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伊南
初冬的安吉縣潴口溪村,蔥蘢山巒懷抱,長空湛藍,藍得高遠深邃。
我們走在潔凈的村道上,過圓形拱橋望月橋,走緊貼水面的曲折步道,仿佛置身水的世界。湖面廣闊,也呈藍色,藍得純凈清冷,入眼有一種冷藍的感覺。這種冷藍色調,不是靜止的,微風掠過,層層波紋蕩漾,又給人以律動的生機。
院落青磚鋪地,黛瓦粉墻,黃木門窗?!颁罂谙幕Y堂”,門楣正上方懸掛,行楷字體,呈鮮紅色,莊重醒目。黃木方桌、長條凳,整齊有序。我們一行人安靜落座,看潴口溪村美麗鄉(xiāng)村建設專題片,聽一位儒雅沉穩(wěn)的村委負責人講述平凡黨員群眾傾心奉獻、建設家園的先進事跡,一種敬意與感動充盈心間。
走進余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迎風飄揚的五星紅旗。旗桿修長,矗立在黨群服務中心的正前方。艷紅招展的旗,與純凈的藍空相映,一幅清新的畫圖。
干凈的村道,仿佛剛被一場透雨洗過,不染一絲塵埃。道旁銀杏樹挺秀,金黃葉片在風中翻飛,發(fā)出嘩嘩的清響。一株銀杏,矗立在道路的中央,粗壯的樹干,蒼勁的枝條,綴系炫目的金黃,身影格外華麗。路面有黃色的橢圓曲線,合圍銀杏樹的位置,提醒來往的車輛避讓。路讓樹,成為一道景觀;而不是樹讓路,移栽別處。這恰反映出余村對保護生態(tài)、呵護家園理念的堅守,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堅守。
落日的紅光里,我漫步村道,有灰白色的銀杏亭,楹聯(lián)“環(huán)村千嶂杏茂竹翠,進亭一聊海闊天空”,美景舒展襟懷;有棕紅色的清風廊,楹聯(lián)“肩正義止紛爭締盛世之太平,袖清風明賞罰浩乾坤之正氣”,清風正氣拂面;有鮮紅色的圓形展板,標語“院有花香,室有書香,人有釀香,戶有溢香”,香氣充盈心間。這也許就是中國美麗鄉(xiāng)村--余村村群眾精神風貌和文化品質的縮影吧?
翌日清晨,我們慕名來到諸暨市楓源村。兩岸山色深綠,清澈溪水中流。石亭隨意點綴,聚源亭,青褐古樸;楓源亭,灰白精巧。
農家院落整潔,幾棵橘子樹,青翠枝葉掩映中,綴系一枚枚橙黃果實,沉甸甸地透過鋼構圍欄,探出院外。豐收了,滿目橙黃誘人。
黨群服務中心,文化禮堂,建筑風格現(xiàn)代時尚,一派清新明快好顏色。展板上,墻面上,“多元化化解矛盾,全時空守護平安,零距離服務群眾”,“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三分心平氣和”,“打開心靈,迎來陽光,享受快樂”……貼心暖心的標語醒目。鄉(xiāng)村治理,溯本楓源。入眼入心的帶有情感、帶有溫度的文字,讓我感受到了百姓和順、村莊和美、社會和諧的嶄新氣象,洞見了新時代“楓橋經(jīng)驗”的內在精神。
十里坪村古意盎然。太平橋雙孔石拱橋,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間,歷經(jīng)數(shù)百年風雨洗禮,青石壘砌的橋墩,堅固依然。青石泛白,雨水沖刷留下了剝蝕的印痕,石縫間長出了一叢叢青草,色澤凝碧。河水油綠,水中游魚、石子,清晰可辨。
臨蜿蜒河水,古樟樹群,每棵樹徑五米左右,高約十米,偉岸的身姿,令人驚嘆。青褐色的樹干,遒勁交錯的枝條,茂盛蔥綠的葉片,向周邊蔓延。枝葉越過護欄,伸向河道上空,幾乎要伸展到對岸,織就喜人的綠蔭。古橋,古樹,述說著村子滄桑厚重的悠遠歷史。
卓氏家廟,黛色瓦頂,暗紅木構建筑。這里是村子務實、守信、崇學、向善的文化講堂與精神家園,也是西路亂彈的演出場所和陳列展覽館。大廳內,典雅宮燈垂掛;正上方,楷書“寬厚堂”,紅底金字。淺黃色長條木凳,行列整齊。四圍粉白墻壁,張貼著西路亂彈的演出圖片,演員服飾華美,場景精彩。西路亂彈這一古老戲曲,在這里一幕幕上演;優(yōu)秀的越地傳統(tǒng)文化,在這里薪火賡續(xù)。若有機會再來,我一定欣賞諸暨西路亂彈演出的視聽文化盛宴。
初冬,晴空朗照。清美靈秀山水入眼,鄉(xiāng)土文化新風拂面,一幀幀剪影,鐫刻在我的記憶里,深深鐫刻在我的行走浙江鄉(xiāng)村錦繡土地的記憶里。
——選自西部散文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