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柯 玲
張玉晶,東華三期非遺學員,也是東華2008級畢業(yè)生,還是東華大學190多名非遺研培學員中唯一的本校畢業(yè)生。玉晶的歸來讓老師們感到驚喜!她2012年從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中日合作班畢業(yè),成績優(yōu)秀,畢業(yè)時順利應聘進入一家令很多服裝設計專業(yè)學生心儀的大公司。按常理張玉晶應該留在大都市上海工作,但最終她卻選擇了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黔西南,當然,“當時糾結得不輕”!
那年,我們到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興義市進行學員回訪時,當?shù)胤沁z領導力薦我們順訪本來不在名單當中的張玉晶,理由是:在黔西南比較大的民族服飾工藝企業(yè)中,要說設計當首推“晶晶服飾”,不可不看!公司總經理既是我們東華的畢業(yè)生,也是我們的學員,于是我們的行程只好再次被“加塞”:順訪張玉晶。
事實證明,每次回訪都不虛此行,國家文旅部的回訪要求真是英明!“晶晶服飾”的全稱是“貴州晶晶民族文化旅游產品開發(fā)有限公司”,張玉晶主管產品研發(fā)和公司日常運營,她母親是公司執(zhí)行董事。
我們趕到晶晶服飾公司時,母女倆已經沏好香茶等候??吹侥感@蠋煟窬裰豢鞓返男▲B,優(yōu)雅溫婉的母親則始終面帶微笑。不料一杯香茗,一通參觀,一席交談,嘮出一連串故事,母親甚至幾度哽咽。
“晶晶服飾”本就是一家有溫度有故事的公司,也是母親心中的希望與寄托。開辦時以愛女的乳名命名,起初也是從制作童裝打扮愛女推及他人而起家的。世紀之交的興義“晶晶童裝”,當?shù)厝酥两襁€記憶猶新。隨著晶晶的逐漸長大,公司也越做越大。業(yè)務領域從童裝拓展到成人服飾,店名從“晶晶童裝”到“晶晶服飾”,再到“晶晶民族工藝品”?;蛟S父母還不知道,愛與美交織的童年經歷,已經在小玉晶心里埋下了熱愛服飾和民族文化的種子。
2008年高考,張玉晶以第一志愿被東華大學錄取,進入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中日合作班學習。服裝學院的“中日班”是我校與亞洲服裝第一名校日本文化服裝學院的合作辦學項目,對中日班的學生要求比一般專業(yè)高,學費也貴。但中日班的學生不僅會紙上談兵的“服裝設計”,也會真刀真剪的“服裝工程”。中日兩國名校優(yōu)勢互補強強聯(lián)合,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及成衣化能力為特色,畢業(yè)生質量普遍受到好評,2012年還被評為“上海市首屆示范性中外合作辦學項目”。
張玉晶畢業(yè)留滬,進入大公司,成為專業(yè)設計師,對她來說是水到渠成之事。但是,自幼生長在民族地區(qū),備受民族服飾文化熏陶的她,畢業(yè)時卻猶豫了。因為在東華大學服裝專業(yè)理論水平和設計制作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時,從小埋在玉晶心目中的那顆熱愛民族服飾的種子也同時在發(fā)芽散葉,甚至開花吐芳了。
中外合作辦學專業(yè)的學習,不同文化的交流讓張玉晶更加切身地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其實在張玉晶大二的時候,她便開始參與家鄉(xiāng)的布依族服飾設計方面的活動了,可以說,對民族服飾的喜愛貫穿了她整個大學階段。
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曾說過:“我們的文學隨西方文學潮流而動,但日本文學傳統(tǒng)卻是潛藏的看不見的河床?!狈椩O計又何嘗不是如此!現(xiàn)代時尚設計看起來日新月異,而能不隨風而逝的設計經典往往也正是受了“潛藏的看不見的河床”的影響,成為“可持續(xù)的時尚”。因而,同樣是順其自然,張玉晶的畢業(yè)論文以貴州世居民族中人口最多影響最大的民族服飾工藝苗繡為題。她的《苗繡在現(xiàn)代女裝中的設計應用》既是對自己四年大學教育的學業(yè)水平的檢驗,也是對自己一直浸染其中的民族文化的一次深入思考和積極應用。從非遺傳承角度看,這是令人欣喜而又難能可貴的。
張玉晶工作照
2012年張玉晶畢業(yè)后回到家鄉(xiāng),接過家族企業(yè)的重擔,擔負起繼往開來的職責。令我頗感意外的是:時至今日,晶晶媽似乎還在矛盾當中,不僅對女兒回鄉(xiāng)發(fā)展抱有歉意,甚至對讓女兒去上海學習服裝設計也產生了懷疑!和晶晶媽交談的過程中,這個十分可愛又有點感性的董事長幾次眼眶濕潤、嗓子哽咽。一再說,女兒回來是幫了大忙,但看到她太辛苦,作為母親常常于心不忍,覺得對不住孩子!
“回來太辛苦?”這是我始料未及的!常人看來在家族企業(yè)中工作應該左右逢源駕輕就熟更輕松便捷才對,而且從我們見到的張玉晶的狀態(tài)看來,她十分開心快樂。畢業(yè)七年,成家立業(yè)生娃,家庭美滿幸福,事業(yè)有聲有色,看起來比那些在大都市中打拼、匆忙得無暇考慮婚事的大齡上班族要更健康。
在后來與玉晶電話交談時,我直接問她:“留滬和回鄉(xiāng),你覺得哪個更輕松?”玉晶的回答是:“老師,在上海的工作,只要完成公司交付的任務即可;回家鄉(xiāng)要管理一個企業(yè),肩上擔子的分量是完全不一樣的!不過還好,沒有我媽想的那樣夸張,哈哈哈!”看來做好自己份內事和管好公司一堆事還真是完全兩回事。
不過,如果玉晶是那種沖著回鄉(xiāng)“好在大樹底下乘蔭涼”的孩子,她母親就不會有多少愧疚!但玉晶是個有擔當?shù)呐?,她的擔當意識或許在她決定前往上海求學時就已經樹立,并在求學過程中磨練得更加堅定了。
2011年,還在讀大三的張玉晶就參加了在興義舉辦的貴州省旅游產業(yè)發(fā)展大會演出服裝的設計工作,為了更好地將家鄉(xiāng)的民族風情展現(xiàn)在省內外客人面前,她用了兩個多月時間,每天泡圖書館,查詢布依族的歷史文化風俗資料,走訪了許多原生態(tài)布依族居民,從搜集到的大量資料和服裝材料中,提煉出精髓,設計出了30多款展現(xiàn)布依族民族文化風情的演出服裝,獲得一致好評。
回鄉(xiāng)后為了將公司做大做強,張玉晶在以民族服飾、舞臺服裝和工作裝為主的產品結構基礎上,增加了民族風家紡和生活裝系列,讓民族服裝文化更加接地氣,充分融入老百姓生活中,也更能讓普通消費者接受。
2013年,多彩貴州旅游商品“兩賽一會”期間,張玉晶公司的作品《布依暢想系列》獲服裝設計類一等獎,作品《民族風女裝系列》獲最具民族特色獎,作品《民族服飾》獲原創(chuàng)獎。2014年2月,第二屆“中國美麗鄉(xiāng)村·萬峰林峰會”期間,大會禮儀小姐所穿的民族盛裝均為張玉晶公司設計,吸引了國內外賓客的眼球和鏡頭。
張玉晶作品
作為母校老師,我一方面為玉晶剛開啟職業(yè)生涯就有豐碩收獲而自豪,當然也完全理解榮譽背后的艱辛付出,同時也完全理解母親看孩子打拼時的心疼!玉晶回鄉(xiāng)可謂不負眾望,晶晶公司榮譽墻上的若干牌匾,基本都是2014年到2018年期間所得,包括“十二五”期間全國民族特需商品定點生產企業(yè)、文化部特色文化產業(yè)重點項目單位、貴州省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手工藝保護傳承示范基地等等。而一側博古架上排著的眾多獲獎證書可謂是玉晶回鄉(xiāng)揮灑的汗水和智慧的結晶。所以,2017年秋張玉晶回到東華大學,參加第三期非遺研修班時,可以說是載譽榮歸。2019年夏,我們在黔西南見面時,張玉晶已經獲得布依族服飾的州級非遺傳承人稱號。而從2020年到2021年,疫情影響使很多企業(yè)受到重創(chuàng),不少民營企業(yè)更是雪上加霜,我對晶晶服飾也有些擔憂,但聽到電話那頭張玉晶淡定的聲音便馬上釋然而且深感欣慰:疫情之下,晶晶服飾雖然業(yè)務量略減(因為政府組織的大型活動相對減少),但他們一向以設計為主要競爭力,在強化研發(fā)的同時也拓展了電商平臺,所以影響不大,公司業(yè)績平穩(wěn)。
年輕無極限,永遠向前看,努力往前闖。張玉晶的公司做得風生水起、日子過得幸福和美,但她并未滿足于此,更不會止步于此。問到玉晶下一步的計劃,她很確定地告訴我們,準備出國深造。她說她自己非常幸運,因為能學以致用,學有所用。大學的專業(yè)和自己的事業(yè)完全對口,一點兒沒浪費!張玉晶十分珍惜每一個學習機會,黔西南州選派她回母校參加非遺研修,對她來說不僅學到了大學課堂上沒學到的非遺知識,還認識了很多同行學員,她與他們一直保持著密切的聯(lián)系,自己公司的訂單也常會先聯(lián)系研培班同學一起做。但也正是在研修班考察非遺服飾高定企業(yè)時,張玉晶頗有觸動也深受啟發(fā),她看到了晶晶服飾更大更好的發(fā)展空間,因此她決定進一步出國深造設計管理相關專業(yè),希望能在文化和產品或者說商業(yè)的轉換方面有所拓展,進一步將都市所學所思更好地運用于鄉(xiāng)村振興和民族文化傳承。
張玉晶以及東華非遺學員中的那些大學生學員,是非遺傳承的新生代,更是文化復興的生力軍。國家研培計劃的實施,對研培高校也產生著很好的反哺作用,至少加入新生代非遺傳承人的東華學子正越來越多。東華的結對設計研修模式在青年學生心中播下了非遺的種子,作為從教者,看著種子破土發(fā)芽開花結果,收獲的是一種他人難以體會的見證生命成長的幸福和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