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波
(作者單位:銀川市新聞傳媒中心)
紀錄片被稱為“電影的長子”,與故事片同為“兄弟”,但是兩個“兄弟”的境遇并不一樣。我國優(yōu)秀的影視劇層出不窮,其中拍攝技巧和鏡頭的運用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使得畫面更加變化莫測、扣人心弦、豐富多彩。但是,像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話說運河》深受觀眾喜愛、讓觀眾甘愿花時間反復欣賞的紀錄片終究是少數。很多紀錄片拍攝者在拍攝紀錄片時對拍攝技巧掌握得不夠嫻熟,鏡頭的運用也不夠豐富,拍出來的片子關注度不高。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紀錄片本身延展性不強、受眾范圍小等原因外,拍攝技巧和拍攝手法運用欠缺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紀錄片的拍攝質量。所以,研究紀錄片拍攝技巧和鏡頭技術的運用對提高紀錄片質量和收視率有著重要意義。
1.1.1 分析采訪對象特點
在紀錄片中,對于人物采訪的拍攝,需要采訪誰、內容是什么、在什么情境中采訪、要達到什么效果都依賴于一定的拍攝技巧。紀錄片與故事片不同,它對真實性有著極高的要求,可以說真實是紀錄片的“生命線”。拍攝人員在拍攝前要做好充足的準備,深入了解被采訪者的形象、性格特點、喜好等,然后確定采訪方式和拍攝方案,以此來提高采訪工作的整體效果。紀實性紀錄片中的采訪對象主要包括事件的直接參與者、知情者、受影響者、圍觀者等,對不同的采訪對象要采用不同的采訪技巧。對于直接參與者的采訪,要深挖事件背后的故事,了解其參與的動機、過程、結果、認識;對于知情者的采訪,要有耐心,最大限度地把他們知道的情形描繪出來,去偽存真;對于受影響者和圍觀者的采訪,只用反映事件造成的影響,進而突出事件的故事性。
1.1.2 合理安排采訪內容
紀錄片拍攝的采訪內容與采訪技巧的運用有著很大關系,比如紀錄片涉及很多細節(jié)內容,如果這些內容沒有被列入采訪范圍,就會使拍攝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使很多人物的描寫和事件的揭示不全面、不深刻、不到位。要根據采訪對象和事件發(fā)展的全過程來合理安排采訪內容,并根據主題、采訪意圖、采訪線索來設定采訪話題。內容制作也要統(tǒng)籌安排,不能過于繁雜,要做到抓住重點,深入發(fā)掘,集中精力,有的放矢。
1.1.3 把握拍攝采訪原則
要達到紀錄片拍攝采訪的有效性,就要把握好三個原則:一是全面性原則;二是針對性原則;三是實效性原則。關鍵是實效性,只有采訪工作落實到位,所采訪的內容才能夠抓住被采訪者的特點,全面系統(tǒng)地把所需素材采訪到位,才能夠拍攝出實際需要的效果,為紀錄片的制作奠定扎實的基礎,滿足紀錄片的主題和后期制作所需。實踐證明,紀錄片采訪相當重要,采訪的成功可以給拍攝提供更大的技巧和手法應用空間,反之也會影響紀錄片的拍攝質量。
在紀錄片拍攝中,由于現場的空間和拍攝時間有限,拍攝完畢后總有些細節(jié)沒有拍到,或者拍得不夠理想,給最后的成片帶來難以彌補的缺陷。而紀錄片與故事片相比質量不高,對細節(jié)的把控不到位是重要原因,所以攝像師在拍攝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對細節(jié)的把握。
1.2.1 細節(jié)捕捉
在紀錄片拍攝中很多時候都是大場面、大背景,往往忽視了那些最能體現質量和水平的細節(jié)。對于細節(jié)的捕捉,攝影師要練就敏銳的洞察力,善于發(fā)現宏大景物中具有代表性的“小品”景觀,通過鏡頭賦予其獨特的位置,以此為聚焦點推伸開來,小中見大,從細節(jié)窺視全貌,較好地詮釋紀錄片所要展現的內容,增強紀錄片的審美情趣。在人物處理上要注重人物的細節(jié)刻畫,鏡頭可以聚焦人物的手、腳、表情、肢體語言。雖然很多細節(jié)不像故事片那樣可以“擺拍”,拍攝機會往往轉瞬即逝,但只要注重對細節(jié)的捕捉,提前做足功課,機會總會出現。
1.2.2 細節(jié)刻畫
說到捕捉細節(jié),因為是在一個相對狹小的空間內對著一個較小的對象拍攝,要想把這個細節(jié)完美地呈現給觀眾,除運用正常的鏡頭外,還需采用特寫鏡頭來突出和強調。雖然這些鏡頭也需要抓拍,但應該提前做好預案,規(guī)劃好需要哪些特寫鏡頭、需要刻畫哪些細節(jié)、需要多少時長等。最重要的是要抓住人物、景物、事件的主要特征,盡可能地拉近鏡頭,讓觀眾能夠看到清晰的影像,留下深深的印記。如果說全景、航拍是大寫意,那么特寫就是工筆畫,二者配合默契才能提高紀錄片的拍攝質量。
1.3.1 真實再現
商品的價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本質屬性決定的,紀錄片的本質屬性就是真實,是真實的再現,在紀錄片拍攝中也有被稱為“情景再現”的拍攝手法。真實再現包含兩層意思:一個是所拍攝的事物不能虛構,應該是客觀存在的;另一個是紀錄片給觀眾帶來的感受也應該是真實的,是原來發(fā)生過或者是正在現實生活中發(fā)生的。例如,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所記錄的我國各地的飲食文化、生活習慣、特色食品、烹飪方法等都不是杜撰而來,而是真正存在于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在拍攝中就要時刻注意保持生活中的原汁原味,不能過多地炫耀所謂的技巧,沖淡事物的真實存在感。尤其是觀眾十分熟悉的自然景觀、風土人情、人物言行,更要進行真實還原。比如,紀錄片《共和國往事》中的很多事件在人們的記憶里相當鮮明、深刻,人們想看到的就是紀錄片對那一幕幕精彩記憶的重現,想看到的就是真實的情境,否則難以引發(fā)觀眾共鳴。又如,紀錄片《天津衛(wèi)》把過去的影像剪輯出來,因年代久遠失色的圖片、略顯模糊的場景,使人們深深地陷入回憶之中,并且與今天的高樓林立、繁華錦繡的天津大都市形成鮮明的對照,給人以心靈的震撼。
1.3.2 虛實結合
作為影視范疇的紀錄片并不能將所有過往的場景和事物都真實地再現出來,有的因為年代已久,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需要利用現有的技術手段來虛擬再現,但是絕對禁止以無中生有的虛構來破壞紀錄片的真實性。因為過往的人物、事物和事件都是真實存在和發(fā)生過的,在歷史上有過詳細的記載,只是運用現代化的三維動畫或數字特技進行修復,有史實和數據資料為依據,而不是采用故事片的虛構和夸張來渲染。比如,紀錄片《圓明園》給我們展現的是被八國聯(lián)軍焚燒后的殘垣斷壁。顯然,單憑實景拍攝已經無法讓觀眾看到它曾經的輝煌,只能依靠數字特技來虛擬建構,片子中展現出的曾經圓明園壯麗秀美的景色,同樣給觀眾帶來震撼,讓觀眾認可這就是圓明園曾經的模樣。很多紀錄片就是很好地運用了虛擬再現的拍攝手法,才讓觀眾看到了一個個消失事物的“重生”。
2.1.1 常規(guī)角度拍攝
真實是紀錄片的生命,很多時候需要原汁原味的情景再現,這時鏡頭運用的角度非常重要。應該盡量拍攝景物和人物的正面影像,多使用全景鏡頭,保持鏡頭的角度與人物、景物平視,增加畫面的真實性和可信度,鏡頭方式變化太多會給人不實之感。這種常規(guī)角度的拍攝,畫面的水平線要保持平衡,使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比如,風光紀錄片很多鏡頭都采用這種正常的拍攝角度,講究畫面的構圖、層次、色彩和拍攝中光圈的運用。
2.1.2 多角度拍攝
有些紀錄片之所以枯燥無味,是因為僅注重真實性,鏡頭的運用千篇一律,無法引起觀眾的觀看興趣。為使紀錄片更有吸引力,攝影師要根據拍攝景物和對象的變化來選擇不同的角度,利用鏡頭的變化詮釋紀錄片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用仰角拍攝,把攝像機置于視平線較低的位置,使被拍攝的人物形象高大帥氣;用俯角由上至下俯拍,以此來展示景物的全貌;用傾斜角拍攝,使畫面帶有幽默滑稽之感;用主客觀鏡頭來表現人物情緒喜怒哀樂的主觀感受,給觀眾留下客觀印象。總之,選擇拍攝角度要根據拍攝需要而定,不可隨意濫用,以免給后期制作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2.2.1 搖鏡頭拍攝
搖鏡頭拍攝技巧的首創(chuàng)者是法國攝影師狄克遜,其以觀眾的視覺習慣為依據,在攝像機的位置不動的情況下,改變鏡頭的拍攝方向,與人們擺動頭顱來觀看事物相似。在拍攝自然風光紀錄片時這種鏡頭運用得比較普遍,通過左右上下?lián)u,或者是斜搖與移鏡頭混合,使觀眾能夠輕松地看到攝影師所要展示的場景。如果采取緩慢搖鏡頭的技巧,觀眾能夠感受到時間的延長和空間的擴張,留下心曠神怡的美好印象。例如,《話說長江》這部記錄長江沿岸地理和人文的紀錄片,通過搖鏡頭把長江全貌全景式地展現出來,一氣呵成。搖鏡頭一般是在遠離被拍攝物體的情況下遙拍,能夠產生橫移或者升降的效果,使整個畫面充滿動感。
2.2.2 跟鏡頭拍攝
在紀錄片拍攝中跟鏡頭的運用也比較常見,跟鏡頭就是攝像機跟隨著運動的被拍攝物體拍攝。比如,在紀錄片《海底世界》的拍攝中,攝像機鏡頭方向無法固定,只能通過推拉搖移、升降旋轉等形式進行跟鏡頭拍攝,使被拍攝的動態(tài)物體始終處于畫面中心位置,一旦鏡頭跟不上就可能使拍攝對象游離出畫面。尤其是在拍攝高速運動的物體時,跟鏡頭的作用更加明顯,這種拍攝技巧能夠最大限度地突出快速運動中的主體形象,又能夠把拍攝對象的運動方向交代清楚,還能夠進一步說明其與周圍環(huán)境和事件的關系。同時,跟鏡頭使觀眾看到的是一個連續(xù)運動的影像,便于觀眾更加清楚地理解片子所要表達的事件脈絡和人物精神面貌。
2.3.1 長鏡頭拍攝
長鏡頭,指的是用較長的時間對一個場景、一場戲進行連續(xù)拍攝,最終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鏡頭。而蒙太奇則與之相對應,由眾多單獨短場景的排列或疊加的畫面構成,是一種時空變換頻繁、跳躍性較大的拍攝手法。兩種拍攝手法的效果大不相同。
長鏡頭能夠讓觀眾連續(xù)地去了解整個片段的細節(jié),比較容易在不自覺中融入進去,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印象。例如,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中一個鏡頭是表現采蓮師傅采蓮的過程,這里就運用了長鏡頭的拍攝手法,對整個采蓮過程進行了詳細的介紹,讓觀眾充分感受到采蓮師傅在淤泥中靠采蓮養(yǎng)家糊口的艱辛和不容易,也是對“粒粒皆辛苦”的現實詮釋。在這里長鏡頭的運用恰到好處,因為如果使用短鏡頭就會打亂觀眾的思維,使整個采蓮過程時斷時續(xù),無法突出主題思想,也難以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采用蒙太奇的拍攝手法,也會失去真實感,使敘述變得花里胡哨、蒼白無力。
2.3.2 蒙太奇拍攝
蒙太奇拍攝手法要比長鏡頭簡短,是多個短鏡頭組合、排列、疊加、拼接而成,與以時間為序的敘述方式相去甚遠,總給人一種迷離之感,顯得很不真實。但蒙太奇手法表現出來的效果也相當精彩,有時甚至超出人們的預料,引發(fā)跳躍之中的奇妙聯(lián)想。雖然它不能與事件發(fā)展時間脈絡一致,但是可以憑借其獨特的優(yōu)勢先拍局部,然后把不同時間發(fā)生的情節(jié)連接起來或者疊加上去,既能夠表達出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又能夠提高紀錄片的藝術感染力。仍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例,編導在每集的結尾都會運用蒙太奇的手法把片中出現的人物展現出來,既是一種回味和總結,又給人一種想看下一集的期待。
總之,長鏡頭和蒙太奇手法沒有優(yōu)劣之分,都是紀錄片拍攝手段,它們承擔著不同的拍攝任務,起著不同的作用,只要運用得當,合理搭配,就能夠拍攝出精彩的紀錄片。
在紀錄片的拍攝過程中,有多種拍攝技巧和拍攝手法可供運用,一部紀錄片最終的質量如何,能不能得到觀眾的認可,除編劇、導演外,攝像的水平高低也起著決定性作用。在拍攝技巧的運用上,拍攝的采訪環(huán)節(jié)相當重要,這是拍攝技巧運用的前提。拍攝中要注重生動細節(jié)的把握,使鏡頭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把細節(jié)刻畫清楚,增強片子的細密度和層次感;要盡可能使用正常鏡頭來拍攝,以此來增強真實感和現場感,避免因鏡頭的過度跳躍影響敘事效果。同時,也要根據拍攝對象和內容來調整鏡頭角度,避免出現千篇一律的敘述方式,降低紀錄片的藝術質量。紀錄片的拍攝手法很多,最典型的就是真實再現、虛實結合、長鏡頭和蒙太奇手法的單獨運用與結合運用。概括來說,就是思路清晰、真實自然、貼近生活,以長鏡頭寫實,蒙太奇出彩,使紀錄片具備更強的觀賞性,贏得更多的忠實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