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麗(甘肅:寧縣盤克鎮(zhèn)中心小學)
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新課標針對勞動教育提出了新的建議,要求教育工作者探索跨學科主題學習途徑,展開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基于跨學科教學增強學生的勞動體驗,培養(yǎng)其勞動觀念。科學是引導學生認識世界的一門課程,其教學過程以實踐形式為主?;诳鐚W科教學要求實施勞動教育,理應發(fā)揮科學課程的獨特優(yōu)勢,將勞動教育與科學課程有機融合,擴大對小學5~6年級學生的教育影響。
因為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所有家長都在努力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受教育環(huán)境,即使是農村學生也很少接觸到體力勞動,他們只需全心投入學習之中,無須參與家務勞動或其他體力勞動。小學生從小就在此環(huán)境中長大,缺少對勞動的客觀認識,不會思考自己的衣食住行與勞動的關系,直接導致其勞動意識淡薄,勞動能力欠缺。雖然素質教育觀念逐漸取代了應試教育觀念,但在小學課程教學實踐中,勞動與技術課程仍處在邊緣地位,學校與教師對勞動教育的認識不足,雖然按照教學要求開設了相關課程,但實際教學結果無法保證,學生在校獲取的勞動知識與勞動技能嚴重不足,不利于發(fā)展其勞動素養(yǎng)。
首先,在面向小學5~6年級學生開展的勞動教育中,教師習慣性利用“勞動最光榮”“勞動是一種美德”“積極勞動是每個人必須承擔的義務”等道理指導學生參與勞動。顯然,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并不足以支持他們完全理解這些大道理,相應地,勞動教育自然不能取得實質效果。其次,農村小學開展勞動實踐的形式與內容都比較單調,未能很好地利用農村資源和環(huán)境,時常以衛(wèi)生清潔作為勞動實踐的主要形式,學生參與的勞動實踐十分有限,他們僅需按照要求打掃衛(wèi)生,無法了解勞動的多樣性與趣味性,如此并不能真正提升其勞動技能。最后,勞動實踐后很少組織學生進行整體回顧,教師直接以肯定或否定的評價定義學生的勞動成果,此方式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勞動積極性。
科學課程是小學課程體系中體現科學本質的綜合性基礎課程,具有實用性與實踐性,旨在通過課程教學讓學生走進科學,從整體上認識自然世界,發(fā)展基本的科學能力。勞動與技術課程同樣是小學階段單獨開設的一門課程,主要圍繞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展開教學。通過觀察勞動教育內容,可以清楚地發(fā)現它與科學課程的交叉點,正好證明了“五育融合”教育理念的可行性。勞動教育與科學課程的融合設計,一方面,利用科學課程的實踐性特征,引導學生參與以實踐為主的多樣化學習,動手動腦,積極體驗,經歷科學探究與技術實踐過程獲取相應勞動技能,積累勞動經驗,并在日常實踐中遷移運用,深刻體現科學課程的實用性。另一方面,新課標提出了跨學科主題實踐要求,將勞動教育與科學課程教學深度融合,發(fā)揮二者相輔相成的作用,利用勞動教育強化學生的科學認知,利用科學實踐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使其會勞動、愛勞動,積極參與自然實踐、社會實踐,培養(yǎng)良好觀念,提升實踐能力。
勞動教育與科學課程的融合應立足于兩個學科的交叉點,根據勞動教育內容挖掘科學課程中的相關知識,基于科學實踐活動提煉與勞動相關的理論、方法與技巧,并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上全面融合,科學設計教育活動。科學課程是一門包含自然知識、物理知識、化學知識的綜合學科,課程內容與勞動教育內容存在諸多交叉點。教師在備課階段要以融合的眼光發(fā)現勞動教育與科學課程的交叉內容,圍繞二者的交叉點延伸相關勞動原理和科學知識,確保教學活動的兼容性與針對性。農村學生雖然很少參與勞動,但他們相對熟悉各種勞動工具與勞動環(huán)境。勞動工具的使用,便是勞動教育與科學課程的交叉點,如何借助科學知識省時省力地使用勞動工具值得進一步學習。
例如,“扁擔”是農村常見的勞動工具,主要用于搬用物品,學生需要了解其使用方法,知道其發(fā)力技巧。在課堂上,教師可準備一根扁擔,指導學生搬運兩份同樣質量的物品,很多學生在搬運時身體歪歪扭扭,搬運過程耗時較長,進而對這一工具產生了探索欲。隨后教師進行示范,表明扁擔是一種省力工具,由此引入“杠桿原理”這一科學概念,并利用簡易動畫分析“扁擔”的工作原理,啟發(fā)學生思考他們在利用“扁擔”搬運物體時感覺費力的原因,指導其學習正確的使用方法,即將扁擔與肩膀的接觸點放在扁擔的中心位置。學生明確其使用方法后,教師可建議他們在課后借鑒杠桿原理自行制作簡易扁擔,并將其應用到日常勞動之中。經過這樣的引導,將勞動工具的使用方法與科學原理相融合,學生可掌握勞動工作的使用方法,也可拓展科學視野。
縱觀各種勞動活動,我們可以發(fā)現很多勞動細節(jié)都可利用科學知識來解釋,但因為小學生的勞動能力不強,科學觀念淡薄,他們經常會忽略這些隱含的小細節(jié),也無法準確聯系科學知識來解釋一些勞動行為?;趧趧咏逃c科學課程的融合思路,教師可將日常勞動中容易被忽略的細節(jié)放大呈現,啟發(fā)學生自主探究其中蘊含的科學原理,調動其生活經驗,引領他們應用科學知識,展開趣味化的學習活動,通過科學探究把握勞動規(guī)律。教師要做好整體設計,啟發(fā)學生發(fā)散性思維,認真觀察日常勞動中的細枝末節(jié),鼓勵他們從學科融合的角度去進一步探究,為科學意識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機會。
例如,學校定期組織學生為花園里的樹木松土,很多農村學生對這一勞動行為都有印象,他們見過父母長輩為果園中的瓜果樹木松土,但卻極少有學生去思考為什么要松土?松土這一行為有什么科學依據?基于此,教師先組織學生完成為花園里的樹木松土的勞動任務,再要求他們自主探究為什么要對植物松土。面對此探究任務,學生須以科學的態(tài)度認真對待,一方面向父母長輩請教他們的勞動經驗,另一方面查找資料找出相關科學道理,明確為植物松土是為了防止土壤板結,保證其根部順利呼吸,為植物生長創(chuàng)造適宜的環(huán)境,松土步驟在植物生長過程十分重要。通過此融合學習過程,將勞動行為轉化為科學探究,引導學生在勞動中關注細節(jié),自主探究相關科學原理,既可幫助其直觀理解勞動的意義,又能激活其科學探索意識。
無論是勞動教育還是科學課程都具有實踐性特征,課堂學習主要在于掌握相關原理,教學重點則在實踐操作之中,必須避免單一、機械的勞動技能訓練與簡單的勞動知識講解現象。因此,教師要從課程融合視角設計實踐活動,讓科學知識作用于學生的勞動實踐,指導勞動實踐有目的、有依據地開展;讓勞動實踐論證科學知識的有效性,確保所學知識靈活運用,提高勞動技能。勞動實踐應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從農村特色資源出發(fā),充分利用校園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與自然環(huán)境,選擇適宜的工農業(yè)生產勞動內容,相機注入科學知識,組織學生體驗種植、養(yǎng)殖、手工制作等生產勞動,使其親自參與,手腦并用,經歷完整的勞動實踐過程,獲取勞動知識與技能,感知勞動價值,增強動手能力。
例如,按照5~6年級勞動教育要求,以家用電器的使用為主題開展實踐活動,結合節(jié)能減排、科技創(chuàng)新等要點,組織學生獨立實踐。基于此任務,學生可了解冰箱、洗衣機、電風扇等家庭常用電器的功能特點,掌握其基本操作方法,根據需求規(guī)范、安全地操作,如使用洗衣機的不同功能洗滌不同材質的衣物、使用電飯煲進行簡單的食物制作等。同時,要拓展勞動實踐的深度,啟發(fā)學生自主了解不同電器的工作原理,嘗試利用科學知識解釋為什么電風扇會吹出冷風、為什么電冰箱可以冷藏也可以冷凍等問題。如此,將簡單的勞動行為上升到科學層面,學生可直接感受到科技創(chuàng)新對勞動帶來的積極影響,培養(yǎng)他們在勞動中勤于觀察、樂于思考的品質,增強勞動實踐的實際意義。
勞動教育沒有明確的范圍,同樣,科學探究也是無邊無際的,將勞動教育與科學課程融合起來,必須注意教育活動的延展性,充分拓展勞動教育范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意識和科學觀念。教師要立足現實生活,明確農村小學5~6年級學生勞動素養(yǎng)發(fā)展現狀與發(fā)展目標,以教材、課堂為基礎,突破學科壁壘和資源壁壘,充分向外拓展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將現實生活與學習活動、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校內環(huán)境與校外環(huán)境有機整合,形成一個開放性的教育空間。在此空間內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培養(yǎng)其綜合素養(yǎng)為目的,基于勞動教育內容引入科學知識,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其中,使其能廣泛接觸勞動,主動進行勞動實踐,并將獲取的科學知識落實到行為之中。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發(fā)現和探索,充分利用課外時間與家庭環(huán)境,為其進行科學化的勞動實踐積累經驗,延展融合教學的空間,全面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yǎng)和科學意識。
小學生是社會發(fā)展的希望,培養(yǎng)其從小就具有勞動意識與勞動技能尤為必要。在小學階段將勞動教育與科學課程相融合符合新課標要求,也是改善當前教育現狀的必要舉措。面向農村小學5~6年級學生,我們應突出勞動教育的重要地位,尋找學科滲透路徑,通過理論引導與實踐活動達到勞動教育的目的,讓科學課程發(fā)揮其獨特優(yōu)勢,延展勞動教育的范圍,對教學活動與學生發(fā)展同時產生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