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瑤,趙俊學,楊浩瀚 Wang Yiyao& Zhao Junxue& Yang Haohan
(1.東北林業(yè)大學材料與工程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00;2.東北林業(yè)大學交通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00)
赫哲族是我國北方人口較少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建國之初寥寥數(shù)百人,經(jīng)過五十年的發(fā)展至2010年全國赫哲族人口約為4640人,黑龍江省境內(nèi)約為3910人,占全國赫哲人口的84.3%。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時約為5354人。在地理上三江平原與完達山余脈水產(chǎn)資源與物產(chǎn)豐富,冬季氣候嚴寒,獨特的地理位置與氣候形成了獨特的赫哲族文化與建筑居室陳設文化。明代歸屬野人女真。明末清初時,赫哲先民從女真人中逐步分離出來,這為赫哲族共同體和民族認同意識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與歷史積淀[2]。赫哲族在漫長曲折的歷史進程中,始終與中原王朝保持著密切的聯(lián)系,在時斷時續(xù)的朝貢臣服與不屈抗爭中,發(fā)展成為多源多流歷史悠久的民族融合體[3]。
想了解一個民族,皆應以民族歷史入手,了解其傳承文脈方可窺其一隅。赫哲族起源一直眾說紛紜,相關(guān)學者為此爭論百年,現(xiàn)階段接受度最廣的學說是肅慎說。其認為赫哲族是古老且在歷史長河中受到正封的民族。唐代時期是黑水靺鞨的構(gòu)成之一。唐開元十四年,赫哲族先民歸屬在黑水都督。至遼,屬生女真(未編入遼國戶籍的女真人)北支的一部,歸屬五國部節(jié)度使。金時為生女真人一部,在松花江下游設置胡里改路統(tǒng)治赫哲族先民[1]。元代是女真水達達地的構(gòu)成之一,在黑龍江設置女真水達達及乞列賓地合貪鎮(zhèn)守軍,管轄赫哲族先民。明代設置奴兒干都指揮使司,對其行使管轄權(quán),后歸遼東都司管轄。
建筑之于居室陳設,猶如筋骨之于發(fā)膚、骨相之于面相。所謂畫皮難畫骨,陳設用品為建筑框架之補充,陳設受制于建筑、建筑受制于民俗、民俗受制于環(huán)境。
圖1 木刻楞
圖2 地窨子
圖3 撮羅子
圖4 撮羅子結(jié)構(gòu)圖
圖5 木刻楞室內(nèi)復原圖
圖6 地窨子內(nèi)部復原圖
圖7 西炕上的陳設
圖8 赫哲族居室陳設材質(zhì)占比
赫哲族為我國東北部非常古老的一支,主要分布于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交匯構(gòu)成的三江平原和完達山余脈,而這樣的高緯度且位于河流附近的密林之中的地理環(huán)境極為復雜。夏季要保證通風干燥、阻隔蚊蟲叮咬;冬季要溫暖干燥、抵抗風雪侵襲,同時還要對大型野獸具有一定的阻礙作用。所以赫哲族人民的建筑具有較強的功能性。赫哲族先經(jīng)滿化而后漢化,故其建筑雖自成一脈,卻也體現(xiàn)了農(nóng)耕文明與游獵文明的碰撞。赫哲族的建筑主要分為固定居所與臨時建筑[4]。
2.1.1 固定居所有木刻楞與地窨子兩種
(1)木刻楞
(2)地窨子
另一固定居所地窨子,如圖2所示,赫哲族人也叫它為“胡日布”,是冬天抵御寒冷的主要固定居所。圖2為地窨子復原圖。搭建地窨子首先要在地下三尺左右深的位置挖出一個土坑,坑的大小隨一家人口多少而定,用木柱架起土坑的中間,前面和后面,架上檁子固定好。形成一個人字型,用笤條和草覆在上面,最后培土即可。在向陽面設有門窗,起初用去鱗的魚皮來糊窗,隨著時代的變遷改用紙糊窗[6]。室內(nèi)可以搭鋪也可搭火炕。
臨時建筑中有從事漁獵活動的撮羅子、赫哲族人也稱之為撮羅昂庫。有行船晚宿的小布棚刀倫阿吉比莽等。如圖3為撮羅子,其主要特點是可就近取材,搭建方便,易于拆卸與搬運,在其從事漁獵作業(yè)時往往無法及時回到家中,而這種簡易的臨時建筑就起到了補充作用[7]。如圖4為撮羅子結(jié)構(gòu)圖,用十幾根木桿柱圍成一個圓錐形,上面用木條固定,夏季表面覆以苫草材料如用樺樹皮,冬天則用獸皮或布帳。內(nèi)部架子邊緣是草鋪起來的炕,中間懸掛鍋具用于做飯和取暖。同時撮羅子也是鄂倫春、鄂溫克等民族在游獵時所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鄂倫春、鄂溫克人稱之為斜仁柱[8]。
圖5為木刻楞室內(nèi)復原圖,圖6為地窨子室內(nèi)復原圖。不管是木刻楞還是地窨子,內(nèi)部陳設都較為簡單,其中火炕,鍋灶等為主要設施,還有一些樺皮器皿、樺皮箱盒、木質(zhì)器皿、陶器、裝飾畫等陳設品?;鹂粸槿移鹁?,休息所用,人口少的話建一鋪南炕,多的話搭建萬字炕或者南北炕。家中有幼孩的,會有樺樹皮制的搖籃懸掛于房梁之上。炕上擺放著樺樹皮箱、樺樹皮盒、木材質(zhì)炕桌。鍋灶依炕而建,方便取暖。除此之外火盆也是重要的取暖工具,赫哲族有句老話“火盆放在炕上既抽煙又取暖——一舉兩得?!焙照茏迨褂糜蜔糇鳛檎彰鞴ぞ?,燈碗一般采用木材質(zhì)。由于信奉薩滿教的原因,赫哲族人會在屋內(nèi)西墻設置專門供奉神偶 (木人、木神 )和三代宗親的地方。如圖 7西炕上的陳設。祖先的木偶像及其他神偶放置在最上面的一層,下面置物區(qū)可放置其他陳設品[9-10]。
圖9 樺皮圓盒
圖10 樺皮圓盒蓋面花紋
圖11 樺皮圓盒四周花紋
圖12 赫哲族木質(zhì)勺
圖13 木勺柄端雕刻
圖14 狍皮被窩
圖15 骨扳指
圖16 魚皮剪畫—夫妻勞作圖
居室陳設是指對居室空間中的各種物品的陳列和擺設[11]。陳設品的種類繁多,內(nèi)容豐富,形式更是豐富多彩。通過實地調(diào)研,查閱文獻資料,以大量圖片和文獻資料為依據(jù)了解到赫哲族居室陳設大致分為四類材質(zhì):1.木材;2.獸材;3.魚材;4.陶材。受地域自然環(huán)境,生活生產(chǎn)方式和制造能力的影響[12],從前的赫哲族人更注重陳設品的實用性和使用便捷性。因此木材、獸材的陳設品占比更大。如圖8為赫哲族居室陳設材質(zhì)占比圖。
赫哲族主要聚居于中國東北部,這里自然資源豐富,樹木種類繁多,例如白樺樹、柳樹、李樹、椵樹、楊樹等樹種[13]。赫哲族人通過多年經(jīng)驗與實踐制作摸索出各樹種的特點和用途。依據(jù)木材性質(zhì)和制作工藝將木材質(zhì)陳設品分為樹皮陳設品和木材陳設品。
4.1.1 樹皮陳設品
樹皮制品同樣是赫哲族非常獨特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14]?!渡胶=?jīng)g海外西經(jīng)》有“肅慎之國,在白民北,有樹名曰雄(或作雒)常,先入代帝于此取之”。以原材料區(qū)分主要有樺樹皮制品與椵樹皮(說法源自凌純聲所著《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經(jīng)作者考證椵樹即為椴樹)。樹皮制品雖非赫哲族獨有,亞歐大陸北部甚至美洲北部也有使用,其受制于植被分布及氣候條件。然尤以中國東北部民族赫哲族最為精專且歷史悠久[15],曾用以進貢。這主要源于中國東北獨特的植被分布及氣候條件,可保證樹皮制品的耐久使用。赫哲族的大部分家具都以此為原材料。如箱、盒、盤等皆以樺樹皮制之。
陰莖與陰囊、陰阜之間的夾角稱為陰莖角,包括陰莖陰囊角和陰莖陰阜角。包莖:陰莖體外顯正常,遠端包皮外口窄小,無法翻開顯露龜頭,呈柱狀外觀,陰莖角為直角。隱匿陰莖:顯露不良,陰莖角呈鈍角(圖2)。包莖和隱匿陰莖兩者陰莖體發(fā)育均正常,只是顯露有差異(圖3)。
圖9為樺皮圓盒(由于現(xiàn)階段的新農(nóng)村改造,赫哲族人的居住環(huán)境已與現(xiàn)代化漢人無異多年,祖房因久無人居,樺樹皮制品多數(shù)腐壞,無法窺其原貌,此以凌純聲所著《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之記載結(jié)合實訪所書,圖9為引圖)。高17厘米,直徑21厘米。一般放置于南炕北炕的兩端,用來收納雜物。其工藝極簡,整體分為三部分,即蓋、底及面。制作方法:先取樺樹皮一張,以所需裁之,卷成一圓柱形,接頭處沒有使用接榫的連接方式,而是采用麻線進行縫制。用四層寬度2厘米的樺樹皮條,將圓柱兩頭的邊緣貼邊,用藤條扎孔固定。底部是木板,蓋子是樺樹皮。蓋板鑿小洞以使繩系至樺樹皮面,方便開合,盒的左右穿孔系皮條,方便提攜。而后晾干,最后或繪或雕刻圖飾紋樣[16]。其樺皮圓盒蓋面刻有陰線花紋,樺皮圓盒四周刻有陰紋點線混合花紋。如圖10為樺皮圓盒蓋面花紋,圖11為樺皮圓盒四周花紋。如此方法所制可保堅固耐用、美觀大方。
4.1.2 木材陳設品
木材陳設品除了主要使用的樺樹皮外,赫哲族人還會對木質(zhì)本體進行挖制打磨,制成外形堅固不易變形,耐磨等特點的生活用具[17]。李樹,柳樹樹干本體具有光滑,耐磨等特性,常被赫哲族人制以盆、碗、盤、勺等餐飲用具。如圖12為赫哲族木質(zhì)勺。如圖13為木勺柄端雕刻。木勺柄端雕刻的圖形是饕餮紋,形貌兇惡。此勺非一般用途,應是典禮祭器。
表1 獸皮屬性及用途
圖17 魚鱗畫孔雀圖
圖18 魚骨工藝品
圖19 鶯歌嶺遺址出土陶豬
圖20 陶偶
赫哲人的衣食都離不開漁獵.無論魚獸,都是食其肉衣其皮[18]。狩獵的重要性并不次于漁獵。中國東北部樹林茂密,赫哲人能獵取的獸類也是種類繁多,用途甚廣。狍子、鹿、野豬、狐貍等物種最為常見。根據(jù)獸材和制作工藝把獸材陳設品分為獸皮陳設品和獸骨陳設品[19]。
4.2.1 獸皮陳設品
以獵到最常見的狍子、鹿、野豬、狐貍為例,總結(jié)其表皮的特征并說明用途,見表1為獸皮屬性及用途。
如圖14為狍皮被窩。冬天赫哲人出門狩獵必會攜帶狍皮被窩,以此來對抗寒冬。皮被窩整體均采用狍皮制作,整體長約118厘米,呈現(xiàn)圓柱形狀,被面上有一條縫,縫的大概長度約115厘米,再用狍皮貼牢縫邊。在被面上縫上四對皮帶,方便捆綁攜帶。
4.2.2 獸骨陳設品
赫哲人不僅對獸皮使用充分,食肉后的獸骨也會物盡其用。獸骨可以作成各式各樣的生產(chǎn)生活用具和裝飾品。如骨箭、骨簪,骨筷,骨扳指。圖15為骨扳指,高1.5厘米,徑2.5厘米。截取鹿的小脛骨制成。一般佩戴在右手大拇指,方便扳弓弦。即《詩·芃蘭》“童子佩韘”的韘?!睹珎鳌吩疲骸绊s,決也;能射御則配韘。”本來是用具,但如今已經(jīng)成為裝飾品了。
素有“魚皮部落”之稱的赫哲族,漁獵是他們生產(chǎn)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主要部分[20]。中國有56個民族,但是提到魚皮衣,就一定會關(guān)聯(lián)到赫哲族。魚皮衣是赫哲族民族服飾中最具特色,也是最為顯象性的服飾。也是識別赫哲族的唯一標識[21]。然而魚皮不僅能吃,能做衣物,還被心靈手巧的赫哲人做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裝飾畫;剔下來的魚鱗除了可以吃,亦可做成裝飾畫;最后魚骨也被賦予了新的靈魂,被制作成工藝品[22]。
4.3.1 魚皮陳設品
赫哲族人善做魚皮制品,《山海經(jīng)·海外東經(jīng)》云:“玄股之國,在其北,其為人,衣魚食鷗”。赫哲族人不僅“衣魚”,更擅將魚皮制品賦予藝術(shù)內(nèi)涵,以成擺件或掛飾[23],如圖16為魚皮剪畫,講述了真實的赫哲族人的生活場景,男獵女織[24],男人捕魚而歸,夫妻生火做飯,食魚肉,男子制魚皮,女子將制好的魚皮制作成生活用具。畫面樸素和諧,反映出了赫哲族人真實的生活場景與先進社會分工,也體現(xiàn)了赫哲族文化與中華文化的一脈相承的整體性。
4.3.2 魚鱗陳設品
相比較魚皮畫而言,魚鱗畫卻鮮為人知。魚鱗畫更加精美,清透。魚鱗不僅會被端上餐桌,炸魚鱗,魚鱗凍等美食,也會被制作成精巧的工藝品和裝飾畫。如圖17是由傳授非遺項目魚皮畫制作技藝的楊雙艷老師用魚鱗制作的孔雀圖。
4.3.3 魚骨陳設品
與魚皮、魚鱗相同,魚骨也可以食用,做成赫哲族特色菜肴“炒魚毛”或做成具有裝飾性的工藝品,是成熟的工藝品類型。如圖18為魚骨工藝品。魚骨大致分為魚刺,脊椎骨,魚鰓骨,魚鰭,魚尾,魚牙齒等。魚骨形狀的特異性會被使用在不同的魚骨工藝品中。
赫哲族的先民在商周時期稱“肅慎”?!懊C慎”是最早見于中國古代文獻記載居住在東北地區(qū)的古老居民。位于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寧安鏡泊湖畔的鶯歌嶺遺址,距今已有3000多年,其中出土的小陶豬最為著名[25]。如圖19為鶯歌嶺遺址出土陶豬,是最原始的小型陶制藝術(shù)品。用泥陶手工捏塑的陶豬形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頭占全身比例的三分之一,背脊高聳[26]。正源于遠古時代人們對生活的深刻細致地觀察。
圖20為抓吉赫哲民俗展示館里展示的陶偶,據(jù)館員介紹得知,其出土于街津口地區(qū),是清末年間的文物[27-28]。
居室陳設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生活習性與勞作實踐的客觀體現(xiàn),它不僅能夠反映出民族的特色,而且能夠使人全面、直觀、深刻地了解這個民族。對其的研究與開發(fā)有利于民族多樣性的保護與文化的傳承,同時可以提高審美情趣,在現(xiàn)代居室陳設方面為人民群眾提供更豐富多彩的選擇,對新建建筑設計的發(fā)展具有一定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