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康有,周怡君,陳聰,湯永杰,岑彩鳳
1. 中山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廣東省地球動力作用與地質(zhì)災害重點實驗室,廣東 珠海 519082
2. 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廣東 珠海 519082
長江發(fā)源于青藏高原地區(qū),橫穿中國中部地區(qū),流經(jīng)11 個省,流域面積約占中國面積的1/5。前人對長江中下游流域地區(qū)開展了大量的古環(huán)境與人類活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長江中游的四川盆地、江漢盆地、洞庭湖盆地及長江下游的長江三角洲地區(qū)。孢粉是第四紀古環(huán)境與古氣候定量重建中的重要研究指標之一,前人根據(jù)孢粉數(shù)據(jù)探討了古氣候演變過程,例如蘇北盆地的孢粉分析與深海氧同位素曲線進行對比,推測出該地區(qū)的6 次冷事件,可能對應于Heinrich 事件[1];根據(jù)長江三角洲地區(qū)全新世孢粉數(shù)據(jù)推斷該地區(qū)植被與氣候的演變過程:早全新世階段,植被特征以亞熱帶闊葉落葉混交林或者針闊葉混交林為特征;中全新世階段,氣候溫暖潮濕,植被繁茂;晚全新世階段以來,氣候溫涼濕潤,植被受人類活動的影響越來越明顯,次生林比較發(fā)育[2-3]。長江下游地區(qū),巢湖沉積物反映了全新世以來古氣候和古環(huán)境與人類影響進行了研究[4]。此外,前人通過長江三角洲地區(qū)新石器考古遺址古環(huán)境與人文歷史耦合研究,建立了馬家浜文化(7 000~5 800 cal a BP),崧澤文化(5 800~5 200 cal a BP)和良渚文化(約5 200~4 000 cal a BP) 和馬橋文化(4 000~3 200 cal a BP)[4]。
長江三角洲上游的安慶地區(qū),晚第四紀以來古植被與古氣候的研究成果仍然不多,本文根據(jù)安慶池州市地區(qū)鉆孔巖芯材料孢粉分析結(jié)果,探討研究區(qū)MIS3階段以來古植被與古氣候演變特征,為了解長江下游三角洲地區(qū)古植被與古氣候演替過程、晚全新世人類活動對植被的干擾等研究提供重要的參考數(shù)據(jù)。
本研究鉆孔位于長江中下游安徽省池州市,屬于皖西南地區(qū),是皖鄂贛三省交界處(圖1)。池州市位于長江邊緣,西北部是大別山中低山區(qū),南部地區(qū)為長江灘涂、湖泊濕地分布區(qū)域。該區(qū)域氣候?qū)俦眮啛釒Ъ撅L濕潤區(qū),年平均氣溫在14.4~16.8 ℃,年平均降雨量為1 300~1 500 mm。池州市周邊地區(qū)植被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北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山地植被以落葉闊葉林、針葉林、針闊混交林、灌叢、山地草甸和沼澤植被等,全市擁有種子植物153 科676 屬1 557 種,主要的建群植物種類有:松科(Pinaceae)、杉科(Taxodiaceae)、柏 科(Cupressaceae)、殼 斗 科(Fagaceae)、胡桃科(Juglandaceae)、樺木科(Betulaceae)、山茶科(Theaceae)、楊 柳 科(Salicaceae)、榆 科(Ulmaceae)、木蘭科(Magnoliaceae)、樟科(Lauraceae)、金縷梅科(Hamamelidaceae)、漆 樹 科(Anacardiaceae)、楝 科(Meliaceae)、山茱萸科(Corn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木犀科(Oleaceae)、山礬科(Symplocaceae)、薔 薇 科(Rosaceae)、豆 科(Leguminosae)、忍 冬科(Caprifoliaceae)和 虎 耳 草 科(Saxifragaceae)等[5]。由于該區(qū)域人類活動頻繁,原生植被早已消失殆盡,目前主要分布次生植被為主。
圖1 GMD06鉆孔位置圖及亞熱帶地區(qū)植被類型分布圖Fig.1 Subtropical vegetation map and location of core GMD06
本研究鉆孔GMD06 位于池州市貴池區(qū)馬衙橋附 近, 地 理 坐 標 為 北 緯117.306 8° , 東 經(jīng)30.651 4°;海拔高程為12 m。鉆孔巖芯GMD06 總長度48 m,根據(jù)巖性特征,沉積物大致可以分為7層,各層深度和巖性特征見圖2。第一層(0~40 cm):耕植土,主要為棕灰色黏土質(zhì)粉砂,多見植物根系;第二層(40~300 cm):棕色粉砂質(zhì)黏土層,夾粉砂薄層;第三層(300~600 cm):灰色淤泥質(zhì)含粉砂黏土層;第四層(600~710 cm):灰黑色淤泥質(zhì)黏土,含炭化植物根莖;第五層(710~2 100 cm):灰色粉砂質(zhì)黏土層逐漸過渡至青灰色黏土層;第六層(2 100~2 800 cm):棕黃色粉砂質(zhì)黏土層,局部花斑狀;第七層(2 800~4 800 cm),從灰色粗礫石層過渡到暗紅色礫石層。由于鉆孔2 400~4 800 cm 層含孢粉較少,本文對巖芯深度2 400 cm以上的樣品進行了詳細的孢粉分析。
圖2 GMD06鉆孔巖芯剖面圖及巖性描述Fig.2 Lithology of core GMD06
為了建立鉆孔的年代框架,本研究選擇沉積物深度分別為660、1 245、1 640、2 020 和2 230 cm處的5 個沉積物送至美國邁阿密Beta 實驗室進行AMS14C 測年(表1),根據(jù)5 個碳同位素年齡測試數(shù)據(jù),使用Bacon 軟件建立了深度-年齡的框架模型[6],年齡與鉆孔深度大致呈線性分布(圖3)。
表1 GMD06鉆孔AMS14C 測年結(jié)果Table 1 AMS14C results of core GMD06
圖3 GMD06鉆孔深度-年齡框架模型Fig.3 Age-depth model of core GMD06
本研究的孢粉分析方法采用常規(guī)的重液浮選和氫氟酸法[7-8],孢粉提取在中山大學第四紀古環(huán)境孢粉實驗室完成。本研究對24 m巖芯以40 cm間隔進行取樣,總共獲得60 個孢粉樣品。其中每個樣品取樣5~15 g(黏土或粉砂質(zhì)樣用5 g,對于含砂量偏多的樣品,適當增加一些量),并加入一片石松孢子(27 637粒)片劑計算孢粉濃度,每個樣品孢粉統(tǒng)計在300 粒以上。孢粉花粉鑒定參考了《中國植物花粉形態(tài)》[9]和《中國第四紀孢粉圖鑒》[10]。孢粉種類百分比含量計算以陸生植物種類總和為基數(shù)計算,最后使用Tilia 軟件對主要孢粉種類百分比含量進行繪制圖譜,結(jié)合CONISS 聚類分析進行孢粉帶劃分[11]。
本文通過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區(qū)域孢粉種類與氣候因子之間的相關(guān)關(guān)系,利用Canoco 5軟件進行分析,選取孢粉組合中百分比較高的花粉類型作為代表性類型進行主成分分析[12]。
本研究對池州市GMD06 鉆孔60 個孢粉樣品共鑒定出78 個孢粉類型,包括6 種針葉植物花粉類型、43 種闊葉植物花粉類型、18 種草本植物花粉類型、4 種藻類和7 種蕨類孢子。其中,主要的針葉植物花粉類型包括松屬(Pinus)、冷杉屬(Abies)、云杉屬(Picea)、鐵杉屬(Tsuga)、杉科(Taxodiaceae)和柏科(Cupressaceae)等;主要的闊葉植物花粉類型有青岡屬(Cyclobalanopsis, 包括常綠櫟類)、櫟屬(Quercus,指櫟屬落葉類)、冬青屬(Ilex)、杜英屬(Elaeocarpus)、栗屬(Castanea,包括錐屬(Castanopsis)類)、楓香樹屬(Liquidambar)、榆屬(Ulmus)、榿木屬(Alnus)、榛屬(Corylus)、樺木屬(Betula)、鵝耳櫪屬(Carpinus)等;主要的草本花粉主要有禾本科(Poaceae)、蒿 屬(Artemisia)、菊 科(Compositae)、莎 草 科(Cyperaceae)、藜科(Chenopodiaceae)和香蒲屬(Typha)等;藻類孢子包括盤星藻、雙星藻和環(huán)紋藻等;蕨類孢子以單縫孢子(Monolete)、三縫孢子(Triletes)、金毛狗屬(Cibotium)、水龍骨科(Polypodiaceae)為主。根據(jù)孢粉種類百分比含量,基于CONISS聚類分析結(jié)果將孢粉譜自下而上分為5個孢粉組合帶(圖4)。
圖4 GMD06鉆孔孢粉百分比圖譜(陰影表示含量值增大2 倍)Fig.4 Pollen percentage diagram of core GMD06(Exaggeration is two times in shadow)
1)孢粉帶Ⅰ(2 400~2 035 cm,30 540~25 330 cal a BP):該孢粉帶以闊葉喬木占主導,約占52.9%,其中主要為常綠青岡屬(22.0%)、落葉櫟屬(12.3%)和栗/錐屬(10.3%);其次是草本植物花粉,約占23.6%,其中禾本科(11.2%)、莎草科(4.2%)、蒿屬(3.6%)、菊科(1.9%)為主;針葉類的平均含量為14.6%,其中以松屬(9.2%)花粉為絕對優(yōu)勢;蕨類孢子平均含量為8.9%,以三縫孢子(4.6%)和單縫孢子(1.2%)為主。
2)孢粉帶Ⅱ(2 035~1 625 cm,25 330~17 610 cal a BP):該孢粉帶,闊葉喬木占主導,平均含量為51.4%;以落葉櫟屬(平均含量為25.5%,在14.5%~29.1% 之 間)和 栗/錐 屬(平 均 含 量 為18.0%,在13.5%~22.5%之間)占優(yōu)勢,同時也有少量常綠類型的青岡屬(平均含量為7.0%,在4.5%~9.7%之間)占優(yōu);其次是針葉樹花粉,平均含量為24.2%,以松屬(平均含量22.9%,在18.3%~27.5%之間)絕對占優(yōu);草本植物花粉占17.2%,以禾本科(平均含量為8.7%,在5.8%~11.3%之間)、莎草科(平均含量為4.0%,在2.9%~4.6%之間)、蒿屬(平均含量為3.84%,在2.3%~5.3%之間)占優(yōu);蕨類孢子平均含量為8.5%,以三縫孢子(平均含量為6.1%,在3.4%~8.1%之間)和單縫孢子(平均含量為1.1%,在0.4%~1.9%之間)和金毛狗屬Cibotium(平均含量為1.6%,在0%~5.8%之間)占優(yōu)。
3)孢粉帶Ⅲ(1 625~1 235 cm,17 610~9 640 cal a BP):該孢粉帶仍然以闊葉喬木在該區(qū)域占主導,而且含量相比上一孢粉帶有所升高,平均含量為56.2%,以栗/錐屬(平均含量為23.9%,16.7%~29.5%)、落葉櫟屬(平均含量為18.5%,在14.6%~26.5%),常綠類型的青岡屬(平均含量為5.3%,在3.5%~7.1%之間)含量相對較低;其次是草本植物花粉,平均含量為24%,以禾本科(平均含量為13.5%,在8.3%~19.6%之間)、莎草科(平均含量為4.8%,在3.4%~5.8%之間)、蒿屬(平均含量為3.9%,在2.2%~7.5%之間)、菊科(平均含量為1.2%,在0.4%~2.5%之間)占優(yōu);針葉類花粉平均含量為15.4%,主要以松屬(平均含量為15.2%,在9.9%~23.0% 之間)為主;蕨類孢子平均含量為4.3%,相比上一孢粉帶有所減少。
4)孢粉帶Ⅳ(1 235~800 cm,9 640~5 180 cal a BP):該帶孢粉組合,闊葉喬木類增加,平均含量為62.7%;其中以常綠的青岡屬(平均含量為15.5%,在9.3%~17.9%之間)增加最為顯著;但是整個孢粉譜當中,依然以落葉類喬木占主導,落葉櫟屬(平均含量為22.1%,在11.9%~29.7%之間)和栗/錐屬(平均含量為13.6%,在6.4%~25.3%之間)。同時,也有少量的其他落葉類成分,例如榿木屬(1.7%)、榛屬(1.4%)和胡桃屬(1.0%)等。針葉樹植物花粉平均含量為10.4%,并以松屬(平均含量為9.7%,在4.3%~20.7%之間)占主要。草本植物花粉,平均含量為24.1%,以禾本科(平均含量為9.6%,在5.0%~16.9%之間)、莎草科(平均含量為4.0%,在1.7%~6.3%之間)、蒿屬(平均含量為5.2%,在2.0%~9.2%之間)、菊科(平均含量為1.7%,在0.4%~3.2%之間)占優(yōu);蕨類孢子含量相對較低,平均含量僅為2.8%,其中以三縫孢子(平均含量1.3%,在0.6%~1.9%之間)和單縫孢子(平均含量為1.1%,在0.8%~1.9%之間)為主。
5) 孢粉帶Ⅴ(800~0 cm,5 180 cal a BP 至今):該孢粉帶最顯著的特點是草本植物花粉銳增,其平均值為48.3%;其中主要是禾本科(平均含量為38.9%,在14.8%~43.2%之間)的含量劇增,莎草科、藜科和蒿屬也占有一定的優(yōu)勢;其次是闊葉喬木,平均值為48.3%,以落葉櫟屬(平均值為18.3%,在11.9%~27.5% 之間)、栗/錐屬(平均值為8.9%,在6.6%~12.4%之間)和常綠青岡屬(平均值為7.7%,在5.0%~9.9%)占優(yōu)勢;針葉樹花粉平均含量為8.2%,主要以松屬為主;蕨類孢子平均含量為4.6%,以三縫孢子(平均含量為4.6%,在0.5%~1.8%之間)和單縫孢子(平均含量為2.6%,在0.5%~3.6%之間)為主要成分。
為了探討孢粉組合中不同種類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并解讀優(yōu)勢孢粉類型所指示的氣候因子,本文使用Canoco 5軟件進行對孢粉數(shù)據(jù)進行主成分分析(PCA);本研究選取了29 個含量較高的花粉種類進行主成分分析,選擇48 個樣品進行對應性分析(由于12 個樣品統(tǒng)計數(shù)少于50 粒)。分析結(jié)果顯示,前四個主成分軸的特征值分別是0.52、0.24、0.104 和0.08,其中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總和為76%(圖5)。第一主成分軸(PCA axis 1)的正方向的孢粉種類主要為喜冷干的蒿屬、藜科和禾本科,第一主成分軸的負方向為喜濕的闊葉樹類花粉;第二主成分軸(PCA axis 2)的正方向的花粉種類主要是常綠類型的青岡屬、冬青屬和鐵杉屬,第二主成分軸負方向為落葉櫟屬、栗/錐屬和松屬等。由此可見,第一主成分軸可能指示的是降雨因子,而第二主成分軸指示的是溫度因子。根據(jù)PCA 分析結(jié)果散點圖可以劃分3個孢粉組合類型,將鉆孔孢粉組合劃分為4 個演變階段(圖5):落葉櫟屬-栗/錐屬組合帶,代表冷干氣候特征;常綠青岡屬-冬青屬-鐵杉屬組合帶,代表暖濕氣候特征;禾本科-莎草科-藜科組合帶代表最為冷干的氣候環(huán)境。
圖5 GMD06鉆孔孢粉種類PCA排序結(jié)果Fig.5 Princip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PCA)based on pollen data from core GMD06
根據(jù)安慶池州市GMD06 鉆孔孢粉帶以及主成分分析結(jié)果,同時結(jié)合前人在研究區(qū)域的孢粉記錄探討長江下游地區(qū)古植被與古氣候演變過程(圖6)。整個鉆孔剖面的孢粉種類反映出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為主,植物種類相對豐富,氣候整體特征以暖濕-冷干-涼濕-暖濕的演變過程。因此,本文根據(jù)孢粉組合變化可以將植被及氣候變化分為4個階段:
1) MIS3 階段(2 400~2 035 cm,30 540~25 330 cal a BP):在這個階段當中,該地區(qū)孢粉組成以櫟屬的常綠類型、栗屬、楓香屬和松屬等種類為主,反映當時植被類型為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圖6)。在中國中部地區(qū),從低緯度向高緯度的植被演變主要表現(xiàn)為從常綠闊葉林逐漸向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的演變特征,例如雷州半島地區(qū)MIS3階段的植被仍然以常綠闊葉林為特征[13],而中國東南部武夷山脈地區(qū)植被特征主要以櫟屬的常綠類型、栲屬和阿丁楓屬為優(yōu)勢種的常綠闊葉林,同時也存在少量的落葉成分[14];然而在北亞熱帶高山沼澤的孢粉記錄卻表現(xiàn)為:MIS3 階段主要發(fā)育了以冷杉屬和云杉屬為優(yōu)勢植物的針闊葉落葉混交林[15]。不過,在西部高山地區(qū),由于海拔因素影響,植被發(fā)育相對差一下,例如青藏高原東緣地區(qū)的若爾蓋草原地區(qū)僅分布有較小范圍森林植被,大部分地區(qū)以草原植被類型為主[16]。不過在西南地區(qū),高山湖泊的孢粉記錄表明在該時期的植被以針闊葉混交林為特征,其中高山硬葉櫟類比例相對較高(含量在50%以上)[17-18],氣候特征為溫涼偏干。其實,在本研究的孢粉譜當中,以常綠櫟屬、栗/栲屬與落葉櫟交替增長為特征,也表明了當時氣候波動頻繁。盡管當時植被類型主要以闊葉森林為主,但是在此階段后期,草本類的蒿屬、藜科等旱生草本含量也有一定的比例;因此,反映了此階段后期的氣候為溫晾干燥的特征。
2) MIS2 階段(2 035~1 235 cm,25 330~9 640 cal a BP):此階段植被與氣候可以劃分為兩個時期;①在LGM(25 330~17 610 cal a BP)時期的孢粉組成主要以松屬為代表的針葉類和櫟屬的落葉類型大量增加為主要特征,表明當時植被類型為針闊葉落葉混交林(圖6)。在華南亞熱帶地區(qū),LGM 時期植被向低緯度遷移,尤其是落葉類成分從北亞熱帶占優(yōu)勢向低緯度地區(qū)滲透;例如在雷州半島湛江湖光巖瑪珥湖的孢粉結(jié)果當中,盡管LGM 時期植被仍然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但是孢粉譜當中含有相當數(shù)量的落葉類成分[13,19];武夷山的沼澤剖面在LGM 時期的主要孢粉種類是以水青岡屬和榿木屬為優(yōu)勢,表明當時該地區(qū)的植被類型為落葉闊葉林[14];然而,北亞熱帶地區(qū)大九湖在LGM 時期主要以草本類花粉占優(yōu)勢,主要種類以莎草科和禾本科為主,同時發(fā)育了馬先蒿屬、蒿屬、藜科、石竹科和傘形科等種類,揭示了當時該區(qū)域的植被為荒漠草地[20]。②隨著氣候逐漸回暖,盡管落葉櫟屬含量變化較小,但是殼斗科喜濕的栗屬植物持續(xù)增加;表明了當時氣候從冷干向涼濕的方向轉(zhuǎn)變,植被也逐漸向全新世過渡。實際上,華南亞熱帶地區(qū)的孢粉結(jié)果也顯示了在冰消期期間森林植被逐步向北擴張,例如武夷山水竹洋鉆孔的孢粉揭示了在冰消期(~1 600 ~11 800 cal a BP)植被由落葉闊葉林演替為伴生少量落葉闊葉類的常綠闊葉林,尤其是喜涼而偏濕氣候的榿木屬和水青岡屬植物大量增加,表明當時冰消期溫度回升偏濕[14];而北亞熱帶的大九湖地區(qū),由樺木屬、鵝耳櫪屬、榛屬和櫟屬的落葉類型構(gòu)成的溫帶落葉闊葉林開始繁盛[15]。
3) 全新世適宜期階段(1 235~800 cm,9 640~5 180 cal a BP):冰期結(jié)束之后,在早中全新世階段溫度和降水大幅增加,因此植被開始繁盛。本研究中早全新世階段喬木植物含量達到了峰值,主要的種類由殼斗科的常綠櫟屬增加,同時落葉櫟屬也有所增加,反映研究區(qū)域的植被類型為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圖6)。在北亞熱帶大九湖地區(qū),早全新世階段常綠喬木類的金縷梅科、莢蒾屬、常綠櫟和栲屬等顯著增加并達到峰值,而溫帶落葉類開始減少,因此植被特征以常綠落葉闊葉林為特征[20]。南亞熱帶山地沼澤孢粉結(jié)果顯示,在早中全新世階段的植被以常綠闊葉林為主[21];珠江三角洲地區(qū)的孢粉記錄顯示,該階段發(fā)育了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和熱帶季雨林,氣候炎熱多雨而潮濕[22]。在東南部地區(qū)南漪湖孢粉分析結(jié)果表明,在早中全新世階段(9 100~6 600 a BP)大暖期階段, 地帶性植被優(yōu)勢種以青岡屬和櫟屬為特征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當時的氣候溫暖濕潤。而鄱陽湖鉆孔的孢粉結(jié)果顯示,在8 700~7 300 a BP 時期的植被類型也是常綠闊葉林,氣候溫暖濕潤[23]。
圖6 GMD06鉆孔孢粉記錄與其他孢粉記錄、洞穴石筍氧同位素[29]及北緯30°夏季太陽輻射量[30]綜合對比圖Fig.6 Variation of ecological pollen groups,stalagmite δ18O values from Dongge&Hulu caves[29]and summer insolation of 30°N[30]Red curve:evergreen elements,blue curve:deciduous elements.
4) 晚全新世階段(800~0 cm,5 180 cal a BP-至今):該階段的孢粉組合當中,喬木類植物花粉逐漸減少,尤其是在中全新世大暖期之后,由于東亞夏季風逐漸減弱,降雨量逐漸減弱,因此植被群落以落葉櫟屬、栗/錐屬和青岡屬以及松屬為主要優(yōu)勢的特征;尤其在晚全新世期(3 000 cal a BP以來),孢粉組合當中禾本科和莎草科大量地增加,指示當時大面積的稻作農(nóng)耕出現(xiàn)(禾本科),蕨類孢子數(shù)量大量增加,人類活動頻繁導致森林植被覆蓋度減少(圖6)。其實,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大量的研究結(jié)果表明晚全新世階段,人類活動頻繁導致森林植被遭受干擾[24];盡管如此,但是也有研究結(jié)果表明:盡管稻作馴化在全新世初期和早期就有記載, 但是這些活動人類活動在最初對原始植被的影響仍然有限,在許多自然剖面的孢粉組合中很少有顯示出人類活動對植被影響的結(jié)果[21]。不過,前人在長江下游地區(qū)開展古環(huán)境與人類活動的相關(guān)關(guān)系研究當中的結(jié)果表明,可能相對海面變化引起的水文變化可能促進了引起新石器時代農(nóng)業(yè)發(fā)展,例如寧紹平原水稻種植、人口增長和文化發(fā)展興起與中斷在一定程度上跟當時海陸分布有關(guān)[25-26]。在長江下游鄱陽湖鉆孔孢粉結(jié)果顯示,在7 300~2 400 a BP 時期,植被為以青岡屬為主的常綠闊葉林, 氣候相對暖濕穩(wěn)定;但是在大約2 400 a BP以來,孢粉譜當中以松屬及蕨類孢子大量增加為主要特征,反映了當時人類活動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為主,對森林植被破壞較為嚴重[27]。然而,太湖平原西北部卜弋橋ZK01 鉆孔剖面的孢粉記錄反映了在3 900 a BP 左右出現(xiàn)人類活動對原始林的大規(guī)模擾動和破壞[28]。
長江中下游安慶池州市GMD06 鉆孔孢粉分析結(jié)果,記錄了距今約30 000 cal a BP 以來的植被演替過程,主要獲得以下結(jié)論:
1)長江下游地區(qū)MIS3階段晚期植被主要以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為主,植被組成以常綠類青岡屬、落葉櫟屬、栗/錐屬和針葉類松屬為優(yōu)勢種,當時氣候特征表現(xiàn)為溫涼濕潤,整體上與中國東部地區(qū)植被分布格局相吻合。
2)研究區(qū)域MIS2階段植被以針闊葉落葉混交林為主要特征,常綠櫟類植物大幅度減少,氣候特征從LGM時期冷干向冰消期涼濕轉(zhuǎn)變。
3)在早-中全新世階段,森林植被迅速恢復,研究區(qū)域發(fā)育了常綠落葉混交林,優(yōu)勢種類以常綠類青岡屬、栗/錐屬和落葉櫟屬為主,氣候特征為溫暖濕潤;晚全新世以來,人類農(nóng)耕規(guī)模進一步擴大,對原生植被的干擾進一步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