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2022年3月綜合報道】2022年1月26日,《自然》雜志報道了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國家點火裝置(NIF)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該團隊通過國家點火裝置成功獲得“燃燒等離子體”,并產(chǎn)生了創(chuàng)紀錄的1.35兆焦能量,相比2020年的最高能量提高了24倍,接近了“點火”所需的1.9 兆焦能量,向成功“點火”邁進了一大步。
國家點火裝置是美國核武器庫存管理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利用慣性約束聚變創(chuàng)造出極高溫與高壓條件,實現(xiàn)在實驗室小規(guī)模模擬核爆炸所產(chǎn)生的熱核反應環(huán)境,為核武器計算機模擬提供相關技術支持。
國家點火裝置是當今世界上最大和最復雜的慣性約束聚變研究裝置。1972年,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的約翰·納科爾斯首先提議建造一座基于慣性約束聚變技術的裝置,由高功率激光將微克量級的冰凍氘和氚(氫的同位素)加熱,以驅(qū)動聚變反應。1997年,能源部基于該提議啟動了國家點火裝置建設,歷時12年,總耗資35億美元,于2009年建成。
國家點火裝置長200 米,寬85 米,主要由兩部分組成:192 路高能量激光系統(tǒng)和直徑10 米、重約450噸的靶室。所謂的“點火”,原理是利用192 路紫外高能激光加熱靶室黑腔內(nèi)壁,產(chǎn)生X射線,所有射線聚焦于靶室中央的冷凍靶丸,快速壓縮并加熱其內(nèi)部的氘氚,達到超高密度和溫度,從而“點燃”靶丸,實現(xiàn)聚變反應,釋放聚變能量。
2010 年,國家點火裝置進行建成后的首次綜合點火驗證實驗,成功檢驗了裝置的靶物理設計、激光器、靶件制造、靶件診斷、控制以及數(shù)據(jù)系統(tǒng)。此后能源部一直通過實驗不斷完善靶丸與系統(tǒng)設計。
2014 年,《自然》雜志刊文稱,國家點火裝置首次實現(xiàn)聚變反應能量增益(即聚變反應釋放的能量超過了靶丸吸收的能量),取得重大突破。此后,為實現(xiàn)成功“點火”目標,國家點火裝置研究團隊持續(xù)開展實驗,有力地推動了慣性約束聚變技術的快速發(fā)展。
國家點火裝置自2009 年建成后,圍繞聚變“點火”開展了大量實驗,取得了重要成就。2014年首次實現(xiàn)了能量增益,2022 年能量提高到了1.35 兆焦,已經(jīng)接近于“點火”成功所需的1.9 兆焦,在慣性約束聚變技術方面邁進了一大步。
美國建設國家點火裝置的目的是為國家核武器計劃提供支持。2005 年,時任能源部部長博德曼表示,國家點火裝置能夠模擬核爆炸的溫度和壓力,為評價核武器性能提供關鍵數(shù)據(jù)。
利用國家點火裝置開展聚變研究,通過測量與溫度、密度和壓力相關的聚變參量,并將其作為計算機模擬核爆的標定參數(shù),有助于更加精確地模擬核武器次級和助爆裂變的某些過程,補充與核武器物理知識相關的實驗數(shù)據(jù),改進計算機模型。
美國推動國家點火裝置的“點火”實驗,主要目的是保證核武庫的長期安全。在禁止核試驗的情況下,從短期來看,目前的核武器庫存管理工作能夠保證核武器的安全和性能,但是隨著核武器钚彈芯不斷老化,以及未來對研制新型核武器的需求,需要研發(fā)和建造新的評價和實驗設施。此外,美國通過建造和運行國家點火裝置,助推了聚變與核武器技術相關的多個科學領域的發(fā)展,為美國培養(yǎng)出高水平的科研人才梯隊,使其繼續(xù)保持核武器技術方面的科研與人才高地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