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麗 李中方 高利娟
胃十二指腸潰瘍是臨床常見疾病,其病因尚不清楚,幽門螺桿菌(Hp)感染引起的胃腸道黏膜浸潤和預防因素的損害可能是其主要病因[1]。目前,尚無特異性療法,聯(lián)合療法主要使用抗菌劑、胃黏膜保護劑和質(zhì)子泵抑制劑,是臨床較為常用的治療方法[2]。盡管臨床實踐中通常采用四聯(lián)療法,但是增加耐藥菌的數(shù)量會大大降低Hp的根除率和總體治療效果[3]。中藥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效果明顯,益胃湯具有益胃生津的作用,臨床經(jīng)驗表明益胃湯用于治療胃腸道潰瘍具有不錯的療效,能彌補西藥治療存在的不足。本研究探討抗Hp四聯(lián)療法聯(lián)合益胃湯對胃十二指腸潰瘍患者效果明顯,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100例Hp相關(guān)胃十二指腸潰瘍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例。對照組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平均年齡(46.37±14.57)歲;平均病程(9.25±2.03)月。觀察組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平均年齡(47.03±12.79);平均病程(9.58±1.92)月。2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紐倫堡法典》中人體實驗的倫理原則與規(guī)范。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西醫(yī)診斷標準[4]:上腹偏右空腹(半夜)隱痛、灼痛、脹痛,進食可以緩解,常伴反酸、燒心、噯氣等消化不良癥狀;查體上腹部偏右有局限性壓痛;胃腸道內(nèi)窺鏡診斷可確診;②同時符合中醫(yī)診斷標準[5]:有脘部痞脹隱痛,口干、口渴、舌干質(zhì)紅、苔少無津等胃陰不足癥狀;③年齡≤75歲;④潰瘍長度≤2 cm;⑤患者及其家人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既往抗Hp藥物治療;②合并胃或食道潰瘍;③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④胃腸外科史;⑤過敏體質(zhì);⑥心,腦,肝,腎功能異常;⑦孕婦或哺乳期婦女。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予以Hp四聯(lián)療法:阿莫西林膠囊(制造商:哈爾濱制藥集團制藥總廠;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3020932;規(guī)格:0.25 g)1.0 g /次,每日2次;泮托拉唑鈉腸溶膠囊(制造商:雙河藥業(yè)(海南)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93903;規(guī)格:40 mg)40 mg/次,1次/d;克拉霉素分散片(制造商:揚子江制藥集團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9990376;規(guī)格:0.25 g)0.5 g/次,1次/d;枸櫞酸鉍鉀片(生產(chǎn)商:麗珠集團麗珠制藥廠,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0900084;規(guī)格:0.3 g),每次0.3 g,4次/日,治療3個月。觀察組在上述治療基礎(chǔ)上予以餐后口服益胃湯,方藥組成:沙參9 g,麥冬15 g,生地黃15 g,玉竹5 g。清豐縣中醫(yī)院統(tǒng)一煎煮,早晚分服,各200 ml。2組均治療3個月。
1.4 觀察指標①潰瘍愈合率與腹痛評分:潰瘍愈合面積通過彩超確定。腹痛評分采用VAS評分進行評估:標出一條長10 cm的直線,每1 cm空格表示1分,兩端分別表示劇痛以及無痛,總分為0~10分。②Hp根除率:根除Hp的標準是尿素呼氣試驗陰性。治療前,將胃黏膜置于胃鏡下進行Hp-DNA檢測,治療后進行BC-UBT。治療前Hp陽性的患者和治療后Hp陰性的患者被認為是淘汰的。根除率=(治療前陽性病例數(shù)-治療后陽性病例數(shù))/治療前陽性病例數(shù)×100%[7]。③胃液EGF含量:按照李奎的方法收集胃液[8],從收集前1 d的晚上8點開始,讓受試者禁食10 h以上,然后在胃鏡的直接觀察下,通過胃鏡活檢孔抽取5 ml胃液注入無菌管中。第2天早上,將其在100 ℃ 的沸水浴中加熱10 min,用0.1 mol/ L NaOH將pH調(diào)節(jié)至7.4,然后將其添加到10 ml離心管中,在4 ℃(2000 r/min)下離心20 min,將其清除液體并在-20 ℃下儲存。在測試中,將其在室溫25 ℃ 下解凍,并且使用由上海天成生物信息技術(shù)有限公司提供的EGFELISA進口的等分試劑盒進行測定。具體操作根據(jù)說明進行。使用anthos 2010微孔板讀取器自動確定EGF含量。
2.1 潰瘍愈合率和 Hp根除率治療后,觀察組潰瘍愈合率和Hp根除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潰瘍愈合和 Hp 根除情況比較 (例,%)
2.2 腹痛評分和潰瘍面積治療前,2組患者治療后腹痛評分和潰瘍面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腹痛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潰瘍面積小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腹痛評分和潰瘍面積比較 (例,
2.3 胃液EGF含量、胃黏膜PGE2含量治療前2組EGF含量、PGE2含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EGF含量、PGE2含量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胃液EGF含量、胃黏膜PGE2含量變化比較 (例,
從現(xiàn)代醫(yī)學看,胃十二指腸潰瘍的病因很多,由于胃酸過多和胃黏膜屏障較弱,該治療旨在抑制胃酸分泌或增強胃屏障[7]。然而,在某些情況下,盡管用抗酸劑和胃黏膜保護藥物治療可以治愈胃潰瘍傷口[8],但是復發(fā)率高,病情反復,難以根除和完全治愈。近年來,相關(guān)研究表明幽門螺桿菌(Hp)生活在胃表面的載液層和它下面的細胞層之間[9],與消化性潰瘍的發(fā)病機制密切相關(guān)。胃黏膜細胞表面上的某些物質(zhì)結(jié)合在一起,可能會破壞胃黏膜表面上的組織層,因此使胃的保護作用膜破裂[10]。胃酸、膽汁和其他有毒物質(zhì)可能會接觸胃黏膜,從而破壞胃黏膜的結(jié)構(gòu)并引起潰瘍[11]。因此,潰瘍病的治療不僅應著重于抑制胃酸,還應著重于幽門螺桿菌的治療。近年來,標準的四聯(lián)療法在治療Hp相關(guān)的消化性潰瘍中的有效性逐漸下降,根除Hp的失敗率已超過20%,這主要是由于Hp抗菌素耐藥性增加。
中醫(yī)認為胃潰瘍的發(fā)病機制歸因于脾胃虛弱,與憂思郁怒、肝木橫逆犯胃或飲酒過度、嗜食肥甘辛辣之品等相關(guān)、日久肝郁氣滯化火致胃陰耗損、津液不足以滋潤胃腑、胃受納腐熟之功能失常、胃失和降而出現(xiàn)胃脘疼痛等不適癥狀[12]。治療宜滋陰和胃止痛。益胃湯出自清代吳鞠通《溫病條辨》,由沙參、麥冬、生地黃、玉竹組成。沙參為君藥能養(yǎng)胃陰,冰糖玉竹與沙參,麥冬與生地黃同煎服,甘涼滋潤生胃津[13]。方用一派養(yǎng)陰之品,以復胃陰,納飲食,以治病求本?,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益胃湯具有抗炎、保肝和利膽作用[14],可以抑制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并產(chǎn)生鎮(zhèn)痛和鎮(zhèn)靜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患者的不適癥狀,促進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并增強胃黏膜屏障功能[15];益胃湯增強胃黏膜屏障的防御功能;增加胃黏膜血流量,調(diào)節(jié)胃腸激素水平,改善腸胃蠕動和膽囊收縮等機制,改善胃黏膜的抗氧化活性[16],減少脂質(zhì)過氧化作用和增加PGE2的表達。在潰瘍的愈合過程中,EGF的表達逐漸增加,提示EGF的表達水平與潰瘍的發(fā)生和愈合有關(guān)。潰瘍愈合后,胃液中EGF含量仍呈明顯上升趨勢,表明EGF可能在潰瘍愈合中發(fā)揮積極作用。EGF可以抑制胃酸的分泌,促進上皮細胞的增殖并修復受損的胃黏膜。益胃湯中包含的多種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抵抗自由基損傷和增加PGE2合成的作用。不少研究表明,胃黏膜自身修復與胃黏膜組織及血清PGE2等胃黏膜保護因子相關(guān),PGE2可幫助黏膜清除氧自由基及脂質(zhì)過氧化物,減輕細胞脂質(zhì)過氧化,加強胃黏膜的局部防御機制[17]。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益胃湯明顯改善胃黏膜損傷狀況,提高PGE2含量,由此可見益胃湯對胃黏膜損傷具有抑制作用,對胃黏膜損傷具有預防保護作用。
綜上所述,抗Hp四聯(lián)療法聯(lián)合益胃湯可以有效減輕患者癥狀,改善腸胃功能,減輕炎癥和氧化應激,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