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下我兒時的生活環(huán)境,走過的歷程,看到的人世間的情感。
——德勒茲《逃逸的文學》
童年時,我家住在蘇北小鎮(zhèn)的醫(yī)院家屬區(qū)大院里面。小鎮(zhèn)醫(yī)院不大,呈開放式布局,前后左右與熱鬧的街市連成一片。門診小樓的前面有一間小賣部和一條南北朝向的街市,小街市上雜貨店、肉鋪、早點店、布店、壽衣店、獸醫(yī)店、裁縫鋪、供銷社分列兩旁,一條街從街頭到街尾幾乎包攬了全鎮(zhèn)的衣食生死。每天早晨炸油條的攤點前會排一條長隊,幾張木桌子上擺放著豆?jié){和燒餅,我們小孩子經(jīng)常被大人叫去排隊買油條。炸油條師傅的大鐵鍋里不斷地膨脹著黃燦燦的大油條,香味飄滿整條小街。一毛錢一根的大油條,交錢買上五六根,等油條出鍋在筐里略微一涼,我們就用自帶的竹木筷子插上一串,手一拎就跑回家了。醫(yī)院附近少不了花圈壽衣店,它和醫(yī)院里偏僻的太平間一樣承載著逝者最后的體面。一面是熱氣騰騰的煙火日常和生之喜慶,一面是肅穆冷清的死之離別,生與死都是醫(yī)院和在醫(yī)院周邊生活的人們逃脫不開的人生百態(tài)。
小鎮(zhèn)醫(yī)院前半?yún)^(qū)域是門診、急診、病房和供應室等辦公區(qū),后半部分是家屬生活區(qū),旁邊還有兩個大池塘。家屬區(qū)被一條小馬路和一道大鐵門隔著一分為二,前院家屬區(qū)靠近供應室的開水房、鍋爐房、供電房和消毒室,后院家屬區(qū)則靠近水塔和公共廁所,我家住在前院。
那時樓房少,鎮(zhèn)醫(yī)院的門急診樓已是全鎮(zhèn)最高的建筑。這是一棟白色的三層磚混舊式小樓,三角形的屋頂處鑲嵌著一個大大的十字,鏤空的紅十字在白色馬賽克的墻壁上分外顯目,小鎮(zhèn)居民老遠就能看見它獨一無二的寧靜氣質(zhì)。一樓大廳是掛號收費處和中西藥房,兩側(cè)分布著急診室、輸液室、外科和內(nèi)科醫(yī)生辦公室、檢驗科和CT室,二樓是B超室、婦科、牙科、心電圖室等科室,三樓是院長辦公室、檔案室、財務室和會議室。醫(yī)院小樓的白天是嘈雜的,拄著拐杖的老人,大腹便便的孕婦,鮮血滿臉的傷者,哇哇啼哭的孩童往來其間,大廳的水泥地面已經(jīng)被來往的人們磨得異常光亮。夜晚才有些許的喘息,雖然偶爾也會被救護車的呼號劃破一絲的寧靜。
放暑假我常常溜到醫(yī)生辦公室,乘著伯伯給病人望聞問切看病時,踮著腳去拿他窗臺上布滿穴位的塑料小人玩,比照著小人找找自己的太乙穴,摸摸涌泉穴一試身手,其實那時也不懂得什么穴位,只是好玩。玩倦了,就會和幾個孩子趁著收費處的叔叔中午睡覺,偷偷拿起藍色的印章在他的肚皮上蓋上“已收費”的字樣,把叔叔鬧醒了便一哄而散。
雨后院子里梧桐樹枯枝上新長的木耳和知了留下的蟬蛻,也是我們收集的對象,曬干了送給中藥房的阿姨,總能換得幾顆寶塔糖和硬幣。手術室是進不去的,我只偶然跟著去交接工作的母親,偷偷隔著窗玻璃遠遠地看過穿著綠色手術服的醫(yī)生伯伯們在無影燈下忙碌,梁姨和其他手術室的護士們手里端著器械盤忙進忙出,胸前是斑斑血跡。長長的走廊里,有時聽見路過的伯伯欣慰地長出一口氣,那是對患者終于轉(zhuǎn)危為安的欣慰;有時看見叔叔搖搖頭一臉的失落和無奈,那是面對病人已經(jīng)無力回天的落寞。婦產(chǎn)科我倒是偷溜進去偷看過簾子后面順產(chǎn)的“大肚子”在醫(yī)生的幫助和丈夫的陪伴下拼盡全力生出孩子。我早早就明白了生的喜悅背后蘊藏著無數(shù)痛苦的吶喊和血肉的分離,懂得了人世間生命之門的打開融進了多少母親的血淚和付出。
家屬生活區(qū)是一排排灰磚和紅磚瓦房,與辦公區(qū)既有院子隔開,又有門洞和小路前后連通。夏秋時節(jié),家家的院墻上布滿了爬山虎,綠意盎然,陰涼又美觀。我家有一個紅磚墻圍起來的小院子,院子里一半種了月季、無花果和葡萄,另一半種了青菜、豆角和辣椒。有一年,父親無意中扔下的葵花籽居然靠著墻長出了三棵高大的向日葵,于是我親眼看到了向日葵的大花盤隨著太陽而旋轉(zhuǎn),也看到了調(diào)皮的貓兒跳上圍墻與向日葵相親相愛。大院里不少人家都養(yǎng)貓防鼠患,我家也不例外,每一塊土地和房頂上的每一片磚瓦都留下了貓們的足跡,它們奔跑嬉戲追風引蝶,它們談情說愛承歡膝下。
我家院前有一條小水泥路,路邊有一排高大的白楊樹,其中夾雜著幾株桑葚樹和冬青樹,綠意盎然,長勢喜人。樹叢坡下是一條寬闊曲折的大河,浮萍輕動,蒲草搖曳,夏開荷花,冬結(jié)寒冰,經(jīng)常有人過來捕魚撈蝦。
阿花是我家養(yǎng)的經(jīng)歷坎坷又最有個性的一只貓。它曾經(jīng)誤食中毒的老鼠不停地嘔吐,我一路奔跑,抱著它去醫(yī)院對面的小街找張獸醫(yī)搶救。張獸醫(yī)看了看我懷里奄奄一息的阿花,搖了搖頭說,家畜我會看,貓我真沒治過,不過看這個樣子應該是中毒了,你要是愿意我只能打一針試試。我沒有別的辦法,只能死馬當活馬醫(yī),請張獸醫(yī)給阿花打針。張獸醫(yī)左手捏起阿花的頸部,往皮下注射了一劑藥,囑咐我回家給阿花多喝水排毒,阿花眼睛全程都沒有睜開,身子軟塌塌的,任憑我們擺布。
父親和母親下班后看我在笨拙地喂阿花喝水,就找來一支空針管幫忙,一點一滴慢慢地注入阿花緊閉的嘴巴里。夜深了,我睡著了,夢中還依稀聽見父親和母親輪流起床喂阿花喝水的聲音。那幾天,每到清晨,父親就把阿花的窩搬到院子里,讓它看看藍天、白云和院子里的花和蝴蝶,傍晚再搬回溫暖的廚房。阿花漸漸好轉(zhuǎn),躺在窩里,眼睛開始盯著飛過的蝴蝶骨碌碌地打轉(zhuǎn)。父親當時就說,有精神調(diào)皮了,這貓就死不了了。再過一段時間,阿花果然可以自己起來奔跑了。有一天,好伙伴小麗突然來喊我,快看,你家的花貓在釣魚!我悄悄走過去一看,它正把尾巴伸在河里一動不動地等魚上鉤呢!這個調(diào)皮蛋阿花太有趣了,真當自己是姜太公啊。我滿心欣慰,阿花終于復活了。
阿花還有個形影不離的好朋友阿白,住在后院的阿白知道我家的伙食好,家里餐餐都有新鮮小雜魚,就來我家蹭吃蹭喝。我們每次都會多做一點飯菜分給兩只貓一起吃,阿花毫不介意好朋友過來覓食,兩個貓頭碰在一起吃飯的樣子非常溫馨。后來,阿白悄悄在我家屋子頂棚產(chǎn)下一窩小貓不走了,我們把它全家送回主人家,它還是會半夜執(zhí)著地叼著小貓跑回來。兩家主人商量了一下,由我們暫且收留阿白,每次多做些魚湯分給它好產(chǎn)奶照顧小貓寶寶。不知道是不是這樣的優(yōu)待和照顧讓敏感的阿花以為我們不再愛它了,性情孤傲的它有一天突然離家出走了,很久沒有回來。再聽到阿花的聲音是許久之后,它瘦瘦的,癟著肚子翻進院子,徑直到貓碗里找吃的,全家驚喜萬分,連忙找出最好的吃食招待它??墒撬酝昃脱刂鴩鷫ο蛲庾吡?,我追出去好遠。阿花一步三回頭看了看我,喵喵叫了幾聲,仿佛在說不必追,最后消失在重重疊疊的灰色屋頂之上。多天后,母親聽隔壁供銷社管棉花倉庫的工人說了一件趣事,有一只母貓鉆進倉庫在棉花堆里產(chǎn)了一窩小貓,小貓剛滿月的樣子個個活潑可愛,被大家一股腦全部抱回家養(yǎng)了,母貓當時就被嚇跑了。一詢問母貓的模樣,我們就判斷一定是阿花,倔強的阿花上次屈尊回來是出于偉大的母愛,要給孩子們攢奶水呢!阿花再沒有回來,我們?nèi)乙恢毕肽钏0⒒ǖ某鲎咦屛殷w會到每一個生命都有它的個性感受,貓兒也會因感情而受傷,關愛貓兒和家人都需要時刻保持一顆超級細膩有愛的心!
灰妞是我家養(yǎng)的另一只貓,性格溫順乖巧,非常依賴我們,不知不覺間已身懷六甲?;益さ谝淮萎攱寢尶赡苡悬c不知所措,肚子越大越喜歡焦慮地圍著我們?nèi)鰦?,爸爸擔心它突然生了會手忙腳亂,就提前在家備好了一個塞著舊棉被和稻草的大紙箱作為產(chǎn)房。某一天我正在家里玩,它突然圍著我的腳轉(zhuǎn)來轉(zhuǎn)去,神情焦慮,一臉痛苦的求助表情,我無意中看見它屁股露出了一點紅色魚泡一樣的東西,嚇了一跳,趕緊拉來了隔壁王奶奶,喊來了小伙伴。經(jīng)驗豐富的王奶奶馬上判斷這是母貓要生崽了,我趕緊把灰妞抱進了準備好的紙箱,在我們一群小伙伴的圍觀和鼓勵下,灰妞在紙箱里接連產(chǎn)下好幾只小貓崽。
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為貓接生,也是灰妞第一次當母親生下貓寶寶。王奶奶負責用消毒過的小剪刀剪去臍帶,我負責用干凈的濕棉球幫沒睜開眼睛的小家伙們擦擦眼睛。每生下一只小貓寶寶,灰妞都會把孩子身上舔得干干凈凈,舐犢情深溢于言表。我既緊張又激動,估計世界上沒幾個孩子甚至大人能有這樣特別的體驗吧!那一刻,灰妞渾身散發(fā)著母愛的光澤和無限的柔情,我看到了一個母親的勇敢、堅強和愛。
父母用言傳身教告訴我,既然養(yǎng)了小動物,就要用愛和耐心好好善待它,不拋棄不放棄。我時常感恩陪伴在我生命中的這些貓兒,它們讓我懂得了珍惜和珍愛!
每個人的成長中都離不開小伙伴,我們醫(yī)院家屬院的孩子們更是牢牢地抱成團,大的帶著小的玩,很少吵架打架。我們一起捉迷藏、蹦格子、彈玻璃球和杏核,玩官兵捉強盜,或者騎著自行車無憂無慮地滿家屬區(qū)溜達,又或者爬樹捉知了、踢毽子。我家的小貓常常會爬到屋頂曬太陽,有時還跑到更高的圍墻不敢下來,嚇得喵喵直叫喚。我和小伙伴聞訊就趕去救援,搭起人梯。忍著鋒利的貓爪劃出的刺痛和血痕,我硬生生把貓從墻頭上拽了下來。小伙伴們還會去魚塘撈魚,捉來送幾條給我家的小貓吃。我則喜歡把父親出差帶回來的零食分給大家,沒事時還在院子里排幾條板凳,和伙伴們假扮師生玩上課的游戲,嫂子學校里的識字卡和小夾子都成了我的道具。當小伙伴舉手發(fā)言表現(xiàn)好時,我還會適時獎勵一個小本子或者一把尺子,抑或是一點小零食。那時我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語文老師,而伙伴們有的想當軍人,有的想當警察,或許是看多了父母一輩的忙碌和付出,好像沒人提及要當醫(yī)生。
時光荏苒,長大后院子里的孩子們命運各不相同。海洋是唯一留在家鄉(xiāng)小鎮(zhèn)醫(yī)院的孩子,他做了放射科CT室醫(yī)師。海濤在南京做了會計師,大國哥成為醫(yī)學檢測儀器維修師,忙碌于上海和南京線上,小波考取了湖南大學又取得了同濟大學的研究生學歷,最終成了證券公司的高管,小磊考上大學留在了北京某單位。小麗聽從外科醫(yī)生父親的命令,考上護校,當了一名護士,若干年后卻依舊改行做了律師。她對我說,有一天看見急診室老護士長手上粘滿的膠布和臉上的皺紋,想著等自己老了最多也就是做到護士長,這樣奉獻一輩子,然后光榮退休吧,可這是父親想讓她過的日子,而不是自己想過的生活。她突然下定了決心,不再過這種一眼就看到頭的生活,于是一邊上班一邊夜里讀書,自考了法律本科,并且取得了律師資格證書,離開家鄉(xiāng)縣城轉(zhuǎn)行到無錫做了一名專業(yè)律師。或許,哪里有父母的強制,哪里就有孩子的反抗,小麗那一顆想為自己而活的心,走出了不一樣的人生路。這條路是對還是錯不要緊,重要的是她堅定選擇了自己的人生路。
前院家屬區(qū)門口還有一條東西向的小路,抄近路趕集的老鄉(xiāng)會騎著小驢車、拉著自家的農(nóng)產(chǎn)品從我家院門口經(jīng)過,幾聲嗷嗷的驢叫聲提醒著我——今日逢集,驢仔很忙,集市醫(yī)院都很忙,不宜出門。我就一個人乖乖地關上院門待在家里看書,倦了就搬一張長條凳在院子里采花擼貓,或者扒在墻頭聽對面池塘蛙聲一片,看路邊人來人往。
前院門診逢集人多,母親所在的檢驗科最是忙碌,醫(yī)生的診斷都離不開檢驗科準確有效的檢查數(shù)據(jù)。母親從一名普通的檢驗科醫(yī)生到高級檢驗師,從青絲到白發(fā),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一直工作到70歲才正式離開工作崗位,經(jīng)她手檢驗的病人不計其數(shù)。母親兢兢業(yè)業(yè)工作一輩子,古道熱腸、待人和藹,很受鄉(xiāng)里人的愛戴,遇到需要幫助的鄉(xiāng)人,總是積極協(xié)調(diào)甚至慷慨解囊。幾十年后退休了,街上熟識的病人老遠遇見了,都要熱情地招呼一聲“江醫(yī)生好”。
檢驗師既要有細致靈敏的職業(yè)眼光對細菌和病毒明察秋毫,又要有勤雜工的體魄上下奔忙。母親每天忙碌穿梭在門診、急診和病房采血、采體液,下班還要低頭彎腰清洗醫(yī)療器械,常常要刷幾大桶玻璃試管,每年冬季她浸泡在冷水里的手指都布滿了膠布粘貼的血口子。
小時候吃飯或休息時,我最怕聽見有人急促地敲我家院門,那意味著前院來急診病人了,母親接到通知,應承一聲“馬上就來”,就丟下飯碗去上班了。醫(yī)者仁心病人第一,責任重如泰山,醫(yī)生總是二十四小時待命。不管刮風下雨,深夜一旦出急診,母親就立刻爬起來穿好衣服去執(zhí)行任務。父親在外地上班的日子里,母親會干脆拎著馬燈或者打著手電筒帶我一起去上班。鄉(xiāng)下醫(yī)院條件簡陋,病人卻不少,檢驗科唯一的小窗臺上不一會兒就排滿了化驗單,驗血的、驗尿液的、驗大便的,不同顏色的檢驗單很快被母親分揀開來。母親麻利地安排老鄉(xiāng)們按急診門診先后排隊,煩躁的病人漸漸安靜下來,有的拿杯子去隔壁公共廁所取樣,有的留下扎手指頭或者擼起袖子等待抽靜脈血。一排排試管整齊地擺放在架子上,母親根據(jù)玻璃試管上的數(shù)字標記有條不紊地挨個做檢查和記錄。母親在顯微鏡下瞇著眼睛仔細觀察樣本的時候,我會幫忙收下病人的檢驗單,用紅藍兩色的蠟筆排個號、分好類。檢驗科不忙的時候,母親會把我抱在懷里探尋顯微鏡下放大的細菌,教會我分辨鏡片上桿狀的大腸桿菌和扁扁的血吸蟲,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就在那時生根發(fā)芽。
我的醫(yī)生母親身兼多職,她既是白衣天使,是醫(yī)院珍貴的“檢測器”,是病人的“定心丸”,也是家里的廚師、勤雜工和飼養(yǎng)員。清晨,母親總是第一個起床,洗衣、做飯、打掃衛(wèi)生,還不忘切菜、拌米糠喂養(yǎng)那十幾只老母雞,為的是從雞屁股里攢一些雞蛋給全家增加點營養(yǎng)。母親是我的搓澡工,一次次汗流浹背地為我搓洗,把我從臟泥猴變成白凈的小女孩。母親是我的專用設計師,她用靈巧的雙手給我編麻花辮、小抓髻,用七彩的毛線給我編織手套和毛衣,用漂亮的花布給我縫補衣裳。母親也是爺爺奶奶的孝順兒媳婦,每天給老人家端飯、洗衣、噓寒問暖,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從小到大,母親就這樣像陀螺一樣旋轉(zhuǎn),不停忙碌著工作,不斷變換著角色。
每一年春節(jié)前母親就開始忙碌,母親腌魚,父親殺雞,祭灶前后一鍋接一鍋蒸饅頭包子、炸丸子,留著給回家的兒女們走時帶著。我最喜歡吃的是母親做的腌魚,過去能吃到大魚和腌魚很不容易,好在小鎮(zhèn)醫(yī)院家屬區(qū)里有一個大魚塘,每年醫(yī)護人員的年終福利是分幾尾魚。過年時,我家堂屋門口的干竹枝上掛滿了曬干的魚,聞著魚干的香味,我就能回味到在大院魚塘里捕魚和母親腌魚時的勞動場景。
冬天清理魚塘時總能吸引院子里大人小孩圍上一大圈,大人們喜滋滋地盼著年終的福利,小孩子們樂呵呵地看著壯觀的魚群。幾臺抽水機轟隆作響,水汩汩地順著水管流向河堤另一側(cè)的大河。約莫一兩天工夫,魚塘里的水被抽去了一大半,塘底肥厚黝黑的淤泥漸漸顯露出來,里面的大魚小魚在淺淺的水坑里跳躍撲騰,我們小孩子頓時歡呼雀躍。大網(wǎng)撒下一個個漂亮的弧形,銀光閃閃的大魚們在網(wǎng)里上下?lián)潋v,大人們齊心合力一拉,收網(wǎng)成功,幾番下來小船很快就裝滿了。池塘里還會剩下些小魚,有些膽子大的男孩子會順著河堤跑下去,在一小塊水坑里找到漏網(wǎng)之魚,我站在河邊看著也總能分到一兩條小魚回家喂貓。
捕魚結(jié)束,挖藕就要開始了。捕魚人穿著厚厚的連體皮褲,戴著黑皮套袖,拎著竹簍就下河了。他們個個經(jīng)驗豐富,身手敏捷,手腳在黑黝黝的淤泥里試探,一彎腰一抬手,就把細長脆嫩的藕節(jié)挖了出來。藕是捕魚人工作的酬勞,捕魚人把一節(jié)節(jié)洗凈的藕拿到鎮(zhèn)上叫賣,很快就一搶而空。塘底的淤泥是好肥料,最后一波來的是附近的農(nóng)民,他們等捕魚人挖完藕就會拉上幾平車回家留在地里施肥,可謂綠色天然,物盡其用。
魚滿簍藕滿筐,豐收的喜悅掛滿每個人的臉上。醫(yī)院會計把魚用鉤稱平均分好,保證每家都能分到一大串魚。母親把魚拎回家,晚飯后就一直在廚房里忙碌。屋外寒風刺骨,蜂窩煤爐散發(fā)著小小的暖意,雙耳舊燒水鍋在爐子上嘎達嘎達作響,那是鍋壁上沉淀的白色水垢,母親說明天又要把鍋敲一敲去垢了。她一邊去內(nèi)臟刮魚鱗一邊跟我傳授著經(jīng)驗,花鰱魚太大,要切小段腌制好存放,鯽魚刺多,味美新鮮時最好吃,大鯉魚刺少,但要去掉那根白筋,否則有酸味。勤快利落的母親在煤炭爐子一邊燒水一邊腌魚,手起刀落間,幾個大壇子里很快就擺滿了魚,廚房地面也收拾得干干凈凈。我要搭把手,母親總是說,你讀書去吧,別耽誤事兒,把書讀好就行,而且天冷水冷,手一旦凍傷了就會每年都皴裂癢癢。看著母親手指上纏繞的一道道醫(yī)用膠布,我想說什么又終究沒再說起。
魚腌制一段時間就可以拿出來晾曬了,經(jīng)過時間之手的發(fā)酵,魚肉更加醇香緊實,讓人入口難忘,讓貓也口水直流。有一年,我家的大貓阿花受不了誘惑,抓破了碗櫥的紗網(wǎng),硬生生把母親過年剛炸好的一條金燦燦香噴噴的大魚給拖了出來??上ж埿◆~太大拖不遠,只能躲到廚房的雜物架子底下偷吃,被父親發(fā)現(xiàn)后拿起搟面杖追著要打。母親卻淡然攔下了父親說,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嚇唬一下行了,已經(jīng)被它偷吃了幾口,人也不能再吃了,余下的就給阿花當年終福利吧。她把魚從架子底下?lián)瞥鰜?,仔細把魚分成了幾份,招呼阿花回來,讓它美美地享受了好幾天。
許多年后,我讀到一句古諺語“別為打翻的牛奶哭泣”,又想到了這些“前塵魚事”和勤勞豁達的母親。既然覆水難收,又何必耿耿于懷。中國人過年有一道菜叫年年有魚,取“年年有余”之寓意。我想人們都盼著忘卻舊年的煩惱,余下新年的快樂,這余下的有財富,更有樂觀向上的精神。
母親總是善良熱心又勤勞大方,誰家有需要都會幫一把。我家有一個小石磨,院子里經(jīng)常人來人往,借著小磨磨豆子花生稀飯。母親自己磨磨做菜飯、蒸饅頭時會主動端給張家一碗李家一份,鄰居們也會把自家院子里種的豆角黃瓜和自己做的飯菜分享給我們。我家隔壁院子就是醫(yī)院食堂,墻頭經(jīng)常會飄過飯菜的香味。大廚湯伯伯當過炊事兵,他做的花卷饅頭、米糕和切的大頭疙瘩,如同一個個士兵整齊劃一,味道極美。湯師傅平時忙,女兒小雷經(jīng)常放在我家,和我同吃同玩。每年過年時,家家都想請湯伯伯蒸幾個大饅頭和米糕,我家近水樓臺先得月,總能排到第一個,多是沾了母親平時肯幫人的光。大院就是這樣,誰家大人若是工作忙了,就把孩子丟在我家或他家一起吃飯一起玩,小鎮(zhèn)醫(yī)院家屬區(qū)的孩子們都是吃百家飯長大的?,F(xiàn)在長大了,這份大院情誼都不曾改變。
母親和小鎮(zhèn)醫(yī)院的叔叔阿姨們一起堅守著特殊的使命,維系著一方百姓的健康平安。他們是愛,是暖,是奉獻,是小鎮(zhèn)幸福之源和百姓健康之根。
前段時間母親來南京小住,欣慰地告訴我一件大喜事。小鎮(zhèn)醫(yī)院新蓋的門診大樓旁邊專門開辟了一處養(yǎng)老院和收容站,在政府的補貼關懷下,孤寡老人和流浪人員都有了更妥帖的安身立命之所。
歲月蔥蘢,回憶悠長。而今,小鎮(zhèn)醫(yī)院在新時代里又煥發(fā)出不一樣的生機和活力。
作者簡介
盧云,女,1980年生。江蘇省作協(xié)會員,南京市作協(xié)會員,棲霞區(qū)作協(xié)會員,擅長文學散文,發(fā)表詩歌、散文若干,作品散見于報紙、雜志。
責任編輯 蘇牧
實習編輯 謝溫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