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兒:
母親對于你沒有盡到教育的責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
母親因為堅決地做了反滿抗日斗爭,今天已經(jīng)到了犧牲的前夕了。
母親和你在生前是永遠沒有見面的機會了,希望你,寧兒啊,趕快成人,來安慰你地下的母親。我最親愛的孩子啊,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
在你長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你的母親趙一曼于車中
家書故事
這是抗日英雄趙一曼于1936年8月2日就義前寫給兒子寧兒(陳掖賢)的一封家書。而這封凝結(jié)著民族大義與骨肉親情的紅色家書,直到20多年后才被陳掖賢看到。
趙一曼(1905—1936),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出生于四川省宜賓縣。趙一曼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27年9月赴蘇聯(lián)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8年,正在莫斯科學習的趙一曼與陳達邦結(jié)為伉儷,不久,懷有身孕的她按照組織安排回國從事革命工作,幾經(jīng)磨難生下一個男孩,并為孩子取名“寧兒”。
九一八事變后,黨派趙一曼到東北開展武裝抗日斗爭工作。1935年11月,為掩護主力部隊,趙一曼負傷被俘。在獄中,趙一曼雖受盡酷刑,但堅貞不屈,后和愛國青年一起逃離,途中再次被捕。
1936年8月1日,敵人將趙一曼押上了開往珠河(今尚志市)的火車,準備在珠河對她處死“示眾”。8月2日凌晨,在生命的最后時刻,趙一曼想到了幼小的兒子,便向押送人員要來紙筆,給兒子留下了這封最后的家書,隨后于珠河英勇就義。她犧牲后,這封家書并沒有交到孩子手里,而是用日文記錄下來放到檔案中。
1950年,新中國拍攝的電影《趙一曼》在全國放映。當時趙一曼的兒子陳掖賢(寧兒)看過這部電影好幾次,被主人公的英雄事跡所感動,但并不知道銀幕上這位女英雄就是自己的母親。在他的印象里,母親名叫李一超(趙一曼為開展革命斗爭時的化名)。多年來,陳掖賢到處打聽母親下落,卻一直沒有得到確切消息。直到1955年,趙一曼的小姑子陳琮英(任弼時夫人)遇到趙一曼當年的戰(zhàn)友馮仲云,才知道李一超就是趙一曼。同時,趙一曼的姐姐李坤杰也通過多方打聽,并拿著趙一曼的照片,請有關(guān)部門到東北趙一曼戰(zhàn)斗過的地方辨認,終于得到組織的正式確認:趙一曼就是李一超。
1957年,陳掖賢到東北烈士紀念館憑吊母親時見到了遺書的中譯本,遂一字一句抄錄下來,那一刻,他感受到了這穿越時空的偉大母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