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帥,石 宇,廖 遜,3,李 明,3,宋 梅,李榮玉,3*
(1.貴州大學 作物保護研究所,貴州 貴陽 550025;2.貴州大學 獼猴桃工程技術(shù)研究中心,貴州 貴陽 550025;3.貴州省山地農(nóng)業(yè)病蟲害重點實驗室,貴州 貴陽 550025)
【研究意義】褐飛虱Nilaparvata lugens(St?l)屬半翅目飛虱科(Hemiptera:Delphacidae),在亞洲很多國家和地區(qū)均有發(fā)生,是水稻的主要蟲害之一,食性單一,只取食水稻進行生長繁殖[1-2]。具有較強的繁殖能力和遷移能力,容易爆發(fā)成災,嚴重威脅水稻的安全生產(chǎn)[3]。目前,對褐飛虱的防治主要依賴化學藥劑,大量化學殺蟲劑的不合理使用導致褐飛虱抗藥性迅速上升,導致一些藥劑開始失效[4-6]。殺蟲劑抗藥性會縮短藥劑的使用壽命,對發(fā)現(xiàn)新的殺蟲活性物質(zhì)提出了挑戰(zhàn)[7]。殺蟲劑混配是害蟲延緩抗性有效措施,篩選高效的混配組合對褐飛虱的防控具有重要意義?!厩叭搜芯窟M展】噻嗪酮與異丙威以6∶19比例復配時,對褐飛虱增效作用顯著,25%噻嗪酮·異丙威可濕性粉劑對褐飛虱也具有良好的防效[8];噻嗪酮和烯啶蟲胺質(zhì)量比為4∶1 時的懸浮劑和二甲苯乳油對褐飛虱3 齡若蟲都具有增效作用[9];噠螨靈與吡蟲啉質(zhì)量比分別為1.5∶1、2∶1,噠螨靈與烯啶蟲胺質(zhì)量比為1.5∶1 時對褐飛虱4 齡若蟲表現(xiàn)為增效作用[10];烯啶蟲胺和阿維菌素以有效成分比為1∶4 混配時,對水稻田褐飛虱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11];毒死蜱和吡蚜酮按3∶1 比例混配,對褐飛虱表現(xiàn)為增效作用[12];噻蟲嗪和醚菊酯按有效成分1∶7 混配施用,用藥7 d 后的防效顯著高于2種單劑[13];噻蟲胺與吡蚜酮以1∶2的比例復配,對褐飛虱具有顯著增效作用,且30%噻蟲·吡蚜酮SC 對褐飛虱低齡和高齡若蟲都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對水稻田天敵蜘蛛安全[14];氟啶蟲胺腈和茚蟲威復配比例為1∶1時,對褐飛虱三齡若蟲具有顯著增效作用[15]。因此三氟苯嘧啶相關(guān)復配藥劑的開發(fā)對水稻害蟲的防治有重要意義?!颈狙芯壳腥朦c】三氟苯嘧啶作為在中國登記的新型高效的藥劑,目前其相關(guān)的復配藥劑的研究較少,三氟苯嘧啶相關(guān)復配藥劑的開發(fā)對水稻害蟲的防治有重要意義?!緮M解決的關(guān)鍵問題】明確三氟苯嘧啶和啶蟲脒及其復配藥劑對褐飛虱田間種群的敏感性,為2 個藥劑的合理使用提供參考,篩選出2個藥劑的最佳復配比例,為水稻褐飛虱的有效防治和藥劑的減量使用提供更好的途徑。
室內(nèi)敏感品系:于2016年8月份采自貴州省黃平縣舊州鎮(zhèn),不接觸任何藥劑室內(nèi)飼養(yǎng)至今。敏感性測定褐飛虱種群:于2019年9月份采集的貴州黃平、湄潭、惠水田間種群(高齡若蟲),在室內(nèi)不接觸藥劑飼養(yǎng)到下一代至3齡若蟲。
啶蟲脒原藥(96.0%,山東申達作物科技有限公司);三氟苯嘧啶懸浮制劑(10%,美國杜邦公司);啶蟲脒微乳劑(3%,山東一覽科技有限公司)。
參照水稻褐飛虱毒力測定方法[16]取生長健康,長勢一致,長約為10 cm 的水稻苗,15 株為1 組,清洗于陰涼處晾干備用。將供試藥劑溶解于丙酮或蒸餾水中配制成一定濃度的母液,根據(jù)之前預實驗結(jié)果,母液用0.05%triton X-100 水溶液稀釋至5~7 個系列。將稻苗在藥液中浸30 s 后取出晾干,以脫脂棉包住稻苗根部,底部浸水放入一次性塑料杯中,每杯接入15 頭標準一致的3 齡中期若蟲后用細紗布封口,每個處理重復3 次,以0.05% triton X-100 水溶液作為對照。接蟲后放入溫度為(28±1)℃,相對濕度為75%±5%,光周期為16L∶8D 的智能人工氣候箱中培養(yǎng)。于4 d后檢查死亡情況,用0號毛筆輕觸蟲體,完全不動者視為死亡。
將三氟苯嘧啶和啶蟲脒2個藥劑的按有效成分1∶9、1∶5、1∶2、1∶1、2∶1、5∶1、9∶1 的比例復配進行毒力測定,計算每組復配藥劑的共毒系數(shù)。采用Sun 等[17]共毒系數(shù)法計算共毒系數(shù)(co-toxicity coefficient,CTC)確定最佳配比,共毒系數(shù)大于120,為增效作用;共毒系數(shù)80~120,為相加作用;共毒系數(shù)小于80,為拮抗作用。
試驗在貴州省惠水縣好花紅鎮(zhèn)進行,試驗地常年種植茂優(yōu)601 品種,種植方式為人工移栽。試驗設置每667 m210%三氟苯嘧啶懸浮劑15 mL、3%啶蟲脒EC 60 g、三氟苯嘧啶(有效成分1 g)和啶蟲脒(有效成分0.5 g)組合,清水對照共4 個處理,每處理重復3 次,共12 個小區(qū),各小區(qū)隨機排列,小區(qū)面積30 m2。于8 月28 日褐飛虱若蟲盛期采用3WBJ-16DZ 多功能靜電噴霧器噴藥,噴藥時由水稻基部由下至上,保證褐飛虱主要棲息區(qū)域水稻莖基部的褐飛虱接觸藥劑,每667 m2藥液量150 kg。施藥前和施藥后3 d、7 d,每小區(qū)平行跳躍法調(diào)查10 點,每點2 叢,共調(diào)查20 穴,使用桶拍法進行調(diào)查,用配蓋的小桶,桶蓋拍打離水面約30 cm 的水稻基部,每株水稻均勻拍打3 下,桶接拍的蟲,查看桶里的褐飛虱數(shù),計算蟲口減退率以及防治效果(公式1、公式2),同時監(jiān)測試驗期間藥劑對作物是否產(chǎn)生藥害,記錄藥害的類型和危害程度。
田間防治效果計算公式:
采用Excel 2010 和DPS(7.05)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求出有效中濃度(LC50)值及95%置信區(qū)間、斜率、卡方值、自由度;采用Excel統(tǒng)計處理田間數(shù)據(jù),并計算防效??剐员稊?shù)計算參照張凱等[18]。
抗性倍數(shù)=褐飛虱田間種群的LC50值/褐飛虱敏感種群的LC50值 (3)
抗性水平分級標準[16]:抗性倍數(shù)為5 及以下為敏感,抗性倍數(shù)5~10 為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數(shù)10~100為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數(shù)100以上為高水平抗性。
由表1 可知,貴州省惠水、黃平和湄潭3 個地區(qū)的褐飛虱褐飛虱種群對三氟苯嘧啶抗性倍數(shù)分別為4.00、2.44和8.00,惠水和黃平地區(qū)褐飛虱對三氟苯嘧啶處于敏感水平,而湄潭地區(qū)的褐飛虱種群對三氟苯嘧啶表現(xiàn)為低水平抗性。
表1 2019年貴州3個地區(qū)田間褐飛虱種群對三氟苯嘧啶的敏感性Tab.1 Resistance levels of N.lugens field populations to triflumezopyrim in three areas of Guizhou Province in 2019
由表2 可以看出貴州3 地田間褐飛虱種群對啶蟲脒的敏感性有一定的差異,與敏感品系相比,惠水的田間褐飛虱種群對啶蟲脒依然處于敏感的狀態(tài),其抗性倍數(shù)為3.87;而黃平和湄潭的田間褐飛虱已經(jīng)對啶蟲脒產(chǎn)生了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數(shù)分別為9.84和6.17。
表2 2019年貴州3個地區(qū)田間褐飛虱種群對啶蟲脒的敏感性Tab.2 Resistance levels of N.lugens field populations to acetamiprid in three areas of Guizhou Province in 2019
根據(jù)Sun 等[17]的共毒系數(shù)計算法,三氟苯嘧啶和啶蟲脒組合7 個配比中(表3),只有A 配比的共毒系數(shù)為117.80,小于120,為相加作用,其余組合共毒系數(shù)均大于120,表現(xiàn)為增效作用,共毒系數(shù)范圍在138.58~191.30,其中C、E 和G 配比的共毒系數(shù)較大,增效作用顯著,而E 配比的LC50值較低,可作為最佳配比。
表3 三氟苯嘧啶和啶蟲脒對褐飛虱3齡若蟲的聯(lián)合毒力測定結(jié)果Tab.3 Combined toxicity of triflumezopyrim and acetamiprid to the 3rd instar nymphs of N.lugens
在室內(nèi)復配聯(lián)合毒力測定的基礎上,選擇增效作用好的最佳配比(三氟苯嘧啶∶啶蟲脒2∶1)進行田間試驗,2 個單劑和組合對褐飛虱的防治效果見表4。藥后3 d,三氟苯嘧啶·啶蟲脒(2∶1)對褐飛虱的防治效果為96.11%,顯著高于啶蟲脒和啶蟲脒單劑的防效,表現(xiàn)出較好的速效性,三氟苯嘧啶單劑(86.86%)的防效顯著高于啶蟲脒單劑(60.04%)。用藥7 d 后,三氟苯嘧啶·啶蟲脒(2∶1)和三氟苯嘧啶對褐飛虱的防治效果分別達到96.99%和95.46%,都顯著高于啶蟲脒單劑對褐飛虱的防效(72.43%),而三氟苯嘧啶·啶蟲脒(2∶1)和三氟苯嘧啶在7 d 后都有較高的防效,防效都在95%以上,沒有顯著性差異。
表4 三氟苯嘧啶和啶蟲脒的復配對褐飛虱的防治效果Tab.4 Field control effects of N.lugens after used of mixed agentia of trifluorobenzidine with acetamiprid
本研究采用稻苗浸漬法測定了貴州惠水、黃平和湄潭3 個地區(qū)褐飛虱種群對三氟苯嘧啶和啶蟲脒的敏感性?;菟?、黃平和湄潭3 個地區(qū)褐飛虱種群對三氟苯嘧啶的抗性倍數(shù)分別為4.00、2.44 和8.00,湄潭地區(qū)的褐飛虱種群對于三氟苯嘧啶產(chǎn)生了低水平抗性,Liao 等[21]測定了中國不同地區(qū)褐飛虱種群對三氟苯嘧啶的敏感性,其中個別地區(qū)的褐飛虱種群對三氟苯嘧啶也產(chǎn)生了低水平抗性,大部分地區(qū)褐飛虱種群對三氟苯嘧啶仍處于敏感水平;同樣貴州3 個地區(qū)褐飛虱種群對啶蟲脒的抗性倍數(shù)分別為3.87、9.84 和6.17,部分地區(qū)的褐飛虱種群對啶蟲脒也存在低水平抗性。李榮玉等[22]測定了2013—2015 年貴州褐飛虱種群對啶蟲脒的抗性,貴州3 個地區(qū)褐飛虱種群對啶蟲脒處于敏感狀態(tài),文中測定的2019 年黃平和湄潭地區(qū)褐飛虱種群對啶蟲脒達到了低水平抗性,黃平褐飛虱種群2015—2019 年對啶蟲脒的抗性水平升高;張小磊等[23]發(fā)現(xiàn)湖北稻區(qū)褐飛虱種群對啶蟲脒處于低水平抗性,與本研究結(jié)果相近。監(jiān)測結(jié)果表明貴州褐飛虱種群對三氟苯嘧啶和啶蟲脒敏感性較高,2 種藥劑均能較好防治褐飛虱。
在殺蟲劑抗性管理中,農(nóng)藥的輪換和混合使用是延緩抗藥性的有效措施。輪換使用通常能延緩抗藥性,然而這種方法一次施用并不一定能很好的消滅已經(jīng)產(chǎn)生抗性的害蟲。從理論上講,一種二元混配的藥劑能夠使那些在一種殺蟲劑下存活的害蟲被另一種藥劑殺死[24]。筆者在測定三氟苯嘧啶和啶蟲脒單劑對褐飛虱毒力的基礎上,研究了三氟苯嘧啶和啶蟲脒對褐飛虱的聯(lián)合作用。結(jié)果顯示,三氟苯嘧啶與啶蟲脒的配比除了1∶1比例表現(xiàn)為相加作用外,其余配比均表現(xiàn)為增效作用。其中三氟苯嘧啶∶啶蟲脒為1∶5和2∶1時,共毒系數(shù)較高,分別為198.45和189.01,LC50值分別為1.79 mg/L和0.39 mg/L,2∶1 配比對褐飛虱的毒力高,與1∶5 配比相比可降低農(nóng)藥的用量,所以選擇三氟苯嘧啶∶啶蟲脒(2∶1)作為最佳配比進行田間試驗驗證。田間試驗結(jié)果表明,組合藥劑在施藥3 d 和7 d 后防效分別為97.10%和96.99%。
三氟苯嘧啶是杜邦(陶氏杜邦)研發(fā)的新型介離子類或兩性離子類殺蟲劑(mesoionic insecticides;zwitterionic insecticides),亦為新型嘧啶酮類化合物。三氟苯嘧啶作用于煙堿乙酰膽堿受體,但其作用機理不同于現(xiàn)有的新煙堿類殺蟲劑[25]。10%三氟苯嘧啶懸浮劑不管用常規(guī)噴霧器噴霧,還是無人機噴霧對水稻褐飛虱都具有良好的防效[26],諸茂龍等[27]研究表明10%三氟苯嘧啶懸浮劑對褐飛虱具有極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10.6 g/L 三氟苯嘧啶懸浮劑對水稻褐飛虱、白背飛虱防治效果均較好[28],19%三氟苯嘧啶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對水稻稻飛虱、水稻螟蟲和稻縱卷葉螟具有良好的防效[29],10%三氟苯嘧啶懸浮劑對水稻田內(nèi)天敵蜘蛛安全[30]。三氟苯嘧啶與溴蟲酰胺等藥劑的復配制劑對水稻田害蟲有良好的防效[31],因此,三氟苯嘧啶相關(guān)復配藥劑的開發(fā),對水稻害蟲的防治具有重要意義。
致謝:貴州大學自然科學專項(特崗)科研基金項目[貴大特崗合字(2019)15號]同時對本研究給予了資助,謹致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