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
(營口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中心醫(yī)院(營口市第六人民醫(yī)院)泌尿外科,遼寧 營口 115007)
輸尿管上段結石為泌尿系結石中的一種常見類型,其發(fā)生機制相對復雜,與尿液晶體濃度上升、尿液理化性質改變等因素相關[1],可使患者表現(xiàn)為血尿與絞痛等臨床癥狀。目前,輸尿管上段結石患者以手術治療為主,其中微通道輸尿管軟鏡碎石術、微通道經皮腎鏡碎石術為常用的兩種術式,前者雖然可促進患者病情好轉,但可能會引發(fā)強烈的應激反應,而后者是新興的泌尿外科新技術,可逆行進入人體膀胱與輸尿管[2],以便醫(yī)護人員對患者泌尿道進行全面觀察,從而開展碎石、取石操作。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輸尿管軟鏡碎石術對輸尿管上段結石患者應激反應、血清內分泌激素水平及免疫功能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9 年2 月至2020 年2月本院收治的68例輸尿管上段結石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jù)手術方式不同分為參照組與研究組,各34例。參照組男 20 例,女 14 例;年齡 35~68 歲,平均年齡(45.98±3.27)歲;病程1~10 個月,平均病程(5.67±1.53)個月;結石直徑0.9~2.0 cm,平均結石直徑(1.56±0.23)cm。研究組男21例,女13例;年齡35~69歲,平均年齡(45.83±3.50)歲;病程1~11個月,平均病程(5.89±1.26)個月;結石直徑0.9~2.0 cm,平均結石直徑(1.63±0.10)cm。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符合《泌尿系結石診療手冊(常見病臨床診療叢書)》[3]制定的輸尿管上段結石診斷標準;各項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合并泌尿系畸形、脊柱側彎者;合并肝腎功能不全者;合并重度腎積水或腎腫瘤者;合并傳染性疾病者。
1.2 方法 參照組采用微通道經皮腎鏡碎石術治療。首先,予以患者全麻,取膀胱截石位,在輸尿管硬鏡輔助作用下將輸尿管導管插入腎盂,然后調整患者體位為俯臥位,在其腰腹部下方放置軟墊做穿刺處理;其次,借助B超建立經皮腎臟通道,在患側中盞進行穿刺,放置導絲,沿皮膚做1.0 cm左右的切口,并使用筋膜擴張器進行擴張,待擴張至F16后置入輸尿管鏡與鈥激光光纖;最后,調整輸出功率,即能量為1.0~1.2 J、頻率為15~20 Hz,取出擊碎的結石,并拔除輸尿管導管,常規(guī)留置雙J管與腎造瘺管。
研究組采用輸尿管軟鏡碎石術治療。首先,予以患者全麻,取膀胱截石位,放置沙袋墊于肩部與髖部下方,使其向上方傾斜,并抬高下肢,向外伸展健側腿部;其次,在輸尿管硬鏡輔助作用下將導絲插入,再放置F12輸尿管擴張鞘與Storz電子輸尿管軟鏡,明確結石位置后撤除導絲;最后,通過輸尿管軟鏡放置鈥激光光纖,調整輸出功率能量、頻率分別為0.6~1.2 J、15~20 Hz,打碎結石后調節(jié)沖水壓力,使用套石籃將結石取出,并撤除輸尿管擴張鞘、輸尿管軟鏡,常規(guī)留置雙J管。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術前、術后3 d 應激反應(CRP與IL-6)、血清內分泌激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皮質醇(Cor)及去甲腎上腺素(NE)]及免疫功能(CD4+、CD8+、CD4+/CD8+)變化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應激反應比較 術前,兩組CRP、IL-6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3 d,兩組CRP與IL-6均高于術前,但研究組低于參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應激反應比較()
表1 兩組治療前后應激反應比較()
注:CRP,C反應蛋白;IL-6,白細胞介素-6
組別參照組(n=34)時間術前術后3 d t值P值研究組(n=34) 術前術后3 d t值P值t 治療前組間值P 治療前組間值t 治療后組間值P 治療后組間值IL-6(ng/L)2.35±1.25 26.95±5.24 23.417 0.001 2.37±1.30 18.52±10.55 9.508 0.006 0.027 0.729 2.465 0.020 CRP(mg/L)3.52±2.10 47.65±9.64 23.812 0.001 3.56±2.08 32.67±6.51 18.956 0.003 0.032 0.723 6.621 0.010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內分泌激素比較 術前,兩組血清內分泌激素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3 d,兩組血清內分泌激素水平均高于術前,但研究組低于參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內分泌激素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內分泌激素比較()
注:ACTH,促腎上腺皮質激素;Cor,皮質醇;NE,去甲腎上腺素
組別參照組(n=34)時間術前術后3 d t值P值研究組(n=34)術前術后3 d t值P值t 治療前組間值P 治療前組間值t 治療后組間值P 治療后組間值NE(μg/L)125.10±22.19 287.62±25.16 12.062 0.005 125.67±22.10 165.90±25.08 2.998 0.018 0.043 0.716 8.034 0.007 ACTH(pg/ml)20.25±2.15 38.69±2.57 14.069 0.004 20.36±2.10 27.68±2.51 5.718 0.013 0.085 0.654 7.122 0.008 Cor(ng/ml)123.61±20.15 222.06±18.38 8.151 0.007 123.57±20.09 150.26±15.67 2.231 0.021 0.003 0.769 6.537 0.010
2.3 兩組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比較 術前,兩組CD4+、CD8+、CD4+/CD8+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3 d,兩組CD4+、CD4+/CD8+高于術前,CD8+低于術前,且研究組CD4+、CD4+/CD8+高于參照組,CD8+低于參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比較()
注:CD4+,誘導性T細胞/輔助性T細胞;CD8+,抑制性T細胞/細胞毒性T細胞
CD4+/CD8+1.27±0.23 1.55±0.20 2.036 0.023 1.28±0.25 1.96±0.49 4.189 0.013 0.072 0.703 3.002 0.016組別參照組(n=34)時間術前術后3 d t值P值研究組(n=34) 術前術后3 d t值P值t 治療前組間值P 治療前組間值t 治療后組間值P 治療后組間值CD4+(%)33.23±3.57 39.58±3.08 2.975 0.018 32.45±3.50 45.67±3.64 6.257 0.010 0.362 0.523 3.246 0.015 CD8+(%)30.95±2.81 27.21±1.09 2.266 0.022 30.69±2.62 24.58±1.16 3.964 0.014 0.154 0.632 3.991 0.014
輸尿管軟鏡碎石術是一種具有安全、微創(chuàng)等特點的新型泌尿外科治療技術,不僅可逆行進入患者膀胱與輸尿管,而且有利于醫(yī)護人員通過主動或被動彎曲的方式觀察患者泌尿道[4-5],從而開展下一步的碎石與排石操作。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3 d,兩組CRP、IL-6均高于術前,但研究組低于參照組(P<0.05),說明輸尿管軟鏡碎石術可減輕應激反應,分析原因為,該術式在實施過程中使用的軟鏡具有纖細、彎曲性良好等特點,術中醫(yī)護人員可結合實際情況彎曲輸尿管軟鏡前端,以避免手術操作對患者輸尿管上段狹窄部位造成損傷[6-7],加之輸尿管軟鏡管徑較小,有利于醫(yī)護人員對結石進行處理,并保護腎組織與腎周器官,從而減輕應激反應。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3 d,兩組血清內分泌激素水平均高于術前,但研究組低于參照組(P<0.05),說明患者行輸尿管軟鏡碎石術治療后,可有效緩解應激狀態(tài)。研究認為,術中在輸尿管軟鏡鏡鞘的輔助作用下,輸尿管軟鏡可順利進入術區(qū)部位,一方面能避免反復進出引起應激反應,抑制內分泌激素的釋放[8],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證術區(qū)視野清晰,提高沖洗速度,從而排出結石。同時,患者在治療中的應激反應并不會隨時出現(xiàn),可避免神經內分泌或機體生理功能發(fā)生變化[9-10],為術后的恢復提供幫助。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 3 d,兩組CD4+、CD4+/CD8+高于術前,CD8+低于術前,且研究組CD4+、CD4+/CD8+高于參照組,CD8+低于參照組(P<0.05),說明輸尿管軟鏡碎石術能提升患者免疫功能。輸尿管軟鏡碎石術主要借助人體自然腔道進行操作,同時,將結石粉末化后再做排石處理,這一操作有利于減輕機體腎臟受到的損傷,避免激活氧化應激,為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復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綜上所述,輸尿管軟鏡碎石術治療輸尿管上段結石患者,可減輕應激反應,并改善血清內分泌激素水平與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