詩歌,光怪變幻,不可方物,冠于有唐。其后,蘇子瞻以宰相之才,安置黃州者五年,已老復有儋耳萬里之逐,故子瞻之詩文,亦以海外為極盛。向彼二子者,不能享其心以順天,則其境固非生人所堪,亦與尋常之徒太息悲憂,以至于死而止矣。烏得有鴻博純麗之文以見于今乎?余以又知有境乃可成其才,亦惟有學乃可用其境,則義理之不可一日去身,即求之文章而亦然也。[7]卷三)

        認為有了“特殊之境”的鋪墊和“流離饑寒”的經歷,方使杜甫、蘇軾之詩成為天下之至,或“冠于有唐”,或“極盛”于宋。雖說“情”和“真”二字在文中尚未予明示,但并不難看出是其“寄托”論中的應有之義。這實際可以從其《書梅宛陵集后》中找到相應的注腳,其中有句云:“我思文字貴,在切時與己。要使真面目,留與千秋視。時為何等時,士為何等士。當其入微妙,不在文字里。閱歷助胸襟,天姿加踐履。四事不關詩,詩固待此美?!蔽淖仲F“時”與“己”,不難理解,前者指向詩人所處的時代現實,后者則關乎詩人的秉性天賦以及人生經歷,實際上,乃將“閱歷”“踐履”“天姿”與“胸襟”等詩歌要素熔鑄于一體。由此足以見出,作者重寄托以求真情的意旨已甚為明晰。對此,姚永概也曾多次舉實例為證。例如,他說:“東野詩氣息最古最哀,其境使然也,間有生澀成晦處,自不可掩?!盵5](P472)又云:“杜公入夔湘,詩境老逾妙。持較雅頌篇,骎骎與同調。意至多苦詞,光沈無客耀?;尬填H知文,于此昧厥照。不如山谷深,片言握元要?!?《雜詩》)[1](卷七)可以這樣說,正是在如此正反對照之中有力地強化了自己的詩學宗旨。

        在此尚需要進一步指出的是,姚永概能自覺地著眼于社會現實來發(fā)表詩學見解,與其情懷家國和言關天下的思想相對應,其“寄托”說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已深深地烙上了時代印痕。例如,前文所提及的“才”“學”“境”三要素中的“境”,尤其是與此相關的“時”與“己”說,都可以說是發(fā)乎時代現實的音聲。而從某種意義上講,姚氏家族漸趨衰落、大清王朝日益破敗,以及中華民族危機愈見深重,如此等等,恰恰又構成了詩人創(chuàng)作的特殊之“境”與“時”。與此同時,因由這樣一種實際形態(tài),在創(chuàng)作實踐上姚永概自是主張為現實而歌、為時代而歌,同時反對那種以綺靡為尚的創(chuàng)作風氣。所以,他既為風雅傳統的不再而感喟興嘆“太白源風騷,杜陵兼頌雅。郁勃忠孝懷,流轉饑寒踝。此義遺山來,到今鮮作者”(《寄李健甫孝廉松壽》)[1](卷四),又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白居易《與元九書》)傳統的復現而感到欣慰——“巨刃高揚天可摩,群公詩思壯如何。故緣時局推移甚,頓使文章感慨多”(《和倫叔摩字韻再呈諸公》)[1](卷六)。毋庸置疑,這種見解乃以傳統詩學為支撐,或者說仍有依偎于傳統詩學的傾向,是對傳統的回歸;但是,內中已經呈現出了濃厚的時代意識,既指向個人情感經歷的發(fā)抒,同樣關注晚清時代社會的興衰變遷,強調詩歌創(chuàng)作的——“要使真面目,留與千秋視”——內在張力和現實價值,則又是對傳統詩學的發(fā)展。

        在《近代詩人小傳稿》中,汪辟疆依照“知人論世”的原則來評價姚永概的詩歌創(chuàng)作,謂:“其詩秀爽而警煉,沉郁而能頓挫?!盵2](P142)如所周知,“沉郁頓挫”乃關涉詩歌創(chuàng)作的藝術形式與意境內涵的詩學命題,多以其論杜甫詩“運思深刻,感情濃烈,聲情悲壯,而又忠厚纏綿,含蓄蘊藉,回環(huán)往復的特點”[12]。以“沉郁頓挫”概括“慎宜軒詩”的基本風格,顯然是立足于時代來品評其藝術特點的。從某種意義而言,這一評價實際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姚永概的貴情真、重閱歷寄托的詩學理念。

        三、時局之憂:“慎宜軒詩”的精神蘄向

        在實際的創(chuàng)作中,姚永概確實又能將特殊之“時”與“己”緊密聯系在一起,從而創(chuàng)作出大量富有“寄托”而又頗見藝術個性的作品。正所謂“時賢評識爛然”[13](P113),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不僅深獲當時詩家贊譽,而且頗得后來者之心。如吳闿生評價《方伯愷仲斐招游天壇觀古柏作歌》時,便圍繞其詩境而發(fā)論,謂“至先生晚年詩,格律益入深純,所謂‘意至多苦詞,光沈無客耀’者,蓋自喻也”[14](P126)。而對其《偕子善伯愷游北海登萬壽山作歌》《方伯愷仲斐招游天壇觀古柏作歌》兩首,陳衍則有“前一首語意甚樸,惟臥韻差入后音節(jié),蒼涼極近遺山;后一首氣息尤見沈郁”[15](P113)之謂。顯然,這樣的評價同樣是從“寄托”入手來論其藝術特點的。

        當然更為重要的是,今所存姚永概《慎宜軒詩集》八卷以及《慎宜軒詩集續(xù)鈔》一卷,收錄清光緒庚辰(1880)至民國癸亥(1923)間詩歌作品凡566首。如果就姚永概詩歌的創(chuàng)作內容而言,此中最多也最有意義的,恐怕就是那些——“故緣時局推移甚,頓使文章感慨多”——沉淀了時代現實影跡的篇什了。

        深受外侮和內亂之患,滿目瘡痍、民不聊生已然成為清末民初這一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現實苦境。而有感于黎庶百姓所遭受的天災人禍和凄苦無告,姚永概大抵又只能借助文辭直接書寫民生之艱辛。如《喜雨投劉令君啟文》一詩有云:

        去秋三月旱,數省民無饘。春麥久待刈,又傷寒雨連。吁嗟一線命,望此秧入田。三分方插二,龍睡無人鞭。有時元云興,微點霏輕煙。風來吹醨之,欲訟誰司權。[1](卷七)

        面對封建舊制度的種種痼疾,胸懷天下憂的詩人是不可能無動于衷的,而對科舉制度的痛詆,似乎又最為不遺余力。譬如,在次韻姊夫范當世刺時之作的和詩中,他大聲蹚嗒地嘲諷那些“應舉求官者”的卑微猥瑣,云“冠蓋紛拏九天上,元珪夜投人不賞。如子縮手真聰明,我今況并無連城。朱門陛戟渠有命,豈與木槿論朝榮。我聞藐姑仙人,冰雪似肌膚,綽約如處子,縱令插足到人間,不逐市兒爭慍喜”[1](卷二)。至于作于中日“甲午(1894)戰(zhàn)爭”期間的《感事次熊錦孫侄婿道鑫來自大名見和之作送之應順天鄉(xiāng)試》,內中“文章應舉小技耳,未必微言經肯綮。連歲察舉天下豪,置之明堂設甘醴。詎無一士萬人中,草腳離離見深柢。但愁甘帶與嗜鼠,正味不知茶當薺。近聞東征健兒出,似為全軀保支體。北門坐鎮(zhèn)老萊公,日望凱歌兵馬洗。群童妄意恣彈射,何異虛鼃拘井底。行行努力對明光,阿唯之余口無啟”[1](卷二)云云,則宣示了科舉制度與中國黑暗現實之間的內在聯系,排擊之意至為明晰。而作于光緒甲辰(1904)年的《質言五十韻贈桐城學堂諸子》,是一首帶有訓誡意味的詩作,又更似一篇向舊制度宣戰(zhàn)的檄文,一針見血地指出封建科舉制度實際已經成為士人啖食牟利之具、剽襲務虛之所等種種弊端,顯示了自己在中外形勢的對比中廢除科舉而倡導躬行自強、經濟家國生民的教育宗旨:

        盤銘重日新,易首強不息。況當板蕩時,兢存最激烈。急起猶恐后,稍縱勢將脫。學校三代規(guī),渺矣風久歇。利祿導孫宏,科舉自唐設。從茲天下士,奔走救饑渴?;突褪ト搜?,躬行為之的。奈何上下間,剽襲兼割裂。吾道等倡優(yōu),傷哉那忍說。環(huán)球數十國,風氣日勝踔。生民利用事,一一自學出。厥初已驚駭,猶疑但實業(yè)。富強雖有余,根原或不足。孰知造微際,精神有教育?;蚍Q忠愛心,或曰團結力。經營貴公利,保國重元質。器與道俱進,標共本不失?!璠1](卷四)

        對清末民族接續(xù)存亡的滄?,F實,詩人同樣是了然于心的??偟目磥?,姚永概雖然沒有過多地去書寫“英雄王霸少,天地戰(zhàn)爭多”(《歸來》)[1](卷七)的血火遍布的場面,然而于民族危亡的關注在《慎宜軒詩集》中卻是隨處可見。“甲午戰(zhàn)爭”后,清政府與日本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地又賠款,中國面臨著空前的民族危機。其作于光緒乙未(1895)的《不寐》一詩正是這一背景下的產物,浸漬于字里行間的那種于國家艱危的憂患心跡,隱然可見:

        雨過云開斗自橫,高梧猶作夜窗聲。背床燈焰愁無定,逼枕蟲音聽更明。新法若遭清議格,國仇誰遣壯心平。金繒竹楗俱難了,又報西方動甲兵。[1](卷二)

        又如,用杜甫《諸將》之韻而作的《書憤》五首,實際是詩人因光緒戊戌(1898)年中德簽訂不平等的《膠澳租借條約》而發(fā)出的嚴正控詞,完全可以當作一組政治抒情詩來讀。于千百年之后,國家的動蕩亂象和烽煙邊患又一次出現,貼近軍政大事吟詠興發(fā),詩作確不乏杜詩沉郁蒼茫的內質。而其詩前飽含凄澀之音的小序,細數華夏的滄桑、王朝的衰敗和歷來詩家的興亡感慨,已將這情貌清晰地表達出來了。茲照錄如下:

        月在荒落,人客廣陵,感沂水之新聞,觸膠澳之舊恨。陶元亮,桓公遺胄,心抱孤忠;陸放翁,宋室小臣,詩多積憤。適安定書院,山長發(fā)此題校士,輒仿其格成句如左。[1](卷三)

        “戊戌變法”是民族危亡時刻一部分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所推行的一場救國圖強的政治體制改革運動,但在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強大的封建頑固勢力的抵制阻撓下未及百日而夭折。對參照借鑒西學而行的“戊戌變法”運動,姚永概無疑是支持的,這從他對其業(yè)師吳汝綸倡導維新、奉行新學的思想的贊賞中足以見出。在《吳先生行狀》一文中,姚永概說到:“方今海宇,新學日出不窮,吾茍能兼收并蓄,皆足助我化裁損益之道,彼深懼固絕者,以為震駭不可幾及者,皆由識之不足,其于文事,或未之深造者也乎!先生以是為學,即以是為教?!盵1](卷七)惟其如此,他自然要時時關注“新法”的進展,前文所引《不寐》中所涉及的“新法”,實際指的正是維新之法,由此也可以見出詩人的一片孤忠。而變法的失敗,則必然要在詩人的心中引起激憤和陣痛。可以這么說,《戊戌秋中書感》兩首組詩恰是這種心旨的隱曲表達:

        孤月驚揚已斂輝,紛紛孤鼠煽陰機。虛傳天位能移易,不信人間有是非。新議欲親豐沛種,募兵近隸相公麾。臺垣封事朝朝上,到此何人血灑衣。(其一)

        此變乾坤古未逢,盱衡唐漢略相同。早知訓注才非正,無那膺滂死本忠。失水神龍堪一痛,垂涎禹甸有群雄。腐儒難繼陳東跡,中夜悲歌和朔風。(其二)[1](卷三)

        至于《至長崎》《偶題》兩首,內中同樣傳達了姚永概的家國之憂。前詩作于光緒丁亥年(1907)考察日本教育時。曾經的落后異邦,今日卻一派盛唐氣象——“衣冠多舊制,屋宇有唐風。裹飯童趨校,揚旗賈獻功”;只是,他鄉(xiāng)的繁華富庶恰恰又成為映照清王朝衰敗的鑒鏡,詩人的一片憂思藉“驚思遣唐使,今古意不同”[1](卷五)而得以顯露,表面的排奡之氣終究無法掩蓋詩人的憂郁之心。后一首“西風吹雨似輕埃,零落殘芳尚亂開。秋蝶向花無意興,繞叢三匝卻飛回”云云,乃作于辛亥革命的后一年,正值外侮競起、清帝遜位、舉國紛爭之時,詩人借蕭瑟秋景抒發(fā)自己憂心于黑暗世道的意味甚為明顯。作為應時感懷之作,此詩亦深得詩家好評。如吳闿生稱此詩“凄絕不可卒讀”[14](P138);錢仲聯先生更以“以幾種秋天常見的景物,組成一幅秋天的圖畫,寥寥數筆,繪出蕭瑟的秋光,隱隱表現出一種淡淡的凄涼”[16](P367)為斷語;而黃明、黃珅兩先生則以為“不說秋光蕭瑟,卻說殘花亂開;不說任意悲秋,卻說秋蝶無興。筆鋒似平淡,悲觀自在言外”[17](P209)。這些評論雖然說措辭不一,但是深為其寄托遙深的風致所折服的感受,卻又是完全一致的。與前引的《不寐》《戊戌秋中書懷》這些感時傷事類的作品相較,意境風神殊為相似,同樣是印證“慎宜軒詩”善于寄托哀樂心聲的有力佐證。

        總體而言,姚永概一生,雖然未曾喊出與封建王朝徹底決裂的口號,在他的身上亦難免留有封建文士固有的精神氣度。如《慎宜軒詩集》卷一注錄為“庚辰至丙辰”間所作的十余首小詩,也就是他15至20歲間的作品,雖說從藝術的角度看已入著作之林,但是囿于桐城狹小的生活空間,因缺少“閱歷”的支撐,更多是那些流連光景如《小雨》《紅樹》、揣摩筆法如《偶檢涪翁觀化七絕刻意效之》、感慨情誼如《戲作乞茶詩寄澂士》之類的日常性書寫,還無法融入天下大勢的書寫,視域與格局均未見開闊。當然,迷茫于新舊世界的情緒在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同樣有所體現。如《慎宜軒詩續(xù)鈔》著錄創(chuàng)作于民國癸亥年(1923),亦即其生命垂危時的《病中作》九首七絕組詩,此中“朝來一雪又新晴,萬象從來應夏正”“敝簏仍存舊短檠,恍然如見故人情”[18]云云,便頗能見出那種因執(zhí)拗于正朔而凄迷悵惘的心境。然而,作為一個心系天下、胸懷黎庶的詩人,姚永概同時又能緊緊扣住時代脈搏,已然將人民的疾苦、政治的黑暗以及社會的動蕩等現實內容有機地融入到創(chuàng)作實踐中,又關涉科舉廢止、戊戌變法、不平等條約以及辛亥革命等一系列的政治問題,將這些連綴起來恰恰是一段完整的近代史。這樣的表現,實際已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了于封建制度的背叛,不僅表現出了繼承發(fā)展家族詩學精神的風范,而且為其“慎宜軒詩”注入了時代血脈,實際也使“寄托”這一本屬于傳統詩學之命題有了更為深刻的意蘊,深化、拓展了其主題內涵,這當然也可以說是他對傳統詩學所做出的貢獻。畢竟,姚永概意念中的“寄托”,已不再僅僅局限于個人的榮辱得失,同時亦關乎社會制度、家國命運、民族存亡等眾多的重大主題,內中已顯示出厚重的人文關懷。

        四、余論:姚永概與晚近詩局之嬗變

        進入清代晚期,士習趨于衰惡,農民起義蜂起,外夷侵擾頻繁,內憂外患交織,積重難返,社會正發(fā)生著急遽的變化。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之下,適應時務的需要,文士們已不再滿足于內在道德的修煉,也注重道義精神與社會現實的結合,重視家國情懷和經世致用的闡發(fā)已然成為此間儒學新變最為重要的標志,如嘉道時期的龔自珍、魏源、林則徐、姚瑩、張際亮、貝青喬、魯一同等,可以說都是這樣的興邦濟世之士。與此同時,社會現實和意識形態(tài)的變化也在詩歌領域得到了深刻的反映,經世悄然成為一種時代風潮。關于清季詩壇格局,汪辟疆指出:

        道咸之世,清道于盛而衰,外則有列強之窺伺,內則有朋黨之疊起,詩人善感,頗有瞻烏誰屋之思,小雅念亂之意,變征之音,于焉交作。且世方多難,憂時之彥,恒致意經世有用之學,思為國家致太平,及此意蕭條,行歌甘隱,于是本其所學,一發(fā)于詩,而詩之內質外形,皆隨時代心境而生變化。[2](P9)

        康雍乾嘉之時,清明廣大之音漸成主調,神韻、格調與肌理等詩歌流派,大抵都有這樣的表現;以袁枚為代表的性靈派的出現,雖說給此間詩壇帶來了一息靈光,但因過于重視個體情感的發(fā)揮而有弱化經世情懷的危險。在此,汪氏將時代、世情、心態(tài)等因素聯結起來以描述道咸詩壇狀況之嬗變,不僅方法可取,而且其結論也是精當的。當然,這一論說乃以“道咸”兩朝為著眼點,但對于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愈發(fā)深重,對新思想、新世界的呼喚愈發(fā)激烈的光宣以至民國初年的詩壇實際而言,自然仍有它的概括力度,而形成于此間的“詩界革命派”和“南社”詩人群體,可以說正是這一特質的主要反映者。對此,姚永概其人其詩同樣具有引證意義。

        就實際而言,信守“程朱”為核心的宋學,本是桐城麻溪姚氏乃至桐城派的學術傳統。對宋學的推崇,必然會使詩人產生追求詩史效應的愿望,根植于傳統詩學,使他們的詩歌創(chuàng)作在重視個人道德修養(yǎng)方面顯示特點。而自康雍以降,清王朝國力漸趨強大,同時又采取了一系列的文化高壓策略,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以姚氏為代表的桐城派詩人利用詩歌干預現實、反映社會的表現,詩歌創(chuàng)作更注重義理、學問、詞章的相互滲透,力求從道德內省的角度來發(fā)揮詩歌應有的社會功用,則成為他們詩歌創(chuàng)作的一大趨向,這在“桐城派三祖”之一的姚鼐的身上,又表現得尤為突出。大體而言,姚鼐論詩強調詩人的“道德之養(yǎng)”,追求“道與藝合”(《敦拙堂詩集序》)[10](P49);與此相應,其詩亦每以“詩旨清雋”擅場,“尤多見道之語”[19](P98),頗顯“儒者之氣象”,其詩對社會問題的暴露批判亦相對少見,即可從中尋找原因。

        然而“國家不幸詩家幸”(趙翼《題遺山詩》),隨著階級矛盾的不斷深化和民族危機的日益嚴重,晚清階段已然成為中華五千年歷史中災難最為深重的時期,呈現為三千年未有之變局,這無疑向本來就重視家國情懷、經世之用的詩人姚永概提供了鮮活的創(chuàng)作題材。雖因承受“程朱”理學之影響,在姚永概的思想深處難免存在著保守或者說固守傳統的一面,如其創(chuàng)作于民國十年的《辛酉論·五倫》所謂“世及之法可變也,帝王之號可去也,君臣之精義不可無也,而況父子夫婦乎”[7](卷首),即可窺一斑;但由前文的分析可知,在秉持詩以經世理念的同時,姚永概確乎能將自己對現實風云變幻的深刻體察與感受融注于詩歌創(chuàng)作當中,借此來哭訴時代的種種弊端。也正因為如此,貼近于清末民初時期的社會現實,在拜讀細閱《慎宜軒詩集》后,柯劭忞在為其作序時,斷然用由“正風正雅”而“變風變雅”來描述桐城麻溪姚氏家族詩歌發(fā)展嬗變進路,謂:

        孟子有言:誦詩讀書,在于知人論世。劭忞本此意以讀姚氏四世之詩。竊謂皇朝二百余年,豐享豫大極于乾隆嘉慶,惜抱先生優(yōu)游盛世,詠歌太平,蓋正風正雅之遺則。道光中葉,外患萌芽,朝廷旰食,石甫先生負經世大略,百蘊不得一施,故撫時感事多慷慨之辭;洪楊構亂烈于咸豐,同知改元號為中興,然視乾嘉之盛,固十不逮一,慕庭先生崎嶇患難之余,浮沈牧令之官,故其詩多蕉萃憂傷之作。凌夷至于光緒,三十年來禍亂相尋,紀綱盡墮,而吾叔節(jié)猶從進士舉,累上春官不第,迨陵谷遷移,黍離麥秀之感一于詩寓之。自石甫先生以至于叔節(jié),皆變風變雅之詩也。嗚呼,文章視氣運為升遷,不其信歟?[1](卷首)

        一如柯氏所言,自姚瑩而后,或因由時代之風會,或緣于詩學上的“通變”意識,桐城麻溪姚氏家族詩歌,或“撫時感事”,或“蕉萃憂傷”,或“黍離麥秀”,每每顯出末世之氣運,經世意識高揚,顯然有別于乾嘉時“優(yōu)游盛世,詠歌太平”之音聲,確乎在時序更迭中完成了詩風的轉變。大致而言,作為姚氏家族及桐城派晚期重要文士的姚永概,多被視為晚清遺老而受到“五四”先進的口誅筆伐。如此聲討,固然有其合理之處;不過,亦有為了個人立場而顯示的過激傾向。在對其詩歌文本予以考察之后,我們發(fā)現姚永概的詩學旨趣及其創(chuàng)作實踐既顯示出自身所具有的時代特質,甚至不乏進步性,成為映照時代現實的一面鑒鏡,又見證了麻溪姚氏家族乃至于桐城派詩歌的演進軌跡;而在印證汪辟疆之晚近詩壇格局嬗變這一問題上,同樣具有不可輕忽的參考價值。一言以蔽之,這也正是姚永概其人其詩所具有的詩學意義所在。

        其實,像姚永概這類思想上雖存經世意識,但又帶有一定保守性的文士,在清末民初并不少見,甚至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遺老”文人群體,他們在當下詩壇格局嬗變中顯現的積極作用又是實際存在的,并非“與社會文明進化無絲毫關系”,自應得到關注和重視。對這些文人創(chuàng)作,我們應該審慎地對待,不宜持守完全否定的態(tài)度,否則就有可能對他們的文學成就產生不必要的誤讀,以致淡化甚至于消解其存在的歷史文化價值。

        国产女主播强伦视频网站| 久久www免费人成精品| 亚洲av熟女天堂久久天堂| 中文乱码字字幕在线国语| 北条麻妃国产九九九精品视频 | 少妇做爰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sss在线观看av| 无码人妻AⅤ一区 二区 三区| 麻豆夫妻在线视频观看| 青青草国产在线视频自拍| 激情综合色综合啪啪五月丁香| 精品三级久久久久久久电影| 国产美女胸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一区二区蜜桃| 亚洲不卡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亚洲国产精品线路久久| 综合激情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播放| 欧美男生射精高潮视频网站 | 欧美亚洲日本在线|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国产韩国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精品国产亚洲av蜜桃 | 国产激情电影综合在线看| 欧美在线资源| 亚洲国内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在线| 少妇中文字幕乱码亚洲影视| 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爆乳| 极品美女销魂一区二区三| 极品粉嫩小仙女高潮喷水网站 | 亚洲sm另类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毛片| 欧美整片第一页| 青青草视频在线免费视频| 久久成人成狠狠爱综合网|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sm| 日本一区二区亚洲三区| 亚洲久悠悠色悠在线播放| 熟女熟妇伦av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