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若雨
摘 要:作為我國實現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一環(huán),農村基層治理法制化主要是在黨的領導下,依托基層治理的法治化、制度化、規(guī)范化,使農村基層治理者科學應用法治思維、法治制度對基層社會進行治理。
關鍵詞:農村;基層治理;法治化
新時代背景下,基層社會呈現出一系列新型特征?;鶎又卫矸ㄖ位侨嫱七M依法治國在基層社會的重要實踐,推進農村基層治理法治化是農村現代化進程中基層治理變革的一大方向。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事業(yè)的不斷深入,農村基層治理法治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目標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繼續(xù)推進農村基層治理法治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應明確現階段農村基層治理法治化實踐中面臨的困境,并提出科學可行的突破路徑。
一、農村基層治理法治化概述
社會治理法制化,指的是在黨的領導下,政府機關、社會自治組織可依照法律規(guī)定來管理社會事務,也就是經濟、政治、文化等各類活動都需要按照法律規(guī)定來開展管理,公民的行為受法律約束,將各方面能夠由法律來調控的工作事務,都納入法治化、制度化、規(guī)范化發(fā)展方向。在社會治理實踐中采取法治手段,推進法治與社會治理的有機融合,法治化同時也是社會治理所追求的一種理想狀態(tài)。
而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農村社會呈現出流動性、開放性、異質性等新特征,農村基層治理法治化也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新時代的農村基層治理法治化,主要指的是在黨的領導下,從當前農村社會所面臨的發(fā)展失衡等實際困境入手,依托基層治理的法治化、制度化、規(guī)范化,讓農村基層治理者善于以法治思維、法律制度治理基層社會。由此要求基層機關、基層自治組織及廣大村民等多元主體協調配合,樹立依法治國的堅定信仰,革新思想觀念,由治理取代管理,將法治作為保障,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到社會治理中來,盡可能發(fā)揮人民群眾在社會治理中的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推進社會運行方式及治理體制的法治化、制度化、規(guī)范化。
二、現階段農村基層治理法治化實踐中面臨的主要困境
(一)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規(guī)
完善的法律法規(guī)是農村基層治理法治化的重要基礎,就當前我國農村地區(qū)法律法規(guī)制定狀況而言,仍存在法律法規(guī)不完善的問題。第一,上位法與下位法之間不相匹配,上位法中建立有諸多原則性的法律法規(guī),而下位法中則缺乏相對應的內容。比如,上位法中僅大致規(guī)定了農村自治的權利義務規(guī)范,而在下位法中,則缺乏與上位法相對應的具體實施規(guī)范。第二,法律法規(guī)適用性有待進一步提升。農村現行的一些法律法規(guī)已難以適應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包括法律法規(guī)與實施規(guī)則之間、相關基本法與一線法之間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相適應情況。比如,與農業(yè)、農村、農民休戚相關的領域仍缺乏具體明確的法律法規(guī)。
(二)主體行政服務能力不足
農村基層治理的主體主要由基層政府、基層自治組織及村民等組成,然而現階段這些治理主體普遍存在行政服務能力不足的問題。第一,主體權責模糊。農村基層治理需要肩負農村整體經濟發(fā)展和城鄉(xiāng)建設的重要職責,然而在治理實踐中卻存在分工不明確的問題。基層政府掌握著各類資源信息,但卻未將該部分信息及時傳達給相關的責任人,具體的辦事人員和村民對自身所具有的權利與義務缺乏有效認識,治理主體的服務能力缺乏一個可靠標準。第二,缺乏有效的監(jiān)督機制。即便做到了明確的權責分工,但在實踐中缺乏有效監(jiān)督,不管是對治理主體還是對實施范圍、實施對象等都缺乏有效的監(jiān)督機制。倘若出現違法違規(guī)行為,村民仍偏向于通過上訪的方式進行維權,致使出現的問題不能及時處理解決,從而對農村基層治理法治化推進造成不利影響。
(三)基層干部群眾法律意識薄弱
現階段,農村仍廣泛存在法律公信力不足的問題。第一,農村基層干部法律意識薄弱。一些農村基層干部法律意識不足,不具備法治思維,仍存在較為突出的人治思維。一些村委會不注重維護村民的合法權益,經常采用推諉、壓制的方式處理問題,致使基層矛盾糾紛難以得到有效解決。這種以權代法的處理糾紛的方式,影響了人民群眾對法律的信任程度。第二,村民法治觀念、法治思維較為薄弱。比如一些村民無視法律法規(guī),為了在政府征集房屋時賺取高額補償款,“偷建”甚至“搶建”違法建筑。
三、強化農村基層治理法治化的突破路徑
(一)構建健全農村基層治理法律法規(guī)體系
第一,建立完善農村基層治理法律法規(guī)。立足于農村發(fā)展實際,建立相關、專門的法律法規(guī),拓寬立法范圍,覆蓋農村方方面面,特別在面對“三農”問題時,依托法律法規(guī)的“立、改、廢、釋”,加大對農村村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等的系統保護力度。第二,村規(guī)民約將農村關系的基層法則作為重要基礎,在村規(guī)民約中應對相關法律內容予以及時補充更新,對于與法律法規(guī)不相符的內容進行消除,并有效發(fā)揮村規(guī)民約在處理村民關系中的調解作用,通過構建和諧關系,為農村基層治理法治化奠定良好基礎。在此基礎上,村規(guī)民約作為我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的重要一環(huán),新時期應推進村規(guī)民約與法律法規(guī)的有效結合,對公共秩序、和諧風俗予以合理解釋,盡可能實現有效契合,為農村基層治理提供科學可行的行動指引,依托法律法規(guī)保障村規(guī)民約的約束力,依托村規(guī)民約促進法律法規(guī)的功能實現。
(二)加強農村法治政府建設
第一,要強化依法行政理念。一方面,加強法律法規(guī)學習。組織基層政府、工作人員加強對法律法規(guī)的有效學習,樹立堅定的法律信仰,自覺通過法律法規(guī)對自身的言行進行有效約束和規(guī)范。另一方面,切實推行依法行政。基層政府應秉持依法行政理念,不斷推進政務公開,提高自身的行政服務水平。第二,提高農村基層干部的法治能力。一方面,把握關鍵少數。農村基層領導干部應發(fā)揮自身在學法、尊法、用法等方面的帶頭作用,切實將法律法規(guī)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為村民做好示范。另一方面,依托關鍵陣地。借助黨校、干部教育基地、互聯網等平臺,推進對農村基層干部的法治教育,不斷增強農村基層干部的法治觀念及服務意識。另外,還應將依法行政、依法辦事納入基層干部考核指標中,通過對他們的有效監(jiān)督,培育基層干部的法治思維。
(三)培育村民的法治思維
第一,培育法治主體意識。一方面,開展多渠道教育引導。借助放映法制宣傳片、法制電影、法制戲劇等方式,依托多種渠道,帶領村民加強法律知識的有效學習。另一方面,增強村民的法律意識。促進法律引導、法律援助與農業(yè)生產、村民日常生活的有效結合,提高村民對法律價值和作用的認知水平,進而不斷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識。第二,提升村民對法律武器的應用能力。一方面,依法推進村民自治。調動村民參與農村基層管理的積極性,有序推進村民自治。從村民自治著手,不斷提高農村基層治理法治化的活力。另一方面,強化開展法律咨詢服務。邀請專業(yè)法律人員,適時在農村基層開展法律咨詢活動,培育村民的法治思維,注重以法律武器來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四、結 語
總而言之,農村基層治理法治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而推進農村基層治理法治化是強化農村改革的重要一環(huán),對于農村的綜合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鑒于此,應不斷推進農村基層治理法治化,全面提升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
參考文獻:
[1]楚向紅.推進河南農村基層治理法治化的現實思考[J].農村.農業(yè).農民(B版),2021(12):4-7.
[2]丁鵬,李明修.新時代背景下農村基層治理法治化路徑研究[J].農業(yè)經濟,2020(05):85-86.
[3]張靜.農村基層治理法治化的路徑研究[J].經濟管理文摘,2020(10):169-170.
[4]蘇蓓蕾.淺析鄉(xiāng)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基層治理法治化的困境[J].法制與社會,2021(18):138-139.
[5]陳可.新時代農村基層治理法治化研究[J].農技服務,2021,38(04):145-147.
(作者系鄭州大學旅游管理學院旅游管理專業(yè)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