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音樂學院/ 何 晶
中國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靈魂。中國傳統文化是創(chuàng)造中華文明的根本創(chuàng)造力,是中華民族文明史上所有的思想觀念、文化思想、道德規(guī)范相互延續(xù)的精神紐帶。我國紅色文化是在我國群眾多年革命實踐的基礎上,不斷篩選、融匯、重組和整理各種先進優(yōu)秀文化思想所產生的某種特殊的文學理念和藝術形式。中國紅色文化,它有一個形成、發(fā)展、積累、創(chuàng)新的文化演變過程。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文化。
中國紅色文化植根于中國傳統與中華文化的豐厚土壤,有著濃厚的中國民族風格和顯著的的民族特色,并汲取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從而保持了強大的民族生命力。時至今日,中國紅色文化有著突出的時代特征和發(fā)展特色,是我國優(yōu)良傳統文化與時俱進的升華。作為當代一名大學教師應當主動承擔起責任,要做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與中國紅色文化的傳承者和弘揚者。深度挖掘音樂劇演唱課程所蘊含的傳統文化與紅色文化元素,并通過課程思政在教學中的融入來培養(yǎng)學生成為具有家國情懷的新一代音樂劇演員。具體實踐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中國古詩詞是中華的文化瑰寶,古代詩人們用唯美的詩句,來贊美祖國大好河山,來抒發(fā)他們的理想、抱負、信念。比如文天祥、岳飛精忠報國、視死如歸的愛國情感;大詩人屈原、杜甫愁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情懷等,都感染著每一位中華兒女。
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是將經典與音樂完美結合,通過作曲家對詩詞的深度研究,加上音樂織體來呈現。在音樂劇演唱課程中,將加入各個時代、各種文體、各個作者的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與古曲,使得學生們在了解詩人創(chuàng)作想法、寫作語境的基礎上,進一步通過吟誦古詩詞并聲情并茂地演唱,來深入歌曲意境,感知、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在歌唱中,要注重抓住作品的曲風與神韻,用聲要恰當,注意音色的變化。通過練習,使學生們體會中國古詩詞的獨特韻味,體會情感意境,進而洗滌心靈,與作者產生共鳴,從而不斷地完善自我,提升人文修養(yǎng)。
在課堂教學中嘗試通過讓學生誦讀歌詞,感悟我國傳統文學的精華,以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從而增強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學作品的認知。所謂吟誦就是加強吟誦的節(jié)奏點,通過對字音進行拖腔、停頓等方面的處理,使得古詩詞聽起來有一種旋律感。而我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就是文化和藝術相結合的結晶。我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和西方藝術歌曲之間最重要的差異表現就是行腔。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在演唱時特別講究的四聲音韻,字正腔圓。所以,讓音樂劇學員演唱古詩詞藝術作品,無論是分析詞韻,或者是訓練發(fā)聲技巧,都能夠取得字正腔圓的成效。
中國古詩詞蘊含著深厚的傳統文化以及歷史底蘊。其中景色旎麗,充滿人類的真善美、高遠的志向、崇高的情操、愛國的熱情,都是學習的重中之重。它對人們情感的陶冶、精神的提高、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人格的形成,起了巨大的、不可估量的影響。
此外,古詩詞藝術歌曲表達的內容多為積極向上的思想,包含著豐厚的思政元素內容。例如古詩詞藝術歌曲《憶江南》表達了對故鄉(xiāng)的眷戀之情;《登鸛雀樓》抒發(fā)了詩人嘆賞祖國壯麗河山的感情,以此激發(fā)不斷進取、奮發(fā)向上的精神;《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則彰顯了詩人濃郁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渴望為國家效力的壯烈情懷等等。
我國紅色劇目是紅色經典藝術的代表, 紅色劇目主要是民族歌劇、音樂劇、舞劇等,在音樂的創(chuàng)作表達方式上反映出新的時代風貌,藝術題材的編創(chuàng)反映出各個時期、各個區(qū)域、各族人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當今的大學生們對于愛國題材的劇目接觸還比較少,當然對一些中國傳統革命故事類型的歌劇也不是很感興趣。通過對音樂劇專業(yè)在校本科生的問卷調查,共發(fā)出問卷200 多份,實收182 份的統計結果得出:學生中有25%的學生明確表示“不了解”中國紅色劇目,主要原因是:中國原創(chuàng)紅色音樂劇較少、關注度不夠;曲風不喜歡、不夠朗朗上口;平時的演唱作品接觸的大多是西方音樂劇唱段和劇目,中國紅色音樂劇唱段演接觸不多等。有34%的同學表示“一般了解”,主要原因是:不反感,但不會主動去關注,覺得中國紅色劇目的劇情比較雷同、戲劇性不強,形式不夠新穎。有28%的同學表示“比較了解”,主要原因是:他們認為通過學習中國紅色劇目,可以了解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可以學習西方音樂劇里學不到的文化知識等。有13%的同學表示“非常了解”,主要原因是:喜歡戲曲等傳統文化、熱愛革命歷史等紅色文化。勵志通過學習音樂劇,將中國的紅色音樂劇發(fā)揚光大(調查結果見表1)。
表1 學生對中國紅色劇目喜好程度問卷調查情況
面對現狀,為了增強教學的趣味性,促進學生學習紅色經典劇目的積極性,教師必須對教學手段進行改革。例如可以利用網絡等手段與途徑來搜集相關信息,采用翻轉課堂等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在課堂上讓學生們了解與熟悉故事的創(chuàng)作背景,分析劇中人物的相互關系,激發(fā)他們的探索求知欲望,進而積極主動地認識真正的紅色人物,并投入到中華紅色經典劇目選段的學習當中。
音樂劇專業(yè)學生都有一定的表演基礎和劇目排練能力,因此課堂中可以挑選一些生動形象的內容與特定的紅色音樂劇選段進行融合,通過排練劇目片段、對唱、合唱等形式,加深學生的愛國情懷??梢詮膶W生們了解的歷史著手,例如《海水》選自紅色音樂劇《虎門銷煙》,通過描述林則徐大人在東莞虎門硝煙中的壯闊場景,激勵中國人民,給外國侵略者當頭一棒,并揚眉吐氣自豪地向全人類宣布,決不允許有一切毒品來肆虐我大清的民眾,踐踏我大清的國土。這種劇目通過鴉片戰(zhàn)爭事件改寫而來,同學們對這段歷史都是銘刻于心,所以這樣的紅色音樂劇讓學生們很容易接受;又如,《向著溫暖的陽光》選自紅色音樂劇《花兒與號手》,描述在長征路上,紅軍小號手李瑞金因作戰(zhàn)時負傷,在六盤山區(qū)民歌手花兒家中養(yǎng)傷。后被國民黨馬家軍發(fā)覺后,花兒為保衛(wèi)李瑞金和馬家軍拼命周旋甚至奉獻自己年輕的生命,表達了對長征途中紅軍勇士的強烈理想信念;《無價》選自紅色音樂劇《追光者》,主要介紹了中國共產黨人李耘生為了重建和發(fā)展中國共產黨在南京的地下組織和敵軍斗智斗勇,并意外遭到漢奸出賣壯烈犧牲的事跡。表現出了“為人民,頭可斷,血可流,志不屈”不怕奉獻,永不叛黨的錚錚鐵骨革命情懷;再如《走》選自紅色音樂劇《王二的長征》,描述了長工王二在遇到財主的毒打之后,結識了一位因傷而留守的紅軍戰(zhàn)士,這位戰(zhàn)士還送了王二救命的干糧,感動涕零的王二為了報恩,從此踏上了革命的征程。
除此之外,讓學生大量觀摩中國紅色文化題材的原創(chuàng)音樂劇,如《焉支花開》《烽火家書》《江山多嬌》《火花》《紅船往事》等等,紅色劇目是弘揚中國紅色文化的最好載體,要想表現優(yōu)秀的文化精神,必須運用好劇目的表現形式。通過演唱、排練歌劇片段、經典歌劇賞析等教學手段,培養(yǎng)和樹立學生家國情懷,使其深切感受到“以百姓為中心,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意識到文化自覺對于發(fā)揚民族文化的真正意義。
1.引入戲曲唱腔
音樂劇演唱風格多樣化,具有多變性。西方的音樂劇演唱廣泛吸納了流行、鄉(xiāng)村、爵士、搖滾等風格。作為中國音樂劇,在本土化實踐的進程中,戲曲元素的運用成為中國音樂劇的獨特呈現形式之一,以此發(fā)揚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而戲曲音樂是戲曲元素和音樂相結合的結果,是一個富有時代性的音樂形式。是戲與歌的交織融合,既汲取了傳統戲曲的精華,又賦有現代氣息,這種音樂形式更加流行化,朗朗上口。如京歌《前門情思大碗茶》,把我國的傳統戲曲內容巧妙的融合在歌曲當中,充滿韻味。帶有濃厚的北京特色的現代歌曲。歌曲通過了歸國華僑對兒時北京生活故事的追憶和對大碗茶的情思,表現了遠在海外的游子祖祖輩輩對祖國家鄉(xiāng)北京的無盡眷戀之情。京歌《卜算子·詠梅》表達了對理想人格的探索和寄托,彰顯了革命樂觀主義的英雄氣概;蘇州評彈曲調風格的《蝶戀花·答李淑一》歌頌了革命先烈至死不渝的情懷;越劇歌曲《采茶舞曲》通過茶農采茶的豐收景象,來抒發(fā)愛家鄉(xiāng)的感情。豫劇歌曲《沒有強大的祖國,哪有幸福的家》表達農村青壯年決心參軍,誓死保家衛(wèi)國的心路歷程,激發(fā)學生愛國之情。京歌《萬疆》,表達了在面臨世紀疫情的當下,生活在國泰民安的中國是多么幸福,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同時迸發(fā)等等。
將戲曲音樂作品進行反復揣摩,在潤物細無聲中,把思政元素和課程緊密相連,運用討論法引導學生,對不同戲曲風格的歌曲進行比較研究,指出風格把握的關鍵點所在。比如京腔的歌曲,對頭腔的位置要求較高,因此要指導學生掛著高位置讀歌詞,把甩腔、修飾音凸顯出來;比如豫劇歌曲,則多用胸腔共鳴,彰顯聲音張力。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能夠根據不同的戲曲元素,使用不同的聲音位置和唱腔曲調,從而更準確地把握作品風格。
戲曲是傳統民族文化的瑰寶,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形式。中國戲曲對我國本土音樂劇的創(chuàng)作與發(fā)展,起到了很大的借鑒作用。將傳統戲曲的旋律、板式、念白等恰到好處地運用在音樂劇教學中,從旋律上表現中國風格,在表演中汲取了行腔和潤腔特色,使學生們掌握傳統戲曲聲腔的演唱技法的同時,能夠嫻熟地駕馭更多中國風格的音樂劇作品,并逐步形成了我國音樂劇的整體演唱流派。在教學實踐中,筆者指導學生連續(xù)三年以戲歌演唱的形式參加學校思政成果優(yōu)秀展演,出演的戲歌《唱支山歌給黨聽》《紅梅贊》和《我和我的祖國》《百年共筑中國夢》等受到了師生的一致好評。學生在獲得成就感的同時,更加增加對課程思政的認同,進而提升了文化自信,體會到了中華民族淵博精深的紅色底蘊,從而實現了課程思政教育和文化自信的巧妙有效結合。
2.引入戲曲身段
在音樂劇演唱教學課程中加入了身段課程的內容,是所謂的“行進式”練聲法。眾所周知,戲曲作為一門表演藝術,是集“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于一體的綜合藝術。而同為表演藝術的音樂劇,也應該借鑒戲曲里的表演技巧。很多學員在上課時,氣息還算平穩(wěn)。一旦加上舞臺演出,行走、舞蹈或其他肢體動作時,便會氣喘,上氣不接下氣,完全不能演繹人物形象。因此,在練聲中增加行進式練聲也是極為重要。這時就需要掌握好小腹的力量,加強核心的訓練。以保證身體氣息的平衡,可以感覺嘴巴長在肚臍眼的位置,像蜘蛛吐絲一樣,氣息源源不斷地往外送。要學會氣息的控制,這些學科通過交叉融合的方法,可以很好地提高學生氣息的穩(wěn)定性,彌補單一學科教學的局限性。
戲曲表演中的“做”和“打”,我認為可以將之作為中國音樂劇演員舞臺表演訓練的基本功,使我們的音樂劇演員既能展現現代舞的舞臺風格,又能掌握體現中國舞魅力的戲曲體表演技巧。
戲劇系原創(chuàng)音樂劇《心之所向》里就運用了大量的戲曲元素。女主角的出場在音樂的運用上,采用了中國傳統戲曲中的“留白”手法,沒有優(yōu)美的背景音樂,只有一條聲線獨白。將戲曲聲腔融入到角色塑造中,來抒發(fā)人物的內心世界。學生在這部劇目中運用了平日所學,把戲歌唱腔、戲曲身段臺步、戲曲水袖都運用地恰到好處,為整部劇增加了不少色彩。加上現代的音樂曲風與舞美涉及,中西合璧的演繹方式成為該劇目的一大亮點。
由此可見,在音樂劇教學中引入多元化的戲曲元素顯得猶為重要。通過兩門學科的交叉融合,達到全新的認知,帶來藝術上的創(chuàng)新。這是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式。可以通過教學深入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全面育人,夯實基礎,增強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文化自信。
作為一名從事音樂劇人才培養(yǎng)的教育者,我們應該走出全盤西化模仿的教育理念。增強文化自信,離不開對優(yōu)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和中國紅色文化的深度認識以及應用。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記憶”,多年來沉淀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品質,并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價值觀。中國紅色文化滲透音樂劇歌唱教學實踐路徑建設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為主題,以古詩詞藝術歌曲演唱、紅色經典音樂劇演唱、融匯各種戲曲唱腔特點的戲歌為主要教學內容。以多元化、課堂互動性強、內容通俗易懂為教學目標,使課程富有藝術美、情感美和思想美。旨在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和感知課程的思想政治內涵。高校音樂劇教學要深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結合學生特點和社會需求,創(chuàng)作出優(yōu)質的紅色音樂劇。以此體現德育的藝術性和教育性,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了紅色文化的教育作用,提高了大學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和文化修養(yǎng)。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種植紅色文化基因,讓中華文化深入學生心中。以自己獨特的藝術思維和創(chuàng)作智慧去追求中國特色的音樂劇發(fā)展模式,敢于嘗試多種創(chuàng)新方式。最終為國家培養(yǎng)出一批具有文化自信、家國情懷、責任感和使命感的新一代應用音樂劇專業(yè)人才,為中國音樂劇的發(fā)展貢獻出自己的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