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秀春
(遼寧省遼陽遼化醫(yī)院檢驗科,遼寧 遼陽 111003)
陰道炎是臨床常見婦科疾病類型,主要發(fā)病類型為細菌性陰道炎。通過檢測發(fā)現(xiàn),由加特納菌、厭氧菌、腸球菌、棒球菌等細菌混合感染所致[1]。健康女性陰道中的細菌在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情況下處于一種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而外界細菌的侵入會打破這種動態(tài)平衡,引發(fā)各類女性婦科疾病[2-3]。若患者出現(xiàn)陰道感染問題時未及時診斷和治療,不僅會加重炎癥,還會導致腹部感染、盆腔感染等疾病,嚴重威脅女性群體的身體健康,為女性日后生育和生活埋下隱患[4]。因此,實施積極有效的檢測措施,在患者發(fā)病初期做好診斷并開展有針對性的治療措施,能有效避免炎癥加重,改善患者預后效果[5]?;诖?,本研究選取 2018 年 7 月至 2020 年 10 月本院收治的122 例行陰道細菌檢驗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細菌培養(yǎng)法和PCR 檢驗法在陰道細菌檢驗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7月至2020年10月于本院行陰道細菌檢驗的122 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電腦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61 例。對照組年齡 22~57 歲,平均年齡(30.12±4.56)歲;病程3個月~3年,平均(1.67±0.23)年。觀察組年齡23~58歲,平均年齡(30.11±4.45)歲;病程3個月~3年,平均(1.65±0.24)年。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患者陰道分泌物異常增多,出現(xiàn)外陰瘙癢、異味等癥狀;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精神類疾病,意識不清晰,表達不清楚;惡性腫瘤類型疾病;肝腎等重大器質性疾病。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細菌培養(yǎng)檢測方法,具體如下:首先應使用消毒的無菌棉簽在患者陰道后穹窿處輕輕旋轉,采集適量陰道分泌物,并放入2 ml 0.8%無菌氯化鈉注射液中保存。將陰道分泌物均勻涂抹在瓊脂培養(yǎng)基上,并加入足量二氧化碳恒溫箱中恒溫保存,培養(yǎng)2 d。觀察培養(yǎng)基中患者陰道分泌物的細菌形態(tài),加強對大面積菌落的檢驗。觀察組采用PCR 檢驗方法,具體如下:將采集到的患者陰道分泌物12 000 r/min離心15 min,去除上層清液后,放入裂解液?;旌咸幚砗笾糜?0 ℃水浴加熱,持續(xù)加熱15 min,并取其上層清液制作DNA模板,仔細分析模板中的菌群種類分布情況。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各項陰道細菌檢驗結果,細菌種類包括腸球菌、棒球桿菌、加特納菌;統(tǒng)計細菌培養(yǎng)法和PCR檢驗法的陽性檢出率情況,比較兩種檢測方式的靈敏度和特異度。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陽性檢出率比較 觀察組陽性檢出率(98.36%)顯著高于對照組(88.5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陽性檢出率比較[n(%)]
2.2 兩組特異度和靈敏度比較 觀察組特異度(96.72%)與靈敏度(98.36%)顯著高于對照組(68.85%、72.1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見表2。
表2 兩組特異性和靈敏度比較[n(%)]
隨著人們飲食方式的變化和生活環(huán)境的改變,細菌性陰道炎的發(fā)病率越來越高,逐漸呈年輕化趨勢[6]。細菌性陰道炎不僅不利于患者正常生活,還會造成身體損傷。細菌性陰道炎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婦科疾病,患者可見陰道分泌物異常增多,外陰道癢以及陰道有異味等主要臨床表現(xiàn),不僅會讓患者感到不適,還會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7]。導致細菌性陰道炎的原因較多,其中過量服用抗生素類藥物以及性生活不潔等均會導致患者陰道內菌群失調[8]。嗜血桿菌性陰道炎、棒狀桿菌陰道炎、加特納菌性陰道炎以及厭氧菌性陰道炎是引發(fā)細菌性陰道炎的主要類型。當陰道內寄生了大量的細菌,且菌群發(fā)生失衡后,陰道桿菌等維持陰道平衡的益生菌大量死亡,最終導致陰道內酸堿平衡紊亂以及細菌性陰道疾病的發(fā)生[9]。細菌性陰道炎若得不到及時治療,會加重患者病情,甚至引發(fā)腹部感染、盆腔感染等更為嚴重的疾病,繼而導致不孕癥。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細菌性陰道炎患者的病情進展緩慢,早期臨床癥狀不明顯、不典型,待疾病確診時早已錯過最佳治療時期,部分患者已經(jīng)發(fā)展為嚴重的盆腔病變和腹部感染[10]。因此,加強對早期檢測陰道細菌的重視性,對細菌性陰道炎的診斷和治療具有積極意義。病菌培養(yǎng)法屬于臨床中較為常規(guī)的檢測方式,該方式可獲得較為直觀的結果,為病癥診斷提供依據(jù)。但該檢測方式的檢測時間較長、對檢測設備要求較高,制約了檢測效果,降低了檢測便捷性。通過病菌培養(yǎng)法,醫(yī)師可觀察到患者陰道病菌感染的情況,了解其感染程度和菌群失調情況,并采取有針對性的治療措施。PCR 檢驗法又稱為聚合酶鏈式反應檢驗法,該檢測方法在 1983 年由 Mullis 提出,1985 年被發(fā)明應用[11]。截止目前,PCR 檢測方法不斷演變和完善,現(xiàn)已成為較為準確的臨床檢測方式。隨著這一技術的日漸成熟,逐漸被應用于臨床醫(yī)學的檢驗工作中,效果顯著[9]。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陽性檢出率(98.36%)顯著高于對照組(88.5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特異度(96.72%)與靈敏度(98.36%)顯著高于對照組(68.85%、72.1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為,與PCR檢測時間較短,避免外界影響干預,操作便捷等優(yōu)勢相關。研究證實,PCR 檢測時間較短,避免患者多次往返醫(yī)院,便捷性和可操作性更高,能幫助患者盡快查清病癥問題,避免浪費時間,盡早治療。此外,細菌培養(yǎng)法的最快檢出時間為2 d,所需檢測時間較長,PCR 檢驗法與細菌培養(yǎng)法相比,其受外界因素影響較小,減少影響診斷準確率的風險因素。
綜上所述,在陰道細菌檢驗中應用PCR檢驗方法效果更佳,其陽性檢出率更高,特異度和靈敏度更高,在診斷疾病時更為準確,具有極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