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茜
(西藏自治區(qū)黨委網信辦,西藏 拉薩 850000)
網絡輿論發(fā)展與社交媒體有緊密的聯系,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公眾更喜歡利用微博、微信、今日頭條這些社交媒體來討論公共事件。當前,我國的網絡輿論陣地與輿論格局都已經發(fā)生巨大變化。通過社交媒體形成的網絡輿論在交流的過程中,公眾更加重視新聞信息的內容新和傳播快的特點,人們的情感與信念則會對信息傳播的價值方向產生影響。
在網絡技術快速發(fā)展的大背景下,網絡輿情傳播有著以下幾方面的特點。第一,點多線雜面廣。隨著網絡技術海量數據資源的積累,網絡輿情的傳播能夠借助信息網絡技術的種種優(yōu)勢令自身得到發(fā)展,在此基礎上,逐漸呈現出點多線雜面廣的特點。特別是如今各種智能移動終端能夠快捷進行信息的收發(fā)、評論等功能,使得信息的交互即時性變得更加方便,信息傳遞的信息量和傳播速度都極為突出。使得網絡上輿情信息量極為龐大,不同主客體之間的互動性、實時性尤為突出,再加上我國當前網民數量規(guī)模增長迅速,已成為信息傳播的主要主體之一,更使得網絡輿情傳播具有點多線雜面廣的特點;第二,網絡輿情的爆發(fā)式傳播特征極為明顯。網絡輿論的形成傳播與傳統(tǒng)輿情的形成傳播極為類似,但是網絡輿情能夠積累網絡上的各類微小的輿情,匯少成多,逐漸形成不可忽視的網絡傳播力量,以使網絡輿情的爆發(fā)式傳播特征更為突出;第三,網絡輿情的傳播具有全方位與立體式的特征,能夠呈現出網絡化的動態(tài)顯示特點。作為網絡輿情傳播的重要因素,新媒體和網絡新技術在打破傳統(tǒng)傳播路徑的模式,搭建了一種全新的傳播路徑方式,使得網絡信息在傳播過程中表現出全面的立體式的輻射新特點。以上三個方面都是網絡輿情傳播的主要特點,使網絡輿情傳播具有鮮明的特征。
從積極的一面來看,在線社會為當代大學生社交提供了新的渠道,成為學生社會化發(fā)展的重要載體;從消極的一面來看,在線社會網絡輿情傳播具有即時性、廣泛性等特征,對網絡環(huán)境乃至安全有著嚴重的威脅。首先,在線社會信息制作者門檻較低,虛假信息、錯誤信息泛濫?;ヂ摼W加速了大眾文化的發(fā)展速度,并催生了許多亞文化,最為典型的便是草根文化。在線社會從誕生之初便具有極強的“草根性”,以短視頻為例,快手、抖音等短視頻平臺為廣大網民提供了一個分享個人生活的平臺。因此,與傳統(tǒng)媒體相比,人們只要具備一部智能手機,便能觀看、制作、上傳、分享短視頻,這種低門檻的模式使得網絡短視頻用戶數量不斷增長,特別是一些市場份額較大的短視頻平臺,用戶數量以億計,每天生產的網絡短視頻數量更是不計其數。門檻的降低和幾乎無篩選的模式勢必會對內容質量產生影響,導致在線社會中虛假信息、錯誤信息橫行;其次,大學生群體的信息鑒別能力薄弱。改革開放以來,社會思潮呈現出多樣性與復雜性并存的特點。一方面,經濟體制改革打破了單一公有制形態(tài),經濟形態(tài)的多元化帶來了利益主體的多元化,不同利益階層的社會思潮必然存在差異,這也體現了唯物史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觀點,另一方面,隨著中外交流的不斷加深,西方新自由思想等各種社會思潮憑借著網絡互聯傳入我國,進一步加劇了我國社會思潮的復雜性,并導致了大量錯誤社會思潮的流行,造成了非常負面的影響,而大學生信息鑒別能力弱,很容易受到錯誤思潮的影響。
當網絡輿情發(fā)生時,有的未及時發(fā)現輿情,有的面對輿情不知所措,有的抱著拖一拖就過去的態(tài)度聽之任之。這些敷衍塞責、慵懶無為、拖延扯皮的態(tài)度不僅無助于解決問題,還可能引爆輿論場,成為新的輿情焦點。
在經濟獲利層面,最主要的是網絡媒體博取流量。部分媒體,特別是自媒體,為搶時效、爭受眾而枉顧事實真相和職業(yè)操守,或大肆炒作敏感話題以刺痛民眾痛點,或刻意突出官民對立,或戲謔和揶揄相關事件以迎合受眾娛樂心態(tài),導致網民信息接收和認知判斷的狹隘性,動搖網民的價值判斷。通過消費網絡輿論熱點,博取讀者流量,進而達到牟利目的。部分民眾不了解這種互聯網贏利模式,很容易被蒙蔽。
近幾年,網絡輿情事件往往傳播迅速、頻率高發(fā),這極大地考驗著政府的應對能力。盡管應對輿情的經驗在不斷增加,但是不少政府部門在輿情應對時卻因為處置不當引發(fā)新的輿情。有的表面應對,實則回避核心問題,結果導致網絡謠言大量滋生;有的限制或干預媒體對事件進行正常采訪報道、硬性屏蔽事件消息或刪帖等,結果弄巧成拙;有的倉促應對,結果數據不清、事實未明;有的過度應對,一有輿情發(fā)生不分青紅皂白就處置問責;有的情緒化應對,逞口舌之快釀成對抗性結果;有的冷漠應對,缺乏對事件當事人應有的尊重和關懷;等等。這些不恰當的處置方式看似進行了應對處置,結果卻事與愿違。
全社會要從思想上高度重視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網絡輿情的傳播,及時對社會關注的突發(fā)事件問題作出快速反應,而且還需擺正態(tài)度,主動發(fā)聲,敢于擔當責任,提升網絡輿情處置效果。由于新媒體使網絡輿情傳播途徑發(fā)生了新的改變,對輿論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以實際工作為出發(fā)點,不斷深入研究網絡輿情的關注熱點與傳播新形式,掌握其傳播的內在規(guī)律,提高自身應對網絡輿情傳播的能力,而不是簡單地停留在被動應對、疲于對付的層次。要辯證對待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網絡輿情傳播,既要認真研究,增強危機意識,避免發(fā)生輿論危機,又不能過于夸大造成措施過度,使其產生不利影響。
在眾說紛紜的輿論場中,人們會習慣性地被自己的興趣所引導,從而將自己的信息選擇桎梏于某一領域或固化于某一派觀點,進而形成“信息繭房”,這種接受信息的選擇性進一步推動了輿論場的群體極化。由于教育程度、經濟水平等不同,我國公眾媒介素養(yǎng)的群體差異性較大。媒介素養(yǎng)較低的群體往往難以有效辨識虛假信息,更易于片面選擇信息,從而盲目相信與傳播社會輿情。有關部門應將提升公眾媒介素養(yǎng)視為一項長期的系統(tǒng)性工程,提高公眾對灰色輿情的認識水平,增強對蕪雜信息的篩選和評判能力。在學校教育上,將媒體素養(yǎng)教育融于現有的思想品德、政治、安全教育等課程中。在社區(qū)宣傳上,從志愿者服務、網格員、公共衛(wèi)生、公益活動等多途徑開展社區(qū)民眾媒介素養(yǎng)的教育活動。
相比于在線社會的發(fā)展態(tài)勢而言,在線社會的監(jiān)管工作存在一定的滯后性,這不僅給在線社會自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帶來了負面影響,也嚴重損害了網絡氛圍。因此,嚴格網絡監(jiān)管就成為當前的重點工作。首先,構成在線社會的各平臺要進一步完善內部監(jiān)管機制,加大對違反《公約》要求用戶的懲處力度。同時,平臺也要建立內部追責機制。工信部門、文化部門、公安部門等,各部門要成立議事協調機構,重點加強在線社會輿情傳播的監(jiān)管工作,對不符合要求的平臺予以嚴厲的懲處。同時,我國也要加強網絡監(jiān)管的立法工作,在進一步完善《網絡管理規(guī)范》的基礎上,向社會征求《在線社會管理法》的意見。嚴格的網絡監(jiān)管能夠最大限度地消除在線社會中有害的內容。
有人擔心在輿情處置中的“切割”是“甩包袱”“不擔當”,這樣的理解是片面的。輿情應對中真正的擔當,是對事實負責、對事業(yè)負責。進行必要、科學、客觀的“切割”,正是尊重事實、尊重輿論的體現。當然,無論什么情形都去切割,一推了之顯然也是不負責的。無論怎么切割,主管單位、上級部門對單位成員或下級部門不當行為所引發(fā)的輿情都應迅速開展調查、果斷作出處理、及時啟動“問責”,切斷輿情發(fā)酵的源頭,有效壓縮負面影響。
在網絡輿情的傳播過程中,必須建立完善的網絡輿情傳播引導機制以掌握輿情管控的主動權。在發(fā)生社會熱點輿論問題時,相關部門必須及時采取有效方式,加強對網絡輿情的引導,使輿情主體情緒得到有效疏導。從實際輿情出發(fā),建立完善的網絡輿情傳播機制,完善網絡風險預評估制度,及時掌握輿情動態(tài),令相關決策者能夠及時調整應對策略,并采取多部門通力協作的方式積極引導,實現網絡輿情的有效傳播。與此同時,也要發(fā)揮出媒體、專家、科研工作者等人員的力量,吸收廣泛的意見建議,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措施,以此消除社會大眾的負面消極情緒。
應對輿情要體現“精度”,找準民意的關注點,回應問題要射中“靶心”。不能回避核心問題,不能與網民的關切點錯位,大講“我做了什么”而不回答“公眾關心什么”。例如,有的回應“領導掛帥、高度重視、處置果斷、情緒穩(wěn)定”等內容充斥版面,就是不回答群眾關心的“事件為何發(fā)生、是否得到控制、造成了怎樣的傷害、官方什么態(tài)度、采取了哪些措施”等問題;有的甚至把自己偽裝成受害者,把責任推卸給臨時工,找水軍抹黑對方等等,結果越炒越大,難以收場。
創(chuàng)建誠信渠道,充分發(fā)揮網絡輿情的主體權利是實現新媒體下的網絡輿情健康傳播途徑的有效對策之一。其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內容,首先是對于網絡輿情熱點問題,社會相關群體部門要尊重網絡輿情主體的信息知情權,積極溝通,敢于面對社會輿論監(jiān)督,而不能采取簡單的對立策略。其次是對于網絡輿情中的焦點問題要積極介入,深度調查,并對調查結果及時反饋,正確對待輿情主體的回應與質疑等,及時公布相應的處理結果,使主體的知情權得以保障,從而實現網絡輿情傳播。最后是對網絡輿情的重點難點問題進行調查,及時正確地處理相關人員的責任問題,可以聯合外在輿情主體,充分發(fā)揮出第三方的監(jiān)督作用,用以顯示問題處理的公平性,保證給全社會一個滿意的答復。
首先,加強預警。網絡輿論預警機制是一種具有預判性前瞻性的制度設計,其旨在將可能爆發(fā)的網絡輿情提前預測出來,從而有效阻止網絡輿情的大爆發(fā)。一般來說,網絡輿論危機從萌發(fā)到最后的爆發(fā)會經歷很長的潛伏期,如果能夠在萌芽狀態(tài)就將這些信息甄別出來,并通過技術處理,則可以有效節(jié)約后期工作的成本,大大提高網絡輿情治理的效率。對于不同類別的預警信息,網絡輿情引導和治理主體應該共同探討,以便在輿情爆發(fā)時有更好的解決對策。對于一些謠言或者具有攻擊性的語言能較快辨別出來,從而有效避免因為社交媒體傳播不良網絡信息造成的惡果,并可以對相關信息進行隔離與屏蔽。其次,要進行合理的引導。社交媒體網絡輿論從產生到爆發(fā)中間有一個時間段,充分利用主流媒體的作用,加強對網絡輿論的引導,可以延緩輿情危機爆發(fā)甚至避免輿情爆發(fā)。對于一些通過社交媒體造謠和惡意攻擊的輿論,應該堅決打擊。
在當今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的新形勢下,日新月異的信息手段加快了網絡新媒體時代發(fā)展的速度,而輿情信息利用了互聯網網絡,改變了傳統(tǒng)的傳播路徑方式,使受新媒體影響的網絡輿情信息傳播途徑發(fā)生了重大改變??傊?,在新媒體時代下,網絡輿情的應對和處置是我們必須要面對的一個問題。我們只有樹立先進的理念、保持嚴謹的態(tài)度、運用正確的方法,才能妥善處理好網絡輿情,讓自己立于不敗之地,并充分發(fā)揮好新媒體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