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萬里,張瑞蘭,王淑麗
1.中國氣象局 旱區(qū)特色農業(yè)氣象災害監(jiān)測預警與風險管理重點實驗室,寧夏銀川 750002; 2.寧夏氣象服務中心,寧夏銀川 750002;3.吳忠市氣象局,寧夏吳忠 7511002
胡麻又稱亞麻籽,是我國特色油料作物之一,含有豐富的脂肪、膳食纖維、蛋白質等,其有效成分,如α-亞麻酸、亞麻籽膠、亞麻籽蛋白和木脂素等活性物質,對人體有著良好的調節(jié)功效,具有預防和治療癌癥、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潛力[1]。隨著經濟的穩(wěn)步增長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胡麻作為功能性、休閑性特色油籽食品和油脂日益受到消費者喜愛,使得中國胡麻消費需求不斷增加,國內產需缺口不斷擴大,國內有效供給明顯不足,對國際市場依賴程度逐年攀升,我國也從傳統(tǒng)特色油料出口國家轉變?yōu)閮暨M口國[2]。
胡麻是寧夏南部山區(qū)傳統(tǒng)優(yōu)質油料作物,且抗旱、抗寒、耐瘠薄,有著明顯的區(qū)域優(yōu)勢,是全國6個胡麻主產區(qū)之一。近年來,受氣候、市場、政策、產品等多重因素影響,胡麻種植面積逐年下降,總面積從最高峰的10萬hm2縮減至2020年的 3.3萬hm2,總產量也縮減到3.5萬t,胡麻種植形勢不容樂觀[3]。近百年(1909—2011年)來,我國陸地區(qū)域平均增溫0.9℃~1.5℃,尚處在近百年來氣溫最高階段,區(qū)域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fā)生頻率增加,氣候變化加大了油料作物生產的不穩(wěn)定性。
根據Engledow 提出的作物產量構成的數量分析方法,作物產量可分解為3個構成要素(即:群體產量=小穗數×每穗粒數×千粒重)。胡麻小穗數還可分解為密度×株小穗數,因此,胡麻產量=密度×蒴果個數×果粒數×千粒重。圍繞胡麻產量構成問題,李玥等[4-6]研究認為,在產量構成三因素之中,單位面積蒴果個數是胡麻生產中對產量影響最大的因素。周亞東[7]研究表明,產量構成因素對油用亞麻產量貢獻的順序為:收獲株數>每果粒數>蒴果個數>千粒重。焦振飛等[8]研究表明,對胡麻產量起正向作用的依次是單株生產力>單株結果數>株高>分莖數。姚玉璧等[9-10]研究表明,降水量不變時,胡麻產量與氣溫呈負相關;氣溫不變時,胡麻產量與降水量呈正相關。
作物產量及構成要素的變化,受品種的特性、環(huán)境條件和栽培措施的影響,本研究基于1990—2020年胡麻定點觀測產量資料,以及密度、蒴果數、千粒重等產量構成因素觀測資料,引入同期氣象觀測資料,建立多元回歸函數模型,定量分析氣溫、降水量等因子對我區(qū)干旱地區(qū)胡麻產量影響,為制定適應措施應對氣候變化、保障食用油供給安全提供參考。
胡麻產量及產量構成要素觀測資料來源于寧夏固原國家農業(yè)氣象一級觀測站胡麻生育狀況觀測記錄人工觀測資料,資料時間序列為1990—2020年,(其中,1992、2000年因觀測地段胡麻發(fā)生嚴重干旱而翻種蕎麥等其他作物而無觀測數據,2013年因觀測業(yè)務調整中斷1年,2020年因胡麻土壤水分觀測設備故障造成部分觀測數據不可用),完整觀測記錄年份共28年。該站屬典型的黃土高原半干旱氣候,海拔高度1 753.0 m,年平均氣溫7.5℃,年降水量為423.0 mm,年均日照時數2 545.5 h。觀測取樣地段為旱地,未灌溉,品種以寧亞系列為主,耕作管理措施與大田相同,土壤水分觀測資料,為逢8取土,取土深度為0~50 cm,產量及土壤水分觀測方法參見《農業(yè)氣象觀測規(guī)范》。地面氣象觀測資料來源于寧夏氣象檔案館,資料序列為1971—2020年,資料時長50年。使用Excel對原始數據進行初步處理,應用DPS統(tǒng)計分析軟件采用多元回歸等方法,建立氣象環(huán)境因子與胡麻產量及密度、蒴果數、千粒重等構成要素之間的關系。
固原觀測地段旱地胡麻播種到成熟主要經歷的時段為4月上旬—8月上旬,以4月1日—8月10日為觀測地段旱地胡麻生長季時段,統(tǒng)計分析1971—2020年生長季時段平均氣溫和降水量及變化情況(圖1)。
1971—2020年固原旱地胡麻生長季時段平均氣溫15.3℃,呈現為上升趨勢,傾向率為0.47℃/10年(圖1-A)。生長季時段平均氣溫最低值為13.6℃,出現在1976年;生長季時段平均氣溫最高值為17.1℃,出現在2006年。1996年為氣溫突變年[11],突變之前(1971—1995年),其生長季的平均氣溫為14.6℃,突變之后(1996—2020年),其生長季的平均氣溫為16.1℃。從變化趨勢來看,突變前后增溫明顯,突變后氣溫上升趨勢減緩,但仍然處在高位震蕩階段,這與《第三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相關評估結果相吻合[12]。
1971—2020年固原觀測地段旱地胡麻生長季時段降雨量平均值為241.6 mm,占全年降水量的57.1%,生長季時段降雨量整體的變化表現為微弱的上升趨勢,傾向率為5.3 mm/10年,降水量最大值為467.2 mm,出現在2013年,降水量最小值為118.3 mm,出現在2008年。從突變分析來看,多雨時段出現在1991—2000年和2011—2020年,少雨時段出現在1971—1979年和2001—2010年,突變不明顯,更多體現為周期性變化。近15年來,胡麻生長季降水量變化體現為降水增多的趨勢,特別是春季增多趨勢顯著,同時降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均在此時段,這也體現了降水量變幅在加大、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這一氣候事實。
2.2.1 旱地胡麻密度變化與氣象條件的關系合理的密度是產量的基礎,胡麻植株較小,株型緊湊,單株生產力有限,適宜密植,但密度太大也不好,影響通風透光,易倒伏減產。胡麻生長期間的種植密度會受氣候因素的影響,從而使胡麻產量構成要素存在差異性。以1990—2020年固原觀測地段旱地胡麻成熟期胡麻密度資料統(tǒng)計,固原旱地胡麻多年平均值為340株/m2,最多年份為781株/m2,最少年份為135株/m2,從近30年的變化趨勢來看,密度有增加的趨勢。
以1990—2020年胡麻密度資料與同期氣象資料進行相關分析,并建立多元回歸方程,見公式(1),擬合結果見圖2。
圖2 旱地胡麻密度多元回歸擬合結果與觀測值對比圖
式(1)中,x1:4—5月上旬平均氣溫;x2:4—5月上旬日照時數;x3:4—5月上旬蒸發(fā)量;x4:5月中旬—6月中旬田間土壤水分(0~50 cm)最小值。
影響胡麻密度的氣象因素主要有:播種—出苗期間(4—5月上旬)的氣溫、日照時數、蒸發(fā)量,均與胡麻密度成正相關,晴好天氣有利于胡麻順利出苗。影響胡麻密度的另一氣象因素為5月中旬—6月中旬田間土壤水分(0~50 cm)最小值,與密度呈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5680。反映的是干旱對旱地胡麻的影響,干旱嚴重的年份,土壤水分條件差,死苗嚴重,胡麻密度就低,土壤水分條件好,生長條件好,胡麻密度就高。
根據當地的生產水平,旱地播種量在45.0~52.5 kg/hm2,密度保持在225~300株/m2。陰濕半陰濕地區(qū)播種量在52.5~60 kg/hm2,密度保持在300~525株/m2。水澆地播種量在67.5~75.0 kg/hm2,密度保持在525~685株/m2較好[13]。數據分析發(fā)現,2009—2012年前后幾年間,胡麻密度明顯偏高,分析其田間工作記載,發(fā)現播種量達75 kg/hm2,播種量偏大,是造成密度擬合差異偏大的原因之一。
2.2.2 旱地胡麻株蒴果個數變化與氣象條件的關系胡麻的果實為蒴果,圓形,上部稍尖,形如桃狀,成熟時蒴果黃褐色,直徑一般為0.5~1.0 cm,一般每蒴果有種子8~10粒。每株胡麻蒴果個數的多少因品種類型、栽培條件、天氣條件不同而發(fā)生變化,水肥條件好,蒴果個數就多,干旱貧瘠的土地,蒴果個數就少。以1990—2020年固原觀測地段旱地胡麻成熟期株蒴果個數資料統(tǒng)計,固原旱地胡麻株蒴果數多年平均值為11.3個,最多年份為29.9個,最少年份為4.6個,差異極大。
以1990—2020年胡麻成熟期株蒴果個數資料與同期氣象資料進行相關分析,并建立多元回歸方程,見公式(2),擬合結果見圖3。
圖3 旱地胡麻株蒴果個數多元回歸擬合結果與觀測值對比
式(2)中,x1:7月份平均氣 溫;x2:5月中旬—6月上旬降水量;x3:5月上旬—6月下旬蒸發(fā)量;x4:5月中旬—6月中旬田間土壤水分(0~50 cm)最小值。
與胡麻株蒴果個數關系密切的氣象因素的因子中,5月中旬—6月上旬降水量、5月中旬—6月中旬田間土壤水分(0~50 cm)最小值、7月份平均氣溫呈正相關,5月上旬—6月下旬蒸發(fā)量呈負相關,說明在營養(yǎng)生長期階段,降水量多、田間土壤水分狀況好、蒸發(fā)量小,長勢好,花序分枝延長,蒴果個數就多,降水量少、田間土壤水分狀況差、蒸發(fā)量大,干旱嚴重,蒴果個數就少。7月份平均氣溫反映的是成熟期天氣的影響,氣溫高有利于胡麻蒴果正常發(fā)育成熟。在選取的4個因子中,5月中旬—6月中旬田間土壤水分(0~50 cm)最小值相關系數最高,為0.569 3,說明干旱是最顯著因子。從近30年的變化趨勢來看,旱地胡麻株蒴果個數有增加的趨勢,這與近15年來,胡麻生長季降水量變化體現為降水增加的趨勢相一致。
2.2.3 旱地胡麻千粒重變化與氣象條件的關系發(fā)育完全的蒴果一般有8~10粒種子,胡麻種子扁平卵形,種子的千粒重一般為6~10 g,胡麻千粒重的高低隨品種類型、栽培條件、天氣條件不同而發(fā)生變化。以1990—2020年固原觀測地段旱地胡麻成熟期千粒重資料統(tǒng)計,固原旱地千粒重多年平均值為7.3 g,最高年份為9.6 g,最低年份為4.6 g,差異顯著。
以1990—2020年胡麻成熟期千粒重資料與同期氣象資料進行相關分析,并建立多元回歸方程,見公式(3),擬合結果見圖4。
圖4 旱地胡麻千粒重多元回歸擬合結果與觀測值對比
式(3)中,x1:5—6月份平均氣溫;x2:6月下旬—8月上旬平均氣溫;x3:5月中旬—6月上旬降水量;x4:7月份的降水量。x5:5—6月的日照時數;x6:5月下旬—6月中旬田間土壤水分(0~50 cm)狀況。
從相關普查來看,影響胡麻千粒重的氣象因素貫穿于胡麻全生育期,氣溫條件表現為負效應,其中,5—6月高溫會加快胡麻生長發(fā)育,6月下旬—8月上旬高溫會抑制灌漿,使千粒重降低。水分條件表現為正相關,5月中旬—6月上旬降水量、5月下旬—6月中旬田間土壤水分(0~50 cm)狀況好有利于形成壯苗,7月份的降水量有利于補充作物發(fā)育所需水分,有利于灌漿,提高種子千粒重。胡麻是長日照作物,5—6月的日照條件好,有利于種子發(fā)育成熟,表現為正相關。
以1990—2020年固原觀測地段旱地胡麻成熟期田間測產資料統(tǒng)計,固原旱地胡麻田間測產產量多年平均值為123.6 g/m2,最高年份為217.5 g/m2,最低年份為41.3 g/m2(這里不包括1992、2000年因干旱而絕產的年份)。
以1990—2020年胡麻成熟期田間測產資料與同期氣象資料進行相關分析,并建立多元回歸方程,見公式(4),擬合結果見圖5。
圖5 旱地胡麻田間產量多元回歸擬合結果與觀測值對比
式(4)中,x1:4—5月上旬降水量;x2:5月上旬—6月下旬的蒸發(fā)量;x3:6月下旬—8月上旬的蒸發(fā)量;x4:4月下旬—5月上旬土壤水分平均值;x5:5月中旬—6月中旬土壤水分平均值;x6:6月下旬—8月上旬土壤水分平均值。
從相關普查來看,影響胡麻產量的氣象因素貫穿于胡麻全生育期,與胡麻產量關系密切的氣象因素首先表現為:4—5月上旬降水量,相關系數0.537 8,主要影響出苗率,進而影響田間密度;蒸發(fā)量與產量呈負相關,時段為5月上旬—6月下旬的蒸發(fā)量和6月下旬—8月上旬的蒸發(fā)量,相關系數分別為-0.511 9和-0.384 3,蒸發(fā)量大,綜合表現為氣溫高,降水少,發(fā)育進程快,不利于產量形成。土壤水分狀況是旱地胡麻產量的決定因素,全生育期的土壤水分狀況均影響最終的產量,表現為正相關,影響因子時段分為4月下旬—5月上旬、5月中旬—6月中旬、6月下旬—8月上旬,相關系數分別為0.702 7、0.554 2、0.253 9。多元回歸方程擬合結果相關系數0.789 0,通過0.05顯著性檢驗。從近30年的變化趨勢來看,降水偏多對旱地胡麻產量形成有利,氣溫升高,在不同發(fā)育階段表現不一。近年來旱地胡麻田間測產產量有增加的趨勢,這與胡麻生長季降水量增加的趨勢相一致。
1971—2020年固原觀測地段旱地胡麻生長季時段平均氣溫呈現逐步上升趨勢。1996年為氣溫突變年,突變后平均氣溫上升趨勢減弱,但仍然處在氣溫高位震蕩階段。降雨量表現為微弱的上升趨勢,突變不明顯,更多地體現為周期性變化,特別是近15年來,胡麻生長季降水量變化體現為降水增加的趨勢,同時變幅在加大。
胡麻產量構成要素與氣象要素相關分析表明,旱地胡麻密度與4—5月上旬平均氣溫、日照時數、蒸發(fā)量、5月中旬—6月中旬田間土壤水分(0~50 cm)最小值表現為正相關;株蒴果個數與5月中旬—6月上旬降水量、5月中旬—6月中旬田間土壤水分(0~50 cm)最小值、7月份平均氣溫呈正相關,與5月上旬—6月下旬蒸發(fā)量呈負相關;千粒重與5—6月氣溫、6月下旬—8月上旬氣溫呈負相關,與5月中旬—6月上旬降水量、5月下旬—6月中旬田間土壤水分、7月份的降水量、5—6月的日照時數呈正相關。
影響胡麻產量的氣象因素貫穿于胡麻全生育期,4—5月上旬降水量,表現為正相關,主要影響出苗率,進而影響田間密度。胡麻產量與5月上旬—6月下旬、6月下旬—8月上旬的蒸發(fā)量呈負相關,蒸發(fā)量大,綜合表現為氣溫高,降水少,發(fā)育進程快,不利于產量形成。全生育期的土壤水分狀況均影響最終的產量,表現為正相關,影響因子時段分為4月下旬—5月上旬、5月中旬—6月中旬、6月下旬—8月上旬,影響旱地胡麻的密度、蒴果數和潛力重最終影響產量。多元回歸方程擬合結果相關系數0.789 0,通過了α=0.05顯著性檢驗。從近30年的變化趨勢來看,降水增多對旱地胡麻產量形成有利,氣溫升高,在不同發(fā)育階段表現不一。近年來旱地胡麻田間測產產量有增加的趨勢,這與生長季降水量變化體現為降水增加的趨勢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