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健 曹冠中 葉盛響 黃凱
青島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海爾熱水器有限公司 山東青島 266101
燃氣熱水器具有即熱即用、節(jié)能低耗的優(yōu)點,已經越來越受到用戶的認可。鑒于安全原因,通常強排式燃氣熱水器被安裝在廚房,水被加熱后需通過管道輸送到衛(wèi)生間使用,使得熱水器的加熱端和出水端存在一定距離,從而水的抵達溫度與加熱端有一定溫度差,存在“夾層水”現(xiàn)象。所謂“夾層水”,即用戶在洗浴過程中,關停出水閥后再次打開時,水溫會出現(xiàn)先熱后涼的狀態(tài)。本文研究的核心問題為如何盡可能減少水溫波動,保持恒溫。
針對以上問題,已有研究人員著重從軟件層面進行優(yōu)化[1]。對業(yè)內主流品牌燃氣熱水器控制系統(tǒng)[2][3]進行反向拆解,重點借鑒其前饋和后饋控制策略[4][5],但該種方法效果已經達到一定極限值,溫度維持在±2℃,若結構硬件不做任何升級,恒溫效果將一直徘徊不前。本文借鑒TRIZ理論中物場原理[6],將加熱系統(tǒng)和用水系統(tǒng)分別定義為S1物場和S2物場,在該模型內嘗試兩種不同方案:①物場原理,在S1物場和S2物場之間增加S3物場(內循環(huán)裝置),有效利用燃氣熱水器內部的熱力場混水均溫;②技術矛盾解,利用條件分離當中的借助中介物(增加水罐)解決高低水溫問題;每種模型模擬用戶真實使用場景進行實驗。
另外,對于夾層水的問題,由于每個用戶家中的具體管路安裝和每個人的舒適度體感不同,對同樣條件的出水,體驗結論可能千差萬別,對此建立了初步的熱水器舒適度評價體系,在一定進水溫度、出水距離、出水量的前提下,從最低水溫和最小夾層水量兩個維度進行等級評定,共區(qū)分出4個等級來定義夾層水的舒適度。
綜上分別結合兩種夾層水改善方法測試結果,輸出各方法夾層水的改善效果等級,評估現(xiàn)有產品平臺改動可行性和投入產出比,最終選定水罐+內循環(huán)裝置為改善策略,即在熱水器出水端增加一個0.5 L的儲水罐加停水循環(huán)燃燒,7 L流量以下,能將最低水溫提升10℃,能有效解決7 L以下流量的夾層水問題。
1.1.1 物場模型建立
最簡單的物場模型至少應該包含以下三個元素:
(1)第一種物質(S1):作用的承受者(本文中指管中水);
(2)第二種物質(S2):作用的施加者(本文中指加熱系統(tǒng));
(3)場(F):存在于作用施加者和承受者之間的作用。
用圖1表示場F對于S1和S2的作用。
圖1 物場模型
1.1.2 附加場建立
目前燃氣熱水器當中的燃燒器和換熱器共同組成S2對管中水S1進行F加熱作用,但是目前此物場并不是十分完善,存在一個時間差的矛盾,在S2不對S1發(fā)生作用的時候,S1中有部分冷水未被加熱,會摻雜在熱水中,形成夾層水。根據TRIZ理論中的利用環(huán)境資源并引入添加物的物場模型方法,充分利用S1中的熱力場,增加S3(內循環(huán)管路),將S1中熱力場直接引入到進水口處以中和進水涼水,進行二次加熱,縮短升溫時間。圖2為物場模型的變化示意圖,圖3為熱水器中的管路示意圖。
圖2 復合物場模型
圖3 熱水器管路示意
TRIZ中的技術矛盾是指在改善對象的某個參數(shù)(A)的時候,導致另一個參數(shù)(B)的惡化,此時,稱參數(shù)(A)和參數(shù)(B)構成了一對技術矛盾。
在本文研究的課題當中,出水管前段水溫和后段水溫就是一對技術矛盾,前段水溫高,后段水溫必然低;前段水溫低,后段水溫必然高。從而利用TRIZ標準解中條件分離方法中的借助中介物原理[6],在出水口前端增加一個中介物儲水罐,從而將前段出水和后段出水的水溫快速中和起來,將水溫的上下波動拉平。
燃氣熱水器內部結構空間非常緊湊,且外殼尺寸平臺已經確定,嘗試在內部搭載1 L和0.5 L水罐兩種解決方案。結論是1 L水罐方案在10 L/min流量下能較好解決水溫降低的問題,能夠將最低水溫提高7℃~9℃。存在的問題是首次加熱時加熱時間由10 s提到20 s以上,延長了加熱時間;增加一個0.5 L的儲水罐能提升最低水溫7℃,能解決5 L以下流量的夾層水問題,但5 L以上的由低溫水引起的夾層水問題,解決效果不明顯。
綜上,對于1.1附加場解(內循環(huán))和1.2技術矛盾解(水罐)單獨運用[7],都不能完全解決夾層水問題,從而需要進行綜合運用,才有可能達到理想改善效果,在本文后續(xù)實驗過程中將兩者合并在一起進行驗證。
夾層水溫度曲線如圖4所示。
圖4 夾層水溫度曲線
圖4中紫色曲線為出水口最低溫度27℃,時間為8.19 s;藍色曲線為8 m處出水口最低溫度30℃,時間為7.58 s;綠色曲線為13 m出水點最低溫度34℃,時間為7.38 s。以上為沒有增加任何改善措施時夾層水原始出水狀態(tài)。這個曲線描述了如下這個洗浴場景:在冬季沐浴時候,關水后再開,先是一股更高溫度的熱水,繼而是一股冷水,持續(xù)時間大約在7 s。洗浴體驗忽冷忽熱,要提防水溫變化。
2.2.1 測試條件和方法
(1)測試條件
進水溫度:(9±1)℃;燃氣條件:0~2 Kp;供水壓力為0.1 MPa,供水水壓穩(wěn)定[7]。
設置狀態(tài):按說明書要求管路連接,在出水口設置溫度傳感器,能連續(xù)監(jiān)控溫度變化。溫度設定42℃,將進水流量調節(jié)到使熱水器處于最大負荷流量?;虿捎迷黾舆M水壓力方式使熱水器在最大熱負荷狀態(tài)下工作。
測試母本:選定海爾JSQ31-16CR5SWU1型號燃氣熱水器,制熱水能力:16 L/min;額定輸入功率48 W;額定熱負荷31 kW;外觀尺寸:640 mm×390 mm×1600 mm。
測試設備:海爾熱水器試驗臺,如圖5所示。
圖5 實驗設備
(2)測試方法
熱水器點燃運行10 min后關閉出水,2 min后再次開水運行,測定出熱水的最低溫度。記錄出水溫度曲線,并根據曲線記錄溫度低于37℃的時間,根據時間和流量計算出夾層水水量[8]。
2.2.2 夾層水舒適度評價分級標準
結合2.2.1測試條件和方法,按照最大負荷,開機10 min后停機4 min再次重啟,按照通常自來水8 L/min的流量,結合熱水器型號水路參數(shù),在出水口、8 m用水點、13 m用水點產生的低于37℃的出水量分別為:1.09 L;1.01 L;0.98 L。可以用最低水溫和最低夾層水量來衡量夾層水改善效果評定[9]。
舒適度評價標準是筆者根據多次實驗結果從水量、溫度和時間三個維度進行綜合劃分的:若最低水溫較低,夾層水量又大,恒溫所需時間又長,用戶的洗浴感受肯定是較差的,定義為舒適度第四級;相反,如果最低水溫和體溫基本相仿,夾層水量很小或者幾乎為零,夾層水量小,必然意味著達到恒溫的時間較短,綜合來看,用戶的洗浴感受將會有很大改善,相對而言是最佳的,定義為舒適度第一級;介于這兩種情況中的其他狀態(tài),定義為第二和第三級,且分級標準是以最低水溫為較大權重。分級標準如表1所示。
表1 夾層水舒適度評價分級標準
測試方法:進水溫度10℃,設定出水溫度42℃。在不同流量下加熱至設定溫度,再停水2 min,測試加水罐(1 L)和不加水罐兩種情況下的出水溫度的最低溫度。測試數(shù)據如表2所示,水路循環(huán)如圖6所示。
表2 無水罐方案與1 L水罐方案對比
測試結論:增加1 L水罐后,最低水溫為37℃時,夾層水量已經為0 L,舒適度評級結論為一級。綜上,10 L流量下能很好解決水溫降低問題,能夠將最低水溫提高7~9℃。存在的問題是首次加熱時加熱時間由10 s提到20 s以上,雖然符合首次加熱時間國標要求<35 s,但是帶給用戶的體驗不佳,嘗試使用更小水罐方案,例如0.5 L。
測試方法:進水溫度10℃,設定出水溫度42℃。在不同流量下加熱至設定溫度,再停水2 min,測試加水罐(容積0.5 L)和不加水罐兩種情況下的出水溫度的最低溫度,測試數(shù)據如表3所示,水路循環(huán)同圖6,其中水罐更換為0.5 L容積。
圖6 多個磁芯疊繞的共模電感
表3 無水罐方案與0.5 L水罐方案對比
圖6 無水罐方案(左)與1 L水罐(右)方案結構對比
測試結論:無水罐時,8 m位置最低水溫為31℃時,夾層水量為0.95 L,舒適度評級結果為四級;增加一個0.5 L水罐后最低水溫31.5℃時,夾層水量為0.85 L,舒適度評級位于三級和四級之間。綜上,增加0.5 L水罐一定程度可以改善5 L以下流量的夾層水問題,5 L以上低溫水引起的夾層水改善效果不明顯。繼續(xù)嘗試0.5 L水罐+內循環(huán)結合方案[10]。
測試方法:進水溫度10℃,設定出水溫度42℃。在不同流量下加熱至設定溫度,再停水2 min(停水期間打開內循環(huán),水泵帶動機器燃燒約10 s,再不燃燒循環(huán)30 s),測試加水罐(容積0.5 L)情況下的出水溫度的最低溫度[11],如表4所示,水路循環(huán)如圖7所示。
表4 內循環(huán)+水罐0.5 L方案
圖7 內循環(huán)+0.5 L水罐方案
測試結論:增加一個0.5 L儲水罐加內循環(huán)燃燒,7 L流量時,最低水溫34℃,夾層水量1.07 L,舒適度為三級。綜上,7 L流量以下,能將最低水溫提升10.5℃,能夠解決夾層水問題,7 L以上大流量低溫水引起的夾層水效果不明顯。
綜上實驗結論,選定內循環(huán)+0.5 L水罐作為解決方案,對此做加強驗證;分別是(1)無水罐;(2)0.5 L水罐;(3)0.5 L水罐+內循環(huán)方案。驗證數(shù)據如表5所示,舒適度評級對比如表6所示。
表5 內循環(huán)+0.5 L水罐解決方案對比測試
表6 解決方案舒適度評級對比
本文依據TRIZ理論中的技術矛盾解原理,選擇增加中間物場策略,從而輸出搭載1 L水罐,0.5 L水罐兩種方案,在進行實驗后,均無法達到預期恒溫出水效果,再次利用TRIZ中附加場原理,利用熱水器內部本身具有的冷端(加熱前水管內的常溫水),將冷端和熱端用內循環(huán)管進行連接,輸出水罐+內循環(huán)的第三種方案,實驗結果優(yōu)于前述兩種方案。同時,制定用戶洗浴體驗進行舒適度等級評價標準,綜合最低水溫和夾層水量進行評估,輸出水罐+內循環(huán)方案勝出。
綜上,從整個產品競爭力維度宏觀評價,對于此項技術創(chuàng)新,產品改善最為核心的三要素為:舒適度評級標準+成本+內部結構改善空間。由于燃氣熱水器內部空間的限制,首選0.5 L水罐方案,經實驗驗證,如果只搭載0.5 L水罐,對于水溫的恒定起到的貢獻值有限,從表5可以看出,在平均7 L的夾層水量前提下,0.5 L水罐方案僅能將出水最低溫度提升到31.5℃,在距離熱水器8 m處出水口位置出水溫度為33℃,尚低于人體常規(guī)體溫(36.5℃),總體體驗舒適度較低。鑒于此,在搭載0.5 L水罐的前提下,復合內循環(huán)水管,最低出水溫度達到34℃,8 m處出水溫度達到35℃,接近人體體溫,舒適度有顯著提升。從而本文研究結論為:從物理結構改善角度,增加0.5 L儲水罐和內循環(huán)水路可以將燃氣熱水器的洗浴舒適度提升一個標準等級,一定程度上解決燃氣熱水器水溫忽冷忽熱的用戶痛點,后續(xù)可以配合復合控制軟件的更新,使用戶體驗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