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斌
寫文章,無非是要寫清事情、說透道理、表達感情。能夠讓讀者了解作者意圖的文章,是合格的文章;能夠打動讀者、獲得讀者支持的文章,是好文章。應試作文中,寫敘事性文章的概率更大。但不少學生不會寫敘事性文章,他們往往都是講大家都知道的甚至耳熟能詳?shù)氖虑?,沒有屬于自己的獨特的視角、藝術性的創(chuàng)造和個性化的表達。對此,本文從四個方面談談如何才能寫好敘事性文章。
一、要塑造出具體而鮮活的人物形象
敘事性文章要想有比較好的情節(jié)故事、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首先要塑造一個具體而鮮活的人物形象。
例如,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涌現(xiàn)出許許多多的杰出人物。寫抗疫題材的敘事性文章,就需要塑造一個故事主人公。
動筆之前,要確定塑造的人物是什么身份,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和地點,要表現(xiàn)什么樣的主題。塑造人物,就是把生活中發(fā)生在很多人身上的事情有選擇地集中到一個人身上,人物形象自然就典型了。我建議大家寫小小說,不用拘泥于生活,不必受制于真實,擴大寫作自由度。當然,寫小小說不是胡編亂造,也要遵循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則,情節(jié)和人物要有生活的氣息,要體現(xiàn)藝術的真實性。
給自己寫的人物一個名字、一段遭遇、一次行動、一種態(tài)度、一份感情。必要的時候,給人物設定家人、親戚、社會關系等。把人物當成一個活生生的人來寫,塑造具體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二、要設定生活化的矛盾沖突
小說、戲劇創(chuàng)作講究矛盾沖突,其實,寫敘事性文章也講究矛盾沖突。
例如,一位年輕護士婚期將至,又面臨抗疫大事件,一邊是浪漫婚禮在招手,一邊是抗疫援助行動在召喚,這就是矛盾;一位骨干醫(yī)生,一邊是出國進修,一邊是疫情需要他留在國內堅守崗位,這就是矛盾……生活中總是充滿了這類矛盾,這種矛盾沖突能突出主人公的抉擇,凸顯人物的心理狀態(tài),反映人物的真實性格,表現(xiàn)人物的思想境界。
因此,我們在構思故事情節(jié)、塑造人物形象時,預想的情節(jié)要盡可能包含矛盾沖突,把人物活動安排在一定的矛盾沖突中,讓人物性格在矛盾沖突中得到展示和發(fā)展。
例如,做一個構思設計:護士小柔答應過幾天陪孩子過生日,但疫情來臨,她想支援一線,又怕看到孩子失望與哀怨的目光。幾番猶豫后,她遞交了請戰(zhàn)書。這個構思中,護士小柔被安排在一個生活化的矛盾沖突中。通過描寫主人公在矛盾沖突中的思想斗爭和最后的抉擇,人物形象得以凸顯:既愛自己的孩子,又關心疫區(qū)的人民;既有一顆柔軟的心,又有堅定的使命和責任。
護士小柔在這個矛盾沖突中的表現(xiàn)足夠刻畫白衣戰(zhàn)士勇于擔當、甘于奉獻的光輝形象,表現(xiàn)醫(yī)務工作者在疫情面前無私勇敢的行動,凸顯中國人民萬眾一心抗擊疫情的信念和在災難面前眾志成城的大愛情懷。
設計矛盾沖突要結合生活實際,一方面確保情節(jié)的真實性與生活化,另一方面保證人物形象有煙火味兒,不至于偶像化。不要異想天開地去寫生活中根本不可能發(fā)生的矛盾。
三、要不露痕跡地透露出故事的背景信息
任何故事的發(fā)生都有特定的背景,動筆寫作時,要先仔細交代背景。
例如,寫疫情題材的文章,學生往往會從新冠病毒寫起,寫疫情暴發(fā)時的情況,寫人們的緊張恐慌。800字篇幅的文章,交代背景先耗掉兩小節(jié)文字,然后再進入正題,這是通行的寫法。這樣寫無可厚非,但大家不約而同地這么寫,就會顯得很沒新意,這樣的安排結構僵化、文字低效,表達效果也很一般。
比較好的做法是,借助人物對話、心理活動等情節(jié),巧妙委婉地透露出故事的背景信息。背景信息的表達要不露痕跡、水到渠成。
四、要表達深刻的主題情感
寫文章的意圖應該在主題上體現(xiàn)出來。文以載道,即文章應該承載教化的功能。一篇文章擺在讀者面前,讀者或多或少地會受到文章主題的影響。越是好文章,越是大家的文章,影響就越大。所以,凡寫文章,都要表現(xiàn)深刻的主題,要盡可能地傳播正能量,引導讀者正確認識和評判生活,勸導讀者敬真、向善、求美,幫助讀者尋找幸福、享受幸福。
學生寫文章,少部分止步于說事,大多數(shù)習慣于就事論事。這樣的文章,認知膚淺、觀點不突出、立意平庸、感情平淡。讀來味同嚼蠟,無法引起讀者的興趣。這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審美能力有關,要想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認知審美能力,就要引導學生用思考的思維去閱讀、用挑剔的眼光去觀察、用辯證的態(tài)度去分析、用欣賞的心情去生活。此外,掌握一定的寫作方法和技巧,能讓文章的主題得以深化、情感得到升華,讓閱卷教師眼前一亮。
1.追根溯源,挖掘事情本質
有些事情看起來似乎非常明朗,但認真地往深處想,就會有不一樣的發(fā)現(xiàn)。
例如,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有些人對政府的規(guī)定和社區(qū)的具體安排表示不滿,甚至拒絕配合社區(qū)工作人員的工作。從表面上看,這些人不理解國家規(guī)定,沒有認識到特殊時期居家隔離是有效切斷病毒傳染渠道、阻止病毒擴散的重要措施。從當事人自身分析,他們只想著自己生活方便、自由,沒有考慮自己的所作所為會給他人和社會帶來隱患。這種只顧自己、不顧他人和社會的想法,從本質上看是極端個人主義的表現(xiàn)。
由果溯因、追根溯源,再加上理性分析,就可以抓住事情的本質,文章也會變得更有深度。
2.辯證思考,客觀分析問題
我們總是按照自己的思維習慣去想事情,如果自己的看法是單一的、片面的,得出的結論自然是膚淺的、偏激的。要想得出科學的、正確的結論,就必須學會全面辯證地分析問題。
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的信息傳播中,就有一些自相矛盾的說法。有人以專家的名義說,新冠病毒只能寄生在生物體內,離開了生物體就不能存活,所以新冠病毒在空氣中、物品上存活的時間極短(15分鐘左右)。因此,只要及時消毒,接觸感染的風險就很小。也有人說外國科學實驗表明,新冠病毒能在光滑物體上存活5~24小時,防范難度比較大。我們不能因為過于樂觀就盲目地相信前者,也不能因為恐慌就選擇相信后者。認真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前者曾以不同專家的名義發(fā)布過,說明信息發(fā)布者令人生疑;后者來源于外國科研機構,我國科研機構和權威人士一直沒有發(fā)聲,說明信息有待考證。如此一來,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面對網(wǎng)絡洶涌而來的有關新冠肺炎疫情的信息,我們要不輕信、不輕傳,姑且看之,一笑了之。
3.拋棄狹隘,熔鑄大我情懷
群體是由個體組成的,個體的表現(xiàn)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群體的某些屬性。從這一角度看問題,我們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
例如,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我們看到年輕的醫(yī)護人員推遲婚期,逆行去武漢;看到溫柔的媽媽,丟下可愛的幼童,堅持戰(zhàn)斗在抗疫一線;看到從國外背回防護物資無償捐獻的無名英雄;看到犧牲在為疫區(qū)運送物資路上的志愿者……一個個敢于擔當、勇于犧牲的逆行者,一個個心懷大愛、積極行動的奉獻者讓民眾感動、敬佩。此時,我們看到的是個體的表現(xiàn),但從群體角度看,他們不正是中華民族的杰出代表嗎?他們的行為和精神,不正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在災難面前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民族意志和民族精神嗎?這樣的結論,更能讓我們振奮和自豪,并因此產(chǎn)生無窮的信念。
思考問題時,目光不能只停留在個體(小我)上,還要從國家、民族的角度考量事情的內涵;不能只看眼前,還要著眼于將來。這樣,我們的觀點才會更大氣,更深刻。
寫作時嚴格遵循上述方法技巧,做到形象鮮明、表達有力、結構合理、主題深刻,那么寫出來的文章便算得上是一篇好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