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春祥
明朝何良俊的《四友齋叢說》記載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抗日戰(zhàn)斗,以明朝軍隊大敗而留名。作者還用大量篇幅,深刻反思了這場戰(zhàn)斗何以失敗的諸多原因。
乙卯年,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一五五五年。
一支七十二人的日本海盜敢死隊,在杭州灣登陸之后,從浙江的嚴州、衢州,穿江西的饒州,過安徽的徽州、寧國、太平,一直殺到南京。
南京,一場惡戰(zhàn)。
戰(zhàn)斗中,明軍的兩個把總指揮犧牲,八九百戰(zhàn)士陣亡,日本海盜敢死隊的七十二人竟然都完好無傷。
日本海盜撤離時,南京的十三道城門仍然緊閉,全城百姓都上城墻守衛(wèi),南京守軍各部依舊分守各城門,絲毫不敢松懈。
平日里,南京城內(nèi),各位功勛將領出行則衛(wèi)隊相擁,軍威森嚴,部隊士兵每月要八萬擔皇糧供應。養(yǎng)兵千日,用兵一時,今天竟然被找上門來的日本七十二海盜打得落花流水,嚇得膽戰(zhàn)心驚。
據(jù)可靠消息,日本海盜殺敗官兵后,當天投宿在板橋一農(nóng)家。七十二人因戰(zhàn)斗勞累,晚上又喝了許多酒,沉沉地睡去。這戶農(nóng)家和顧彭山的太常莊相鄰,莊上的人親眼看見了這樣的狀況。此時,如果有人偵察到情況,當夜報告給政府,再派一支三四百人的隊伍包圍,完全可以將日本海盜全殲。
可惜得很,各位指揮官都不會打仗,聽說敵人來了,憤怒地匆忙應戰(zhàn),打敗了,則沮喪躲避,唯恐躲得不深。勝敗乃兵家常事,而又不懂得派兵偵察,實在不知道他們用的是什么兵法。
很多事情的發(fā)生,都是早有預兆的。
甲寅年(1554),日本海盜已經(jīng)對常州進行焚劫,當時就傳言他們要往南京來,京城震動恐慌。
其實,明軍的失敗并不是偶然。
從指揮上講,一個大失誤就是不會首尾呼應。
常州和南京之間,丹陽是咽喉。有人說,丹陽筑堅固之城迎敵,就可以扼制他,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敵人久攻不下,一定不敢越過丹陽攻擊南京,他們怕背后受敵。如果沒有打下丹陽城就往南京而來,那么,南京的部隊正面迎擊他,丹陽的部隊從后面攻擊,句容還可以派出一支部隊搗其中間,日本海盜必敗無疑。同樣的道理,日本海盜如果越過嘉興而往蘇州,蘇州的部隊正面迎擊,嘉興的部隊可以從背后打他。
現(xiàn)實情況是,日本海盜打嘉興,嘉興竟然關閉城門,任其過去,吳江、蘇州首當其沖。嘉興以為,自己可以安然無事。這都是總督調(diào)兵無方,完全不懂軍事的表現(xiàn)。
從一些細節(jié)上看,明軍的情報意識幾乎等于零。
張蒙溪做參贊的時候,喜歡大興土木。他修筑了振武營、仙鶴營、望江樓等,花費動不動就十幾萬。然而,一旦有戰(zhàn)事,這些建筑并不能幫助戰(zhàn)斗。更為可笑的是,他們還將南京城的地圖和各個駐軍據(jù)點刻在一塊石碑上,放置在城市的顯眼處。城南十二伏,城東十二伏,城北十二伏,一目了然。
江荊石拓了一張這樣的地圖送何良俊。何良俊對他說:《老子》說,“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以前,唐太宗征高句麗,命令元萬頃寫檄文。元萬頃的檄文中有“不知守鴨綠之險”一句,高句麗人一看,立即派兵守衛(wèi)鴨綠江,以至于唐兵不能渡江。唐太宗降了元萬頃的官。既然是“伏”,就是軍事機密,就應該神不知鬼不覺,怎么可以刻在石碑上呢?江荊石也管理著兵事,何良俊建議他應該立即報告上級,毀掉石碑地圖。
但是江荊石始終沒采納何良俊的建議,這塊石碑至今仍在。
明軍官兵們做事,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
乙卯年(1555),日本海盜已經(jīng)侵犯到了柘林,他們占據(jù)何良俊兄弟三家的房子做據(jù)點,駐扎了將近一年。陸五臺從總督幕府中回來,何良俊問他:日本海盜在柘林和周浦寺中駐扎這么久,你們有去騷擾過嗎?晚上派人巡邏嗎?四周設置絆索響鈴嗎?
陸五臺回答:這些都沒做過。
何良俊以為,假如稍稍用點計策,在日本海盜駐扎的周圍密集布以鐵蒺藜,再派偵察兵二三人深夜到據(jù)點偷襲,大軍在二里外只敲鑼發(fā)威,海盜驚動,自相攻擊,一定可以殲滅他們。
日本海盜居住在人家家里這么久,明軍卻不知道用火攻,只想到白天與其硬拼,哪有不敗的道理?
何良俊調(diào)侃陸五臺:您平時談兵用策,很有經(jīng)驗,關鍵時刻為什么沒有聲音呢?
陸五臺答:唉,領導們不需要我出謀劃策哎。
何良俊再問:那要你們這些人做參謀干什么?
陸五臺答:我們平日里,只是處理些公務而已。
真是主次顛倒。
明軍紀律不嚴明,也是部隊沒有戰(zhàn)斗力的原因之一。
張半洲做總督時,何良俊專門和他的部下、管紀律的官員盛南橋談了軍隊嚴肅紀律的事。
何良俊說:你們受命出師,朝廷是授權給您的,您掌握生殺大權,延誤軍機、臨陣畏縮都可以處以極刑?,F(xiàn)今,情況出現(xiàn)了,卻沒有聽說斬殺一人以嚴軍紀,這樣紀律的軍隊,實在難以取勝。
盛南橋?qū)瘟伎⊥峦律囝^:您是想讓我去殺人嗎?
唉,怎么可以這樣理解???他不知道,殺一人可以救下成千上萬人。他可憐那些敗下陣來的兵將,而不念懷東南被殺的成千上萬人。那成千上萬人就不是生命嗎?
層層請示,也是貽誤戰(zhàn)機之重要一環(huán)。
現(xiàn)在那些將官都聽命于總督,官兵賞罰、出戰(zhàn)時機都要請示授權。兵貴神速,在于呼吸之間,需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現(xiàn)今必須層層請示,基層領導向兵備請示,兵備向巡撫請示,巡撫向總督請示,等請示都到了,敵人早就準備好了,即便韓信、李靖復生,恐怕也難以取勝。大明開國的時候,大將帶兵打仗,部隊只設一都御史,管好軍糧,不參與軍事。
明軍還有一個大漏洞,就是長江的防線。
南京之險,唯在長江。那些日本海盜進入???,抵龍江關,只有四五百里。他們完全可以順流而下,直搗南京;或者從淮揚來,也只有一江之隔。如果將長江守牢,還可以抵抗一陣;如果敵人過江,那么明軍的十萬重兵就像洞中的老鼠一樣,只有坐以待斃。
現(xiàn)實情況是,只有提督操江一個官員帶領著少數(shù)官兵防衛(wèi)長江,力量薄弱得很。沿江各地,雖有守江官兵,分布也密,但無統(tǒng)一指揮,一遇情況,則首尾腹背分為數(shù)截,彼此推脫,不肯拼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