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莉 沙逢源 路 紅 伍超華
近年來,國家出臺政策大力支持我國科技期刊的發(fā)展,國家新聞出版署緊跟國家政策支持創(chuàng)辦科技期刊??蒲袉挝?、高校創(chuàng)辦新刊的勢頭猛漲,新創(chuàng)辦科技期刊越來越多。國家雖然鼓勵創(chuàng)辦科技期刊,但并未放任其自由生長,對辦刊效果還是很看重的。中宣部傳媒監(jiān)管局專門設立了“新聞出版資源配置情況分類問效評估”課題項目,對新創(chuàng)辦科技期刊的辦刊效果和評價體系開展專項研究[1]。足以見得,國家對辦好高質量期刊的重視。
新創(chuàng)辦期刊初期的發(fā)展并不容易,稿源與影響力不足,且相互制約,很容易形成惡性循環(huán),不利于期刊發(fā)展。關于科技期刊發(fā)展的研究報道很多,很多都是關于如何培育世界一流期刊的[2-3]。我國新創(chuàng)辦英文期刊起點很高,也有探討英文科技期刊的發(fā)展問題的[4],還有以編委考核、激勵措施推動新刊發(fā)展的[5]。本文另辟蹊徑,從研究國際大刊《Nature》《Science》《中國科學G輯》的策略入手,從細處分析哪些舉措是可供新創(chuàng)辦期刊去參考的,研究新創(chuàng)辦期刊的發(fā)展點。
Cite Factor網站上共刊登了國際9000多種科技期刊近幾年來的影響因子,將影響因子提取出來,排名前十的期刊與2009年之前平均排名前十的期刊對比,提取出兩種期刊,《Nature》和《Science》,對他們的運行模式進行分析,尋求可借鑒的地方。
根據SCI中國期刊排名,中國科學名列前茅,而《中國科學G輯:物理學 力學 天文學》(以下簡稱《中國科學G輯》) 是2003年從中國科學A輯中分離出來的,是中國科學系列期刊最年輕的一員。也就是說,該刊用了10多年的時間發(fā)展起來的,可借鑒之處較多。本文將探索其約稿方式,尋求適合新創(chuàng)辦科技期刊的約稿方式。
《Nature》編輯部最大的特點是沒有編委會,不受制于地域,記者網絡遍布全世界。編輯人員大多數在世界上一些最好的實驗室從事過博士后研究工作,在某領域具有專長,可出席學術會議,與科學家進行電話交談。舉辦會議,促進科學家之間的溝通和協作。
《Nature》欄目眾多,有言論欄目(Opinion)、新聞欄目(News)、新聞分析欄目(News Analysis)、新聞背景(Briefs)、評論欄目(Commentary)等。針對某些不易懂的文章會在相應的欄目刊登相關評論文章,這些評論文章是由科學家撰寫的,也就是說Nature會邀請科學家撰寫評論性文章。《Nature》 網站還設有一些紙質期刊上沒有的內容,如網絡辯論和Nature Science Update,這些內容會在紙質期刊目錄上標注。
《Nature》會進行大量媒體宣傳。在出版前一周會向國際1000多位新聞界聯系人發(fā)布新聞稿以供報道,使作者受到世界最重要的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媒體的最大程度的關注?!禢ature》的期刊還會發(fā)行至各圖書館、研究機構。
《Nature》的發(fā)表周期短,且靈活可變。一般來說,從收到稿件到正式接受平均時間間隔為13周,從接受稿件到發(fā)表時間間隔為7周,如有特殊原因可在投稿后一個月發(fā)表。
在對讀者的服務上,《Nature》做得比較好。每周都會向讀者發(fā)送內容提示服務。任何讀者只要在網站上留下郵箱,都能接收到該提示服務。
《Science》每年出版約15期專輯,展示某一領域的最新成果。主要有三大欄目:科學新聞(Science News)、科學指南(Science’s Compass)、研究成果(Research)??茖W新聞欄目主要有本周新聞、新聞聚焦等;科學指南有書評、研究評述、綜述、技術特寫、社論、讀者來信等。可以看出,《Science》與《Nature》一樣,都報道相關研究領域的時事新聞,特別重視論文的可讀性,邀請專家撰寫評論性文章,重視與讀者的交流和溝通,隨時掌握讀者的需求。
《Science》與時俱進,實現上網,即科學在線(Science Online),提供《Science》全文、摘要、檢索服務,網絡版是印刷版的補充。網絡版許多內容為免費,如今日科學(Science Now)、科學后浪(Science Next Wave)、科學事業(yè)(Science Careers)等??茖W事業(yè)提供會議、研究活動信息,還可提供更多的科學數據、與論文有關的錄像、錄音等。
在對讀者的服務上,《Science》 也做得比較好。每月會給讀者發(fā)送電子簡訊。每周內容、超鏈接(參考文獻的全文或摘要、增補數據)、論文述評等。
《中國科學G輯》為綜合期刊,包括3個一級學科、32個二級學科,2003年從中國科學A輯分離出來。從成立之初,每年僅60多篇文章,不能滿足期刊發(fā)展要求。2008年新編會成立之初,提出增加發(fā)文數量、提高論文質量的要求,到2010年發(fā)文數量為335篇,而影響因子從無到有,隨后又有新的提高。編輯人員主要通過組織大量專題,既保證了期刊容量,又保證了期刊質量。
組織專題時,會進行大量搜索工作,獲取期刊所涉及領域中的熱點領域,確定專題方向。對于專題文章,出版之前,特邀編輯(專題負責人)預先撰寫專題介紹,發(fā)布于各網站,讓讀者、作者關注近期的專題出版。專題出版之后,及時推薦到相關網站和媒體發(fā)布。
編委與編輯人員相結合,一是編委直接參與組織專題,編輯人員協助催稿;二是編輯主動約稿,獲取專題,編委負責學術把關。
新創(chuàng)辦期刊也有其鮮明特點,主辦單位支持力度大,編輯團隊全力以赴[6]。編輯部可有所作為。根據三本期刊的辦刊特點,可探索適合期刊的模式。
學術質量是科技期刊的生命線,發(fā)表高水平的論文是提高學術期刊質量和影響力的重要因素。組約高質量文章是重中之重,本節(jié)針對如何約稿、擴大稿源進行了探討。
1.從編委會出發(fā)進行約稿
編委是期刊學術質量的把關者,也是學術導向的指引者。因此要充分發(fā)揮編委的作用,這是期刊得以有效發(fā)展的一個關鍵因素。編委們長期從事科研工作,能把握學科發(fā)展方向,了解學科現狀,知道期刊需要什么樣的稿件;人脈廣,在組稿方面號召力強;很多資深編委更是學科帶頭人,承擔了許多重要科研項目,能組織收集到高水平論文。如何利用編委會使期刊發(fā)展壯大很關鍵。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著手:
(1)建議從期刊刊載范圍中每個學科出發(fā),邀請4-5名該學科的帶頭人擔當編委,且這些編委最好散布于該領域相關院校、機構,便于期刊的各個領域在各大院校、機構進行宣傳和約稿。編委會成員可每年新增1-2位,給編委會帶來新鮮人才。
(2)充分發(fā)揮編委的作用,一般編輯部與編委的聯系和溝通較少。從四方面著手,一是要求編委們每年投遞一篇文章;二是加大薦稿力度,要求編委們每年在本學科有成就的科學家中約稿一篇;三是要求編委們每年推薦2個青年學者或專家,便于編輯部去約稿;四是可定期從編委中選出一名,利用國內外高水平會議組織專題文章,若時間有限,可攜編輯部一同前去,指導編輯部進行約稿工作。
(3)對編委的鼓勵措施。每年評選出年度優(yōu)秀編委,可以編委們的稿件數目、約稿數量、推薦的待發(fā)展作者數量及職稱為主要依據進行評選,并為當選者頒發(fā)優(yōu)秀編委證書。
2.從編輯部出發(fā)進行改進
(1)提高期刊錄用標準。堅持高標準、擇優(yōu)錄取的原則。稿件質量決定了期刊質量,期刊質量決定了期刊的口碑和影響力。如果因為稿源不足而降低期刊標準,那么期刊只會走下坡路,口碑會越來越差,這反而會使約稿更受限制,致使期刊發(fā)展步入惡性循環(huán)。
(2)密切關注所設學科的發(fā)展,可在專業(yè)數據庫檢索已發(fā)表的文章,提取學術水平高的作者名單,按作者名單針對每個作者進行檢索,了解其學術方向等信息,以一定的評價標準(職稱、論文質量和數量)進行篩選,物色合適的作者,發(fā)展為約稿的潛在對象。
(3)組織專題,以專題帶動期刊的發(fā)展?!吨袊茖WG輯》在2003年從《中國科學A輯:數學》分離出來之后,每年論文數量僅60多篇,從2008年新編委會成立后用了兩年時間論文數量增加至335篇左右。一般來說,擴大期刊容量就難以保證質量,但他們的編輯人員通過組織大量專題,使得期刊質量得到了保證,使得影響因子上升。因此在這一方面我們應該學習。專題組織可有以下渠道:重點跟蹤基金項目、攻關項目,這些項目往往是國家對專業(yè)領域關注的重點,依此撰寫的論文一般都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和應用價值。這是專題策劃的一個重要路徑,基金、公關項目的論文比例也是評價一個期刊質量的因素;積極參加學術會議,在這類會議上,專家討論的課題相對集中,可形成專題,有的期刊一年參加3-4個專題學術會議,相應組織專題。
專題的宣傳是重點。特邀專家預先撰寫專題介紹,將專題介紹發(fā)布于網頁以及各大高校、研究機構的官網或者新聞媒體上,讓讀者、作者關注專題的出版。在專題出版之后,也應及時在各網站進行重點宣傳。還可借助微信公眾號、業(yè)內專家交流群進行專題中的某一篇文章的宣傳,擴展學術期刊的讀者面,提高期刊影響力。主動爭取反饋信息,可邀請專家點評某些文章,就今后研究提出建議。將??ㄟ^相關高校校慶、研究機構院慶的活動贈送300-500冊給這些單位,有一定的社會效益和宣傳意義。
專題數量要有一定的限制,既能保證學術質量,又避免影響自由稿件,應保證每期自由稿件的版面。
(4)最大程度地增加與編委和讀者的聯系??蓪⒚科谖恼碌碾娮影嫱ㄟ^郵件發(fā)送給編委,咨詢意見或建議;或將每期的重點文章梗概通過短信的方式發(fā)送給讀者和編委;可以考慮創(chuàng)建微信公眾號,實現與編委和讀者的互動與及時溝通,并及時將期刊的目錄與內容分享給編委與讀者,擴大期刊知名度。
(5)期刊與學會相結合,共同組織學術會議,實現工作互助的良好局面。學會工作人員有豐富的辦會經驗,組織會議是強項,有專家資源的優(yōu)勢,可協助約稿、組稿,并且可為期刊在學術上提供支持與保障;編輯部可協助會議論文專輯的編排,可以增刊、專刊形式發(fā)表。
(6)可借鑒第一節(jié)中介紹的期刊,將本刊發(fā)行到圖書館、研究機構??膳c這些單位達成協議,將電子版期刊或紙質期刊免費贈送。
(7)對審稿專家應有相應的鼓勵措施。每年評選出年度優(yōu)秀審稿專家,以審稿質量、審稿數目、時效性為依據進行評選,當選者可獲得優(yōu)秀審稿人證書。
新創(chuàng)辦期刊由于稿源的限制,固定欄目操作起來有難度,建議不要設定固定欄目,而是以自由欄目為準進行劃分。在每期刊登之前,將欄目信息通過郵件、短信的形式發(fā)送給編委和讀者。增加點評欄目,可在每年的最后一期請專家點評文章,無需過于復雜,50-100字即可,通過微信公眾號去大力宣傳。
新創(chuàng)辦期刊發(fā)展道路艱難,僅參考本文研究總結的還遠遠不夠,未來還應深入研究新創(chuàng)辦期刊的發(fā)展之路,以走出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