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配源 陳 格
宋朝是我國商品經濟發(fā)展非常繁榮的時代,在當時處于全世界領先水平,在強大的政治、經濟支持下,宋朝的審計制度也發(fā)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出現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審計二字命名的專職機構。審計院的出現是宋朝審計理念日益先進、審計制度日趨完善的體現,它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宋朝審計無論在機構設置、方法程序等方面都已經具備了現代國家審計的雛形,它的興盛為近現代審計制度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審計最早作為一個單獨名稱出現是在宋朝,即屬于太府寺管理的“審計院”,它的前身是諸軍諸司專勾司,由于該名稱犯了宋高宗趙構音諱,遂于建炎元年五月將名稱更改為審計院,《宋會要》中對此有明確記載。盡管在職能上該機構與真正的審計工作尚有一定距離,但它具備了審計的核心要素,在審計的發(fā)展歷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事實上,宋人對于審計一直有比較獨到的見解,潛說友曾在其相關論著中對審計的概念進行了解釋和描述,他指出審計即“以式法審其名數”,審計的開展是建立在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基礎之上的,即所謂的“式”,而審計的目的則在于審查“賦祿者”是否存在“隱藏錢糧物品之狀況”,審計的方法包括核查“三計”賬簿等。審計院隸屬于宋朝的監(jiān)督系統,宋朝御史臺有著最高的監(jiān)督層級及地位,且其工作的開展較少受到其他因素的干預和影響,它的獨立地位有良好的保障,其監(jiān)督職責與國家審計較為接近,具有了國家審計的雛形。太府寺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并非國家的監(jiān)督部門,它的主要職責在于監(jiān)管倉庫,審計院隸屬于其中,它與內藏庫、糧料院等同為太府寺所轄部門,審計院這一機構名稱的出現使“審計”二字正式成為一個專有名稱而走入人們的視野,它開啟了歷史先河,為后世審計職能的界定以及監(jiān)督工作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審計雖然在秦漢時期即初具雛形,但它真正實現繁榮發(fā)展并具有了一定規(guī)模是在宋朝,宋朝的審計制度代表了中國古代審計發(fā)展的高度,在歷史上地位重要,同時也為近現代審計的發(fā)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近現代審計諸多制度建設、方法流程追根溯源都可在宋代找到“原型”。
審計在宋朝的發(fā)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以宋朝建立之初為開始,到熙豐新法截止的初期階段。該階段前后歷經百年時間,審計制度的核心特點在于圍繞中央集權而進行設置和改進,宋朝建立伊始,伴隨著職官制度改革以及宋朝為鞏固政權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審計制度發(fā)生了系列的變化,立國定制以“稍奪其權,收其精兵”為基本原則,同時為了規(guī)避中央對財政的失控,使公共資金為分裂割據者所利用,趙宋王朝不斷地集中財權,通過完善審計機構、加強審計核查、優(yōu)化審計程序與方法等來提升財權監(jiān)督力度。
其次,初期階段結束后,一直到北宋末年,在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里,宋朝的統治逐漸開始出現了各種問題與弊端,官僚機構過于龐大、人員冗雜、貪污腐敗、衰敗之象端倪初現。宋神宗時期,為了扭轉日漸式微的統治局面,使國家重現昌盛景象,他大刀闊斧地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與變法,但無奈沉珂已久,這些改變所能發(fā)揮的作用非常有限,統治危機并未解除。就審計制度而言,也歷經了多次革新,整體呈現出新制度與舊制度雜糅、螺旋式的變化發(fā)展特點。
最后,北宋亡,南宋立,審計制度開啟了新的建設階段。雖然南宋的審計制度與北宋諸多制度之間有著深厚的淵源,但它仍舊呈現出許多新的特征與面貌,比如在北宋后期發(fā)揮主要審計職能的比部審計此時不再占據主導地位,北宋專勾司演變而來的太府寺諸軍諸司審計院,逐漸成為南宋核心的審計機構,由此開啟了古代審計新紀元。
北宋初年,統治階級為了鞏固政權,加強內部統治,從中央到地方實施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由此而使中央集權得以強化,趙宋王朝將唐及五代的一些制度沿襲下來,設立了樞密院、中書省、三司等官署機構。其中,樞密院的主要職責是掌管軍政,中書省以民政管理為基本職能,三司則是國家的財政部門,它們彼此之間相互獨立,又共同對皇帝負責,與此同時,強化皇權必然需要對宰相的相關權力進行消解與分割,宰相不再大權獨攬,行政權、財政權等都實現了分離,由此瓦解了權力壟斷形成的土壤,又使彼此之間加強了制衡約束,朝廷也通過多種措施加大了對地方行政的統攜與領導,進一步強化了控制力。元豐改制之前,宋朝審計工作的開展主要由三部勾院和都磨勘司負責,這與唐代時期的做法有所不同,審計類型上側重于內部審計,比部所發(fā)揮的作用逐漸被削弱,大多數時候只是一種形式上的存在,雖然比部沒有被撤銷,但已經不再掌握實權。三部勾院與都磨勘司隸屬于三司,與其同級的審計機構還有拘收司、都憑由司、勾當諸司等,另則戶部的衣糧案等官署也發(fā)揮部分審計職能,這些機構彼此之間也有較多差異。三部勾院也被稱為三司勾院,它是三家勾院的合稱,各個勾院設判官各一,勾復官各一,其主要職責在于審查各地錢糧賦稅的賬目,以防止出現違規(guī)違法的情況,同時它也對官員的履職狀況進行監(jiān)督,以最大化地減少貪腐現象的發(fā)生,三部勾院的職能圍繞財權審計而展開,它是監(jiān)控財權的重要官署,三部勾院中各個勾院在分工上略有不同,但都旨在“掌邦國財用之大計”。鹽鐵勾院、度支勾院、戶部勾院各司其職同時開展協作,以保障錢吊、糧谷等的收支合理合法;都磨勘司也被稱為三司都磨勘司,它與三部勾院皆為級別較高的審計官署,在組織結構上,都磨勘司由判司官領導,判司官為朝官,由此凸顯都磨勘司的重要職能與地位。該機構主要負責定期檢驗復審三部勾院的賬目表計,“以驗出入之數”,因此它帶有終審的性質,職責核心圍繞“復勾賬籍”展開,以防止三部勾院在審計中出現紕漏。
除了三部勾院以及都磨勘司之外,朝廷還針對具體行業(yè)的審計而設置了專門機構,如都理欠司、拘收司、開拆司、提舉賬司、勾當諸司、都憑由司等,其中都理欠司存在于雍熙二年至景德四年,也就是元豐改制前,它一度也被稱為勾簿司,其主要職責在于催收各地“欠負之官物”,通俗來講就是限定期限催收債務,它由判司官領導,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專業(yè)性。鹽鐵、度支、戶部每個部門都設有該司,在北宋中后期,它成為比部管轄的一個部門;拘收司成立于公元1001年,它由磨勘司判司官領導,職責與都理欠司類似,即以審計為手段,監(jiān)督并督促各個官署或部門結清財物,以保障收支合理;開拆司是一個具有兼職性質的官署,也就是負責配合其他機構的機構,因此其設置并不固定,有時存在有時不存在,該司同樣由判司官領導,以“兼掌各衙門事務”為責;提舉賬司也被稱為“賬司”,它成立于公元1072年,屬戶部管轄,其職責在于對“天下財用”進行勾考審核;勾當諸司即三司馬步軍專勾司,它包括了諸軍專勾司及諸司專勾司,它的設立旨在對軍隊系統的財務收支進行監(jiān)管,該部門審計的針對性較強,范圍相對較小,且以事前審計為主,元豐改制后,勾馬諸司的獨立性被加強,諸軍諸司專勾司名稱出現,后于南宋初年為避宋高宗名諱而改名為審計院,這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審計”二字命名的機構,它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表征了宋朝審計發(fā)展的高度;都憑由司是有別于三部勾院等的財籍審計,以憑證審計為主的審計機構,其審計工作具有事前、事后兩種類型,核心是針對官物支破進行財務審計,在公元987年,三司分設三憑由司,后合而為一,其長官由判都理欠司官兼任。
北宋的審計制度雖然較為完善,且呈多樣化的特點,但其監(jiān)察實效卻差強人意,尤其是仁宗以后,其監(jiān)督職能的發(fā)揮愈加有限,由此導致財政虧空、收不抵支等問題。究其原因,與財政多元化、財稅系統龐大、官署機構龐雜、冗員情況嚴重、“京師營造,費無藝極”等都有密切的關系。鑒于此,公元1080年開始,神宗為了優(yōu)化審計體制,強化審計監(jiān)督職能,扭轉朝廷所面臨的財政危機,開始對全國的審計制度進行大刀闊斧地改革。元豐改制期間,“二府三司”體制被廢除,沿襲了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國家最高的財政機構也由三司轉為戶部,且繼承唐前期的做法,賦予刑部管轄的比部更多的審計職能。由于其隸屬司法系統與財政系統相分離,有著較高的獨立性,審計效能的發(fā)揮因此也更有保障,原本財審合一的審計制度不復存在,全國的審計工作由原先三司職掌變?yōu)楸炔?、諸路監(jiān)司、諸州通判共同職掌,比部主要負責外部審計及重點專案的復核,它與內部審計相得益彰,進一步健全了審計體制。比部所采用的審計方法主要為送達審計和就地審計,其長官稱為郎中或員外郎,在組織結構尚涵蓋了勾覆案、理欠案、知雜案等部門,比部的恢復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是宋朝審計制度由財審合一轉變?yōu)樨攲彿治龅臉酥尽?/p>
此外,元豐改制后,馬步軍專勾司成為一個具有較大獨立性的機構,它隸屬于太府寺,后更名為審計院,它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審計機構。另則,元豐改制強化了審計機構之間的相互牽制與監(jiān)察,審計組織間職責交叉的情況日益凸顯,這些組織由都拘轄司總領,在職能上有所側重與區(qū)分,但又相互交叉重疊,這樣的設置有助于提高審計結果的真實性與客觀性,也使審計程序與措施更為嚴密,有效地規(guī)避了隱漏侵欺等事件的發(fā)生,同時對于廉政監(jiān)督也有積極的作用。
神宗改革和調整審計制度使專勾司等官署發(fā)生了變化,專勾司出現了諸軍專勾司與諸馬專勾司,兩司審計側重點不同,前者以軍隊財務為主,后者以百官履職為主,審計形式也由事前轉為事后,兩司職掌的審計職能較為豐富,涵蓋軍隊支出、官吏薪俸、財務調撥、賦稅等等。專勾司是北宋時期重要的審計機構,同時也是南宋太府寺審計院的前身,它由于犯沖高宗名諱而被改名為審計院,由此出現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審計命名的專職審計機構。南宋審計院的主要職責在于審計諸軍諸司,與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磨勘司雖也承擔審計職責,但其審計的重點在于地方財政,由此二者之間形成較大差異,但它們同為審計官署相互之間的協同關系也較為凸顯,它們的存在進一步完善了宋朝的審計體系,使審計效能得到強化。尤其在北宋后期及南宋時期,正是由于健全的審計制度才保證了國家的財政安全,使宋朝在面臨各種重大的內憂外患與戰(zhàn)爭危機時可從容應對,龐大的養(yǎng)軍經費開支也有了較好的保障,宋朝的養(yǎng)軍經費占到了財政收入的50%-60%,雖然宋朝的財政收入較高,但其支出也非常龐大,如果沒有完善的審計制度作支撐,各種危機與困境將難以避免。
宋朝建立初期,三司為國家最高的財政機構,三司下轄的三司勾院、都磨勘司等承擔著主要的審計職能,同時太府寺的糧料院、審計司等也發(fā)揮著具有側重點的審計職能。它們以審查太府寺內部財政狀況為核心工作,建立在專勾司基礎上的南宋的審計院則隸屬于戶部,此時的戶部相當于近現代國家的財政部門,審計院的存在則相當于內審機構,由此宋朝的審計制度與近代審計有了諸多的類同點,只是由于種種原因所致,盡管這些審計機構的設置較為完善,但其發(fā)揮的監(jiān)察效能卻非常有限,機構設置與監(jiān)督作用之間不甚匹配。就今天的審計工作而言,內審有著重要的功能與意義,因此應對此給予高度重視,只有強化內審才能真正促進審計效能的發(fā)揮,使之成為推動社會發(fā)展的有效動力。
宋朝的監(jiān)督體系中,對官員的履職能力與狀況以及各個職能部門工作的開展實施監(jiān)督的是御史臺、監(jiān)察御史,它們要積極履行自身的職責,擅于從各種現象中發(fā)現問題,如果問題比較嚴重還應按相關規(guī)定向上呈報,對官員績效的評價與審核也應以此為基準。該評價決定著官員的前程,他們能否晉升與其政績之間有密切的關聯,監(jiān)察御史具有辦案權限,而其職能的發(fā)揮主要針對百官,由此非常類似于近現代的經濟責任審計。元豐改制后,財審合一轉變?yōu)樨攲彿蛛x,比部的審計職能得以恢復和強化,比部隸屬于刑部,而刑部具有司法屬性,這即與戶部審計有了較大不同。它獨立于財政系統,獨立性有了更大的保證,權威性也隨之上升,由此更能保障審計結果的真實客觀性,使審計效能得到了強化。在今天審計工作的開展過程中,應立足社會發(fā)展實際而分類別進行審計,適度拓展審計范圍,從而為審計機構職能的發(fā)揮創(chuàng)設良好的環(huán)境條件,使其監(jiān)督作用落于實處。
審計是國家政治體制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國家財政安全的重要保障,它存在于一定的經濟關系中,發(fā)揮著重要的經濟監(jiān)督職能。宋朝是我國古代審計發(fā)展最為興盛的時代,其出現了第一個以審計二字命名的專職機構,它有著較為完善的審計制度體系,在機構設置方面也比較健全,宋朝審計已經具有了近現代審計的雛形,它圍繞財政、財務、財物開展審計,以此來保障財務安全,并對官員的履職狀況進行審計,以最大化地規(guī)避貪腐等的發(fā)生。宋朝審計旨在構建利益與權力之間的均衡點,使二者實現動態(tài)平衡,它有效地發(fā)揮了監(jiān)督職能,對權力形成了積極的制約,對于宋朝審計開展研究,應注重對其理念與文化進行考察,由此才能從根本上認知和解讀其審計內涵。另則,宋朝的審計制度為我們提供了一些啟示,即應適當保持其長效性與穩(wěn)定性,包括審計機構在內,不斷更迭有可能會妨礙其職能發(fā)揮的要素,還應避免徒有虛名的審計機構的存在,既造成了資源的浪費也無益于整個審計體系的發(fā)展與完善,對于審計人員應加強能力與素質的淬煉,提高其勝任力,及時懲戒不作為、亂作為者,從而使審計工作取得最佳的效能。