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香
湖南省胸科醫(yī)院,湖南省長沙市 410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臨床上常見的肺部疾病之一,具有持續(xù)氣流受限、進行性發(fā)展的特征,可進一步發(fā)展為肺心病、呼吸衰竭等,致殘率和病死率較高[1]。COPD的兩大危險因素主要包括環(huán)境因素、個體易患因素,其中吸煙被認為是目前導致COPD的主要危險因素,因此戒煙對COPD患者具有重要意義,是控制病情、降低發(fā)作次數(shù)、減輕肺功能惡化有效且易施行的干預措施[2]。常規(guī)的戒煙干預多為統(tǒng)一的綜合干預,但不同患者的病情存在較大差異,患者對于戒煙行為的認知及成癮性大不相同,進而影響戒煙干預的實施,不利于戒煙行為的保持,戒煙成功率低,復吸率高。時機理論是一種根據(jù)疾病的不同階段實施針對性干預的一種護理指導理論,以時機理論為框架的戒煙干預或許能夠提高COPD患者戒煙成功率,為此本文進行了研究證實,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使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2019年9月—2020年9月我院的98例COPD患者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每組49例。其中,干預組男46例,女3例;年齡(62.76±11.35)歲;煙齡(22.65±10.95)年;文化程度:小學10例,初高中25例,大學14例;婚姻情況:已婚46例,未婚3例;月收入<3 000元5例,3 000~6 000元30例,>6 000元14例。對照組男45例,女4例;年齡(64.49±13.96)歲;煙齡(24.74±8.16)年;文化程度:小學12例,初高中24例,大學13例;婚姻情況:已婚48例,未婚1例;月收入<3 000元6例,3 000~6 000元27例,>6 000元16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1)符合COPD診斷標準,且病情穩(wěn)定者;(2)煙草依賴者;(3)無意識、精神障礙,能夠配合干預者。排除標準:(1)合并肺結(jié)核、哮喘、肺癌等呼吸系統(tǒng)疾病者;(2)合并焦慮、抑郁等心理疾病者;(3)不配合干預者。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戒煙干預,對患者進行COPD相關(guān)疾病知識、吸煙危害、二手煙危害、戒煙重要性的健康教育,詢問并記錄患者的煙齡、煙量等吸煙情況,告知患者吸煙與COPD的相關(guān)性,強調(diào)戒煙的重要性。建立戒煙微信群組,定期詢問患者的戒煙情況,給予患者戒煙咨詢、指導等。
干預組采用以時機理論為框架的戒煙干預,選擇門診醫(yī)師2名、主管護師1名、護理研究生1名成立干預小組,組內(nèi)成員均接受COPD管理、戒煙干預的培訓,溝通交流能力良好。小組成員分工合作,門診醫(yī)師負責制定戒煙方案,主管護師施行戒煙干預,護理研究生負責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分析。以時機理論為框架,將干預根據(jù)COPD病情分為診斷期、急性加重期、出院準備期、調(diào)整期、適應期5個階段進行。診斷期:疾病未確診前,對患者的吸煙情況進行簡單的評估,建立良好的護患關(guān)系,取得其信任,發(fā)放健康手冊,舉例吸煙的壞處及戒煙的好處,幫助患者尋找戒煙動機,促進吸煙行為的改變。急性加重期:疾病確診后患者可伴隨咳嗽、氣喘等急性加重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護士通過COPD疾病知識、治療計劃、飲食指導、心理疏通等幫助患者緩解癥狀,避免情緒低落,強調(diào)吸煙對病情的影響以及二手煙對家屬健康的危害,強化患者的戒煙意愿,提高患者的戒煙積極性。出院準備期:患者經(jīng)過臨床治療控制后病情基本穩(wěn)定,需出院進行進一步的自我管理。醫(yī)師及護士根據(jù)患者的個人情況,制定個性化的戒煙計劃,制定戒煙日、開具戒煙藥物、生活習慣改變指導、定期隨訪等。通過自我管理能力的評定幫助患者認識到自身的管理,強化戒煙意識,樹立成功戒煙的信心。調(diào)整期:出院1個月后患者恢復正常的工作或?qū)W習、生活,護士通過電話、微信等進行隨訪,了解患者的戒煙計劃實施情況及吸煙情況,已戒煙的患者鼓勵其繼續(xù)保持,戒煙失敗者指導其按醫(yī)囑用藥,加強健康習慣的養(yǎng)成。微信群推送戒煙知識、COPD控制知識,提供戒煙咨詢、病情指導等遠程服務,解決患者的疑問。按序電話通知患者進行門診隨訪,通過吸煙、尼古丁依賴程度、心理狀況綜合評估患者的控制情況,進行適當?shù)挠媱澱{(diào)整干預。適應期:出院6個月后患者通過藥物輔助、行為改變等療法基本達到戒煙或減少吸煙的目標,隨著出院時間的延長、病情好轉(zhuǎn)等因素使患者的健康習慣、戒煙意識等逐漸減弱,該時期通過微信的延續(xù)干預來了解患者戒煙計劃的實施與保持情況,促使患者繼續(xù)保持戒煙狀態(tài)。對于部分復吸者鼓勵家屬給予監(jiān)督指導,嚴重者給予藥物持續(xù)干預,門診復查。
1.3 觀察指標 戒煙情況分別于干預1個月、3個月、6個月后記錄患者的戒煙成功率,患者自述停止吸煙且無復吸即為戒煙成功,使用尼古丁依賴檢測量表(FTND)評價患者的尼古丁依賴程度,F(xiàn)TND評分0~10分,評分越高說明尼古丁依賴程度越高。肺功能指標為用力肺活量(FVC)、第1s用力呼氣量(FEV1)、FEV1/FVC。
2.1 兩組戒煙情況對比 干預1個月、3個月、6個月后干預組戒煙成功率高于對照組,F(xiàn)TND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戒煙情況對比
2.2 兩組肺功能指標對比 干預后干預組的FVC、FEV1、FEV1/FVC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肺功能指標對比
COPD是臨床上常見且多發(fā)的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近年來COPD的發(fā)病率持續(xù)上升。吸煙是目前公認的導致COPD的主要危險因素,煙草中的尼古丁可破壞氣道上皮細胞,引發(fā)氣道炎性反應,導致氣道中的痰液滯留,氣道功能異常,長期吸入尼古丁還可導致杯狀細胞和黏膜下體增生,造成氣道纖維化和氣道結(jié)構(gòu)重塑,易發(fā)持續(xù)的氣流受限,從而導致COPD[3]。臨床上的治療多以藥物控制為主,往往忽略了戒煙的重要性,COPD患者的病情、戒煙意愿、成癮性等存在較大的差異,常規(guī)的COPD戒煙干預并不能滿足各個階段患者的需求,進而無法達到預期效果,戒煙成功率較低[4]。
時機理論是由加拿大學者Cameron、Gignac于2007年提出的一種護理指導理論,根據(jù)疾病不同階段的特征將其分為診斷期、穩(wěn)定期、準備期、實施期,適應期,為患者提供針對性的教育和健康支持,滿足患者在疾病不同階段的動態(tài)變化需求,從而提高臨床干預的有效性。時機理論在急性心肌梗死腦卒中、肝癌、宮頸癌、產(chǎn)后抑郁等患者中的應用均取得了不錯的臨床效果[5-7]。
戒煙時間越早,COPD患者的病情控制越快,能夠有效延緩肺功能的下降,因此及時有效的戒煙干預對COPD 患者具有重要意義,提高戒煙成功率是干預的重點。COPD患者的煙癮顯著高于普通吸煙者,成癮性較大,大部分都有戒煙意愿,但由于尼古丁依賴較高而導致其戒煙失敗。本文中,干預1個月、3個月、6個月后干預組戒煙成功率高于對照組,F(xiàn)TND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以時機理論為框架的戒煙干預能夠提高COPD患者戒煙成功率,降低尼古丁依賴程度。分析原因:以時機理論為框架的戒煙干預根據(jù)患者的病情制定不同階段的戒煙計劃,使患者的疾病認知和戒煙意愿得到強化,通過藥物和行為改變來幫助患者完成戒煙,并且科學有效的戒煙咨詢和健康指導能夠提高患者的戒煙力度,借助微信、家屬監(jiān)督等延續(xù)干預,使患者回歸家庭后仍能夠得到持續(xù)的干預,使患者持續(xù)保持戒煙行為,獲得正確的自我管理信息,養(yǎng)成良好習慣,加強患者的自控能力,從而起到提高戒煙成功率,降低尼古丁依賴程度的作用[8-10]。
本文中,干預后干預組的FVC、FEV1、FEV1/FVC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以時機理論為框架的戒煙干預能夠改善COPD患者的肺功能??赡茉颍阂詴r機理論為框架的戒煙干預使患者達到成功戒煙的目標,降低吸入尼古丁對呼吸道的危害,促進病情的控制,延緩肺功能下降速度,從而起到改善肺功能的作用[11-12]。
綜上所述,以時機理論為框架的戒煙干預能夠提高COPD患者戒煙成功率,降低尼古丁依賴程度,改善肺功能,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