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騰飛,范克新,朱芳麗,張?zhí)锩?,田樂,王放,韓俊嶺
秦皇島市第一醫(yī)院,a 消化科,b 呼吸與危重癥醫(yī)學科,秦皇島 066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簡稱慢阻肺)肺外變化對身體功能(例如體力活動水平降低、肌肉質量和力量減少)和生活質量產生負面影響。這些因素的存在也與肌少癥密切相關[1]。肌少癥是一種影響肌肉質量及功能的增齡性疾病,主要表現(xiàn)為肌肉質量及功能的減退,使老年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住院率和死亡風險增加[2-3]。據估計,5%~13%的“健康”老年人口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4]。肌少癥與全身炎癥狀態(tài)有關,而全身炎癥狀態(tài)不僅存在于急性加重期慢阻肺患者,也存在于穩(wěn)定期的患者[5]。肌少癥與老年慢阻肺患者的不良預后有關[6]。國外研究表明肌少癥與慢阻肺的全身炎癥有關[7],但國內鮮少有肌少癥與慢阻肺全身炎癥,本研究旨在闡明老年慢阻肺患者合并肌少癥與其臨床特征、肺功能以及全身炎癥指標的相關性。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9年6月1日至2021年6月1日就診于秦皇島市第一醫(yī)院并保持隨訪以及治療的220例穩(wěn)定期老年慢阻肺患者,其中男性130例,女性90例;年齡61~80歲;按照是否合并有肌少癥,將其分為研究組(有肌少癥)和對照組(無肌少癥)。研究組77例,年齡(73.2±5.4)歲;男50例,女27例。對照組143例,年齡(67.2±4.0)歲;男80例,女63例。本研究方案經秦皇島市第一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研究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年齡≥60歲;能夠理解并獨立完成肺功能、步行試驗、握力、體成分檢測的患者。排除標準:合并有非慢阻肺所致其他系統(tǒng)疾病,如:嚴重的肌肉骨骼疾病導致身體活動能力受限;老年癡呆,意識不清晰,有精神障礙或神經病史;無法正常交流者;需要應用有創(chuàng)呼吸機者以及入住重癥監(jiān)護室者。
1.3 研究方法
1.3.1 肌少癥的測量方法 按照歐洲肌少癥工作組標準進行確診,肌肉質量下降伴肌肉力量流失或身體活動能力衰退均診斷為肌少癥。篩查步驟:(1)先行步速測試,若步速≤0.8 m/s,則進一步評估肌量;步速>0.8 m/s時,則進一步測評手部握力;(2)在標準姿勢下優(yōu)勢手連續(xù)3次測量中的最大值作為測量值,計算握力體重指數[握力體重指數=握力(kg)/體重(kg)×100],定義握力體重指數男性≤35,女性≤30為握力下降,需進一步測評肌量;(3)肌肉質量以測量肌肉質量指數[全身骨骼肌的質量(kg)/身高的平方(m2),簡稱肌量]為測量指標,肌量正常則排除肌少癥,男性低于8.87 kg/m2,女性低于6.42 kg/m2則診斷為肌少癥。
1.3.2 炎性生物標志物 空腹抽取靜脈血5 mL,離心10 min,提取血清,采用多重微球流式免疫熒光發(fā)光法檢測腫瘤壞死因子(TNF)-α、白細胞介素(IL)-6、IL-10(青島瑞斯凱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產)。
2.1 一般資料比較 2組年齡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8.242,P<0.001);2組性別、有無吸煙史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觀察指標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體重指數(BMI)、FEV1%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IL-6、IL-10、TNF-α水平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見表1。
2.3 肌少癥與慢阻肺各項指標的相關性 在研究組中,行Pearson相關性分析得出,肌量與年齡呈負相關(r=-0.843,P<0.001);肌量與BMI、FEV1%、IL-6、IL-10及TNF-α相關(r=0.434,P<0.001;r=0.436,P<0.001;r=-0.431,P<0.001;r=-0.402,P=0.002;r=-0.447,P<0.001)。
表1 2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肌少癥是老年人衰弱的一個重要因素,并與摔倒、住院和病死率的增加相關,被認為是一種低級別慢性炎癥性疾病[8]。肌肉功能障礙和結構改變是慢阻肺患者重要的臨床表現(xiàn),慢阻肺患者50歲之后每年肌力下降1.5%~3.0%,肌肉減少1%~2%[9]。本研究提示在老年慢阻肺穩(wěn)定期患者中,肌少癥的患病率占35.00%,既往研究[4]提示這一患病率為15%~55%,與本研究結果一致。而健康老年人中肌少癥的患病率為5%~13%,因此慢阻肺患者中的肌少癥群體不容小覷。本研究表明,患有肌少癥的老年慢阻肺患者年齡更大、FEV1%更低,BMI更低,在肌少癥人群中肌量與年齡呈負相關,與BMI、FEV1%呈正相關。既往通過CT測量的慢阻肺患者豎脊肌橫斷面面積也證實與年齡、FEV1%、BMI相關[10]。Martínez-luna等[11]研究也表明,肌少癥是慢阻肺患者FEV1%下降的獨立危險因素。
肌少癥的發(fā)病和進展有著復雜的病理生理機制,其中包括與年齡相關低程度全身炎癥,其特征是促炎細胞因子(包括TNF-α和IL-6)水平升高[12]。炎癥也是慢阻肺進展的核心機制,許多相關炎癥因子諸如IL-6、TNF-α等與慢阻肺的嚴重程度相關[13]。故推測除了與年齡相關的慢性炎癥,慢阻肺的炎性狀態(tài)可能也是老年慢阻肺患者患有肌少癥的重要影響因素。
本研究表明,患有肌少癥的老年慢阻肺患者IL-6以及TNF-α的表達與肌量呈負相關。既往研究[7]也表明,慢阻肺患者肌量與IL-6和TNF-α水平負相關。IL-6也是一種肌生長因子,可由運動時活躍的骨骼肌細胞分泌,可以根據身體內部環(huán)境調節(jié)肌肉的合成或分解代謝。相關研究證明,長期暴露于高水平的IL-6會導致肌肉萎縮,也可能直接介導肌肉分解代謝[14],導致肌肉力量減弱。Bradford等[15]研究證實,IL-6與慢阻肺嚴重程度、肺功能測定下降率以及與肺氣腫進展獨立相關。Lin等[16]研究也顯示,IL-6與慢阻肺患者的肌量呈負相關。TNF-α是慢阻肺患者中研究最廣泛的細胞因子,它可以作為穩(wěn)定期慢阻肺患者的全身炎癥反應的生物標志物,破壞肺泡和小氣道平滑肌細胞的完整性,促進支氣管組織的重塑,最終影響氣道流動的穩(wěn)定性。Ilyas等[17]研究表明,血清TNF-α濃度與慢阻肺嚴重程度呈正相關。同時,TNF-α在正常、健康和衰老動物中的表達與衛(wèi)星細胞的數量以及肌少癥的發(fā)生和發(fā)展相關[18]。此外,全身消融TNF-α可防止肌纖維表型的年齡相關變化和肌肉減少癥的發(fā)展[18]。結合本研究推測,老年慢阻肺患者中TNF-α及IL-6可能是患有肌少癥的重要的預測指標以及治療靶點。
IL-10是一種抑制炎癥和免疫反應的細胞因子。作為一種抗炎細胞因子,它抑制人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的功能,并抑制促炎細胞因子(包括IL-6)的產生。本研究表明,合并有肌少癥的慢阻肺患者IL-10明顯升高。本研究還表明,研究組患者的肌量與IL-10呈負相關。既往Rong等[19]研究顯示,老年肌少癥與IL-6、IL-10和IL-6/IL-10比值呈正相關。同時Lin等[16]研究也表明,IL-10與老年慢阻肺患者的肌量呈負相關,但并不是肌少癥患者的獨立危險因素。因此,推測在研究組患者中觀察到的IL-10水平升高可能是試圖抑制慢性低水平炎癥狀態(tài)而代償性地升高。
綜上所述,骨骼肌減少癥的老年人慢阻肺表現(xiàn)為一種炎癥狀態(tài),表現(xiàn)出一種受損的“炎癥狀態(tài)”,其特征是較高的IL-6、IL-10和TNF-α水平。此外,IL-10可能是一種很有前景的治療藥物,也許未來可以預防老年慢阻肺患者的肌少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